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bào)姓,源出有:
鮑姓起源一
鮑廣父、鮑叔牙:
祥注:
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也就是魯君伯御十一年,逃到宗周的魯懿公的弟弟稱二十二歲,已經加冠成人了,也就是在這一年,宜姜病重,去世前周宣王還專門去看望她,宜姜希望周宣王能把稱送回魯國去,了卻自己多年來的心願,周宣王答應了。因爲這個時候四夷基本已經平定,諸國歸附,周朝出現了一個繁榮的局面,就是歷史上說的“宣王中興”,所以周宣王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騰出手來處理魯國這件事了。這年春天,周宣王開始東巡,來到了東都洛邑的郟鄏王城,召集衆臣商議,準備興兵伐魯。最後決定調集成周八師中的兩個師五千人,再加上鄭、宋、虞、虢等國的軍隊,三師又一旅,共計八千人(周代軍事編制是五百人爲一旅,五旅爲師,每師兩千五百人),戰車四百乘,宣王親自領兵出征。大師皇父、卿士虢仲、樊仲山父等大臣共同隨行,鮑廣父、梁買子爲先鋒,兵發魯國。周宣王考慮到魯是大國,附庸國很多,如果他們集結起來,攻打起來很困難。大師皇父獻計,讓宣王假裝是東巡觀兵(軍事演習),然後趁魯不備進行突然襲擊,打魯國一個措手不及。宣王同意了,就陳師於宋、魯之間的郜國,郜國也是魯的附庸,因此事先通知了魯國,說宣王要東巡觀兵濟陰,讓魯國供應王師所用物資。
(註解:由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推算,管仲逝世後,鮑叔牙在隰朋(公元前?~前645年)後繼任齊國相,管仲享年74歲,而鮑叔牙若100歲,那鮑叔牙最早可能出生於公元前745年,遠不及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鮑廣父。但是《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也提到鮑廣父和梁買子,而此刻的鮑廣父是鮑叔牙曾孫鮑國(公元前501年)相同時期人物,真僞存疑。)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之後,以邑(國)名爲氏。據史籍《姓苑》記載:“系出姒姓,夏禹後。春秋時杞公子有仕齊者,食採於鮑,因以命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記載,春秋時期,夏禹的裔孫姒敬叔(杞公子)仕於齊國,被賜封食採於鮑邑(今山東濟南歷城),其兒子姒叔牙以邑名爲自己的姓氏,稱鮑叔牙,尊稱鮑子,他以知人善交著稱千古。鮑叔牙,公元前?~前644年。自青年時期起,鮑叔牙即與管仲相交爲友,深知管仲之賢。起先鮑叔牙於事公子小白,管仲則事於公子糾。後在周莊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爲爭奪齊國君位,管仲箭射公子小白中鉤,及至公子小白於搶先回國即位,是爲齊桓公。鮑叔牙後來被齊桓公任爲國相,擬任鮑叔牙爲上卿。他力勸齊桓公將囚拘的管仲開釋,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流傳千古的成語“鮑子遺風”、“管鮑之交”,便是源於他們二人之間的友誼故事。二人相佐齊桓公九合諸侯,成就了齊桓公的春秋霸業。故而,後世言人之相知,必稱管鮑,世傳美談。在齊桓公執政時期,齊國空前強大,而鮑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信任。管仲曾感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在鮑叔牙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其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世代相傳爲鮑氏,史稱鮑氏正宗。
鮑姓起源二
庖犧氏,即使遠古第一帝伏羲氏,屬於以先祖稱號爲氏。唐朝學者司馬貞在《三皇本紀》中記載:“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北魏時期的著名學者酈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也記載:“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帝太皡庖犧所生之處也。”清朝學者王念孫在《讀書雜誌·淮南內篇·季子》中也記載:“伏犧字,《漢書》皆作宓。庖字古讀若浮……浮、宓聲相近,故宓犧或作庖犧。”庖犧氏,就是遠古第一帝伏羲氏,是爲其別稱之一,他教會人類烹食而餐,使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的蠻荒狀態,因此被稱爲庖犧氏。
“庖”字,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包”有通假之義“鮑”(注:鮑的繁體字“鮒”),因此在庖犧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諧音字“鮑”爲姓氏者,或稱鮑氏。(注:就是因爲伏羲非常古早有記載的人,故大部分遠古姓氏都追溯是源於伏羲,之所以如此多,是由於伏羲是可知的最早記載的人氏。)
