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帥姓

姓氏帥〔 帥 〕

拼音shuài

人口約 13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387 位。

位於況姓 之後,空姓 之前。

帥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872018年
2014年2013年298
2007年2006年298
1995年2171987年325
1982年279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476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476

66呼延 羊舌 微生

67

68梁丘 左丘東門 西門

69 南宮

帥姓
帥姓頭像

帥姓 起源

帥姓主要源自:姬姓

帥姓起源一

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師帥,是西周軍制官職稱謂。西周時期,軍下設師,每師兩千五百兵,周王室擁有六師軍隊,而在各諸侯國中,除了齊國姜太公擁有五師以外,其他的侯爵國擁有三師,伯爵國擁有二師,子爵國擁有一師,郡侯無師。至春秋以後,周王室疲弱,各諸侯國逐漸自大,無視周禮典制,各自紛紛擴軍,如晉國、秦國、楚國、齊國、宋國、魯國等大國皆擴軍至六師。到了戰國時期,師的建制已達萬人,七雄皆各自擁兵數十師,周王室根本就無可奈何。兩週時期,師的最高軍事長官稱“師帥”,後細分有中軍帥、上軍帥、下軍帥、左軍帥、右軍帥、後軍帥等等。

在師帥、中軍帥、上軍帥、下軍帥、左軍帥、右軍帥、後軍帥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帥氏,世代相傳至今。

帥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晉朝時期大司徒師昺之後,屬於避諱改姓爲氏。在三國時期,曹魏政權中有一位著名將領師纂,公元?~264年待考,他原爲司馬懿的次子、大將軍司馬昭的主簿,後被派遣到太尉鄧艾軍中擔任督軍司馬,隨鄧艾參與了滅蜀漢政權的一系列戰役。平定蜀漢國後,師纂擔任了益州刺史。後鄧艾被鍾會誣告,司馬昭下令把鄧艾、鄧忠父子以檻車押回,師纂也隨同返回,與鄧艾父子一起被害。按史籍《三國志》的記載,師纂的後代叫師昺,在晉朝時期官爲大司徒、黃門侍郎、右將軍、散騎常侍、兵曹尚書。在晉武帝司馬炎代魏立晉之後,追尊自己的伯父司馬師爲晉景皇帝,因晉景皇帝的名字中有“師”字,爲了避故君主名諱,師昺就效仿春秋時期的晉國大夫師咼,也將自己的姓氏字“師”省去一橫,改爲“帥”,從此,師昺的以及其他同朝的師氏族人和後裔子孫們即沿襲帥氏。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只有在晉朝任職的師氏族人更改爲帥氏,而黎民百姓中的師氏並未改變姓氏,仍然大有師氏族人存在。避諱只是暫時的,西晉王朝的歷史只有四十二年,因而許多帥氏後裔後來又恢復師氏。由此,後世許學者皆認爲師氏、帥氏本是一姓。師昺依靠司馬氏家族飛黃騰達,但西晉壽短,晉武帝死後,子侄們爭權奪位,兄弟鬩牆,爆發了箸名的“八王之亂”,結果帥氏一族家破人亡,後裔淪落四方。

帥氏家族由今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興起,迄今一千七百餘年,堪稱《帥氏家譜》扉頁題字所述:“岢嵐遺風,源遠流長。”

帥姓起源三

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官吏帥都督,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帥都督,是南北朝時期西魏政權設置的軍制官位,與大都督、都督一樣,皆統領鄉兵,即地方武裝的長官,後逐漸成爲散官階名。北周時期沿襲續置,官秩正七命(從六品上)。隋朝時期成爲勳名,後廢黜,歸入都督系列。

在帥都督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帥督氏,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帥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帥姓起源四

源於官位,出自南宋朝時期官吏帥司,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帥司,是宋朝時期設置的一種官職,即安撫司的最高行政長官,仿隋朝時期的安撫大使之稱,在宋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設置,長官稱安撫使,白稱“帥司”,有安撫副使、同勾爲副長官,屬下還有帥機、帥守等官員。宋朝時期,一方地區稱“路”,帥司則統領一路兵政,後兼領各路軍務以及治安之事,必要時可由知州、知府兼攝。這種官職一直沿用至民國初期。帥機,專職負責機宜文字,也就是機要祕書、機要參謀之類的官員;帥守,就是當知州、知府兼攝安撫使時給予的稱謂。

