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姓淵源1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的大戴氏國,屬於以國名爲氏。少典氏第十五代、黃帝軒轅氏第四代帝嚳高辛氏的次妃有娀氏,生契爲堯司徒,封於商,成爲商王朝之祖,賜姓子氏。從契到湯共傳了十四代,恰好與夏相始終。商經過五百年而強大,最後經鳴條之戰滅掉了夏王朝。契,又名閼伯,曾輔佐大禹治水,因有功封於商丘火正,爲中國天文曆法創始祖,死後葬於商丘,即閼伯臺。閼伯又稱火神臺、火星臺、臺形如墓,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三里的王墳鄉,墓(臺)根基長約二百七十米,高三十五米,全爲夯土築成,臺上有祭閼伯廟、大殿拜廳、東西禪臺門、配房、鐘鼓樓等,臺下蓋有花戲樓,屬元朝大德年間(公元1135~1138年)所建,明、清兩朝均有修繕,現代又修葺一新,每年農曆1月7日成太古廟會,四面八方羣衆前來朝臺,熱鬧非凡。商湯之後,由太甲到太龍,是商王朝鞏固和發展時期。湯的孫子太甲在位時還發生過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後商王朝的統治很穩固。盤庚在位時曾幾次遷都,最後定都在殷(今河南安陽),所以商王朝也叫做殷朝,遷都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商王朝共傳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約六百年。
周武王滅了殷商王朝之後,有不少殷商的遺族以國爲氏,稱殷氏,其大戴氏國的後人本就爲殷氏,但爲了紀念故國,後來就有改殷氏爲戴氏者,再後有簡筆寫作“代”者。該支代氏出自河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代姓淵源2
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的後裔微子啓,屬於以諡號爲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在西周初期,周公旦在平定了“管蔡之亂”後,賜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啓於商王朝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子啓後來建立了宋國。傳島宋國的第十一代君主名子撝,於周宣王姬靜(姬靖)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即位,至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後被周宣王賜諡號爲“戴”,史稱宋戴公。自此,中華大地又有了一支代(戴)氏。宋戴公的後裔有戴(代)、宋、武、宣、穆、蕭、莊、樂、石、華、皇、皇甫、東鄉、桓、向、鍾、宗、目夷、目、魚、墨臺、墨、司城、右師、舍、老、朔、祝其、仲、蕩、邊、錫、司馬、司寇、司徒、司、鱗等等一百多個姓氏。
宋戴公逝世後,宋國君位傳給子司空,即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其庶子一支子孫遂以宋戴公的諡號“戴”爲氏,世代相傳至今,人丁興旺,史稱正宗的河南代氏,後有簡筆寫作“代”者。子姓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戴公爲一世祖。
代姓淵源3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戴國,屬於以國名爲氏。據史料載,春秋時期有一古戴國,爲姬姓諸侯國。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大封宗族子弟和異姓功臣,並追封五帝時名君、名臣之後爲諸侯。到了周成王姬誦即位之後,輔佐成王的周公在東徵後,又分封了一批諸侯,戴國大約就是周朝初年由周王室子弟受封后建立的。這在史籍《世本》中記載:“戴氏,古戴子國,姬姓之後。”關於古戴國的地望,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闡述:“戴,故國在陳留”。史籍《春秋》中記載:“戴國,今陳留外黃縣東南有戴城。”而史籍《漢書》中記載:“梁國甾縣,故戴國。”應劭曰:“章帝改曰考城。”自東漢章帝劉炟改甾縣爲考城,迄1954年考城、蘭封兩縣合併爲蘭考,其間經歷了長達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雖然北魏、北齊和五代梁時幾度易名,時間均極短暫。原考城縣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一帶。戴國滅亡後,戴國王族子孫以及一些國民爲表示對故國的懷念,即以故國名稱爲姓氏,稱戴氏,後有簡筆寫作“代”者。該支代氏也是出自河南。
姬姓代氏族人皆尊奉戴於隱公爲得姓始祖。
代姓淵源4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
⑴.蒙古族巴遜氏,亦稱把孫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Bas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戴氏、卜氏、孫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⑵.蒙古族戴卜羅氏,亦稱岱簸羅氏,源出蒙古新巴爾虎部,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Daibolo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爲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⑶.蒙古族岱齊特氏,亦稱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Daic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⑷.蒙古族塔塔兒氏,亦稱塔塔喇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世仇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戴氏、譚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另外,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陳蒙古八旗的一支部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其後人取漢字“戴”爲姓氏,稱戴氏,今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代姓淵源5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達爾充阿氏,滿語爲Darcongga Hala,世居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黑龍江支流集達河北岸)、黑龍江等地,後多冠漢姓爲戴氏、代氏,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⑵.滿族戴佳氏,亦稱達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於渤海國皇室大氏家族,滿語爲Daigiya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西豐)、渾郭(今遼寧西豐小清河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爲戴氏、代氏、艾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⑶.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滿語爲Usun Hala,滿漢義“水”,源出金國時期稱女真溫古孫氏(吾古孫氏、烏孫氏),以部爲氏,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區、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多爲戴氏、孫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查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代姓淵源6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鄂溫克族塗克冬氏,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Tukedong 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爲戴氏、塗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代姓淵源7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清時期陳蒙古八旗的一支,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回族、瑤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戴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戴氏,世代相傳至今,今皆有簡筆寫作“代”者。
代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十位,人口約五百二十九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3%左右。
