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良氏複姓是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五十三位門閥,得姓至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公良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公良氏,是稀見的姓氏。據《姓氏考略》記載,鼻祖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良,公子良的後代合其稱號中的“公”與名字中的“良”而姓了良。孔子的得意門生公良孺便是其後人。春秋時期陳國位於今河南省的淮陽一帶。公良氏的得姓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現今主要分佈在河南省東至民權、寧陵,西至開封、尉氏,北至延津、長垣,南至杞縣、雎縣一帶地區。
今河南省的商丘市民權縣、寧陵縣、開封市尉氏縣、延津縣、長垣縣、杞縣、雎縣一帶地區,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臺灣省島內,以及越南等地,均有少量公良氏族人分佈。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爲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東 郡:東郡始建於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東昌府、及長清縣以西一帶地區。西漢時期因之,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僕陽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東漢初其平中嘗治武陽,臧洪爲太守,又治東武陽。西晉朝時期廢黜,東晉朝復置,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臺(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後曾以兗州爲東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並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再置東郡,在河南陳州府境。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爲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東 郡:東郡始建於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東昌府、及長清縣以西一帶地區。西漢時期因之,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僕陽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東漢初其平中嘗治武陽,臧洪爲太守,又治東武陽。西晉朝時期廢黜,東晉朝復置,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臺(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後曾以兗州爲東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並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再置東郡,在河南陳州府境。
1、公良
罕見覆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注云:“陳公子良之後。”陳爲舜後,嬀姓,故公良氏當系出嬀姓。鄭樵則注:“仲尼時魯人公良孺,“以字爲氏”(按:《史記·仲尼弟子傳》以孺爲孔子弟子,字子乘)。此似以名爲氏,系出姬姓,與《考略》之說有別。《中國姓氏大全》則雲:“春秋時陳國有公良儒,爲孔子弟子(見《史記》)。爲陳公子良的後代。現代仍有此姓。”錯謬顯見,錄以備考。
2、公良
公良姓分布:臺灣臺北有此姓。
公良姓起源:春秋時陳國公子良之後。
公良姓名人:
公良孺,春秋時陳國公族,賢而有勇,孔子弟子。
公良姓古代名人
公良孺春秋時期,孔子弟子,陳國人,他不但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還曾在孔子周遊列國時救過孔子的性命。孔子在離開陳國時路過浦國,去會見一個姓公孫的人,因爲孔子說出了自己的政見,得罪了許多權貴,被一些人圍攻,後被浦人扣留。在情況非常危急時,公良孺號召他的族人來幫助孔子。公良孺駕着五乘私車跟過來說,“劃吾從夫子遇難於國,今又遇難於此,吾與夫子又再罹難,寧我鬥死!”於是拔劍而出,與衆人一道,準備同浦人大戰,浦人害怕,就放了孔子,一個個都被嚇跑了。公良孺的此番表現,豈非下是孔子主張的“勇者無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