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尉遲姓

姓氏尉遲〔 尉遲 〕

拼音yù chí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1565 位。

位於叱姓 之後,簫姓 之前。

尉遲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565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419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尉遲
419

53夏侯 諸葛聞人 東方

54赫連 皇甫尉遲 公羊

55澹臺 公冶宗政 濮陽

56淳于 單于太叔 申屠

尉遲姓
尉遲姓頭像

尉遲姓 起源

尉遲是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時期苻堅攻滅鮮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國。後來拓跋邽復國,改國號爲魏,史稱北魏。與此同時,鮮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遲部落,號尉遲部,如同中華之諸侯國。後來尉遲部隨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遲爲姓,稱尉遲氏。

尉遲氏是於闐國尉遲王朝的國姓,先後出過三十八位國王,國祚長達1238年,如尉遲僧烏波、尉遲蘇拉。

《後漢書·西域傳》所載於闐王名“位侍”,可能就是尉遲的異譯。《新唐書·西域傳》記載於闐“自漢武帝以來,中國詔書符節,其王傳以相授”。親歷於闐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敘述於闐建國後說:“自茲已降,奕世相承,傳國君臨,不失其緒”。可知尉遲氏家族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裏,基本上控制着於闐政權。據研究,尉遲本不是姓氏,而是最初的於闐國名前的頭銜,其意是征服者、勝利者,自第三代於闐王起,用這一頭銜作爲姓氏。

尉遲姓 分布

尉遲氏是典型的源出北方少數民族的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十九位門閥。尉遲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尉遲,本來是南北朝時來華的鮮卑族部落的名稱。距今1600年前,這個部落隨同同族的拓跋氏跑到中原來打天下,經過長時期的東徵西戰,拓跋氏終於當上了皇帝,於是尉遲部也就身價百倍,成了北魏皇室的一個諸侯。後來,北魏皇帝爲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所折服,極力推行中華文化,學習漢俗,連皇帝的姓氏都由原來的拓跋氏改爲元氏,同時還下令其族人也一律改爲漢姓,尉遲氏便是在這種情形下,以部落的名稱作了家族的姓氏,而稱尉遲氏。尉遲複姓望族居太原,戰國時秦國置郡,相當於山西省太原市。

尉遲姓 名人明星

尉遲姓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尉遲姓 堂號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尉遲姓 姓氏源流

1、尉遲(尉遲)yù chí

現行較罕見覆姓。今安徽之貴池,山西之太原、臨汾及雁北地區均有分佈。漢族姓氏。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與後魏同起,號尉遲部,如中華之諸侯國,孝文改爲尉遲氏。”又注“尉”稱:“(尉)音‘鬱’。……尉遲氏魏孝文改爲尉氏。”(2)《中國姓氏大全》注稱:“原爲歷史上西域于闐國貴族姓氏。”未道其詳。亦不識其所本。

3、《姓氏詞典》據《新纂氏族箋釋》注云:“北周賜功臣万俟兜姓尉遲氏”。此則爲万俟氏所改。(按:《中國姓氏大全》、《中國古今姓氏辭典》皆引例作北(後)魏有“尉遲俟兜”。)唐代有尉遲恭,著名將領;元代有尉遲德誠,遼東廉訪使。

2、尉遲(尉遲)

尉遲姓分布:河南湯陰、江蘇武進、上海嘉定、臺灣臺北、基隆、嘉義、桃園、山西太原、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尉遲姓起源:①尉遲,鮮卑族部名,以部爲氏。②北魏恭帝賜功臣陳忻姓尉遲。又,北周宇文氏賜功臣萬侯兜姓尉遲。

尉遲姓名人:

尉遲迥,北周時尚書左僕射兼領軍將軍。

郡望:太原。

變化:①後改爲尉氏。又有改爲遲氏者。②至隋改爲楊氏。③亦作〔育遲〕。

尉遲姓 歷史名人

尉遲姓古代名人

尉遲綱南北朝,字婆羅,蜀國公尉遲迥之從兄。是宇文泰一手培植出來的將領,驍勇而有膂力,善騎射。卒於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享年五十三歲,諡周太保吳武公。