鮑姓起源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申鮑胥,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申鮑胥,是歷史上著名的楚國愛國英雄,爲伍子胥的好朋友。周景王姬貴二十三年(楚平王熊棄疾七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了大夫費無忌的讒言,將太子太傅伍奢及其長子伍尚殺害,其幼子伍員(伍子胥)被迫逃奔吳國。臨行前,伍員忿忿地對申鮑胥說:“我必覆楚國!”而申鮑胥則回答道:“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到了周敬王姬丐十五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年末,吳王闔閭率領吳國大軍及孫武、伍員、伯嚭等人,並聯合了唐、蔡兩國共伐楚國,楚軍大敗,郢都淪陷,楚昭王棄國出奔。伍員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以泄其滅家之忿。正在楚國處於幾乎被吳國滅亡的危機關頭時,申鮑胥卻獨自一人跑到秦國請救兵去了。申鮑胥到了秦國後,向秦哀公說明來意並請求秦國趕緊出兵援救楚多,秦哀公不願意惹事,因而再三推辭,不肯出兵。申鮑胥看到這種情況後,內心焦急萬分,於是他連續七天“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秦哀公被其愛國精神所感動,終於作出了出兵救楚的決定,並派子蒲、子虎二將率領五百乘戰車前去救楚國。周敬王姬丐十六年(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年初,秦國救兵及時殺到楚國並向吳軍發起猛攻,吳師敗績。當時,越國乘吳國以傾國之師大舉伐楚時,趁吳國國內空虛的機會舉兵伐吳國。迫於這種不利形勢,吳王闔閭只得撤軍。吳軍敗走後,楚昭王才得以返國。事後,當楚昭王對申鮑胥進行嘉獎時,申鮑胥卻反而逃走了。後來在周元王姬仁二年(楚惠王熊章十五年,公元前474年),楚惠王派遣申鮑胥出使越國,越王勾踐還曾向其請教如何滅吳國的策略。
在申包胥(注:申包胥或稱申鮑胥,或“包”通“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鮑氏,後有簡筆爲包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鮑姓起源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北魏王朝代北地區的鮮卑族俟力伐氏(俟力發氏)、鮑俎氏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南下,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改漢姓爲鮑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鮑姓起源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黃金家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蒙古族孛兒只斤氏,爲蒙古“黃金家族”後裔,即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四弟鐵木哥斡赤斤的後裔。孛兒只斤氏,亦稱孛兒吉德氏、孛兒吉根氏,博兒濟吉特氏、孛兒吉濟錦氏、博羅特氏、布兒赤金氏、保佳氏、孛爾吉氏等,是蒙古尼魯溫諸部之一,源楚古老的乞顏部。孛兒只斤氏遠流爲乞顏氏。自從成吉思汗第十世祖孛端察兒蒙合黑單建氏族後,始稱孛兒只斤氏,這個姓氏是由“孛端察兒”這個尊號演化而來,在史籍《蒙古祕史》中有一段專門的記載:“孛端察兒爲孛兒只斤氏矣。”在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汗時期,乞顏被置於孛兒只斤之前,表述爲乞顏·孛兒只斤。到了成吉思汗時代,單用孛兒只斤爲姓氏。在孛兒只斤·鐵木真顛沛流離時期,許多孛兒只斤氏族人紛紛投奔到其他分支羣體,只剩孛兒只斤·鐵木真一門仍爲孛兒只斤氏。因此在孛兒只斤·鐵木真成爲大蒙古汗國的成吉思汗後,鄙視那些“善擇而爾”的族人,嚴厲規定只准由孛兒只斤·鐵木真兄弟五人及其後裔使用孛兒只斤這一姓氏,被譽爲“黃金家族”。自孛兒只斤·鐵木真稱蒙古汗國大汗到孛兒只斤·額爾克洪果爾(林丹汗之子)降後金政權的四百三十餘年間,蒙古族中除了綽羅斯·也先曾出任大汗一年這種極個別情況,蒙古國大汗、元朝皇帝及北元大汗歷代皆出自孛兒只斤氏。實際上,孛兒只斤氏蒙古族人分佈很廣,今長城內外、大河上下、高原平湖均可見到。
在元末明初,孛兒只斤氏族人紛紛開始改冠漢姓,多爲鮑氏、包氏、寶氏、博氏、金氏、奇氏、羅氏、波氏、陸氏、王氏、梁氏、彭氏等,其中的鮑氏爲主流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鮑姓起源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保佳氏,亦稱鮑佳氏,源出蒙古孛兒只斤氏,爲女真引借姓氏,滿語爲Boogiya Hala,世居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帶),後多冠漢姓爲鮑氏。
⑵.滿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源出蒙古孛兒只斤氏,爲女真引借姓氏,滿語爲Borjigit Hala,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錫喇木楞(今黑龍江穆棱、雞東、密山一帶)、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克魯倫(今內蒙古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巴嶽特(今遼寧阜新)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鮑氏、包氏、博氏、李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⑶.滿族布吉爾根氏,亦稱博勒濟爾格氏、鮑爾吉根氏,滿語爲Bugirgen Hala,世居額爾敏(今吉林渾江)、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黑龍江上游。後有鄂倫春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鮑氏。