先秦時期,戴姓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繁衍發展,戴撝數傳至戴雲升時,戴雲升由宋遷居譙郡亳州,之後世代留於此,並形成戴姓歷史上的第一個郡望——譙郡。西漢時,戴姓有從豫東遷豫南的,如時稱“關東人豪”的戴遵爲慎陽(今河南正陽)人。而世居譙郡的戴姓爲避戰亂由亳南遷至廣陵(今江蘇揚州),並形成廣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東遷山東半島,因這裏原是齊國故地,有濟水和黃河交匯,這支戴姓以濟會爲郡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廣陵戴姓有戴烈因擔任三國時吳的左將軍而徙江南,其孫戴淵被司馬睿引爲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隨着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烽火連天,中原戴姓大舉南遷,譙郡戴姓也有被迫南遷者,居譙郡釒至縣(今安徽宿縣)的戴逵南遷至會稽嵊縣西南,東晉時的戴洋爲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縣東)人,後遷湖北荊州並定居。可見,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姓不僅在江浙一帶分佈更爲廣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陳元光婿爲戴君胄,爲將佐,子爲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隨軍徵討,後在福建落籍,是爲戴姓入閩之始。盛唐之際,社會穩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陝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發展繁衍。宋元之際,隨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侵擾,原居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遷福建、廣東者。蕉嶺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廣東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昌盛,傳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遷往臺灣屏東,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數十人遷往臺灣高雄、新竹、桃園、內浦等地。明洪武年間,戴姓作爲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遷於陝西、安徽、山東、河北、東北、江蘇等地。清代時還有福建戴姓陸續不斷遷往臺灣。此後,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佈於全國各地,主要以江蘇、浙江兩省爲多,這兩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國漢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廣陵郡:即江都郡。原爲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爲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爲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併入江都。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爲衛國之邑,後爲齊國所佔,成爲齊國邑地,位於山東菏澤汲堂河一帶,因水草清茂,古代齊國人稱其爲清河。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後屢改爲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爲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爲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時期,清河縣改歸京師廣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轄。此後直至清朝時期,清河縣隸屬於直隸省廣平府。民國初期,清河縣初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爲大名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四督察區。抗日戰爭爆發後的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創立了冀南區抗日根據地,清河縣爲其轄地。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區,清河縣爲冀南區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縣改屬冀南區二專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即行撤銷,清河縣隨冀南區二專區歸屬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河縣人民政府由城關遷駐葛仙莊。於1952年11月7日撤銷了衡水專區,清河縣改隸邢臺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清河縣歸屬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清河縣併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清河縣境隨南宮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臺專區,南宮縣還屬。同年7月9日,恢復清河縣建制,仍隸邢臺專區。1970年邢臺專區改爲邢臺地區,繼轄清河縣。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改由邢臺市管轄。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廣陵郡:即江都郡。原爲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爲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爲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併入江都。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爲衛國之邑,後爲齊國所佔,成爲齊國邑地,位於山東菏澤汲堂河一帶,因水草清茂,古代齊國人稱其爲清河。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後屢改爲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爲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爲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時期,清河縣改歸京師廣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轄。此後直至清朝時期,清河縣隸屬於直隸省廣平府。民國初期,清河縣初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爲大名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四督察區。抗日戰爭爆發後的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創立了冀南區抗日根據地,清河縣爲其轄地。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區,清河縣爲冀南區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縣改屬冀南區二專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即行撤銷,清河縣隨冀南區二專區歸屬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河縣人民政府由城關遷駐葛仙莊。於1952年11月7日撤銷了衡水專區,清河縣改隸邢臺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清河縣歸屬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清河縣併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清河縣境隨南宮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臺專區,南宮縣還屬。同年7月9日,恢復清河縣建制,仍隸邢臺專區。1970年邢臺專區改爲邢臺地區,繼轄清河縣。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改由邢臺市管轄。
1、代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天津之武清,山東之平邑、龍口,廣西之田林、灌陽,雲南之瀘水、河口、隴川等地均有分佈。漢、藏、滿、回、彝、傣、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古代郡,翟國也。在常山北,今代州是也。稱王,爲趙襄子所滅。其遺族以代爲氏。”此以國爲氏,出自夷狄少數民族。其地當在今河北之蔚縣。
2、藏族之代姓,源於氏族,以族爲姓。相傳聶赤贊普爲天神之子下主人間,他制訂了禮儀,區分了尊卑。自此而後,出現了第一個王族。藏語爲“代”。後以爲姓。
2、代
代姓分布:分佈較廣。大陸很多地方隨意改“戴”爲“代”,致使姓代人數大增。代、戴爲兩個不同的姓,不應將戴寫成代。
代姓起源:①周時代國(故城在今河北蔚縣東北),戰國時爲趙襄子所滅,子孫以國爲氏。②代北姓。北魏太祖時乙弗部帥代題,見《魏書》。③清滿洲八旗姓戴佳氏改爲代姓。又,清鑲藍旗滿洲馬甲那爾塞之妻爲代氏。今滿族姓。④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代姓名人:
代舉,戰國時趙人。代武,漢時京兆尹。
郡望: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