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姓起源一
源於子姓。
出自商湯的後裔,屬於以祖先字號爲姓氏。春秋時,宋襄公的庶兄子目夷(字子魚)。宋襄公想當中原霸主,約會齊、楚等國在盂會盟,臨行前子魚說:“楚人不講信用,我們應該帶軍隊作警衛。”宋襄公卻認爲已約好大家都不帶軍隊,不聽勸告,結果在會上被楚人扣留。子魚逃回宋國,組織宋人抵抗,迫使楚王放回襄公。不久宋、楚兩國又在泓水交戰,子魚勸襄公趁楚軍半渡而擊,襄公認爲這樣不道德,不同意。等楚軍一切準備就緒,弱小的宋軍就喫了敗仗。戰後子魚批評襄公說:“打仗就應當盡一切辦法戰勝敵人。假如你在作戰時要講仁義,那只有投降了。”子魚的子孫有一支以子魚的字爲姓,稱魚姓。
魚姓起源二
源於嬴姓。
出自伯益的後裔,屬於以先祖複姓省文簡化爲氏。伯益是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後,女祖爲黃帝族顓頊之孫,系嬴姓諸國的受姓始祖。伯益的後裔子孫分衍有十四支,其中的一支後裔因分居於修魚(河南省原陽縣西南)而稱修魚氏。一直到了春秋時期,修魚氏多省文簡化爲單姓魚氏、修氏,世代相傳至今。
魚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羊舌鮒,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晉羊舌鮒,字叔魚,後以字爲氏。”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晉厲公寵臣長魚矯,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魚姓起源四
出自魚國,屬於以國名爲氏。1975年初春,寶雞市博物館的考古隊在寶雞市茹家莊村的黃土臺塬上展開了考古發掘。從一號墓墓室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表明,墓主爲魚姓,他是西周的諸侯國魚國國君。
魚姓起源五
鮮卑族漢化改姓。
唐代時,鮮卑族大將軍尚可孤,拜唐朝監軍魚朝恩爲養父,並改名爲魚智德,他的後代相傳也有姓魚的,爲冒姓魚氏。
唐代時,宦官魚朝恩,他在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初期即入宮當太監。“安史之亂”發生後,魚朝恩保護唐玄宗出逃,專門侍奉太子李亨,頗得信用,歷任三宮檢責使、左監門衛將軍,主管內侍省。
魚姓起源六
滿族漢化改姓。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尼瑪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氏部落,金國時期稱尼龐古部,以部爲氏,滿語爲Nimaha Hala,漢義“魚”,世居遼陽地區,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爲魚氏、俞氏、於氏、餘氏、勝氏等。
⑵.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部,滿語爲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世居黑龍江兩岸,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爲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桑氏等。
⑶.滿族伊麻斯氏,滿語爲Imaci mongu,漢義“遊得快的魚”,是一個古老的滿洲部族,人數很少,但有四個分支,後多冠漢姓爲魚氏、靳氏等。
截至2013年底,全國漢族戶籍人口中還有“魚”姓35076人。魚姓非常罕見,但提起唐代著名的女道士兼女詩人魚玄機,或許很多人都知道。魚姓源於子姓,其始祖是春秋時宋襄公的庶兄子魚。子魚足智多謀,常爲宋襄公出謀劃策,但宋襄公卻儒腐古板,常喫敗仗。宋、楚之間的泓水之戰,子魚勸襄公趁楚軍渡河之際進攻敵人,襄公不從,待楚軍渡過泓水,子魚又勸襄公趁楚軍陣勢未列、立足未穩之際擊退敵人,襄公仍不從,襄公認爲照子魚的說法打仗對敵人太不講仁義了,可想而知,宋軍最終一敗塗地。襄公因此成爲國人的笑柄,而子魚論戰卻因此名垂青史,子孫後代以子魚爲其家族榮耀,以其名爲氏,是爲魚氏。
當代分佈地區
陝西省 渭南市富平縣華朱鄉舊縣村溝魚組
陝西省 商洛市商州區大趙峪街道辦事處桃園村5組
甘肅省 定西市隴西縣柯寨鄉魚家柯寨自然村
甘肅省 慶陽市鎮原縣臨涇鄉
陝西省 鹹陽市長武縣
