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佴姓

姓氏

拼音nàiěr

人口約 5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506 位。

位於次姓 之後,矯姓 之前。

佴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506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490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490

68梁丘 左丘東門 西門

69 南宮

70

71第五 ,百家姓終。

佴姓
佴姓頭像

佴姓 起源

佴姓起源一

源於黃帝后裔商湯。至東漢光武帝有左相佴茂爲佴氏始祖。得姓原因是:因爲皇帝負責設計和製作爵冠,爵冠傍弼珥,大王就以此賜姓豎人旁於耳邊以爲佴氏。宋代文學家所寫的《晉山公集》有段記載是“晉代,佴湛的事蹟”,說明瞭佴氏得姓至少有1600年以上的歷史。晉代以後,佴氏很少見。家族現在關於姓氏稱謂多念“nai”音,也有部分念“nie”、“ni”、“mi”。

佴姓起源二

源於器物,出自古代製做爵冠弼珥之工匠後裔,屬於以器物名稱改字爲氏。佴氏的得姓歷史,據文獻《佴氏宗譜》的記載,是起源於古代爲帝王爵官制做爵冠之工匠,冠旁弼珥,亦稱瑱璫,其祖先便以“珥”立姓,時稱珥氏,到了其後代,改以“亻”偏旁於耳邊。弼珥,官者帽冠兩側垂下的玉飾,亦稱耳璫、瑱璫,古書解釋爲“瑱之狀,首直而末銳,以塞耳。”後逐漸成爲古代女子耳上之飾。

在典籍《戰國策·齊策三》中記載:“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獻七珥。美其一。明日視美珥所在,勸王立爲夫人。”在晉末昭明太子編纂的《文選·枚乘<七發>》中解釋:“九寡之珥以爲約。”唐朝學者李善注引《蒼頡篇》解釋:“珥,珠在耳也。”唐朝學者韓愈在《城南聯句》中也描述:“酣歡雜弁珥,繁價流金瓊。”清朝文豪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中也有相應描述:“母脫簪珥付之去,孝廉弗聞也。”設計、製做“珥”之人,後稱珥氏,再後改佴氏。據說,其第一世祖叫佴茂,爲兩漢之際的名人,他在協助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後,曾出任左相,不久即辭官退隱於廣東府南蒼梧之地(今廣西梧州)。此後,佴茂的後裔子孫不斷生息繁衍,後逐漸分播於江蘇、浙江、雲南、廣西等地,世代相傳至今。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晉山谷集有佴湛。”說明佴氏得姓至少有一千六百年以上的歷史了。在史籍《姓譜》中?也記載:“明萬曆有進士佴祺”,就是該支佴氏族人。

該支佴氏族人目前分爲兩種不同的姓氏讀音:分佈在今江蘇省的南京市江浦縣石橋鎮佴家莊的佴氏族人,分爲佴南組和佴北組,每隔三年祭奠祖先一次,整個佴家莊依據祖先後人繁衍尊卑的順序分出佴氏八大家,目前八大家猶有長輩,後代族人依舊繁榮昌盛!佴氏家族有非常細緻規範的家譜,該支佴氏族人稱自己的姓氏讀音作mì(ㄇㄧˋ)。而分佈在江蘇省的句容市陳武鄉佴池的佴氏族人,則稱自己的姓氏讀音作nài(ㄦˋ)。

這兩支佴氏族人皆尊奉佴湛爲始祖,但到底是因何分讀兩音,現有的說法皆不足爲憑,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佴姓起源三

源於地名,出自唐朝時期洱海地區住民,屬於以地名改字爲氏。在今雲南省昆明市有條街叫“佴家灣”,自古就有佴氏族人棲息於該地,但其出處在當地並無任何記載,其佴氏族人自稱爲古夜郎國人(古滇國)的後裔。據該支佴氏老人自說:是以地名爲氏者,即源出滇西點蒼山東麓榆城之佴革竜(今雲南大理息龍山)的原住民,因世居古渳海湖畔,而其湖原來依兩側山岬而形似“耳”,浪大如海,遂添“氵”偏旁稱之爲西洱海、西洱河,當地白族同胞則稱之爲“耳滈”,漢義“下邊的海子”。“洱海”之稱,實際上始於唐朝時期,唐朝以前稱葉榆澤、或稱昆彌川。進入洱海的大小河流共有一百十七條之多,但其出口只有一條,即葉榆河,今稱西洱河,流入黑惠江後匯入瀾滄江。實際上,洱海是因古代地質運動形成的一種大型堰塞湖,多條河流匯聚在洱源盆地和鄧川盆地形成的一種高原構造斷陷湖,即伴隨第四紀地質年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下陷積水而成。