在帥司(安撫使)、副帥司(安撫副使、同勾)、帥機、帥守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帥氏,世代相傳至今。

帥姓 分布

帥氏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三百九十二位。帥姓出自西晉,當時晉國定都洛陽,後遷長安,因此河南洛陽、陝西長安一帶即爲帥姓發源之地,也是早期繁衍發展之地。南北朝至唐宋期間,逐漸向周邊地區及江南一帶擴展,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陽郡、範陽郡、平原郡爲郡望。如今主要分佈於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安徽、山西等地。帥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今江蘇省的揚州市、南通市、江都市、泰州市、淮安市,重慶市的合川區、雲陽縣、巫溪縣、奉節縣、綦江區,湖北省的十堰市、開江縣、天門市、紅安縣、宜昌市、孝感市、松滋市、谷城縣、浠水縣、大悟縣、黃梅縣、襄陽市,江西省的南昌市新建縣、安義縣、九江市、奉新縣、吉安市永豐縣、撫州市臨川縣、進賢縣、銅鼓縣,河北省的保定市、文安縣,山東省的菏澤市單縣、濰坊市、日照市、濰坊市安丘市、諸城市,湖南省的常德市漢壽縣、益陽市、新晃縣,廣東省的佛山市南海區,貴州省的安順市、銅仁市,山西省的原平市、定襄縣河邊鎮青石村、朔州市應縣大臨河村、繁峙,陝西省的西安市楊凌區、商洛市丹風縣,四川樂山市、四川青神縣、西充縣、南部縣、犍爲縣、宜賓市珙縣、都江堰市,遼寧省的西豐縣,福建省的建寧縣,浙江省的杭州市,雲南省的曲靖市、鹽津縣等地,均有帥氏族人分佈。

帥姓 名人明星

帥姓 郡望

南陽郡:秦置,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漢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陽)。

河南郡:秦爲三川郡,漢置河南郡,治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三十里)。

範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爲範陽郡,相當於今河北涿縣及北京昌平、房山一帶。

平原郡:西漢置,相當於今山東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靈石縣:舊屬介休,隋朝開皇十年庚戌(庚戌,公元590年),隋文帝巡幸途經此地,挖河開道時掘出巨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並有“大道永吉”四字,以爲祥瑞,稱之爲靈石,並以此名置縣。這塊靈石如今被保存在舊城北端的天石公園內,據考察,實爲一塊含鐵量較高的隕石。靈石縣縣城是山西最小的縣城之一,一千多年來,歸屬雖然多變,縣名基本未變。1958年曾於孝義、介休合併稱介休縣,1961年恢復靈石縣。

帥姓 堂號

南陽郡:秦置,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漢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陽)。

河南郡:秦爲三川郡,漢置河南郡,治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三十里)。

範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爲範陽郡,相當於今河北涿縣及北京昌平、房山一帶。

平原郡:西漢置,相當於今山東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靈石縣:舊屬介休,隋朝開皇十年庚戌(庚戌,公元590年),隋文帝巡幸途經此地,挖河開道時掘出巨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並有“大道永吉”四字,以爲祥瑞,稱之爲靈石,並以此名置縣。這塊靈石如今被保存在舊城北端的天石公園內,據考察,實爲一塊含鐵量較高的隕石。靈石縣縣城是山西最小的縣城之一,一千多年來,歸屬雖然多變,縣名基本未變。1958年曾於孝義、介休合併稱介休縣,1961年恢復靈石縣。

帥姓 姓氏源流

1、(帥)shuài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佈頗廣: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山西之太原,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利,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雲南之河口、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漢、水、傣、傈僳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音‘率’。亦作‘率’。《狀雲》:本師氏,避晉帝諱,改爲帥氏。”(2)傣族之帥“姓”,分佈在雲南孟連一帶,漢意指第四子。傣族男子在未有子女之前,其名字構成順序爲:排行十名。老四稱“帥”,故稱之爲“帥×”。遂有人依漢族姓名構成習慣,以“帥”爲姓。晉代有帥昺,爲尚書郎;宋代有帥日新、帥子連;明代有帥性,洪武進士;又有帥機、帥蘭,俱隆慶進士;清代有帥念祖、帥家相。

2、(帥)

