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司馬姓

姓氏司馬〔 司馬 〕

拼音sī mǎ

人口約 2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587 位。

位於郄姓 之後,英姓 之前。

司馬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5872018年
2014年549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410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司馬
410

51

52萬俟 司馬上官 歐陽

53夏侯 諸葛聞人 東方

54赫連 皇甫尉遲 公羊

司馬姓
司馬姓頭像

司馬姓 起源

司馬姓主要源自:陳姓姬姓羋姓子姓

司馬姓起源一

源於官職,出自西周掌管軍事大權的大臣程伯休父,屬於

以官職稱謂爲氏。上古時有人重黎,爲司掌天地之官,唐堯曾撫育重黎之後。周宣王時期,有重黎之後程伯休父,官至司馬,執掌國家軍隊,佐政輔國,權勢重大。後來程伯休父克平了許方,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許他以官職爲姓,其後遂成司馬氏。春秋宋國,楚國,晉國,各國都有司馬,以司馬爲姓。在程伯休父的後裔子孫中,一部分“以官爲氏”而稱司馬氏,一部分“以國爲氏”而稱程氏。程伯休父娶安定胡開國之女,生二子:長子仲庚、次子仲辛。仲庚後來繼任其父大司馬之職,其後裔子孫以官職稱謂爲姓氏,稱司馬氏,爲司馬氏始祖;仲辛則承襲安定侯,其族人移居太原,仍稱程氏

該支司馬氏與程氏是同宗同源,有兩千七百餘年的歷史了。該支風姓司馬氏族人皆尊奉程伯休父(風休父、程休父)爲得姓始祖。

司馬姓起源二

源於陳姓、田姓,出自春秋時期司馬穰苴。

司馬姓起源三

源於改姓,出自姬姓許氏、郝氏改姓,屬於因故改姓爲氏。據史書記載:許穆之、郝惔之,他們的後代中有人因故改爲司馬氏。許穆之、郝惔之二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的流民首領,屬於氐胡民族,在史籍《宋書》、《通俗文》、《圖經本草》、《本草綱目》中,多將其列入“清水氐”。但本書認爲其不過是曾經依附於清水氐楊氏家族,並非屬於清水氐世系,因此其具體源起何族支,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初,許穆之、郝惔之二人率部民投靠仇池國武都王楊難當,並改姓爲司馬氏。當時許穆之改姓名爲司馬飛龍,郝惔之則改姓名爲司馬康之,皆訛稱是晉室近戚。不久,郝惔之即爲仇人所殺,而許穆之則在南朝宋嘉元九年(公元432年)脫離武都王,在四川地區領導了著名的益州農民大起義,但很快即兵敗被殺。在許穆之犧牲之後,其部下趙廣、程道養等繼續以司馬飛龍的名義堅持起義鬥爭,起義軍最盛時兵力達十萬之衆,一直延續了五年之久,方被南朝宋政權鎮壓下去,因此世人一度曾以爲許穆之是在南朝宋嘉元十四年(公元437年)才死的。

在許穆之(司馬飛龍)、郝惔之(司馬康之)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部下中,皆以先祖所改之氏承傳,稱司馬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姬姓司馬氏族人皆尊奉司馬飛龍(許穆之)爲得姓始祖。

司馬姓起源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司馬子反,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子反,名熊側,即楚公子側,是春秋時期楚共王熊審執政時期(公元前590~前560年在位)的楚國上卿,官爲大司馬,執掌楚國軍隊,曾多次爲楚國建立功勳,是楚共王屬下的重臣。在司馬子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司馬氏,世代相傳至今。另外,楚國的司馬期思縣公、司馬子西、司馬子良、右司馬公子申、司馬子庚、大司馬馮,右司馬公子櫜師,左司馬公子成、司馬公子齮、司馬蒍掩(薳掩)、司馬公子棄疾、司馬公子卯、大司馬公子燮、司馬薳越、左司馬沈尹、左司馬戌、右司馬稽、左司馬公子眅、左司馬沈尹戌等等的後裔子孫中,也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司馬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司馬氏與羋姓、熊氏是同宗同源,也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該支羋姓司馬氏族人大多尊奉司馬子反(熊側、公子側)爲得姓始祖。