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蘇村鎮洪善村(1000餘人)
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蘇坊鎮蘇坊村2組
陝西省 渭南市 韓城市
陝西省 延安市宜川縣高柏鄉高柏村
陝西省 榆林市魚河鎮
陝西省 榆林市清澗縣
浙江省 杭州市蕭山區
江蘇省 鹽城市鹽都區大縱湖鎮魚範村
江蘇省 無錫市錫山區東港鎮魚家塘村
江蘇省 鹽城市鹽都區秦南鎮燈塔村
江蘇省 南京市江寧區湖熟鎮趙家邊村
山西省 長治市 馬廠鎮 漳移村
山西省 運城市鹽湖區龍居鎮美玉村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爲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爲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1、魚(魚)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廣西之田林、湖北之老河口、山西之太原及長治、陝西之韓城、甘肅之舟曲等地有分佈。漢族有此姓;另:白族、羌族、傈僳族亦當有此魚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子姓。《風俗通》雲:‘宋桓公子公子目夷字子魚,子孫以王父字爲氏。’”此以字爲氏,系出子姓;
2、《姓氏考略》據《唐書》注云:“唐尚可孤冒姓魚,曰魚智德。”則此由尚氏所改。
3、今白、羌、傈僳等民族亦當有魚姓:白族之魚姓,源於原始氏族之圖騰崇拜,白族語稱“烏”,漢意即“魚”,遂以爲姓,或諧魚音而改爲“餘”;羌族之魚姓,則源於房名,羌族語稱“俄日”,漢意乃“魚”,遂以爲姓,或諧魚音而改爲“餘”;傈僳族之魚姓則出自魚氏族,以族爲氏,相傳其先有昆仲二人,……弟弟幫助一個漁村除了蛇患,在那個村安家落戶,所生後代是魚氏的祖先,成了魚氏族。傈僳語稱“汪扒”或“哇扒”,漢意爲“魚”,以爲氏。或取其漢意而氏魚,或諧魚音而改爲“餘”。或取傈僳語之首音,諧“汪”“王”而爲姓。參見《中國人的姓名》,望出馮翊。漢代有魚翁叔,長安人,鉅富;唐代有魚朝恩,宦官,魚智德養父;又有魚玄機,新安女道士,詩人;明代有魚侃,常熟人,開封知府。
2、魚(魚)
魚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魚姓起源:①系自子姓。春秋時宋桓公子目夷,字子魚,其後以王父字爲氏,見《風俗通》。②古有魚國,即魚復地,春秋時唐國魚邑,故城在今四川奉節東北,《左傳》文公十九年,魚人逐楚師是也。後因以爲氏。③金時女真姓尼忙古(一作泥龐古)漢姓爲魚。④雲南白族以魚爲原始圖騰氏族名,白語謂“吳茨”,漢姓吳、魚、餘。
魚姓名人:
魚石,春秋時周左師。
郡望:馮翊。
變化:唐時東部鮮卑宇文部之別種有尚可孤者,上元中歸附,爲神策大將軍,試太常卿,魚朝恩器其勇,養爲子,遂冒姓魚名智德,後詔賜姓李。
魚姓古代名人
魚豢三國,著名史學家。魚豢撰寫了著名的史書《魏略》,在《魏略》中對三國的歷史有比較精準的記述。比如:諸葛亮隱居隆中,十年耕讀,交友訪賢。潛心求學而不求聞達,後經劉備“三顧茅廬”,出山扶助蜀漢。千百年廣爲傳誦,成爲中國歷史上禮賢下士的典範。然而,關於這件事,史書記載卻相互不同,長期聚論紛紜。史家黃長明引經據典,仔細剖析,認爲諸葛亮登門求見劉備在先,引起了王滿全等人的駁論,黃長明針而對之,指出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魚遵三國,著名右將軍、廣寧公。
魚俱羅隋朝(?-613年),著名將領,馮翊郡下邽人。魚俱羅“身長八尺,膂力絕人,聲氣雄壯,言聞數百步”;每逢戰事,“俱羅與數騎奔擊,瞋目大呼,所當皆披靡,出左入右,往返若飛”。
魚孟威唐朝,著名官吏。唐朝鹹通九年從黔南移鎮桂州,任刺史。當時距前任李渤修靈渠已四十三年,渠道湮圯嚴重,舟楫往來艱難。他主持修浚,一改前人用“束條”、“散材”的作法,“其鏵堤悉用巨石堆積,延至四十里”,“其陡門悉用堅木排豎,增至十八重”。歷時一年多,竣工後“防阨既定,渠遂洶湧,雖百斛大舸,一夫可涉。”他寫有《重修靈渠記》,建議常加修浚,以利國計民生。後人感念其功,列爲修渠“四賢”之一。