帥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1%。尤爲湖南、四川等省多此姓。兩省帥姓約佔全國漢族帥姓人口58%。

帥姓起源:①其先本姓師,周時卿士劉康公之後,爲避晉景帝司馬師之諱,改爲帥氏。 ②土家族姓。

帥姓名人:

帥範,宋時靈石人,元裕初進士。

郡望:石城,琅邪。

變化:一作率。

帥姓 歷史名人

帥姓古代名人

帥寶北宋,字仲珍。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成淳中,授鹽官丞,以清廉著稱。擢昌化令,勸農課士,聽訟鹹得其情,卒於官。

帥我清朝(1648—1725),學者。字備皆,號簡齋,江西奉新人。弱冠淹通羣籍,工書畫,尤明醫理。康熙五十年舉人,官內閣中書。擅詩文,循循江西舊法。著有《墨瀾亭集》,不分卷,凡文一百四十篇。另有《簡齋詩文稿》。

帥使念南北朝,北魏石匠。著名的拓跋鮮卑先祖舊墟石室“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的刻工。

帥仍祖清朝,文學家。字宗道,號介亭山人,江西奉新人。帥我長子。康熙間諸生。幼聰慧,十歲能詩,以才華自負。又精岐黃術。性孤介,艱於一第,乃棄舉業,鍵戶讀書。工詩文,著有《嗜退山房詩稿》二卷、《文稿》三卷。

帥念祖清朝,畫家。字宗德,號蘭皋,江西奉新人,帥我子。雍正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禮科給事中,陝西布政使。以事謫戍軍臺,沒於塞外。工指畫花卉,兼寫山水。尤以時文鳴一時,務以幽渺之思,擺脫陳因。亦工詩,清刻不俗,與從子家相時有大小帥之稱。著有《樹人堂詩》七卷。

帥家相清朝,詩人。字伯子,號卓山,江西奉新人。乾隆二年進士,歷官江西潯州知府。工詩,善學少陵,氣格沉雄,有幽燕氣,與從父念祖時有大小帥之目。曾燠嘗選其詩與陳允衡、王猷定、曾畹、蔣士銓、汪軔、楊垕、何在田詩合刻,名《國朝江右八家詩選》。著有《三十六乘書樓詩集》十六卷。

帥承瀛清朝(1766—1840),字士登,號仙舟。湖北黃梅人。十七歲中鄉試。嘉慶元年(1796)進士。任編修。歷遷吏、禮、工等部侍郎。典試於廣東、江南。督學於廣西、山東。道光元年(1821年),授浙江巡撫,奏請鹽政改歸巡撫兼理,停加課銀五十萬兩;年減商捐、外款銀二十萬兩。杭、嘉、湖三郡發生水災,他截漕糧賑濟;並免除米稅,以招遠處商賈。曾捐資八萬,浚修西湖,修築海鹽石塘。浙人在西子湖邊建“帥公祠”,以示紀念。

帥承瀚清朝,湖北黃梅人。帥承瀛之弟。嘉慶十年(1805)進士。官翰林院檢討至副都御史。頗有聲譽於時。

帥化民清朝,江西奉新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帥姓近代名人

帥方蔚清朝(1790—1872),學者。字叔起,又字子文,號石村,南昌奉新(今屬江西)人。少聰明好學,道光六年(1826),舉進士第三人,授編修。八年,出任山東鄉試副主考。歷任湖廣道、雲南道、京畿道監察御史等。後因病辭官回家。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興起,帥方蔚在鄉中辦團練,操練鄉勇,幫助官兵鎮壓起義軍,咸豐皇帝恩賞加道員官銜。在鄉期間,注重講授經學,有“真經師”之稱。曾主白鹿書院、經訓書院。同治九年(1870),江西巡撫劉坤一聘請他到省城主修《江西通志》,並主修《奉新縣誌》。同治十一(1872),方誌完成,旋病卒。帥方蔚以人品正直著稱,廣見博識,著述甚豐。文有新意,詩有特色。所撰述文章體裁十分廣泛,主要有《咫聞軒詩稿》、《咫聞軒隨筆》、《紫雯軒館課》、《帥太守稿》、《詞垣日記》、《左海交遊錄》等,均收入《帥氏清芬集》。

帥姓 相關姓氏

帥靈 (帥靈)帥靈干 (帥靈干)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