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宗政姓

姓氏宗政

拼音zōng zhèng

人口約 6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851 位。

位於提姓 之後,清姓 之前。

宗政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851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423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宗政
423

54赫連 皇甫尉遲 公羊

55澹臺 公冶宗政 濮陽

56淳于 單于太叔 申屠

57公孫 仲孫軒轅 令狐

宗政姓
宗政姓頭像

宗政姓 起源

宗政姓主要源自:劉姓

宗政姓本作宗正姓,出自漢朝劉姓,是以官名爲氏。據《姓考》記載,漢朝宗室楚元王劉交的孫子劉郢客、劉德世代擔任九卿之一“宗正”,其後代子孫有以官名爲姓的。因爲正和政同名,宗正也訛寫作宗政,久而久之反使後者成爲了主流。

宗政姓 分布

宗政氏或氏典型的漢族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二十三位門閥,望出京兆、彭城郡。宗政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宗政即是宗正。宗正,是官名,從秦始皇開始設立,乃秦漢之時九卿之一,主管的是皇族的有關事務。漢高祖劉邦弟弟劉交被封爲楚元王。楚元王的孫子劉德出任宗正,出入皇宮自由,管理的都是皇事,十分令衆人羨慕。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漢楚元王交之孫劉德爲宗政”,由此可知,劉德因任宗正之官,其後世子孫“以官名爲姓”,稱宗正氏,後稱宗政氏。得姓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宗政姓氏在中國姓氏中不是太多,皆因後來“宗政”氏的大部分族人,也逐漸轉變簡爲“宗”姓。宗政姓望出京兆郡(今陝西省西安以東至華縣一帶)、彭城郡(今江蘇省徐州市)。

今江蘇省的徐州市、河北省的唐縣等地還有少量的宗政氏族人分佈。

宗政姓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彭城郡:彭城郡原爲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複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爲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爲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爲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爲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宗政姓 堂號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彭城郡:彭城郡原爲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複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爲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爲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爲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爲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宗政姓 姓氏源流

1、宗政zōng zhèng

現行較罕見覆姓。今山西之運城及雁北地區有此姓。《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載;《姓氏詞典》亦收,其注引《新纂氏族箋釋》雲:“望出彭城。系出劉氏。漢劉德,楚元王后,爲宗正卿,子孫以官爲宗正氏,訛作宗政。”參見“宗正”條。

宗政姓 歷史名人

宗政姓古代名人

宗正子泄漢朝,官員。

宗正珍孫南北朝,北魏將領,曾任安西將軍。

宗政辯唐朝,官員,曾任中少監。

宗政珍孫南北朝,著名南北朝時期北魏將領,安西將軍、光祿大夫。

宗政辨唐朝,著名唐朝官殿中少監(從四品)。

宗政姓 相關姓氏

宗伯宗佳宗榮 (宗榮)宗正宗相宗葉 (宗葉)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