⑷.滿族烏雅氏,亦稱吳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延部,在金國時期稱女真兀顏部,滿語爲Uya Hala,漢義“豬”,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鮑氏、吳氏、烏氏、穆氏、包氏、黃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鮑姓起源七
源於景頗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景頗族金別氏,在明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漢姓爲鮑氏,亦有漢族鮑氏兵員駐守邊疆時與景頗民族聯姻後融入景頗族,形成漢姓鮑氏,主要分佈在雲南德宏州。
鮑姓起源八
源於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佤族羊布拉氏,亦稱尤斯拜氏,世居雲南西盟、滄源、孟連地區,在清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漢姓爲鮑氏。
鮑姓起源九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回族、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鮑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鮑氏,世代相傳至今。
鮑姓起源十
宋皇祐四年(1052年)龍圖閣學士包拯,時任河北都轉運使,在邱縣境捕得因災鋌而走險之“強盜”,在今鮑莊設衙問案,挽活多人。人感其德,紛改包姓,後因犯忌,加魚旁爲鮑,沿用至今。
當代鮑姓的人口大約有67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54%,爲全國第一百七十九位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鮑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態勢。鮑姓主要分佈於浙江、山東、青海、江蘇,這四省大約佔全國鮑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佈於湖北、安徽、河北、河南,這四省的鮑姓又集中了23%。浙江爲鮑姓第一大省,佔鮑姓總人口的15%。全國形成了以東部浙蘇、西部青海爲中心的兩塊鮑姓分佈區。鮑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179)表明:在青海東部、甘肅西部、內蒙古西部和東北部、黑龍江西北和東部,鮑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2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鮑4.2%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2.2%,居住了大約在浙滬蘇、山東南端、安徽大部、贛閩北部、吉林中部和東段、黑龍江中部、南、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鮑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3%一0.26%之間全國總面積的12.6%,居住了大約30%的鮑姓人羣。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爲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佔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難以考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爲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爲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爲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爲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爲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爲地名不再存在。
泰山郡:西漢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設泰山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縣一帶。東漢朝時期有個博縣,在西晉朝時期移郡後,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部一帶。唐朝時期爲乾封縣。宋朝時期改乾封爲奉符,即今山東泰安。大金國天會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軍,後改爲州。清朝雍正時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時期廢府爲縣。“泰安”,是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一語中來,取意國泰民安。