百家姓大全

公姓

姓氏

拼音gōng

人口約 19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333 位。

位於門姓 之後,容姓 之前。

公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332018年
2014年2013年367
2007年2006年296
1995年4591987年
1982年365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408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408

50

51

52萬俟 司馬上官 歐陽

53夏侯 諸葛聞人 東方

公姓
公姓頭像

公姓 起源

公姓主要源自:姬姓復姓姜姓

公姓起源一

出源於姬姓,出自於上古周朝時期魯國君主魯定公的兩個侄子,屬於以帝王賜封爵號爲氏。

一、世代族居山東蒙陰的公氏家族就起源於姬姓周公旦的後代。根據《通志氏族略》、《左傳》等記載: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魯國,其後代有魯昭公,他把王位傳給弟弟姬宋,

是爲魯定公。後來魯定公把魯昭公的兩個兒子衍和爲,都封公爵,世稱公衍、公爲。公衍、公爲的後代子孫便以祖上爵位爲姓,遂成公姓。由此,魯地成爲中華公姓最早的起源地。春秋時期,魯國的君主魯定公姬宋將他哥哥的兩個兒子,一個叫姬爲,一個叫姬衍,都封爲公爵,時人稱之爲公爲、公衍。春秋後期,魯定公的這位哥哥繼爲,是爲魯昭公,其時國政大權都落在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大家臣手裏,國君成了聽他們擺佈的傀儡。於是魯昭公想趁季孫氏家族內訌之時將其滅掉,就和兩個兒子公衍和公爲一起聯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家。不料,其他兩個孟孫氏和叔孫氏都來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反而將魯昭公打敗了。魯昭公只好帶着公衍和公爲逃往齊國,從此,公衍和公爲在齊國流亡生活,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爵號爲姓氏者,稱公氏,世代相傳至今。

公氏族人大多尊奉公爲、公衍爲得姓始祖。

二、《詩經·國風·周南·麟之趾》,是記載公姓慶賀孩子出生百日的詩歌。“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很顯然,這是一首祝願並讚美公姓幼小公子的詩。但這公子究竟是作爲商紂“西伯”的文王之子,還是爵封“魯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貴族公子,千百年來衆說紛紜。《毛詩傳箋通釋》所說,“此詩公姓猶言公子,特變文以協韻耳。公族與公姓亦同義”。

按朱熹《詩集傳》“文王后妃德修於身,而子孫宗族皆化於善,故詩人以‘麟之趾’興公之子”的解說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孫”而言;但《毛詩序》則有“《關雎》之化行則天下無犯非禮,雖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時也”之說。既爲“衰世”,則指周室東遷洛陽,史稱“衰世”,就非必定爲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然而,有人曾在伊川發現過帶有公字的陶器,周平王東遷成周洛邑,是在公元前770年。那時他的大夫辛有到伊川,見到在野外祭祀的人已是披頭散髮,非中原先前的祭祀禮制。說明平王東遷洛邑時,洛邑南部伊川境內,原先周公創制的禮制已不被遵守。由此推測,伊川出土的帶“公”字的陶器,應是周代早期器。從另一個角度,似乎印證《詩經·國風·周南·麟之趾》,記述公姓爲新生孩童“過百日”的祝願詩,應作於西周成王時期,那時是周的開國時期,國運昌盛,如日初升,周公制禮作樂,百姓安居樂業,祭祖敬神儀式浩大。

故公姓或成姓更久遠。

三、公孫分支

有人認爲公系公孫分支,但公孫與公姓族譜未曾記載。

公姓起源二

源於複姓所改,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爲氏。

在古代,歷史上曾出現過的許多冠有“公”字的複姓,其中出自姬姓的冠有“公”字的複姓改爲單姓公氏的就有五十來個,而出自姜姓子姓嬴姓、羋姓等的冠有“公”字的複姓改爲單姓公氏的也有二十來個,另外還有十餘個皆源於各少數民族的多字複姓,後有漢化爲漢字單姓公氏者。