尉遲德誠元朝,(生卒年待考),字信甫;絳州人(今山西絳縣)。著名大臣。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爲詹事院都事。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爲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同知,擊奸吏,寬稅斂,上計京師。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拜遼東道肅政廉訪使。上疏言事,提出立諫官,崇科舉,抑奢侈,裁冗官等。未報而卒。

尉遲偓五代,(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唐史學家。官給事中,預修國史。著有《中朝故事》二卷,記唐末懿宗、僖宗、昭宗、哀帝四朝故事。上卷多載君臣事蹟及朝廷制度,下卷則雜錄神異怪幻之事。所記多可補史書之缺,但亦有事出聞,不盡可信。

尉遲汾唐朝,(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詩人。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他與韓愈等同遊洛北惠林寺,並題名刻石。次年在中書舍人權德輿下登進士第。唐元和七~九年(公元812~814年),任太常博士,曾議杜佑、李吉甫之諡。後任祠部員外郎。唐寶曆元年(公元825年),任國子司業。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任少監,旋官衛尉少卿,曾陪河南尹王璠至嵩山祭嶽,並作詩狀嵩高靈勝。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任河南少尹。今存詩一首,文一篇。

尉遲珪唐朝,(生卒年待考),于闐人(今新疆和田)。著名于闐王(今新疆和田)。

尉遲運(公元539~579年),鮮卑族,尉遲綱之子;朔州善陽人(今山西朔縣)。著名北朝北周將領。有文武才幹,忠勤鯁直。受武帝器重。北周建德初年,以其爲右宮正,輔太子贇。數直言諫贇過,反遭其忌恨。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宇文直乘帝離長安,突襲宮城。運臨機應變,擊潰直兵。帝還,進位大將軍。參預籌劃平齊,封盧國公。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總領禁軍,隨帝北伐,護帝喪還京。北周宣帝初,進位上柱國。後尉遲·運懼帝報復,求出爲秦州刺史。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以憂懼卒於秦州,其實北周靜帝宇文衍並沒有要報復他的意思,賜諡“中”。

尉遲惇尉遲迥之子。尉遲迥不滿楊堅,起兵反抗。尉遲惇率軍十萬進抵武德(今河南武陟東南),在沁水東岸佈陣二十餘里。高熲命人在沁水上架橋,尉遲惇在上流縱火筏燒橋,高熲則命人填“土狗”以阻火筏。尉遲惇下令部隊稍稍後退,這時孝寬見機不可失,命大軍迅速前進,渡過沁水。高熲下令焚燒浮橋,斷絕士卒逃走的念頭。至八月十七,韋孝寬破尉遲迥於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尉遲迥兵敗自殺身亡,尉遲惇單騎逃往鄴城,韋孝寬軍乘勝追擊。尉遲惇向青州(山東省青州市)逃奔,途中被郭衍擒殺。

尉遲熾繁南北朝,《周書·列傳第一·皇后》,宣帝尉遲皇后名熾繁,蜀國公迥之孫女。有美色。初適杞國公亮子西陽公溫,以宗婦例入朝,帝逼而幸之。及亮謀逆,帝誅溫,進後入宮,拜爲長貴妃。大象二年三月,立爲天左大皇后。冊曰:“諮爾門膺積善,躬表靈貺,徽音茂德,朕實嘉之。是用弘茲盛典,申彼寵章。爾其克慎厥猷,寅荅景命,永,承休烈,可不慎歟。”帝崩,後出俗爲尼,改名華首。隋開皇十五年,殂,年三十。

尉遲跋質那唐朝,唐氏畫家。于闐人,與子乙僧並稱爲“大小尉遲”。善畫外國風俗及人物、佛像、寶樹,尤擅畫黃犬及鷹,當時印度佛教藝術傳入中原,如印度僧人曇摩拙義、跋摩便是對大小尉遲有重要影響的人。畫跡有《降魔》、《變相》等壁畫,作於東都寺院,著錄於《京洛寺塔記》;《六番圖》、《婆羅門圖》、《外國寶樹圖》,著錄於《歷代名畫記》。

