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濮陽姓

姓氏濮陽〔 濮陽 〕

拼音pú yáng

人口約 6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844 位。

位於若姓 之後,芶姓 之前。

濮陽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844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424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濮陽
424

54赫連 皇甫尉遲 公羊

55澹臺 公冶宗政 濮陽

56淳于 單于太叔 申屠

57公孫 仲孫軒轅 令狐

濮陽姓
濮陽姓頭像

濮陽姓 起源

濮陽姓是以地爲氏。在《通志·氏族略·以地爲氏》和《陳留風俗傳》中都記載,周朝有個地名稱作濮陽,當地居民中有以地名爲氏的。濮陽氏後來簡化爲濮氏

濮陽姓 分布

濮陽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羣體,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二十四位門閥,望族出博陵郡、平陵郡。濮陽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濮陽原爲地名,當地有一條河流名濮水,此河的北岸按習慣就稱之爲濮陽(古代河之北岸爲陽),即今河南省濮陽縣。最現是古部落首領顓頊(傳說他是黃帝的子孫)的後人於此居住過,當地人就以地名爲姓,流傳下來。春秋時,衛國鄭大夫居於濮水之北,也有說其封地於濮水之南,後人就以濮陽爲姓。從《姓氏考略》上考證,濮陽的先祖居於澶州,後以地爲氏,望出廣平。同樣《通志·氏族略》上亦有“濮陽氏,其地在澶州,後漢外黃令牛述,以濮陽潛爲主簿。”的記載。古代的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方。“濮陽”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地名,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便已出名,這個地方位於今河南省東北隅,黃河的西北。相傳上古的顓頊帝陵仍爲我國的著名古蹟之一)。顓頊帝的後世子孫有居住於此地的,因而以地爲氏,稱濮陽氏。望族居博陵郡(今河南的濮陽市,古稱澶州);平陵郡(今山西文水縣東一帶)。

如今在江蘇省的海門市、安徽省的廣德縣等地有少量分佈。

濮陽姓 郡望

博陵郡:東漢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縣,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東漢建安末期改爲博陵郡。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爲博陸縣。西晉時期改置爲博陵國,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時轄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北魏又改爲博陵郡。隋、唐兩朝時期有定州博陵郡,但並非晉朝時期的博陵舊地,而是在今河北定縣一帶地區。

平陵郡:漢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山西文水縣東一帶。晉朝時期改爲平陵縣,屬於青州濟南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歷城縣東部一帶地區。

廣平郡:漢景帝劉啓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爲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鉅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濮陽姓 堂號

博陵郡:東漢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縣,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東漢建安末期改爲博陵郡。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爲博陸縣。西晉時期改置爲博陵國,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時轄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北魏又改爲博陵郡。隋、唐兩朝時期有定州博陵郡,但並非晉朝時期的博陵舊地,而是在今河北定縣一帶地區。

平陵郡:漢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山西文水縣東一帶。晉朝時期改爲平陵縣,屬於青州濟南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歷城縣東部一帶地區。

廣平郡:漢景帝劉啓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爲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鉅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濮陽姓 姓氏源流

1、濮陽(濮陽)pú yáng

現行罕見覆姓。今山西之榆次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本爲地名,以地爲氏。鄭樵注云:“其地在今澶州。”(宋之澶州,乃今河南濮陽縣)。後漢有濮陽·潛,外黃主簿;三國時吳有濮陽·興,陳留人,丞相;明代有濮陽·恭,永樂進士。

2、濮陽(濮陽)

濮陽姓分布:浙江海門有此姓。

濮陽姓起源:①古顓頊帝高陽氏葬於濮陽(故城在今河南濮陽西南之顓帝陵),子孫在此守陵者,遂以地爲氏。②春秋時魏大夫食採於濮陽(同上),因氏。

濮陽姓名人:

濮陽潛,漢時隴西令,牛述延門下名士。

郡望:平陵。

變化:一作〔陽〕。

濮陽姓 歷史名人

濮陽姓古代名人

濮陽興三國,吳國的文官。字子元,少有士名,孫權時使蜀,做過會稽太守。吳國君主孫權的第六兒子,名叫孫休。濮陽興和孫休是好友。後來孫休繼位,稱景帝,就任用濮陽興做丞相,封外黃侯。永安中休卒,萬或勸興迎立程侯皓,加侍郎,領青州,俄爲或所譖,徙廣州,道追殺之,夷三族。

濮陽成明朝,武將,沉毅有遠志,累立戰功,朝廷封他世襲金山衛百戶,爲武德將軍。

濮陽瑾明朝,文士,因科舉成績優良而被任爲地方官,在山東寧陽縣任縣丞,政尚寬平,賑饑有功,遠近賴以全活。

濮陽來明朝,嘉靖年間出任南昌府通判,以操履清白而見稱。

濮陽潛漢朝,(生卒年待考),著名官吏。官爲上虞縣宰,有賢名。

濮陽耒明朝,(生卒年待考),廣德人(今安徽廣德)。著名官吏、經學家。明嘉靖年間出任南昌府通判,以操履清白而見稱。

濮陽漸明朝,(生卒年待考),字子開;廣德人(今安徽廣德)。著名大臣。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選貢生,任徽州府訓導,逾年致仕。有才略。著有《晚山閣詩集》、《元水閣集》。

濮陽慎清朝,(生卒年待考),字徽五,號木齋;廣德(今屬安徽)人。著名詩人。從其兄濮陽模學詩,一年而成。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貢生。著有《木齋詩集》。後來陳毅元帥曾錄其詩入《所知集》。

濮陽逸漢朝,官員,曾任長沙太守。

濮陽姓 相關姓氏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