原來冠有“公”字的複姓約有七十來個,在後面的姓氏略考中,將會逐一介紹,本書收考的主要有:公衍氏公索氏、公爲氏、公華氏、公慎氏公孟氏、公之氏、公父氏公冉氏公甲氏、公古氏公文氏、公田氏公德氏公良氏、公孫氏、公車氏、公金氏公都氏公建氏公山氏、公祖氏、公賓氏、公儀氏、公劉氏、公輸氏、公斂氏、公思氏公若氏公林氏、公堅氏、公施氏、公荊氏、公仲氏公朱氏公上氏公叔氏公仇氏公行氏公成氏、公師氏、公族氏、公正氏公明氏、公子氏、公土氏公襄氏公牛氏公玉氏、公牽氏、公幹氏、公旗氏公丘氏公羊氏公西氏公何氏公冶氏公巫氏公宣氏公夏氏公析氏公南氏公保氏公伯氏公肩氏公沙氏公乘氏、公皙氏、公緒氏、公延氏、公義氏、公翰氏公石氏公巴公巴氏左公氏右公氏、竇公氏、尹公氏申公氏密公氏、榮公氏、瑕公氏康公氏、單公氏、暴公氏、祭公氏、閭公氏等等。

這些複姓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絕大部分都簡化成公氏了。在中國除了公孫氏、公叔氏公冶氏、公車氏、公羊氏公明氏公西氏公金氏、公幹氏,以及在日本的尹公氏公良氏、公田氏、公爲氏、公之氏、公父氏公文氏公都氏公行氏、公土氏公宣氏公保氏、公緒氏、公延氏、公義氏、尹公氏、康公氏,和在韓國的公南氏、暴公氏這二十八個複姓以外,其他的都已經難得一見了,但絕不能說不存在了。

然山東蒙陰公氏流傳,除公孫之外,複姓公者皆有公姓演化而來。

公姓起源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努德氏,漢義本爲“堅硬、堅強、頑強”,後衍伸義爲“公爵、宗王、王者”,多爲歷代氏族酋長、部落首領、王族貴胄的後裔子孫,以先祖爵號爲姓氏,後有漢化省文爲漢字單姓公氏者。

⑵.蒙古族公吉特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Gonggit Hala。後多冠漢姓爲公氏、吉氏等。

⑶.蒙古族公吉喇特氏,世居阿喇克綽特(今內蒙古南部及周邊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Gonggirat Hala。所冠漢姓待考。

公姓起源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

⑴.滿族公鄂哩氏,滿語爲Gungeri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爲公氏。

⑵.滿族公吉哩氏,亦稱公儀理氏、公吉爾氏,滿語爲Gonggiri Hala或Gungyiri Hala,世居費達木村(今地待考,疑在今松花江與輝發河的分水嶺一帶)、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亦有冠漢姓爲公氏者。

各支始祖

公儉:宋朝蒙陰家譜記載,爲漢朝主爵都尉

得姓始祖

公衍、公爲。

公姓 分布

公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人口約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11%左右。秦漢以前,公姓已遍佈韓、趙、齊、陳等地,但主要聚居地仍在今山東、河北、河南等地。

公姓在漢唐之間在山東蒙陰形成郡姓望族。

公姓家族的著名代表人物:明朝江北聲名顯赫的館閣世家公勉仁、公鼐及其家族。公姓仍以山東平度、蒙陰等地爲多。公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今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縣,山東省的濟南市、臨沂市蘭山區、臨沂市蒼山縣、平邑縣、沂南縣、日照市五蓮縣、茌平縣、棗莊市山亭區、青島市萊西縣、即墨縣、泰安市大汶口區、蒙陰縣、集南市、新泰市、滕州市、菏澤市、費縣,江蘇省的南京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浙江省的衢州市龍遊縣,江西省的南昌市,黑龍江省的牡丹江市、東寧縣、大慶市、哈爾濱市,山西省的臨汾市,遼寧省的大連市,吉林省的琿春市、延吉市,安徽省,北京市,河南省的洛寧市等地,均有公氏族人分佈。

