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江三角洲的冼氏族譜多說冼姓出自於沈姓,是一名沈汭的人秦末隨趙佗來南越,定居南雄珠璣巷,然後在宋代由珠璣巷分居珠江三角洲各地。具體過程如《嶺南冼氏宗譜》所說:“冼氏之先,蓋出沈國,亦商或楚之苗裔。在秦,居真定郡(原注:今直隸正定府)。有名汭者,以義俠聞,爲仇家所持,因秦法嚴,改今姓。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24年),遣趙佗將謫卒五十萬人戍五嶺,汭與佗同裏,且有舊,往投其帳。至嶺南,遂家焉。是爲冼姓入粵之始。…… 自此子孫蕃衍於嶺南。有居廣西者,不甚顯著,今鎮南關內有冼村,亦儼然一都會也。以廣東爲大宗,分爲二支:居廣州者爲南海冼氏;居高州者爲高涼冼氏。雖郡望不同,乃汭公之後。”
2.出自洗姓,“冼(Xiǎn)”與“洗(Xiǎn)”的實際情況是改革以後洗(Xiǎn)姓多作“冼”,實際上,“冼”成爲了原來正體字“洗(Xiǎn)”的通用簡化字,原來的正體字“洗(Xiǎn)”已很少有人用了。所以,在翻印古籍時要用原來的正體字即繁體字“洗(Xiǎn)”,今人應使用其通用的簡化字“冼”。
3.壯、黎、苗等民族也有此姓。
冼姓出自古代南方高涼少數民族姓氏。據萬震《異物志》說:“廣州南有賊曰俚,此賊在廣州之南,蒼梧、鬱林、合浦、寧浦、高涼五郡中央,地方數千裏。”這“數千裏”之地位於西江以南。在梁、陳、隋時,這一帶土著居民以俚人爲主,也有後來分別稱爲僮(壯)、瑤、黎人和漢人共居,他們的文化經過通婚、融合,形成了共同的信仰,敬奉遠古祖先名叫盤瓠,尊稱“盤王”。盤瓠是黃帝后裔高辛氏的女婿。據考古發現,在漠陽江上游陽春地域,有從北而南一百多華裏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山帶。石山帶北段的凌霄巖風景區,於2004年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爲“陽春凌霄巖國家地質公園”。在距今一萬五千餘年前後,石灰岩溶洞居住着先民部落,以漁獵爲生,溶洞裏的文化層中埋藏着大量的各種古野獸遺骨化石。考古學家在陽春縣獨石仔巖洞發掘出舊石器晚期古人類文化遺址,經過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鑑定,獨石仔巖洞深達2.5米的上中下三個文化層,距今爲15350年至16650年。這個盤瓠部落的先民,在石器工具發展,以農、漁、獵爲謀生手段以後,離開洞穴逐步向漠陽江、鑑江流域遷徙定居繁衍,稱爲“狗郎部落”,所居村莊均稱“狗郎寨”,有的沿用到解放後,至今大都以諧音改稱高朗寨、高良垌等等。此區域的俚人和其後的僮(壯)、瑤人,均以盤瓠爲祖先,以其狗頭人身的頭像爲旗幟,北方的漢人訛音稱之爲“高涼人”。秦始皇時進軍統一嶺南。嶺南之地土著居民稱爲“百越”人,又以所居地域分別稱爲“山越”、“甌越”、“駱越”。戍軍中有一個河北真定人沈汭,是沈子國的後代,和秦軍統領尉官趙佗是同鄉。沈汭(Ruì 音銳)被高涼部落的女首領招爲夫婿,生兒育女,發展男系氏族,以嶺南地域最先取姓的“先”字加沈汭的姓名“氵”旁,取姓洗(Xiǎn 音顯),沈汭的兒子取名洗齊。從此世稱洗氏。沈汭和他的夫人洗氏往見南越王趙佗,相談甚歡,趙佗遂命洗氏世守高涼。經秦、漢至晉,洗氏未留世系記載。洗姓人相傳:“沈改爲洗,原因莫問。”到了清康熙己丑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廣東冼姓入編西江房冼氏族譜,開始把“洗”姓書寫爲“冼”姓,尊東晉時的冼勁爲始祖。東晉元興年間,著名的清廉官吏廣州刺吳隱之以人格力量感化高涼俚人,召其首領冼勁率領部隊出爲廣州刺史府中兵參軍。東晉元興三年,流賊盧循率衆攻廣州,冼勁領揚威兵五百人出戰,兵敗被執,罵賊不屈而死。劉裕受晉禪位,建立宋(南朝),追封廣州死難將領冼勁爲曲江縣侯,以冼勁遺孤冼承烈襲爵。承烈生楚艾,楚艾生文斡、文樞,文斡生企聖、企賢、企豪,文樞生企及(傑訛音),企聖生長子冼挺和次女冼英,冼英嫁高涼太守馮寶稱爲冼夫人,是冼勁的六世孫女。冼氏在陽江西部的黃什河邊西岸建立冼村,由來已久。遠在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在廣州屬下設立高涼縣,縣治遺址在今陽江市北的陽東縣大八鎮古城村,冼村在陽江北。高涼縣轄地包括恩平、陽春、陽江、電白、茂名、化州、吳川至廉江廣闊地域。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主孫權派呂岱爲交州刺史,徵討高涼俚人,俚人首領錢傅(即洗傅諧音)戰敗歸降,因漢人不承認有“洗”姓,《三國志》以諧音寫爲“錢傅”。吳主命洗氏部落從漠陽江東遷至漠陽江西,任命洗傅爲“高涼西部都尉”,後改爲高興郡(餘略)。冼姓望居南海郡(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西南一帶。趙陀據其地建南越。漢武時再置。隋唐有廣州。隋爲番州,南海郡)、高興郡(今廣東省化州市)。