司馬姓起源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司馬韓厥,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韓厥,諡號獻,史稱韓獻子,是春秋時期晉國韓氏家族的第五代領袖。韓厥是韓子輿的兒子,他早年喪父,由晉國上卿趙盾撫養長大,後被趙盾推薦爲晉軍的大司馬,是春秋時期晉國政治舞臺上極其重要的人物。在韓獻子逝世後,他的兒子韓宣子韓起繼位,培植起了一個龐大的韓氏家族,爲日後與趙氏家族、魏氏家族聯手進行“三家分晉”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在韓獻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司馬氏,世代相傳至今。另外,晉國的司馬魏絳、中軍司馬張老、中軍司馬張君臣、司馬女叔侯、司馬羊舌鮒、司馬叔遊、司馬彌牟等等的後裔子孫中,也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司馬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司馬氏與韓氏是同宗同源,也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該支姬姓司馬氏族人皆尊奉韓獻子(韓厥、韓獻)爲得姓始祖。

司馬姓起源六

源於改姓,出自東晉王朝大司馬王導,屬於避難改姓爲氏。王導,公元276~339年,字茂弘,琅砑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出身名門望族。王導出身中原著名士族,是一個非常老練的政治家,也是東晉王朝的實際創造者。當時晉元帝缺少才能和聲望,在晉室中又是疏屬,之所以能夠取得帝位,主要靠王導的支持。晉元帝因此把王導比做自己的“蕭何”,極爲倚重。東晉王朝在長江流域建立漢族政權以後,有利於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入,經濟和文化也迅速發展起來。王導主政期間,“綏撫新舊,維繫倫紀,義固君臣,清靜爲政”,多次制止了王氏家族擁權奪位的企圖,積極發展江南經濟、調和南北士族矛盾,使東晉王朝迅速穩定。

東晉鹹康五年(公元339年),王導病逝,終年六十四歲。王導、庾亮相繼死後,朝野憂懼。東晉朝廷以陸玩拜司空。當時陸玩再三辭謝,他嘆息着對賓客們說:“以我爲三公,是天下沒有人材了!”時人認爲這是明智的看法。當時,東晉王朝的確又遇到一次危機,那就是桓溫的篡奪事件,但由於王、謝兩大士族的抵制,桓溫的野心未能實現。桓溫死後,謝安出面執掌朝政,起用桓溫的弟弟桓衝做荊州刺史,與謝安同心保護帝室。從此東晉王朝出現前所未有的和睦景象,這是和謝安完全繼承王導力求各大族勢力平衡的“鎮之以和靜”的作法分不開的,也說明王導保持東晉偏安的政治措施的積極影響作用。

在王導的後裔子孫中,後有避難改姓者,以先祖官職稱謂以及晉王朝國姓爲姓氏,稱司馬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王氏司馬氏族人皆尊奉王導爲得姓始祖。

司馬姓起源七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司馬孔父嘉,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孔父嘉,公元前?~前710年,著名春秋初期宋國大夫,名子嘉,字孔父。是孔子的六世祖,官爲大司馬。

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二年(宋宣公十九年,公元前729年),宋宣公將死,讓位於其弟子和,是爲宋穆公。宋穆公在位九年將死,囑咐大夫孔父嘉以君位還給宋宣公的太子與夷,並遣其子子馮出居於鄭國。孔父嘉受囑,在周桓王姬林元年(公元前719年)擁立子與夷繼位,是爲宋殤公。宋殤公繼位後,拜孔父嘉爲大司馬,執掌宋國兵馬。

宋殤公在位十年(公元前719~前710年),宋國就與周邊其他諸侯國鏖戰了十一次,民不堪命。當時的宋國太宰華督見子嘉的妻子“美而豔”,色心大壯,要謀奪其妻,遂借安寧人民爲名,挑唆民衆將“戰爭禍魁”孔父嘉殺死,由此奪取其妻。宋殤公得知此事後大怒,華督又幹脆殺了宋殤公,驅逐孔父嘉一族出境,迎宋穆公之子公子馮於鄭,是爲宋莊公。孔父嘉一族被華督驅逐出宋國後,族人四散於各諸侯國,其中有一支逃至魯國,在(公元前551年)農曆8月27日誕生了至聖先師孔子,魯國由此儒風大盛,士子們皆趨之若鶩,這倒是華督怎麼也預料不到的。在孔父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司馬氏,世代相傳至今。另外,宋國的司馬子魚、司馬樂豫、大司馬公子卬、左司馬子朱、司馬華孫、司馬華耦、司馬蕩虺、司馬子伯、司馬蕩澤、司馬老佐、少司馬華貙、大司馬公孫忌、司馬子仲、右司馬子國、司馬向戌等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皆稱司馬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子姓司馬氏與孔氏是同宗同源,也有兩千七百餘年的歷史了。該支子姓司馬氏族人皆尊奉孔父嘉(子嘉)爲得姓始祖。