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爲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羣定居,時境爲“東夷”之地,太嗥氏爲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爲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爲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爲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爲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鮑姓祠堂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爲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佔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難以考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爲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爲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爲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爲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爲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爲地名不再存在。
泰山郡:西漢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設泰山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縣一帶。東漢朝時期有個博縣,在西晉朝時期移郡後,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部一帶。唐朝時期爲乾封縣。宋朝時期改乾封爲奉符,即今山東泰安。大金國天會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軍,後改爲州。清朝雍正時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時期廢府爲縣。“泰安”,是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一語中來,取意國泰民安。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爲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羣定居,時境爲“東夷”之地,太嗥氏爲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爲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爲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爲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爲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鮑姓祠堂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
1、鮑(鮑)
現行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平度、魚臺、龍口,陝西之韓城,山西之太原,廣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雲南之瀘水、河口、隴川、馬關等地均有。漢、滿、壯、佤、蒙古、土家、布依、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初見於《姓苑》。其源不一:
1、《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雲:“鮑出自姒姓,夏諸侯國,子孫氏焉。”此當以國爲氏。
2、亦系出姒姓。《姓氏考略》注引《姓苑》雲:“系出姒姓,夏禹後。春秋時杞公子有仕者,食採於鮑,因以命氏。”鄭樵亦云:“姒姓。不知所出。或雲夏禹之後有鮑叔,仕齊,食採於鮑,因以爲氏。”(3)鄭樵又云:“俟力之爲鮑,俟力代亦爲鮑。”見《鄭通志·氏族略·總論·同名異實》。(按:俟力代,《姓氏考略》據《魏書·官氏志》作“俟力伐”。) (4)滿族姓氏或改爲鮑姓。《滿族姓氏錄》載;滿族之瓜爾佳氏、鮑佳氏等或改爲單字姓“鮑。”(5)佤族之鮑姓,則由佤族姓“寒瑣頂”氏所改。見《中國人的姓名·佤族》。
2、鮑(鮑)
鮑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6%。尤以青海、江蘇、山東、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5省鮑姓約佔全國漢族鮑姓人口70%。
鮑姓起源:①系自姒姓。夏禹裔孫敬叔(即杞公子)仕齊,食採於鮑(故城在今山東省歷城東30裏),因以命氏,見《姓苑》。②庖犧氏即伏羲氏,其後有鮑氏。③北魏時改俟力伐氏(一說爲俟力氏)爲鮑氏。④清滿洲八旗姓保佳氏、瓜爾佳氏等後均有改爲鮑氏者。今滿族姓。⑤景頗族金別氏,漢姓爲鮑。⑥佤族羊布拉氏(亦稱尤斯拜氏),漢姓爲鮑。⑦蒙古族姓。又,內蒙古東部蒙古孛兒只斤氏後改爲鮑氏。⑧回族姓。
鮑姓名人:
鮑叔牙,春秋時齊卿,敬叔之子,薦管仲於桓公。
郡望:泰山、東海、河南、上黨。
鮑姓古代名人
鮑昱東漢,上黨屯留人,東漢大臣。任汝南太守時,因郡多陂池,歲歲決壞,他徵發民工,用石頭建造水門,攔泄得法,民以殷富。遷司徒,又代牟融爲太尉。