冼(xiǎn)姓,在全國約有人口83萬,在各姓中排第310位,佔全國人口的0.06%。冼姓主要分佈於今廣東、廣西兩省。廣東冼姓主要分佈於茂名、湛江、廣州、陽江、江門、雲浮、肇慶、佛山和珠海等地。
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南海郡(郡設於番禺)。隋開皇十年(590年),設於南海縣(縣署設廣州)。唐代,屬廣州都督俯。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屬廣東路。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屬廣東道廣州路。明朝洪武年(1368年),屬廣州俯。清代,屬廣東省廣州俯。1911年辛亥革命後,屬粵海道。1950年,成立南海縣人民政府。1983年,隸屬於佛山市。1992年,設立南海市,省直轄,佛山市代管。2002年1月8日,設立佛山市南海區。
高興郡:靈帝建寧元年(168年)改高興郡爲高涼郡,旋廢,今化州境屬交趾刺史部的高涼縣。獻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爲交州,今化州境屬交州的高涼縣。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分交州爲交、廣二州,今化州境屬廣州的高涼縣。三國·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分漢高涼縣立高涼郡,後又立高興郡,俱屬廣州。今化州境屑高涼、高興二郡地。晉,太康元年(280年)滅吳,高涼、高興二郡仍吳制。太康中,撤高興併入高涼郡,今化州境屬高涼郡高涼縣。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檀道濟築石城於陵羅江口,置羅州縣,縣治所在陵羅江口。屬廣州高涼郡。宋於今化州境復置高興郡,旋廢。齊再置高興郡,郡治所在高興縣(在今化州城,一說郡治宋和縣,亦在今化州南境),屬越州。郡轄地爲今化州南部及吳川、廉江全境。梁大通中(527-529年)置石龍郡、石龍縣。又升羅州縣爲羅州,置刺史,領石龍、高興二郡,轄境爲今化州、吳川、石城全境,高州西南部,及與廣西博白、陸川、北流接壤地帶。州、郡治所均在今化州城東北舊城嶺。陳沿梁制不變。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高興、石龍二郡,以州統縣。羅州領石龍、吳川、茂名三縣。大業三年(607年)廢高州,羅州,立高涼郡(郡治所在今廣東省陽江市區西三十里)。石龍縣屬高涼郡。
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南海郡(郡設於番禺)。隋開皇十年(590年),設於南海縣(縣署設廣州)。唐代,屬廣州都督俯。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屬廣東路。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屬廣東道廣州路。明朝洪武年(1368年),屬廣州俯。清代,屬廣東省廣州俯。1911年辛亥革命後,屬粵海道。1950年,成立南海縣人民政府。1983年,隸屬於佛山市。1992年,設立南海市,省直轄,佛山市代管。2002年1月8日,設立佛山市南海區。