在唐朝時期,其地住民即以“洱海”之名爲姓氏,後在改土歸流運動中有改“洱”爲“佴”者,稱佴氏,世代相傳至今,至今還有二百來戶人家。該支佴氏族人望出古滇郡(今雲南大理),那裏的佴氏族人皆稱自己的姓氏讀音作ní(ㄋㄧˊ)。

佴姓起源四

源於古波斯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江蘇省的揚州市東南四十公里處的昌松鄉有一座奇特的村莊,名曰波斯莊,全村有一部分人是佴氏,面相鼻樑高挺,雙眼深凹,男子兩頰多留長鬚。這座村莊的名字就叫波斯村,共有一千一百餘戶,人口四千一百餘人,其中一百多戶姓佴,都承認自己是古波斯人的後裔,說是祖先從江南蘇州遷徙過來的,皆稱自己的姓氏讀音爲lī(ㄌㄧ)。近有學者推測,揚州佴氏族人可能是波斯等色目商人的後裔,這支西亞人因避亂遷居揚州東郊,用祖先或家鄉名稱(伊朗、伊拉克)中第一個音節的“i”,取漢姓爲“佴”,與當地豪紳漢族姓氏“倪”區別,逐步繁衍,並與當地人和睦相處,日趨漢化,重視耕讀,文化傳家,逐漸成爲當地一支巨族。現在,波斯村的佴氏族人生活習俗已經與周圍人沒有什麼區別,但依然長期保持着與傳統中原文化不同的特殊祭祀與葬禮習俗,即古波斯地區的瑣羅亞斯德教(祆教、聖火教、拜火教、明教,Zoroastrianism)的宗教特色。

波斯村佴氏族人在舉行祭祀時,總是供奉兩尊木刻神像,一名“波斯”,一名“龍驥”,一個面善,一個面惡,俱爲武士裝束,頭戴向上翻卷的氈帽,上插一支點燃的蠟燭。舉行祭祀時,主祭人員十六人,頭戴西式高統黑禮帽,身穿燕尾禮服,盛放祭品的器具是木製長方形託盤,兩側均有提把,這樣的祭祀在中國其他地方是罕見的。

佴姓 分布

佴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歷史悠久,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沒有,望族出古滇郡。

1、在江蘇南京江浦縣石橋鎮有一個佴家莊,分佴南組和佴北組,每隔三年祭奠祖先一次,整個佴家莊依據祖先後人繁衍尊卑分出佴氏八大家,八大家猶在長輩先人了,但後人依舊繁榮昌盛。且佴氏家族有非常細緻規範的家譜。

2、江蘇省句容市陳武有佴池,那裏的佴姓人士都按詞典上稱“姓 Nài”。

3、江蘇省揚州市東南40公里處有座奇特的村莊,全村大部分人都鼻樑高挺,雙眼深凹,男子兩頰留長鬚,長期保持着特殊的祭祀與葬禮習俗,這座奇特的村莊的名字就叫波斯村。村中建有一座波斯亭,亭中記載,清代有波斯商人在此地落戶,與當地漢族女子通婚,後有強盜進村燒殺擄掠,波斯商人奮勇抵抗,戰死當場。後人爲祭奠波斯商人,建立了波斯亭。截止至2009年,波斯村共有1100多戶,人口4100人,其中100多戶姓佴,這些人都承認自己是波斯人的後裔。特別奇怪的是這裏姓佴的稱自己姓“li”,而不是與中國其它地方姓佴的念“Nài”,他們認爲這是因爲“li”中的“i”的發音與伊朗、伊拉克中的伊字發音相同。現在,波斯村的人生活習俗已經與周圍人沒有多大區別,唯有祭祀方式仍保留着古波斯拜火教的色彩。波斯村在舉行祭祀時,總是供奉兩尊木刻偶像,一名“波斯”,一名“龍驥”,一個面善,一個面惡,俱爲武士裝束,頭戴向上翻卷的氈帽,上插一支點燃的蠟燭。參祭人員約16人,頭戴西式高統黑禮帽,身穿燕尾禮服,盛放祭品的器具是木製長方形託盤,兩側均有提把,這樣的祭祀在中國其他地方是罕見的。(後多方聯繫揚州當地佴姓朋友,波斯村佴姓讀“Ni”,波斯村的由來爲一位波斯王子入贅當地佴家,後代以佴爲姓,保留波斯傳統)

4、江蘇徐州銅山西部何橋鎮張集和香鋪有佴氏家族定居,但在此地定居不過百餘年,祖墳在徐州泰山一帶,向上在何處遷徙來不可知。堂號爲古滇堂,讀ní,班排爲“永尚文貴巧連登”。因發音與字典不一致,有寫倪的情況。

