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羊舌姓

姓氏羊舌

拼音yáng shé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3698 位。

位於耶律姓 之後,佟佳姓 之前。

羊舌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698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473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羊舌
473

65段干 百里東郭 南門

66呼延 羊舌 微生

67

68梁丘 左丘東門 西門

羊舌姓
羊舌姓頭像

羊舌姓 起源

羊舌姓主要源自:姬姓季姓

羊舌姓起源一

出自官職,漢族姓氏。鄭樵《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晉有羊舌職、羊舌肸、羊舌赤。羊舌姓,現行罕見覆姓。今遼寧瀋陽有分佈。

羊舌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晉武公姬稱的後代姬突,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西周時期,晉國第六代君主叫晉靖候姬宜臼(公元前858~前841年在位)。晉靖候有個後代叫姬稱,即春秋時期著名的晉國曲沃武伯,即後來的晉國君主晉武公(公元前678~前676年在位),他有個兒子叫公子伯僑,姬伯僑生姬文,姬文生姬突。到了晉獻公姬佹諸執政時期(公元前676~前651年),晉獻公將姬突封在羊舌邑,其後遂以其封邑名稱爲姓氏,稱羊舌氏,史稱羊舌突。

在典籍《國語·晉語四》中記載:在春秋霸主晉文公姬重耳執政時期(公元前636~前621年在位),“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韓,實掌近官”,說明這十一個貴族世家都是晉國舊姓,羊舌家族顯然爲晉國重臣之一,也是晉文公政權的核心權力支柱之一。當時,姬突的後代形成了羊舌氏一族,著名的有多人,如羊舌職(公元前?~前570年)、“羊舌四族”:羊舌赤(伯華)、羊舌肸(叔向)、羊舌鮒(叔魚,公元前580~前531年)、羊舌虎(叔羆,公元前?~前552年)等,皆先後爲晉國的高門大戶、晉國卿大夫,時稱羊舌大夫,其世家顯赫一時,也因此引起其他晉卿的不滿與嫉妒。

到了春秋末期的周敬王姬丐六年(晉頃公姬棄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範宣子(士丐、士訇)在剪除欒氏黨羽的過程中,羊舌氏一族被大力削減勢力,其封邑被改封給祁氏家族,其間有後裔子孫以及族人逃到其他諸侯國者,之後改單姓爲羊氏、楊氏等,世代相傳至今。羊舌肸當時是晉國的太傅,食採於楊氏邑(平陽,今山西臨汾)。他有個兒子叫羊舌伯石,字食我,他後來繼承了父親的封地和爵位後,正式以邑名爲姓氏,稱楊氏,即歷史上著名的楊食我。楊食我後來出於情義殺了晉國大夫祁盈的兩個淫亂家臣祁勝和鄔藏,激起其他晉國世家的不滿,其中以趙氏、魏氏、韓氏爲首的晉國“六卿”一直視祁氏、羊舌氏這樣的晉國公族爲奪取政權路上的絆腳石,藉機挑撥,不僅以亂臣賊子的之名殺了楊食我和祁盈,還攻滅祁氏、羊舌氏兩族,盡分兩族所有的封地。此災難發生後,楊食我的後裔子孫以及其他族人逃到仙谷(今陝西華陰華山),之後有稱羊舌氏、有稱羊氏、楊氏者,隱居下來。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羊舌氏一族所居之地被劃定爲弘農郡華陰縣。其後世子孫開基各地,名人輩出。如今,楊氏一族大多源出弘農郡華陰,使之成爲名副其實的楊氏家族第一郡望,亦是羊舌氏、羊氏的著名郡望。

