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古姓

姓氏

拼音

人口約 56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210 位。

位於姬姓 之後,揭姓 之前。

古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102018年
2014年2013年192
2007年2006年204
1995年2471987年208
1982年222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338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338

42

43

44 滿

45 祿

古姓
古姓頭像

古姓 起源

古姓主要源自:姬姓

古姓起源始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爲氏。

2、出自苦成氏(參見詞條郤犨)。周代有大夫受封於苦城(今河南省鹿邑),其後人以訛音古成爲氏,以後去成單姓古,稱古氏。

3、出自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吐奚氏。後魏吐奚氏入中原後逐漸與漢文化融合,改爲單姓古氏。

4、出自回族。自唐初進入中國於天寶十四年任大將軍的古都白丁後裔有姓古。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時遷至揚州。古氏原有家譜,歷三十三世,後毀於兵難。在明代時,揚州還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稱“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佈在江蘇和河南地區。同時,古姓也爲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等地。

5、源自“姑發氏”。古姓來自吳國泰伯弟仲雍次子旻,吳國被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滅國,吳王室逃亡一蹶不振,從此改姓隱居,春秋後期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由“姑發氏”改爲“古氏”。

6、源於苗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苗族古氏主要居住在貴州省修文縣、雲南省河口縣、屏邊縣、文山縣及越南。

7、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8、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9、源於高山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古姓遷徙傳播

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陝西省武功縣),後來經常受到周圍的遊牧民族的侵襲,居無寧日。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孫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衆人另闢家園。結果在歧山(今陝西省歧山縣)定居,古公亶父致力農業,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終於建立了強大的周族。他的後人爲了紀念他,以他的名號爲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時吐奚氏的後代也有改姓爲古的。

古氏在臺灣的居住地區,以新竹、苗栗等地爲最多,且多采用聚族數古戶而居的形式。這類村莊在苗栗西湖、臺中東勢、屏東潮州鎮、竹東、楊梅等地幾乎隨處可見。古氏遷臺,發生於清康熙年間。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起義以反清復明相號召,稱“大明重興元帥”時,就有古氏從廣東五華來臺開基,其中義民古蘭伯、古芬興等就居住下淡水港東西二里處。至乾隆年間,又有一支古氏從泉州移臺,初居今桃園縣龍潭坡,後遷住臺北、臺東、新竹等地。

據清舉人丘荷公主編《上杭縣誌·氏族志》載:“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後,因以爲氏。”新安爲古姓遠祖居地,這個遠祖就是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國《上杭縣誌·氏族志》雲:“縣東安鄉有古姓十數戶”。這些“安鄉”古氏住的村子——馬祖灘,現已改屬臨城黃竹行政村所轄。20來戶村民,務農爲業。他們由於歷史變遷,只知道遠祖源於新安郡,其他無譜可依。

古姓 分布

國內分佈

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兩次改朝換代時的移民運動不止兩湖,還有兩廣、江西等地,填殖地域包括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及今重慶市,因此胡姓人氏跟隨移民到雲、貴、川等地。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臺灣光復。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古飄萍等隨前進指揮所人臺,進行臺灣的接管工作。之後,廣東梅州籍的大律師古云瓊、廣東五華縣籍的警官古奠基、廣西馬山縣籍的飛行員古可模、江西尋烏縣籍的古芹齋教授、江西上猶縣籍的軍醫古章文等大批古氏軍人、警務人員、律師、學者赴臺。特別是在1948~1950年期間,國民黨部隊中許多古氏高級將領前往臺灣,如江西省尋烏縣晨光鎮的古作邦將軍、古遊生將軍,江西省遂川縣樟木坑的古田才少將,廣東省五華縣安流鎮的古煥謨將軍,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的古輝文上校等等。其間人臺的除了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南方諸省古氏外,還有陝西、貴州、四川、重慶、河南、山西等北方古氏。在這期間赴臺且知其下落者,計有四百餘人,相當於清朝來臺開基古氏之半數,尤以廣東省居多。聚居在花蓮縣、宜蘭縣等地的高山族古氏,是在臺灣政府令高山族冠漢姓時纔出現的。

