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姓在現今中國姓氏人口排列位於第153位。
關姓起源一
源於董姓,出自遠古帝舜時期養龍高手董父,屬於以先祖名號爲氏。據史籍《姓源》、《通志·姓氏略》記載,顓頊有個後代叫董叔安,擅長養龍,古代稱馬爲“龍”。董叔安的兒子叫董父,在帝舜執政時期負責養龍,被封爲豢龍氏。在古代,“豢”、“關”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後來又寫作關龍氏。在董父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號爲姓氏者,稱豢龍氏、關龍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爲單姓關氏、龍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在關龍氏族人中,有個著名的人物叫關龍逄,是夏王朝末期夏桀執政時期的一位大夫,曾因功受封於黃河北邑,因此史稱其地爲“關邑”。一直到了春秋時期的周定王姬瑜二十年(晉景公姬孺十三年,公元前587年),晉國的中軍元帥、正卿欒書被封於關邑,才改置關邑爲“欒邑”,就是今河北省的欒城市。
在關龍逄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先祖的名字爲姓氏者,稱關氏、逄氏,世代相傳至今,其關氏史稱正宗。該支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關氏族人大多尊奉關龍逄爲得姓始祖。
關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王室大夫尹喜,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據史籍《風俗通》記載,春秋時期,東周王室大夫尹喜在軍事重鎮函谷關任關令(今河南靈寶),世人稱其爲“關尹喜、關尹令”。也有的學者認爲,“尹”就是周王朝時期的一級地方行政長官的官名,“喜”爲人名,實名應爲姬喜、或姬熹,他的官職爲尹,負責守函谷關,因此史稱“關尹喜”。相傳,當年道家老祖老子李聃西遊出關時,曾爲關尹喜的熱情款待而感動,因此爲其寫下了著名的道家真典五千言。關尹喜將此文謄寫爲《道德經》傳播於世以後,也棄官追隨老子學道去了。後來,關尹喜還道成爲仙,羽化飛昇而去。
在關尹喜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多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關尹氏、關陽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爲單姓關氏、尹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關姓起源三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越國官吏關弓,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關弓,就是弓箭手,是春秋時期越國對使用弓箭爲主要兵器的軍隊之稱謂,其統領即稱“關弓”,分屬各級軍制。在典籍《集韻》中記載:“持弓關矢也。”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中記載:“將注豹則關矣。關,引弓。”戰國時期的孟子在《孟子》一書中記載:“越人關弓而射之。”
在關弓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關弓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爲單姓關氏、弓氏,世代相傳至今。要注意的是,只有該支關氏的正確讀音不作guān(ㄍㄨㄢ),而讀作wān(ㄨㄢ)。
關姓起源四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關津,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關津,是春秋時期專職掌管市場貨物的進出關卡,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其職類如今天的海關署官員。在典籍《周禮·地官·司關》中記載:“關津,司關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
在關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關津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爲單姓關氏、津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關姓起源五
源於官位,出自商、周時期官吏關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關人,是商王朝時期就有的官吏稱謂,就是專職管理貴族墓地的官吏,多由墓主家族人充任。在古代,“關”就是指墓門。西周時期,關人之職由春官府司管轄,兼責巡視歷代君王墓地,以防盜掘。這在典籍《周禮·春官·巾車》中有記載:“及墓,嘑啓關陳車。關,墓門也。”
在關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關人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關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關姓起源六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關孔,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關孔,實際上是一種軍制工匠的稱謂,原來是在斧、鉞一類兵器的錛部鑽孔,以便綁在木柄之上。西周晚期以後,隨着金屬冶煉工藝的不斷進步,關孔逐漸改爲專職負責在斧、鉞類兵器的刃部鍛鑲青銅、康銅、鋼口,使該類兵器更加鋒利和經久耐用。關孔隸屬於冬官府司管轄。在典籍《周禮·冬官·車人》中記載:“關孔,首六寸,謂今剛關頭斧。時斧近刃,皆以剛鐵爲之。又以柄關孔。”