5、雲南昆明有條街道叫“佴家灣”,雲南佴姓家族據家譜記載系當年明太祖朱元璋調山東濟陽衛都督佴勇任雲南臨安衛(建水縣)。後人在這裏繁衍生息,這裏人讀ní。以上佴姓的分支均來自揚州,而揚州佴氏家譜記載祖先又遷徙自通州。

今江蘇省的南京市江浦縣石橋鎮、句容市陳武鎮、揚州市波斯村(江都市昌松鄉)、淮安市金湖縣、盱眙縣、蘇州市、泗陽縣、鹽城市,浙江省的嘉興市,上海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雲南省的昆明市佴家灣、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箇舊市等地,均有佴氏族人分佈。

佴姓 郡望

古滇郡:兩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過一個古老的王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爲“滇”,然而就在司馬遷將她載入典籍後不久,滇國就銷聲匿跡了,它曾經達到鼎一時的藝術成就也再沒有復興過。關於這段歷史,司馬遷有過一個至關重要的記載:大約在周顯王三十年(壬午,公元前339年),楚國欲將勢力範圍擴展到西南,派楚將莊入滇。不久,秦國滅了巴國和蜀國,莊失去了與楚國本土的聯繫,於是,“以其衆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這是史料中明確記載的一代滇王,公元前一世紀左右,這個孤立的王國終於走到了終點,西漢朝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大軍兵臨滇國,滇王舉國投降,並請置吏入朝。於是漢武帝賜給了滇王一顆王印,令其復長其民——這枚純金鑄就的夜郎王印(滇王印),在兩千零六十五年後的1956年出土於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羣中。此後,漢武帝在雲南設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權利被郡守取代了,從此受制於漢王朝的郡縣制度。

大理國:前稱古滇國、夜郎國、葉榆州、南詔國。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佈在以洱海爲中心的高原湖泊羣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西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四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兩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兩郡。南朝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朝時期屬昆州。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唐麟德元年(甲子,公元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公元八世紀三十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爲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覆二年(壬戌,公元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五代後唐天成二年(丁亥,公元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癸丑,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曆唐、宋兩朝,達五百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朝時期,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政府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朝時期,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朝時期,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民國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十三縣。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十五縣市。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三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兩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爲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一市十一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西漢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朝初期,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戊寅,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唐開元二十七年(己卯,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八~十三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大理國滅亡後,元朝政府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爲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佴姓 堂號

古滇郡:兩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過一個古老的王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爲“滇”,然而就在司馬遷將她載入典籍後不久,滇國就銷聲匿跡了,它曾經達到鼎一時的藝術成就也再沒有復興過。關於這段歷史,司馬遷有過一個至關重要的記載:大約在周顯王三十年(壬午,公元前339年),楚國欲將勢力範圍擴展到西南,派楚將莊入滇。不久,秦國滅了巴國和蜀國,莊失去了與楚國本土的聯繫,於是,“以其衆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這是史料中明確記載的一代滇王,公元前一世紀左右,這個孤立的王國終於走到了終點,西漢朝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大軍兵臨滇國,滇王舉國投降,並請置吏入朝。於是漢武帝賜給了滇王一顆王印,令其復長其民——這枚純金鑄就的夜郎王印(滇王印),在兩千零六十五年後的1956年出土於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羣中。此後,漢武帝在雲南設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權利被郡守取代了,從此受制於漢王朝的郡縣制度。

大理國:前稱古滇國、夜郎國、葉榆州、南詔國。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佈在以洱海爲中心的高原湖泊羣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西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四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兩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兩郡。南朝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朝時期屬昆州。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唐麟德元年(甲子,公元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公元八世紀三十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爲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覆二年(壬戌,公元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五代後唐天成二年(丁亥,公元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癸丑,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曆唐、宋兩朝,達五百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朝時期,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政府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朝時期,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朝時期,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民國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十三縣。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十五縣市。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三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兩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爲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一市十一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西漢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朝初期,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戊寅,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唐開元二十七年(己卯,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八~十三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大理國滅亡後,元朝政府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爲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佴姓 姓氏源流

1、nài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長治、晉城、臨汾、忻州等地均有分佈。《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鄭樵雲:“《晉山公集》有佴湛。”(按:《姓氏詞典》引作“晉有佴湛”,誤。)明代有佴祺,進士;又有佴縉,廣東都指揮。

2、ěr

《姓氏詞典》引《五方元音》收載並注此音。

佴姓 歷史名人

佴姓古代名人

佴湛晉朝,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晉有佴湛,被佴氏後人奉爲佴姓的鼻祖。

佴祺明朝,萬曆年間金榜題名,榮登進士。官至御史、直隸巡按等。

佴縉明朝,據《續通志·氏族略》載,明時有佴縉任廣東都指揮。

佴傑清朝,據《續通志·氏族略》載,清時有佴傑,曾任直隸知縣。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