司馬姓 分布

如今,司馬氏仍爲複姓中的大姓,分佈較爲廣泛,在河南省的洛陽市、偃師市、溫縣,陝西省的韓城縣,山西省的涑水縣,安徽省的宿松縣,湖南省的湘潭市、湘鄉市、湘陰市,山東省的蘭陵縣,江蘇省的金壇市指前鎮,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等地,均有司馬氏族人分佈。

司馬姓 名人明星

司馬姓 郡望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爲懷慶路。明、清兩朝爲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縣。

偃師縣:偃師首陽山鎮爲西晉皇陵所在地。河南省偃師市歷史文化悠久,爲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朝古都。漢、魏時期,洛陽古城就位於今偃師市城西約十五公里處,與洛陽市、孟津縣毗連,是我國保存較好的一座古城遺址,也是我國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周康王二十二年(壬午,公元前1059年),周公東營洛邑里,在澗河東岸修建了王城,在此修築了成周城。漢魏洛陽故城即由成周城發展而來,春秋晚期,周敬王曾對成周城進行擴建;戰國時,秦丞相呂不韋對此城進行了擴建。東漢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建都於偃師。其後三國魏、西晉、北魏均以此爲都,共歷時三百三十多年。因偃師主要是東漢、北魏兩代都城,故稱漢魏洛陽故城。偃師之地南臨洛水、北靠邙山,風景優美。城內主要建築有宮城、宮殿、衙署、花園等。偃師在歷史上曾出土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如東漢熹平石經、影塑侍從頭像、仿玻璃黑釉陶盞等,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溫縣:是司馬氏歷史上的望族居地。溫縣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聚居區之一,縣內存有著名的仰韶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十多處。在夏王朝時期,該地即已稱溫國。商王朝時期,商祖乙曾在此建都。周王朝時期爲畿內之地,大司寇蘇忿生以溫等十二邑爲蘇國,都於溫城;春秋時晉國在此設縣。戰國至秦漢之際,溫縣已是“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了。唐朝以後,溫縣逐步衰落,漸爲僻邑小縣,但其地處中原腹地,且據黃河津渡,歷代戰亂皆遭劫難,人口遷徏頻繁。溫縣古稱“溫”,緣於境內有兩個溫泉:一個在今孟州市西北的治牆村,夏涼冬溫,流入於溴水;另一個在今溫縣城西南。據《溫縣誌》記載:相傳泉流常溫,士忻以德,民利灌溉。“溫”源於西周初期蘇岔生的封國名。北齊天寶七年(丙子,公元556年)廢溫縣。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復置溫縣。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溫縣李城縣;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廢李城縣,恢復溫縣,此後一直未再更名。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3月建立溫陟縣,5月建立溫孟縣,8月廢溫陟、溫孟兩縣,建立溫縣人民政府。1960年10月廢溫縣併入沁陽;1961年8月復置溫縣。至2005年溫縣轄七個鎮、三個鄉。

司馬姓 堂號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爲懷慶路。明、清兩朝爲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縣。

偃師縣:偃師首陽山鎮爲西晉皇陵所在地。河南省偃師市歷史文化悠久,爲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朝古都。漢、魏時期,洛陽古城就位於今偃師市城西約十五公里處,與洛陽市、孟津縣毗連,是我國保存較好的一座古城遺址,也是我國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周康王二十二年(壬午,公元前1059年),周公東營洛邑里,在澗河東岸修建了王城,在此修築了成周城。漢魏洛陽故城即由成周城發展而來,春秋晚期,周敬王曾對成周城進行擴建;戰國時,秦丞相呂不韋對此城進行了擴建。東漢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建都於偃師。其後三國魏、西晉、北魏均以此爲都,共歷時三百三十多年。因偃師主要是東漢、北魏兩代都城,故稱漢魏洛陽故城。偃師之地南臨洛水、北靠邙山,風景優美。城內主要建築有宮城、宮殿、衙署、花園等。偃師在歷史上曾出土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如東漢熹平石經、影塑侍從頭像、仿玻璃黑釉陶盞等,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溫縣:是司馬氏歷史上的望族居地。溫縣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聚居區之一,縣內存有著名的仰韶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十多處。在夏王朝時期,該地即已稱溫國。商王朝時期,商祖乙曾在此建都。周王朝時期爲畿內之地,大司寇蘇忿生以溫等十二邑爲蘇國,都於溫城;春秋時晉國在此設縣。戰國至秦漢之際,溫縣已是“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了。唐朝以後,溫縣逐步衰落,漸爲僻邑小縣,但其地處中原腹地,且據黃河津渡,歷代戰亂皆遭劫難,人口遷徏頻繁。溫縣古稱“溫”,緣於境內有兩個溫泉:一個在今孟州市西北的治牆村,夏涼冬溫,流入於溴水;另一個在今溫縣城西南。據《溫縣誌》記載:相傳泉流常溫,士忻以德,民利灌溉。“溫”源於西周初期蘇岔生的封國名。北齊天寶七年(丙子,公元556年)廢溫縣。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復置溫縣。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溫縣李城縣;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廢李城縣,恢復溫縣,此後一直未再更名。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3月建立溫陟縣,5月建立溫孟縣,8月廢溫陟、溫孟兩縣,建立溫縣人民政府。1960年10月廢溫縣併入沁陽;1961年8月復置溫縣。至2005年溫縣轄七個鎮、三個鄉。