在關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關孔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爲單姓關氏、孔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關姓起源七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東關嬖五,屬於以先祖封邑名稱爲氏。在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記載:“東關,晉東關嬖五之後。漢將軍北亭侯東關義”。嬖五,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晉國大夫,他是晉獻公姬佹諸執政時期(公元前676~前651年)最受恩寵的大夫之一,受封在都城東關,因此史稱其爲“東關嬖五”。這個東關嬖五,就是流傳千古的“二五”這類嘲諷人之口頭禪的源頭。
在東關嬖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稱爲姓氏者,稱東關氏,世代相傳,直到漢朝時期,還有大將軍北亭侯東關義,就是東關嬖五的後裔。在東關氏族人中,後大多省文簡化爲單姓關氏、東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關姓起源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土家族、壯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關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關氏,世代相傳至今。
關姓起源九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錫伯族瓜爾佳氏,滿語爲Korgia Mongu,是非常古老的東北地區姓氏之一,人數很多,既有古代遼西鮮卑形成的錫伯族人,也有海西女真形成的滿族人,還有蒙古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等民族,甚至還有漢族,皆在很早的時期就擁有此氏。一般來說,其姓氏形成的核心地帶在寧古塔地區(今黑龍江寧安),後分散至各地。瓜爾佳氏按不同的地區有蘇完瓜爾佳氏、蘇完尼瓜爾佳氏、安圖瓜爾佳氏、葉赫瓜爾佳氏、烏喇瓜爾佳氏等分支,滿清入關以後,還產生了鳳城瓜爾佳氏、金州瓜爾佳氏等許多分支。瓜爾佳氏主要有四個分支:寧古塔地區主要是Susu Mongu,漢義“紫”;中朝邊境地區主要是Sungjan Mongu,漢義“白”;Koskja Mongu,漢義“青”;Oshja Mongu,漢義“黃”。瓜爾佳氏部族後來與Kitar Hala及Nimaci Hala又匯合形成一個特殊的部落團體Kojail-Mandu,祭祀時用豬羊。數百年的明朝時期,前氏族又分衍出一支Ara Hala,後皆轉爲漢族。
在錫伯族、滿族、蒙古族、赫哲族、鄂倫春族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爲這個姓氏的漢義爲“隘口、關卡”,清朝中葉以後,瓜爾佳氏多冠漢姓爲關氏。該支錫伯族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關姓起源十
源於赫哲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赫哲族瑚錫哈哩氏,亦稱祜什哈禮氏、瑚克沙哈里氏,以地爲氏,世居瑚錫哈里(今黑龍江寧安東北部)、依蘭費爾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三姓(今黑龍江依蘭)等地,後有滿族、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Husihari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赫哲族、滿族、錫伯族瑚錫哈哩氏多冠漢姓爲關氏、華氏、胡氏、扈氏等。該支赫哲族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關氏是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姓氏,人口約一百四十四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9%左右。
夏朝時期,國都在安邑,因此關氏族人將發源地傳爲山西。
春秋時期,鄭過有大夫名關其思,說明關氏族人已在今河南省新鄭一帶落籍。
西漢時期,有長水校尉、平陵人(今陝西鹹陽)關並,東漢初戊己校尉關寵,漢末有太原人關靖(公孫瓚部下)入載史冊。表明在兩漢以前,關氏族人已廣佈於黃河中下游。三國時期,大將關羽橫空出世,忠義千秋,永垂青史,使關氏成爲天下人耳熟能詳的著名姓氏。後關羽擁劉備入蜀,故有關氏族人留居今四川。
三國歸晉後,亦有關氏族人迴歸故里。兩晉南北朝時期,關氏族人爲避兵火,有入遷今江浙之地者。
至隋、唐時期,關氏族人在今甘肅隴西、山東郯城一帶發展興旺,成爲當地名門望族,故後世關氏族人有以隴西、東海爲其郡望堂號的。
兩宋時期,特別是宋高宗偏安江南以後,關氏族人移居江浙之地漸多,宋朝末期,隨着蒙古鐵騎南下,江南又陷入一片動亂之中,據族譜記載,開平始祖關景器於五代後晉開寶七年(974年)因官場失意從福建來到廣東,後定居於新會縣石牌都談雅裏(今稱司前鎮)。其第六世祖關興義遷入赤坎鎮,年代不詳,估計爲北宋的中後期。