尉遲乙僧唐朝,于闐(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人,畫家。與其父尉遲跋質那(畫家)皆以善畫聞名,有大小尉遲之稱。尉遲跋質那、尉遲乙僧父子是于闐人。于闐是今天的新疆和田,處在中亞和中原文化交流的過道上。那裏的繪畫,既受中原的影響,又受中亞和南亞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尉遲父子的繪畫,是當時中西繪畫融合的產物。關於尉遲跋質那的記載很少。《歷代名畫記》說他是西國人,“善畫外國及佛像,當時擅名,今謂之大尉遲”。而有小尉遲之稱的尉遲乙僧,則記載較多,且多出自唐人,誠可信也。

尉遲勝唐朝,于闐王珪長子,幼年時就繼承了父親的王位。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曾到長安朝見過唐朝皇帝李隆基,並帶去了于闐的特產名馬和美玉。唐玄宗李隆基不僅親自召見了他,而且回贈了中原特產,並將宗室的公主嫁給他爲妻,同時又封他爲右威衛,曾與高仙芝共同率兵擊敗了侵擾安西四鎮的薩毗播仙,立下了大功。因此,唐朝又加封他爲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之後又晉級爲光祿卿。時隔不久,唐至德年間(公元756~756年),唐朝內地發生了安祿山、史思明叛亂。尉遲勝將王位讓給弟弟尉遲曜,親自率領于闐兵五千,到內地協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由於于闐王國在尉遲勝治理期間,經濟興盛,生活安定,于闐人民十分擁戴尉遲勝,對他的遠離依依不捨。尉遲勝爲了表示自己仍歸故土的決心,特地將親生的小女兒留了下來。唐朝的皇帝李亨對尉遲勝千里迢迢率軍前來協助平叛也非常讚賞,又授予他特進、兼殿中監等官銜,尉遲勝從此成了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名高級將領。“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尉遲勝爲了瞭解內地人民羣衆的文化生活,加強於闐與中原地區的聯繫,請求留在京師從事宿衛。唐代宗李豫答應了他的要求,加開府儀同三司,封他爲武都郡王,食邑百戶,封其弟尉遲·曜爲于闐王。尉遲勝留在唐朝京師之後,在長安修行裏,興建林園,接待來訪賓客。時間僅僅過了兩年,即唐朝貞元初年(公元785年),尉遲勝的弟弟尉遲曜派遣使者,向唐德宗李適上奏說:“于闐王位的繼承法規定,王位一向是國王正妻的長子纔可以繼承,既然哥哥讓位於我,我應當讓位於侄兒尉遲銳。”於是,皇帝李適以尉遲勝的兒子尉遲銳爲檢校光祿卿兼毗沙都督府長史,而拜尉遲勝爲驃騎大將軍、于闐王,準備命他返回於閱承襲王位。但是,尉遲勝再三辭退,認爲弟弟尉遲曜管理于闐國事多年,于闐人民生活安定,都心悅誠服;而尉遲銳久居京師長安,對於闐的情況並不瞭解,不宜封他爲于闐王。李適聽從了尉遲勝的建議,加開府儀同三司,封武都王。事後,尉遲勝兄弟間相互禪讓王位的佳話,受到了京師許多人的讚揚。後來,尉遲勝又升任爲睦王府之傅、原王府之傅,六十四歲時與世長辭。唐朝皇帝爲了紀念這位品德高尚的少數民族將領、於聞王,於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追贈他涼州都督的官銜,並讓他的兒子尉遲銳繼承了職位。

尉遲恭唐初(586-658),大將,字敬德,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平魯區)人。隋朝末年,從軍高陽,以武勇著稱。曾隨劉武周起事,後降唐,從太宗擊敗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引爲右府參軍,屢立大功,是李世民親信之一。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太宗欲妻以女,敬德說:“臣妻雖陋,相與共貧賤久矣。臣雖不學,聞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原也。”帝乃止,以功累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併州都督,諡忠武,賜陪葬昭陵。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身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後尉遲恭被尊爲民間驅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華門神。傳說其面如黑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尉遲恭(胡敬德)與秦叔寶(秦瓊)是“門神”的原型。

尉遲僧烏波五代、宋初,于闐國王。

尉遲迥南北朝,字薄居。北周孝閔帝時,因平蜀有功,封蜀公,駐益州。他素有大志,好施愛士,政績卓著,爲時人銘碑所頌。

尉遲姓 相關姓氏

尉千尉繚 (尉繚)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