司馬姓 姓氏源流

1、司馬(司馬)sī mǎ

現行較罕見覆姓。分佈頗廣: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固安、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浦城、貴州之普安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重黎之後,唐虞夏商代掌天地,周宣王時裔孫程伯休父爲司馬,克平徐方,錫(賜)以官族,爲司馬氏。其後世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此以官爲氏。《姓氏詞典》據《西京雜記》注云:“司馬氏本週史佚後。史佚出於顓頊之後重黎,休父出於史佚。”又引《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周宣王時,程伯休父失其官守,以諸侯入爲王司馬,故以邑爲程氏,其族別爲司馬氏。”(2)或爲牛姓所改。《姓氏考略》注云:“晉元帝姓牛(按:《中國姓氏大全》‘牛’引作‘生’,誤),冒姓司馬氏。”晉元帝即東晉元帝司馬睿。

3、又注:“流人許穆之改姓司馬。”此爲許姓所改。

4、又注:“郝惔之亦改姓司馬。”則此爲郝氏所改。

5、或雲:“(春秋)晉有司馬鄔、司馬彌牟、司馬寅,齊有司馬竈,楚有司馬子魚、司馬督,宋有司馬強,陳有司馬桓子,是皆以司馬爲氏,不獨程伯休父也。”司馬氏或改爲別姓。《姓氏詞典》稱:“今陝西韓城縣嵬東鄉司馬遷故里有其後裔不再姓司馬,而是姓馮和同:一是司馬遷因李陵案受宮刑時,其子司馬臨、司馬觀,因怕株連,改換姓名,隱居鄉里。長子取司馬的馬字,右邊加兩點,改姓‘馮’;幼子取司馬的司字,右邊加一豎,改姓‘同’。二是西漢末年,司馬遷後裔爲避王莽軍之亂而改變姓氏,後來,此姓也有改爲單姓‘司’或單姓‘馬’的。”春秋時宋有司馬牛,孔子弟子;漢代有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太史令;三國魏有司馬師,長平鄉侯;宋代有司馬光。

2、司馬(司馬)

司馬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司馬姓起源:①周宣王時重黎裔孫程伯休父爲司馬(相傳爲少昊帝所設官,爲天下軍事長官,《周禮》屬夏官),克平徐方,賜以官族爲司馬氏。②春秋時宋公族有司馬氏。③春秋時衛公族中有司馬氏。④戰國時田完爲齊大司馬,其後有以官爲氏者。⑤東晉元帝司馬睿,本姓牛,冒姓司馬氏。⑥有許姓,郝姓改爲司馬氏,見《魏書》。

司馬姓名人:

司馬耕,春秋時宋楚丘侯,後改封睢陽侯。

郡望:河南。

變化:①有改司姓者。②陝西韓城司馬遷之後裔,在司馬遷被漢帝治罪後,爲避難改姓同和馮二姓。

司馬姓 歷史名人

司馬姓古代名人

司馬顒西晉(?―306年),字文載,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三弟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孫,太原烈王司馬瑰之子,晉武帝司馬炎的堂兄弟,西晉宗室、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一。司馬顒初襲封父爵,咸寧三年(277年),改封河間王。少年時有名聲,輕錢財厚待賢士。晉武帝讚歎其爲藩王的表率。趙王司馬倫篡位時,響應齊王司馬冏起兵,因功授任侍中、太尉,加三錫之禮。永寧二年(302年),李含假稱受帝密詔說服司馬顒討伐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任太宰、大都督、雍州牧。後又廢太子司馬覃,立成都王司馬穎爲皇太弟。永興三年(306年),東海王司馬越率義軍討伐司馬顒,司馬顒接連挫敗,義軍逐佔據關中,司馬顒保守孤城。同年,司馬越以詔書徵召司馬顒入朝任司徒之職,司馬越之弟南陽王司馬模派將軍梁臣將司馬顒掐死,他的三個兒子也一同被殺。