明朝初期,山西關氏作爲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
清朝中葉以後,伴隨闖關東的風潮,有魯豫之地的關氏族人入遷東三省,而山西關氏族人則隨走西口的風潮,經殺虎口,赴蒙古謀生。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美帝國主義在華掠奪廉價勞動力,一度使上海、江浙之地販賣“豬仔”成風,許多受矇蔽的華人被賣到美舊金山,夏威夷等地做苦工,其中也有關氏族人。
如今,關氏族人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南省爲多,約佔全國關氏人口的40%左右。
今山東省濟寧市兩城鎮,嘉祥縣的黃垓鄉以及梁山縣的關莊,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湖北省的潛江市、鍾祥市、仙桃市、十堰市,廣東省的開平市,佛山市、南海區、陽江市、羅定縣、三水區、順德區,江蘇省的連雲港市,湖南省的常德市澧縣、張家界市慈利縣,河南省的洛陽市嵩縣、滑縣、淇縣、泌陽市、信陽市息縣,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藁城市,陝西省的寶雞市,山西省的晉中市、陽泉市、運城市解州縣,山東省的鄒城市,滕州市,江蘇省的揚州市,遼寧省的丹東市鳳城縣,雲南省的昆明市嵩明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玉林市及梧州市蒙山縣,福建省的莆田市、寧德市七都縣,貴州省的湄潭縣,甘肅省的皋蘭縣(白銀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赤峯市、呼和浩特市、呼倫貝爾市,雲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海南省海口市,美國,印度,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新加坡,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桫欏門,埃及,伊朗,意大利,古巴,荷蘭,巴西,祕魯,哥倫比亞等地,均有關氏族人分佈。
關姓其中一支有一特點,其姓名爲三個字,完整輪迴爲10代,其中所含金水木火土分別在第三、第二個字,如關天培(土字派,在第三個字)、關漢卿(水字派,在第二個字),均爲該支成員,河南淇縣保存有關姓家譜,該分支明朝初期由山西遷至河南。
隴西:戰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郡。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臨洮一帶。
東海:有二處。漢代東海郡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東魏及隋唐時代的東海郡,相當於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隴西:戰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郡。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臨洮一帶。
東海:有二處。漢代東海郡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東魏及隋唐時代的東海郡,相當於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1、關(關)
現行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東之平邑、龍口、淄博,內蒙古之烏海,廣西之田林,廣東之新會,貴州之從江,雲南之隴川、河口、瀘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漢、滿、回、藏、鮮、苗、傈僳、布依、鄂倫春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俗通》雲:“關,令尹喜之後也。”喜,字公度,戰國秦人,爲函谷關尹。故稱之爲“關尹喜”。然稱其姓關、姓尹皆非。蓋“關”,指函谷關:尹,官名,其後或有以關、尹爲氏者。關氏,當以地爲氏;尹氏,則以官爲氏。
2、又注云:“夏大夫關龍逄之後。望出隴西、東海。”(按:關龍逄,或作“關龍逢”。)(3)爲清代滿族姓氏所改。滿族姓氏瓜爾佳氏、瑚錫哈哩氏、卦爾察氏、關佳氏等後或改爲單字姓“關”。
4、鄂倫春族之關姓,出自古拉依爾“哈拉”。本部落名,或以爲姓。後改單姓“關”,蓋取其哈拉古拉依爾氏之首音,諧其近似音之“關”而得。
2、關(關)
關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7%。尤以河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關姓人口41%。
關姓起源:①夏桀忠臣關龍逢之後,見《風俗通》。②關令尹喜之後。一說,關尹爲周時官名,喜爲人名,喜爲周時函谷關尹,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③清滿洲人姓,以祖先之名爲氏。又,清滿洲八旗姓關佳氏、卦爾察氏、瑚錫哈哩氏、瓜爾佳氏等後均有改爲關者。今滿族姓。④錫伯族瓜爾佳氏,漢姓爲關。⑤鄂倫春族古拉依爾氏,漢姓爲關。⑥雲南潞西德昂族一支紅崩龍之氏族姓,漢姓爲楊。⑦土家、壯、回、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關姓名人:
關陽、漢時長水校尉。關羽,三國時河東解人,字雲長,從劉備徵戰,拜前將軍,後爲東吳呂蒙計殺,追諡壯繆,宋時加封武安王,明萬曆年間封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郡望:東海、隴西。
變化:亦俗作〔関〕、〔闗〕。
關姓古代名人