該支羊舌氏、羊氏、楊氏同宗同源,皆尊奉羊舌突爲得姓始祖。

羊舌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盈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西周時期,晉國有個大夫叫祁盈,也受封於羊舌邑(今山西洪洞東南部),時稱羊舌大夫。祁盈,是春秋時期晉國著名大夫祁黃羊之孫,祁午之子,亦是晉國上大夫。他爲人正直不苟,並與羊舌肸的兒子楊食我是好朋友。祁黃羊與姬突一樣,也是靖候晉姬宜臼(公元前858~前841年在位)的後代,因此祁氏家族與羊舌氏家族爲血緣親戚,由於受封地在祁邑(今河北欒城),因此指地爲姓氏,稱祁氏,但與伊祁氏陶唐氏之後裔的祁氏並非同宗。重情重義的楊食我爲祁盈不平,忿而斬殺了祁勝和鄔藏這兩個惡臣。荀躒本來就一直不滿羊舌氏、祁氏家族的勢大,老想取而代之,加之趙氏、魏氏、韓氏等其他家族勢力爲首的晉國“六卿”也要乘機消滅祁氏、羊舌氏兩族,因此共同挑唆晉頃公殺了祁盈和楊食我二人,祁氏、羊舌氏家族就此覆滅,子孫後代遷逃四方。

在祁盈的後裔子孫以及祁氏族人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者,稱羊舌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爲單姓羊氏、楊氏,世代相傳至今。

羊舌姓起源四

源於季姓,出自古代一個叫季果的人,屬於以事件紀念爲氏。在典籍《左傳釋例》中記載,該支羊舌氏是由於一樁盜羊案形成的:當年有人偷了一隻羊,還強行留下個羊頭給一個叫季果的人。季果當時無法拒絕,就將那羊頭收下,卻埋在了地下。後來盜羊的人被告發遭到官府抓捕,還連累到季果。季果就坦然地說他並沒參與盜羊之事,那盜羊人給他的羊頭也根本未動,而是埋地下的,他沒喫。當即官府就派人到其所述的地方掘地一看,果然發現了羊頭,而且那羊舌還在,於是就宣判季果無罪,當堂釋放。

此事件之後,季果便以“羊舌”爲姓氏,以警後世,其後裔子孫皆稱羊舌氏,世代相傳至今。

羊舌姓 分布

羊舌氏複姓或是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七十三位門閥。羊舌姓的族人,有好幾代在晉國朝廷當高官,職稱是大夫,被稱爲羊舌大夫。另外又有本古書叫《左傳釋例》說,羊知姓由於樁盜羊案形成:有人偷了羊沈走,留下個羊頭給一個叫李果的人,李果就將羊頭埋在地下。後來盜羊的人被告發,連累到李果,李果說他沒參與此事,羊頭是埋地下的,他沒喫。掘地一看,發現條羊舌,於是李果無罪,而被人稱爲羊舌,便成了姓,稱羊舌氏。羊舌姓望居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漢代時爲“三輔”之首。相當於現在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地區)、河東郡(秦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

如今,在遼寧、山西兩省及周邊地區還有很少量的羊舌氏族人分佈。

羊舌姓 郡望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爲右扶風。東漢初期複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爲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複名爲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恆農郡爲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爲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爲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爲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羊舌姓 堂號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爲右扶風。東漢初期複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爲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複名爲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恆農郡爲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爲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爲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爲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羊舌姓 姓氏源流

1、羊舌yáng shé

現行罕見覆姓。今遼寧之瀋陽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姬姓。晉之公族也。靖侯之後,食採於此,故爲羊舌大夫。有四族,皆強家。羊舌,晉邑名,未詳其所。或言:羊舌氏,姓季(按:《姓氏考略》及《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俱引作‘李’),名果。有人盜殺羊而遺其頭,不敢不受,受而埋之。後事發,詞連季氏,乃掘而示之,以明己不食,惟舌存而得免,此無根之論也。”後或改爲吉氏。春秋晉有羊舌職、羊舌肸、羊舌赤。