司馬卬(?-公元前205年),項羽所封十八諸侯王之一,爲殷王。司馬卬本是趙國將軍,鉅鹿之戰後隨項羽入關。滅秦後,項羽分魏國地爲西魏、殷兩國,封司馬卬爲殷王,建都朝歌。漢二年(前205年)三月,漢王劉邦進兵楚地,司馬卬投降漢王劉邦,其地成爲河內郡。四月,彭城之戰,項羽率三萬精兵大敗劉邦及五諸侯聯軍56萬人,司馬卬被楚軍所殺。

司馬光北宋(1019年-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典故傳世有:司馬光砸缸。

司馬炎晉朝(236年-290年),字安世。晉朝開國皇帝,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司馬炎爲司馬昭長子,曾出任中撫軍;但是司馬昭卻有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但在重臣的反對之下,司馬炎於265年5月被封爲晉王太子。同年8月司馬昭過世之後,司馬炎繼承晉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爲帝,國號晉。晉武帝大肆分封宗室爲王並使其掌握兵權,以補曹魏由於過度壓抑宗室,導致皇帝孤立最後被權臣所篡的前車之鑑;同時於268年頒佈泰始律令,並於279年命賈充、楊濟、杜預、王濬等伐吳,280年3月孫皓投降,孫吳滅亡,自從黃巾之亂以來的分裂局勢暫時獲得統一。

司馬耕春秋,字子牛,亦稱司馬牛。春秋末期宋國人。唐開元封“向伯”,宋又封“楚丘侯”,後又改稱“睢陽侯”。

司馬談漢朝(生卒年待考),夏陽嵬東鄉高門村(今陝西韓城)人。司馬遷之父。著名漢朝大臣、史學家、文學家。其父司馬喜爲五大夫。談自幼向方士學習天文地理,拜楊向爲師學習周易,拜黃子爲師學習道家學說。漢建元至元豐年間(公元前140~前110年),被封爲太史令,掌管天文地理,不治政事。漢元豐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首赴泰山舉行封禪典禮,談因病留守周南,未能與武帝同行,鬱憤而亡。臨死前,其子司馬遷剛好從巴蜀返回,兩人見面於黃河與洛水之間。司馬談握住司馬遷之手哭着說:“我們祖先大多爲太史,自上世起曾顯露功名。虞夏之時,即掌管天官之事。後世中斷,難道到你爲至嗎?你若再爲太史,我們祖業便可接續下去。現在皇上承襲千年傳統,赴泰山封禪,而我不能同去,這是天命。我死後,你必然爲太史。做了太史,別忘了我終生欲立論著史的夙願。並且你要於後世立身揚名,榮耀父母,這也是最大的盡孝之舉。自孔子著《春秋》至今,四百餘年間,諸侯互相兼併,記事著史之業,無人問津。今日漢朝興旺,天下一統,既有明主賢君,又有忠臣義士。我爲太史,而沒有完成歷史論著,使天下文字廢棄,深感遺憾。這一點你能理解嗎?”司馬遷涕淚俱下,哭着答道:“孩兒雖然不太聰敏,一定要全部收集記述祖先積存的歷史見聞,絲毫不敢有所缺失。”聽完兒子的話,司馬談便合上了雙眼。司馬談號爲“太史公”,他恐怕學人對文化精神領會不準而產生迷惑,便對陰陽家、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的基本要旨予以論述。司馬談逝世後,百姓崇祀其爲鄉賢。

司馬遷漢朝(公元前146~?年),字子長,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夏陽嵬東鄉高門村(今陝西韓城)人。著名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初任郎中,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繼父任太史令,盡閱史官所藏舊史。遍遊名都大邑,探訪古蹟,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編撰史書。後因替李陵敗降匈奴事辯解,觸怒漢武帝而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仍發憤著書,歷十二年,於漢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撰成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時稱《太史公書》。三國後期開始通稱爲《史記》。