關播唐朝,汲(今河南衛輝)人,唐代大臣。玄宗天寶末進士,累官禮部侍郎。德宗時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又任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
關玉衡東三省人,軍事人物,中村事件的關鍵人物之一。
關羽三國,根據見到的一些關氏族譜記載,三國蜀漢大將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爲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人,是夏代忠臣關龍逢第二十七世(一作三十七世)後裔。關羽的祖父關審,字問之,號石磐,深諳《易經》、《春秋》。關羽的父親關毅,字道遠。關羽作爲忠、義、勇、武的代表,受到中國人普遍崇敬,關羽本人也被神話,與孔子共尊爲“文武二聖”。後世的關姓人也都驕傲地稱自己是關羽的後裔。關羽的後裔在史書中記載不詳。《三國志》中提到魏滅蜀漢後,將關公的子孫全部殺死。然而依照現存的關氏族譜記載,關羽、關平父子於麥城兵敗被殺後,關平之妻趙氏帶着八歲的兒子關樾,在安鄉避難,改姓爲門。直到西晉滅吳後趙氏才帶兒子出來恢復關姓。清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確定由關樾一支後裔世襲五經博士。關羽另一子關興,在蜀漢時任侍中,爲諸葛亮所器重,惜早亡,遺有兩子關統和關彝,因爲嫡子關統無子,所以由庶子關彝承襲爵位,成爲關公後裔的一大宗派。至北魏時期,關羽的後代關朗,精通經史,爲魏孝文帝所器重。此後還有一支關羽後人向南遷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帶定居下來。西晉末年關姓又有一支從山西遷至江蘇定居。南朝宋有名儒關康之,精通經史,著作甚豐,其祖籍爲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人,後徙居京口(今江蘇鎮江)。
關仝唐朝五代,著名的山水畫家。關姓已經主要分佈在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據《舊唐書》記載關羽後裔關播,字務先,在唐朝德宗時擔任檢校尚書右僕射(相當於宰相)的官職,其祖上即從山西遷入河南。五代時有著名畫家關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擅畫山水。
關漢卿宋代末期,關姓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關漢卿,號已齋叟。約生於金末,卒於宋亡(1279年)之後。他是元代戲曲奠基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安國(今屬河北)人,一說大都人。一生所作雜劇60餘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種。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種婦女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流傳至今而不朽。
關天培(1781—1841),字仲因,號滋圃,漢族,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人,晚清愛國名將。
關其思春秋,鄭國大夫
關審關羽的祖父,字問之,號石磐,深諳《易經》、《春秋》。
關毅關羽的父親,字道遠。
關朗南北朝,北魏解州人,關羽裔孫。有經天緯地之才,卻浮沉鄉里,不求宦達。
關魯宋朝,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官吏。以進士起家爲官,克盡職守,歷守池、洛二州,爲尚書郎。
關景仁關魯之子,進士出身,曾爲豐縣令,多才多藝,音律、歷數、草隸、圖畫無所不精,尤長於詩。
關注關魯之孫,進士出身,官至太學博士。
關鈴宋朝,
關鐸元末,紅巾軍將領,人稱關先生。紅巾軍舉兵北伐時,他爲中路軍首領之一,轉戰山西、河北、後攻克遼陽,任遼陽行省平章。中路軍又攻入高麗,最後戰死在開京(今朝鮮平壤)。
關可成明朝,廣東歸善人,明代官吏。洪武十年以貢入國子監學。拜監察御史,後降調寧德知縣,愛民禮士,守己奉公,擢爲湖廣僉事。
關思明朝,浙江烏程人,明代畫家。萬曆間以畫名重海內,與宋旭齊名。善寫山水,骨法氣韻入二李三王之微,摹擬王蒙、倪瓚更妙。晚年所作,蒼潤恬靜,尤令人信服。
關槐清朝,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官吏。乾隆四十五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善畫山水。
關姓近代名人
關嚮應(1902~1946),滿族;遼寧金縣人。著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優秀指揮員。關嚮應在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中,爲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毛澤東讚頌他“忠心耿耿,爲黨爲國”。朱德稱他是“模範的共產黨員,終身爲革命奮鬥,百折不屈,死而後已”。關嚮應1924年4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冬,赴前蘇聯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25年1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回國後主要從事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青年團工作。1928年7月在共青團五大上被選爲團中央書記。1930年初調中央軍委和長江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