魚朝恩唐朝,魚朝恩在唐玄宗時入宮當太監。安史之亂髮生後,隨唐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頗得信用,歷任三宮檢責使、左監門衛將軍,主管內侍省。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等職,負責監領九個節度使的數十萬大軍。唐代宦官掌握兵權由此開始。唐軍收復洛陽後,魚朝恩被封爲馮翊郡公,開府儀同三司。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兵進犯,代宗出逃陝州(河南三門峽)。魚朝恩以保駕有功,被封爲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並統率京師神策軍。後領國子監事,兼鴻臚、禮賓等使,掌握朝廷大權。干預政事,懾服百官,貪賄勒索。置獄北軍,人稱地牢,迫害無辜。大臣元載知唐代宗對其不滿,乃與安史之亂謀除之。唐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寒食節,唐代宗乘宮中宴會後召見之機,捕殺了魚朝恩。
魚朝恩唐朝(公元722~770年),瀘州瀘川人。著名唐朝宦官。
魚玄機唐朝,魚玄機在唐武宗會昌二年生於長安城郊一落拓士人之家。魚父飽讀詩書,卻一生功名未成。她幼年得調教,五歲便能誦詩數百首,七歲開始作詩,十一、二歲時,她的習作就已在長安文人中傳誦開來,成爲人人稱道的詩童。揚州上任時,覺得被人拋棄了,爲此痛不欲生,秉燭寫下了一首傳誦千古的《贈鄰女》詩:“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她也由此一改過去潔身自愛的態度,看破紅塵,索性放縱起來。從她的一首《道懷詩》中,也能體現出其此時的生活景況:“閒散身無事,風光且樂遊;斷雲江上月,解纜海中舟。琴弄蕭梁專,詩吟庚亮樓;叢篁堪作伴,片石好爲籌。燕雀徒爲貴,金銀志不求;滿懷春綠酒,對月夜琴幽。繞砌皆清趣,抽簪映細流;臥牀書刪遍,半醉起梳頭。”,在衆多交往者中,魚玄機對樂師陳韙有了一段異乎尋常的往來。有詩爲證:“恨寄朱弦上,含情意不任;早知雲雨會,未起蕙蘭心。灼灼桃兼李,無妨國士尋;蒼蒼松與桂,仍羨士人欽。月色庭階淨,歌聲竹院深;門前紅葉地,不掃待知音。”,一次,魚玄機懷疑其貼身侍婢綠翹與情夫陳韙有染,竟將其笞殺後埋於後院的紫藤花下。某夜,有人發現蒼蠅聚於花下浮土,暗召官衙勘查,事情因而敗露。魚玄機被帶到公堂,審問她的竟是舊日追求她而遭拒絕的裴澄。終因罪行惡劣,被處以斬刑。這年她二十六歲。《全唐詩》收有她的四十八首詩。她的故事不見正史,只是在《北夢瑣言》、《唐才子傳》裏零零散散記有她的一點蛛絲馬跡。
魚玄機唐朝(公元842~868年),女,原名幼薇,字慧蘭,“玄機”是其出家後的道號;長安人。著名詩人。
魚周恂北宋,字裕之;雍丘人。著名御史中丞。少年時爲孤兒,勤奮學習。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相傳他任安州知州時,管園子的小吏見有條大蛇垂在闌干上,走近仔細看,原來是魚周詢喝醉了酒在那裏小睡。
魚崇諒宋朝,字仲益,崇諒初名崇遠,後避漢祖諱改之;其先楚州山陽人,後徙於陝。著名大臣、學者。
魚侃明朝,字希直,晚號頤庵;江蘇常熟人。著名官吏。明永樂年間進士。先後任刑部、工部主事,隨都御史王竑監督漕運。因河道時有淤淺,航行不便,奏請創設“淺浦夫”(撩淺),隨時疏浚,以保暢通,這時人稱頌。任開封知府時,審理案件不受請託,人稱譽爲耿直剛正可比包公。母死,不取官府一物,棄官返里,生活貧苦,雨天屋漏,寒冬被褥單薄,甚或無米下鍋,仍怡然自得。
魚侃明朝,因母喪致仕還鄉時,隨手只有一隻竹箱,箱內除平日穿的舊衣服外,僅存俸銀八兩。到達家鄉時,見常熟城內文廟中孔子像前缺少香爐、花瓶二物,他就捐出這僅有的八兩銀子鑄造了香爐和花瓶,只帶着一箱舊衣服和清白之身回到家中。因爲太窮了,家中經常揭不開鍋,老婆怨聲連天,他假裝沒有聽見。由於魚侃爲人光明正大,鐵面無私,秉公執法。當時人們稱他“包老”,將他比作包公。 後來,魚侃生病臥牀不起,家中無僕傭,老妻亦無力服侍,只好在他家的屋樑間懸掛兩條繩子備用。老婆用大麥米熬好粥後,端到牀前,喊一聲“清官!麥粥在此。”他就伸出雙手,抓住繩子坐起喝粥。喝完,又抓住繩子慢慢躺下。他死後無壽衣,只能着舊布衣入殮,葬於常熟北山報慈裏。 歿後,里人紀念他,立祀於鄉賢祠。魚侃死後約二百年,明朝崇禎年間任淮揚巡撫的路振飛巡行到常熟,前去魚侃墓致祭,爲他立了“第一清官魚侃”的石碑,同時在墓側立兩石碑,一書仲雍,一書子游,以這二位先哲陪襯這第一清官。三百餘年後,他的同鄉晚輩、清朝時期的王應奎覺得《明史》沒有爲魚侃這樣的廉吏立傳,歷史對一代清官如此冷漠不公平,於是就在自己撰寫的《柳南隨筆》中特地爲他寫了一條。 從記載可以看出,魚侃着實清廉得近乎苛刻,其品格實在難能可貴,令人感佩。但是,魚侃悲涼的下場又不由讓人爲之感慨,發人深思。
魚弘志唐代,宦官,神策中尉,與仇士良同掌禁軍。
魚保家唐代,侍御史魚承曄的兒子,曾為徐敬業製造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