司馬相如西漢(公元前179~前118年),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漢辭賦家。

司馬錯戰國(生卒年不詳),戰國秦夏陽(今韓城)人,司馬遷八世祖,戰國中後期秦國名將。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司馬錯伐蜀是秦統一中國之前的一個重大的軍事舉措,在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商鞅變法爲秦統一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司馬錯伐蜀則爲秦統一中國打下軍事基礎,二者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同等之功的。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欲趁機滅蜀,卻因韓侵秦而舉棋不定。張儀主張先攻韓,司馬錯力排張儀之議,認爲伐韓將導致諸侯合縱對秦,伐蜀則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實軍備,又可佔據有利地勢順水而下攻楚。這議爲秦王採納。同年秋,即與張儀、都尉墨等率軍從石牛道伐蜀(參見秦滅巴蜀之戰),與蜀王之師戰於葭萌(今四川廣元昭化鎮),蜀王敗逃至武陰(今彭山東),冬,滅蜀。繼而又滅巴、苴。秦惠王十四年陳莊殺蜀侯,後歸降。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因蜀相陳莊叛秦,司馬錯受命協助平定蜀亂,甘茂誅陳莊。秦昭王六年(前301年),蜀侯輝反,司馬錯平叛,並誅郎中令等27人,平定蜀中。昭王十六年,司馬錯擔任客卿,受命攻魏,取軹(今河南濟原南),攻韓,取鄧(今孟縣西)。十八年,司馬錯與白起等又攻取魏國六十一座城邑。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率隴西兵及巴蜀兵十萬人,從蜀地沿江而下,攻楚黔中(今湖南西部及貴州東北部,參見黔中之戰),迫楚獻出漢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於秦,實踐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部分預言。

司馬懿西晉(179—251),高祖宣皇帝,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裏(今屬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爲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死後諡號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爲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爲宣皇帝。

司馬師西晉(208—255),世宗景皇帝司馬師,字子元,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西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的長子,太祖司馬昭的兄長,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懿去世後,他繼承父親的權力,廢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擊滅東吳諸葛恪的大軍。基本控制了曹魏政權;後被文鴦襲營,驚嚇而死。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師爲景皇帝,廟號世宗。

司馬昭西晉(211—265),太祖文皇帝司馬昭,字子上,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繼承父兄的權力,弒魏帝曹髦,徹底控制了曹魏政權。掌權期間派鄧艾滅蜀;後揮師7萬伐吳,被諸葛恪4萬所擊敗,被削爵。其子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昭爲文皇帝。有著名的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徽東漢末年(?—208),字德操,號水鏡先生,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住城東南20餘里洞林寺側(今曹徐村),徽清雅,以有知人之明著稱於世,是中國東漢末年著名隱士。漢靈帝末年,羣雄割據,有經邦濟世之才的司馬徽不願施展才能爲時所用,他緘默固守,甘願陷居陽翟故里,躬耕度日。名士龐德公送號“水鏡先生”。由於他從來不說別人的短處,別人跟他說話,不管好事壞事,通通說好。李瀚《蒙求》詩曰:“司馬稱好。”所以後人又稱他爲“好好先生”。其才華始終未得施展,一生湮沒不彰。徽平時從不討論別人,如有人向他求問,他也不品評高下,總是說好、好、好。當時,徽與襄陽名士龐德公相友善,德公的侄子龐統,字士元,少年純樸誠懇,無人知道他是奇才,唯德公甚爲器重。龐統年十八歲時,以德公之名前往潁川拜見徽,二人交往,十分投機。最後,徽盛讚:“你真是個有才德的人,應當稱作“江南第一名士”。這之後龐統的聲名大顯於世。由此可見,徽確有知人之明

司馬衷晉(259年—307年),晉惠帝司馬衷,字正度,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子,母武元皇后楊豔,西晉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在位17年。司馬衷於267年被立爲皇太子,290年即位,改元永熙。他爲人癡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楊駿輔政,后皇後賈南風殺害楊駿,掌握大權。在八王之亂中,惠帝的叔祖趙王司馬倫篡奪了惠帝的帝位,並以惠帝爲太上皇,囚禁於金墉城。齊王司馬冏與成都王司馬穎起兵反司馬倫,羣臣共謀殺司馬倫黨羽,迎晉惠帝復位,誅司馬倫及其子。又由諸王輾轉挾持,形同傀儡,受盡凌辱。306年,東海王司馬越將其迎歸洛陽。307年,惠帝去世,相傳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死。

司馬姓 相關姓氏

司徒司空司寇司鴻 (司鴻)司鐸 (司鐸)司褐司甄司杜司星司文司揭司工司士司堵司城司國 (司國)司功司佳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