鮑敬言兩晉之際,思想家。生平事蹟不詳,僅在葛洪(284年~364年)所著《抱朴子·詰鮑篇》中有零星資料,推知大約生活於葛洪同時或稍前。鮑敬言“好老莊之書,治劇辯之言”,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無君論。在門閥勢力大盛,政治黑暗的兩晉之際,鮑敬言對君主政治進行了批判。他指出遠古之世,人們本無尊卑,“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居樂業。後來,人類有了強弱、智愚之分,出現了強智欺凌弱愚的現象,於是“君臣之道起焉”。這既非天意,亦非民願,儒家所謂“天生民而樹之君”之說是欺人之談。鮑敬言指出,由於“君臣既立”,社會便產生了不平等,“有司設則百姓困,奉上厚則下民貧”,“宿衛有徒食之衆,百姓養遊手之人”。統治者驕奢淫逸,慾壑難填,對百姓“勞之不休,奪之無已”,使他們“食不充口,衣不周身”,以致鋌而走險,“冒法犯非”。統治者之間爲了一己私利,還不斷挑起紛爭殺伐,“推無仇之民,攻無罪之國”,使天下大亂,這些“皆有君之所致也”。鮑敬言還指出:“無道之君,無世不有,肆其虐亂,天下無邦。忠良見害於內,黎民暴骨於外”。這些暴君如果是普通百姓,“性雖兇奢,安得施之?”他們之所以能夠“肆酷恣欲,屠割天下”,正因爲他們是君主。君主是一切罪惡之源,所以“古者無君,勝於今世”。鮑敬言幻想一種沒有君主和政府的社會,在那裏人們沒有徭役租賦負擔,“內足衣食之用,外無勢利之爭”(以上引文均見《詰鮑篇》)。這種社會理想不過是一種“烏托邦”。但他的無君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獨樹一幟,對於後世的反君主專制主義思潮有重要影響。
鮑永漢朝,上黨屯留人,漢初大臣。更始時任尚書僕射,行大將軍事,封爲中陽侯。漢光武時出任魯郡太守,封關內侯。後又出任司隸校尉,東海相、兗州牧等。
鮑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縣人,藏書家
鮑超湘軍名將
鮑姑晉朝,中國四大女醫之一,葛洪妻
鮑照南北朝,中國南北朝詩人
鮑令暉南北朝,中國南北朝女詩人
鮑勳三國,曹魏官員
鮑信東漢末年,人物
鮑宣西漢,官員
鮑叔牙春秋,齊國大夫
鮑叔牙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少年時和管仲友善,後因齊亂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任命他爲相,他辭謝,保舉管仲。後來齊國經管改革,日漸富強,齊桓公也成爲春秋時期的首霸。
鮑恢東漢,扶風(今陝西省興平)人,東漢官吏。光武時,被鮑永闢爲都官從事,抗直不避權貴。帝告誡貴戚,當斂手以避二鮑。
鮑靚晉代,道教徒。字太玄,東海人,或雲陳留人,或雲東海陳留人,或雲上黨人。漢司徒鮑宣之後。據《晉書》等記載,5歲時對父母說:“我本是曲陽李家子,9歲墜井死。”父母尋訪得李氏,推問,果符其說。靚兼學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圖》、《洛書》。遷南陽中部都尉,爲廣東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風,煮白石充飢。曾與許謐往還。曾見仙人陰長生,得受道訣。爲許邁、葛洪之師,葛洪之岳父。享年百餘歲。或雲年過七十而尸解。或雲後還丹陽,卒葬於召子岡。或雲於羅浮山得道。
鮑防唐朝(722--790),字子慎,唐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陽)人,唐代大臣。玄宗時進士,天寶十二載(753)登進士第,授太子正字。大曆初爲浙東節度使薛兼訓從事,官尚書郎。五年(770)入朝爲職方員外郎。累遷至河東節度使。德宗朝,歷京畿、福建、江西觀察使、禮部侍郎、京兆尹等職,以工部尚書致仕。所至皆有政績。工詩,喜將鍼砭時弊入詩。在浙東時,爲越州詩壇盟主,與嚴維等聯唱,編爲《大曆年浙東聯唱集》二卷,與謝良輔全稱“鮑謝”。
鮑溶唐朝,字德源,生卒年、籍貫不詳,元和四年進士,是中唐時期的重要詩人,《全唐詩》存其詩三卷一百九十六首,《全唐詩補編》補詩一首。晚唐詩人、詩論家張爲著《詩人主客圖》,尊鮑溶爲“博解宏拔主”.將他與“廣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奧逸主”孟雲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並列。爲“六主”之一。宋代歐陽修、曾鞏等對他的詩歌也頗爲欣賞。
鮑慎由北宋,處州龍泉(今屬浙江省)人,北宋學者。哲宗時進士,累官工部員外郎。曾從王安石、蘇軾學,爲文汪洋閎肆,詩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鮑象賢(1496-1568),字復之,號思庵,明朝時歙人(今安徽歙縣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選授御史,出爲湖廣僉事,部署江防,以獲盜功升雲南副使,兵備監安,累任至右副都御史,嘉靖三十年巡撫雲南,嘉靖三十二年升兵部右侍郎,提督兩廣軍務。不久改南京兵部右侍郎,尋又罷官家居,嘉靖四十三年四月以戶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嘉靖四十四年七月進兵部左侍郎,至隆慶二年(1568)正月三十日卒於家。年七十三歲,卒贈工部尚書,立坊旌表。曾先後在七省十二任爲官,曾領兵鎮守南北邊陲,有“仕不擇地,官不擇位”的名言。
鮑承先明末清初,應州(今山西省應縣)人,初爲明將,曾任參將。後降後金,曾獻離間計,使崇禎誤殺清之大患袁崇煥。後又建漢軍八旗,他隸正紅旗,官至宰相。現北京鮑家街即其府第。山西應縣鮑氏即其後裔。
鮑俊晚清,廣東香山(今珠海市香州區山場村)人,晚清著名詩人、書畫家,被譽爲“清代廣東才子”,生於1797年,卒於1851年。
鮑方香港演員
鮑姓近代名人
鮑春來中國羽毛球運動員
鮑起靜香港著名女演員
鮑國安國家一級演員
鮑德熹香港著名攝影師,奧斯卡最佳攝影得主
鮑天琦中國女演員
鮑彤原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六四事件後被撤職
鮑笑薇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曾蔭權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