臺灣現聚居着古氏三萬餘人(公元1978年統計時有兩萬餘人),在臺灣姓氏排名中列爲第七十五位,人口遍佈島內各縣市,尤以桃園、新竹、苗栗、臺中爲最。據陳紹馨、傅瑞德(Morton.H.Fried)合著的《臺灣人口之姓氏分佈:社會變遷的基本指標》第一冊,及潘英著的《臺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佈》等資料顯示,早在1956年9月臺灣的古氏人口共四千人,實際人口應有一萬六千人,佔當時臺灣總人口的0.2%,是臺灣“本省人”的第六十九大姓,也是“先住民”的第三十四大姓,更是“客家人”的第二十四大姓。

國外分佈

多是臺灣、廣東省各地和少數重慶的古氏移居海外,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暹羅)、印度尼西亞(印尼)、越南、日本、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祕魯、毛里求斯、留尼旺、南非、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大溪地、新西蘭等地。

古姓 名人明星

古姓 郡望

郡望:新安郡、新平郡、河內郡。

古姓 堂號

郡望:新安郡、新平郡、河內郡。

古姓 姓氏源流

1、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龍口、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貴州之從江,雲南之河口、隴川、瀘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白族、畲族、鄂倫春族、土家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風俗通》雲:“‘古公亶父之後,因氏焉。古公者,猶言先公也。’望出新安、新平、河內。”古公亶父乃周之先人,姬姓。故此之古氏系出姬姓,以號爲氏。

2、其注引《潛夫論》雲:“古成氏之後,‘分爲古氏。”(按:本爲“苦成”,後音變,或改作“古”,古邑名,以邑諡爲氏,或省而作古氏。)(3)又據《魏書·官氏志》注云:“又,代北姓。後魏吐奚氏改爲古氏。”(4)或爲鄂倫春族古拉依爾(或譯作“古蘭”)氏所改。蓋取古拉依爾(古蘭)氏之首音諧“古”而爲單姓,後又改爲“關”。

2、

古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37%。尤以四川、廣東兩省多此姓,兩省古姓約佔全國漢族古姓人數78%。

古姓起源:①系自姬姓。周太王亶父避狄人之難,去國於岐山(今陝西岐山西北)之下,自號古公,其後因公號爲氏,見《風俗通》。 ②古成氏之後分爲古氏,見《潛夫論》。 ③北魏孝文帝時改代北吐奚氏爲古氏,見《魏書·官氏志》。 ④金時女金人姓,見《高麗史》。 ⑤雲南傈僳族以星爲原始圖騰的古饒時氏族,漢姓爲古。 ⑥臺灣土著、彝、苗、回、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古姓名人:

古乘,春秋時晉平公時舟人。古弼,原姓名爲吐奚愛弼,北魏時代北人,以功賜爵靈壽侯,歷位吏部尚書。

郡望:新安、河內、新平。

其他:

①臺灣省古姓,在日本侵佔臺灣期間被迫改用古井、古原、古木等日本姓,但仍不棄原古姓。1945年,臺灣光復後,奉令均恢復古姓。 ②臺灣土著在日本侵佔臺灣時期,曾被迫使用過日本姓古田,1945年臺灣光復後,奉令改用漢姓古。

古姓 歷史名人

古姓古代名人

古太素宋朝,四川省金堂縣,名醫、藏書家

古成之宋朝,廣東省河源市,嶺南第一位進士,官至棉竹縣令,著名文學家、孔廟鄉賢 

古全規江西省寧都縣,會稽太守 

古其品明代,畫家

古革宋代,廣東省梅州市,潮州太守

古桑戰國,趙國隱士

古弼南北朝,後魏,靈壽侯、吏部尚書

古樸明朝,陳州(今河南淮陽)兵部侍郎、戶部尚書

古之奇唐朝,做文章《縣令箴》

古云應唐朝,山西省臨汾市,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

古姓 相關姓氏

古冶古龍 (古龍)古隆古野古里古賴 (古賴)古蘭 (古蘭)古祖古沁古扎古成古引古孫 (古孫)古城古口古倫 (古倫)古爾吉 (古爾吉)古諾恩 (古諾恩)古口引古里甲古勒琿 (古勒琿)古饒時 (古饒時)古麻里古拉依爾 (古拉依爾)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