2、羊舌

羊舌姓分布:遼寧瀋陽有此姓。

羊舌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時晉靖侯之後食採於羊舌邑,故爲羊舌大夫,因以爲氏。又,春秋時晉武公伯僑之後,伯僑之孫突爲羊舌大夫,因以爲氏,見《寧晉縣誌》。

羊舌姓名人:

羊舌職,羊舌突之子,春秋時晉大夫。

郡望:河東。

羊舌姓 歷史名人

羊舌姓古代名人

羊舌肸春秋,字叔向。晉國政治家。

羊舌鮒春秋,字叔魚。晉國人。

羊舌突春秋,姓姬,名突,晉國人,羊舌氏的得姓始祖。晉武公子姬伯僑,生姬文,文生姬突。晉獻公時封爲羊舌大夫,採食於羊舌邑,其子孫因以邑爲姓,稱羊舌氏。

羊舌職春秋(BC572—BC558年),爲〖晉國第27任國君〗悼公姬周羊舌大夫。生子四:赤、肸、鮒、虎,號稱“羊舌四族”。長子羊舌赤字伯華,銅鞮大夫,生楊道字子容;次子羊舌肸字叔向,又字叔譽,太傅。肸生羊舌食我,名食我,字伯石,以邑爲氏,號曰楊石。三子羊舌鮒字叔魚;四子羊舌虎字叔羆。

羊舌赤春秋,晉國中軍尉,字伯華,爲羊舌突的長子。時稱他“銅鞮伯華”。孔子說:“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蓋銅鞮伯華之所行。”即卒,孔子嘆曰:“銅鞮伯華無死,天下有定矣。”

羊舌肸春秋,晉國賢者,字叔向,又稱叔肸,爲羊舌突的次子。博議多聞,品德高尚,能以禮讓國,是當時晉國的賢臣。孔子稱之爲“遺直”。

羊舌鮒春秋(?-前528年),名鮒,字叔魚,羊舌職第三子。是中國有史書記載以來,第一個因爲貪污而受到懲罰的官員。

羊舌虎春秋,(生卒年待考),羊舌肸之弟。著名晉國大夫。羊舌虎和欒逞感情很好。欒逞在晉國犯了罪,逃奔齊國。齊莊公微遣欒逞於曲沃,以兵隨之。齊兵上太行,欒逞從曲沃中反,襲入絳。絳不戒,晉平公欲自殺,範獻子止公,以其徒擊逞,逞敗走曲沃。曲沃攻逞,逞死,遂滅欒氏宗。晉國因此也連帶殺了羊舌虎,羊舌肸也爲了此事做了奴僕。不久,祁奚說:“我聽說小人得了權位,不爭權奪利是不可能的;君子操心別人的災難,不去挽救是不吉祥的。”於是就去拜見範桓子,勸告他道:“聽說善於治理國家的人,賞賜不會過分,刑罰不會濫用。賞賜若過分恐怕那些缺德小人也能受惠;刑罰若濫用恐怕那些才德君子也受牽累。我們寧可過分賞賜到缺德之人,不可因濫用刑罰而使君子受刑。所以堯用刑罰處死鯀於羽山,卻重用他的兒子禹。周朝用刑罰殺死管叔、蔡叔,而用周公爲相,這就是不濫用刑罰。”範桓子聽了祁奚的話,趕緊就命令吏卒放出了羊舌肸。

羊舌叔姬春秋,晉國大夫羊舌職之妻,叔向之母,以慧著稱,多次準確預言其家人命運。

羊舌食我春秋(?-前514年),羊舌肸的兒子,名食我,字伯石。食我和祁盈是好朋友,因兩家府中家僕之亂,有違禮法,遭到晉公卿的迫害,晉公令滅祁、羊舌兩家,食我有子孫逃往華山仙谷避難,隱居。其後子孫遂居華陰,姓楊氏,此支楊氏即世居華陰,至今有“天下楊氏出華陰”之說。

羊舌姓 相關姓氏

羊同羊角羊布拉羊木干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