公姓 名人明星

公姓 郡望

括蒼郡:隋朝時期置括蒼郡,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麗水市一帶地區。“括蒼”,起源於山名,據史書記載:括蒼山原名爲栝蒼山,因爲古時山上多栝木,鬱鬱蒼蒼,因此山名栝蒼。隋開皇九年(589年),分麗水市松陽縣東鄉之地置栝蒼縣。唐朝時期,栝蒼山所屬地區叫“栝蒼郡”,也叫“栝州”,但到了唐大曆十四年(779年),因避唐德宗李適的名諱,被改名叫“處州”。

蒙陰縣:因在蒙山之陰而得名。周朝時期名稱爲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屬於魯、齊兩國。西漢初期始建縣,隸屬兗州泰山郡。

王莽篡位後,改稱爲蒙恩縣。東漢初期,其地歸屬於蓋、牟二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復置蒙陰縣,歸屬徐州琅琊郡。西晉末年,蒙陰縣因戰亂被廢黜。南北朝時期,北魏於其地設置新泰縣,屬南青州東安郡。東魏時期復置蒙陰縣,仍屬東安郡。後來北齊將蒙陰縣併入泰山郡之新泰縣。經隋、唐、五代直至南宋景定三年,共七百十二年,蒙陰都屬新泰縣。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陰縣地由新泰縣劃入沂水縣,稱新泰鎮。元皇慶二年(1313年),重新設置了蒙陰縣,隸屬於益都路莒州,遷沿至今址。

公姓 堂號

括蒼郡:隋朝時期置括蒼郡,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麗水市一帶地區。“括蒼”,起源於山名,據史書記載:括蒼山原名爲栝蒼山,因爲古時山上多栝木,鬱鬱蒼蒼,因此山名栝蒼。隋開皇九年(589年),分麗水市松陽縣東鄉之地置栝蒼縣。唐朝時期,栝蒼山所屬地區叫“栝蒼郡”,也叫“栝州”,但到了唐大曆十四年(779年),因避唐德宗李適的名諱,被改名叫“處州”。

蒙陰縣:因在蒙山之陰而得名。周朝時期名稱爲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屬於魯、齊兩國。西漢初期始建縣,隸屬兗州泰山郡。

王莽篡位後,改稱爲蒙恩縣。東漢初期,其地歸屬於蓋、牟二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復置蒙陰縣,歸屬徐州琅琊郡。西晉末年,蒙陰縣因戰亂被廢黜。南北朝時期,北魏於其地設置新泰縣,屬南青州東安郡。東魏時期復置蒙陰縣,仍屬東安郡。後來北齊將蒙陰縣併入泰山郡之新泰縣。經隋、唐、五代直至南宋景定三年,共七百十二年,蒙陰都屬新泰縣。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陰縣地由新泰縣劃入沂水縣,稱新泰鎮。元皇慶二年(1313年),重新設置了蒙陰縣,隸屬於益都路莒州,遷沿至今址。

公姓 姓氏源流

1、gōng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佈較廣,今河北之尚義、樂亭,山東之魚臺、平度、昌平、東平、龍口,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甘肅之酒泉,廣西之灌陽等地均有分佈。漢族、藏族、朝鮮族等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鄭樵注云:“姬姓。《左傳》魯昭公子公衍、公爲之後。”此以爵爲氏。

2、

公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公姓起源: ①系自姬姓。周之始祖后稷,后稷之曾孫公劉之支庶有公氏,見《路史》。 ②系自姬姓。春秋時魯昭公之子公衍、公爲之後。公爲爵,昭公失國,故公衍,公爲之子孫以爵爲氏。

公姓名人:

公南,春秋時魯叔孫家臣、武叔之黨。

郡望:括陽。 

公姓 歷史名人

公姓古代名人

公勉仁明朝,官至山西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公勉仁號西埠,字尚德。公勉仁,生於齊地(今山東省蒙陰縣境內),蒙陰,自古隸屬江北蠻荒之所,受齊氣影響深遠,齊風自古“兀傲雄肆”,尚俠義,出生於此的公勉仁自幼受齊地尚武文化與魯地詩書禮儀文化影響,自幼秉性耿直、凜凜有氣節,爲官不喜附權貴。公勉仁卒後,其家族連續五代均是三榜進士出身,五世進士,父子翰林,一時名重朝野。1490年(明孝宗弘治三年)中進士,授“行人”,後升任江西道監察御史,被稱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斷,權勢頗重。後升任太僕寺少卿,再升(山西)大同巡撫等,官居要職。明武宗正德初年,因得罪宦官劉瑾,被降爲四川布政司參議,因剿蜀寇有功,又升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大同,在邊十年,邊陲無警。著有《東山集》,現僅存清《蒙陰縣志》中記載的《舟中野望》七律一首。蒙陰野店鎮上東門村,原建有都憲石坊1座,即公勉仁的石坊。

公躋奎官至湖廣兵備道按察司副使。

公一揚明朝,官至工部郎中。公一揚是公躋奎三子,公一揚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中進士,是“五世進士”的“第三世”,初授大理寺評事,遷河南裕州知州,仕至工部郎中。著有《閒音集》,其《秋夜彈琴》、《卜築》二首及《蒙陰八景》等詩尚能找到。公一揚去世後,公氏家族呈請批准,在蒙陰縣署右邊爲其修築石坊一座,號“榮世坊”,現因社會動盪早已蹤跡全無。

公家臣明朝,官授翰林院編修,南京戶部主事。公家臣是公鼐之父,初選翰林院庶吉士,轉授翰林院編修,南京戶部主事,會典纂修官,後贈禮部左侍郎。公家臣字共甫,號東塘,於1571年中進士,初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後任會典纂修官,負責校閱《世宗實錄》,1577年,由於他主持正義,不苟異同,受到當權者張居正的嫉恨而被貶官,降爲澤州判官,移官至廣平司理、南京戶部主事,1583年(萬曆十一年)卒於滁州,終年五十一歲,後贈禮部左侍郎。

公鼐明朝,官至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詹事、兩朝實錄副總裁、贈禮部尚書,諡“文介”。明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明朝萬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公浮來明朝,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中舉人,官至工部屯田主事,清《蒙陰縣志》載:“天性英敏,走筆千言,博學善書,名垂京師”。據清《蒙陰縣志》載:公鼒“天性英敏,走筆千言,博學善書,名垂京師”。

公仲連春秋時期,著名趙國上大夫、政治家。

公皙哀春秋,複姓公皙,字季次,又字季沈,齊國人。著名春秋時期孔子“七十二賢子之一”,在史籍《史記·遊俠列傳》中,說他家境貧寒,“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但認真讀書,“獨行君子之德”,不肯屈節事貴族,終生不仕。

公衍春秋,鲁国公子。

公为春秋,鲁国公子。

公奎跻明朝,官员,嘉靖年间进士。

公姓 相關姓氏

公孫 (公孫)公冶公羊公西公良公上公丘公之公乘公仇公仲公休公伯公何公佗公保公儀 (公儀)公先公冉公劉 (公劉)公務 (公務)公勝 (公勝)公南公叔公右公吕公哀公城公堅 (公堅)公堵公士公壻公夏公婿公子公孟公季公宣公寶 (公寶)公尚公山公左公巫公巴公帥 (公帥)公師 (公師)公幹 (公幹)公建公强公彊公彧公德公思公息公慎公成公戶 (公戶)公房公扈公折公斂 (公斂)公文公施公旅公族公旗公明公晰公晳公期公木公朱公析公林公檮 (公檮)公正公沙公沮公泥公爲 (公爲)公父公牛公牽 (公牽)公獻 (公獻)公玉公玊公甫公甲公申公留公疇 (公疇)公石公祈公祖公禧公禱 (公禱)公紀 (公紀)公索公綦公緒 (公緒)公罔公羣公群公翰公肩公舌公若公荊 (公荊)公華 (公華)公行公襄公言公賓 (公賓)公車 (公車)公輸 (公輸)公都公金公鉏公閱 (公閱)公齊 (公齊)公儀理 (公儀理)公克里公古爾 (公古爾)公吉哩公吉爾 (公吉爾)公吉特公鄂哩公吉喇特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