高興郡:靈帝建寧元年(168年)改高興郡爲高涼郡,旋廢,今化州境屬交趾刺史部的高涼縣。獻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爲交州,今化州境屬交州的高涼縣。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分交州爲交、廣二州,今化州境屬廣州的高涼縣。三國·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分漢高涼縣立高涼郡,後又立高興郡,俱屬廣州。今化州境屑高涼、高興二郡地。晉,太康元年(280年)滅吳,高涼、高興二郡仍吳制。太康中,撤高興併入高涼郡,今化州境屬高涼郡高涼縣。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檀道濟築石城於陵羅江口,置羅州縣,縣治所在陵羅江口。屬廣州高涼郡。宋於今化州境復置高興郡,旋廢。齊再置高興郡,郡治所在高興縣(在今化州城,一說郡治宋和縣,亦在今化州南境),屬越州。郡轄地爲今化州南部及吳川、廉江全境。梁大通中(527-529年)置石龍郡、石龍縣。又升羅州縣爲羅州,置刺史,領石龍、高興二郡,轄境爲今化州、吳川、石城全境,高州西南部,及與廣西博白、陸川、北流接壤地帶。州、郡治所均在今化州城東北舊城嶺。陳沿梁制不變。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高興、石龍二郡,以州統縣。羅州領石龍、吳川、茂名三縣。大業三年(607年)廢高州,羅州,立高涼郡(郡治所在今廣東省陽江市區西三十里)。石龍縣屬高涼郡。
1、冼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大同,上海之松江,廣東之高要、新會,廣西之田林,雲南之河口、隴川,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稱:“音其拯切。又音‘線’。”且按雲:《通志》於洗氏下注雲:又音“線”,不收冼字。今從《統譜》另列。由此而知:鄭樵寫《通志》時洗、冼尚未分族,自《萬姓統譜》始分,“冼”當由“洗”姓分族。明代有冼光,弘治進士,工部侍郎;又有冼桂彥,嘉靖進士,都御史;現代有冼星海,音樂家。
2、冼
冼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冼姓起源:源出南方。
冼姓名人:
冼勁,晉時南海人,家本武帥,世爲部曲,爲廣州中兵參軍,見《廣東通志》。
3、冼
冼姓分布:分佈較廣,冼姓(包括Shěng、Xiǎn兩音)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2%。
冼姓起源:或系洗氏所改。
冼姓名人:
冼雲舉,宋時知化州。
冼姓古代名人
冼英南北朝時期,是廣東高涼郡人。她的家族“世爲南越首領,部落十作萬家”,她本人15歲時就成爲部落酋長。當時的羅州刺史馮融是朝遷派遺的官吏,因“他鄉羈旅”,故“號令不行”。馮融只得運用聯婚的方法,籠絡越人中的上層人物。他親自登山向冼氏求親。冼氏少年酋長冼英遂與其子馮寶成婚。從此,“俚人始相率受約束”。馮寶任高涼太守,冼夫人使協助他處理政務,“政令有序,人莫敢違”,人民安居樂業,“蕉荔之墟,弦誦日聞”。國公,冼夫人則被冊封爲譙國夫人。並“開譙國夫人幕府,置長史以下官屬,給印章,聽發部落六州兵馬,若有機急,便宜行事”。從中不難看出隋文帝對冼夫人器重。隋文帝特下詔書慰勉冼夫人:“朕撫育蒼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淨,兆庶安樂。而王仲宣等輒相聚結,擾亂彼民,所以遣往誅翦,爲百姓除害。夫人情在奉國,深識正理,遂令孫盎斬獲佛智,竟破羣賊,甚有大功。今賜夫人物五千段。暄不進愆,誠合罪責,以夫人立此誠效,故特原免。夫人宜訓導子孫,敦崇禮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殷殷之意,溢於言表。冼夫人把梁、陳、隋三朝所贈禮品,分三庫保管,每逢過年過節,她總要取出展示在庭中。並對子孫們說:“汝等宜盡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賜物具存,此忠孝之報也,願汝皆思念之”。隋朝建國以後,改廣州爲番州,除了倚重冼夫人坐鎮嶺南地區以外,更由朝廷派趙鈉爲番州總管,綜轄地方政務。趙訥貪虐害民,嶺南諸部多有亡叛。冼夫人遣長史張融上書朝廷,予以揭發,使趙訥得到制裁。文帝降勅委託冼夫人招慰亡叛。冼夫人不顧年高,親載詔書歷十餘州,宣述聖旨,撫慰當地民衆。朝廷因冼夫人揭發趙訥及安撫民衆有功,賜夫人臨振縣湯沐邑一千五百戶,贈(馮)僕爲崖州總管、平原郡公。仁壽二年(602年),冼夫人去世,享年九十一歲。朝廷賻物一千段,諡曰誠敬夫人。今人王興瑞有《冼夫人與馮氏家族》一書,對有關事蹟多所考訂。點評:冼夫人以邊睡番族歷事三朝,爲人明大體、識大義、安撫百姓、綏靖地方,使嶺南地安定繁榮達半個世紀,是中國女性的傑出代表。
冼夫人(512-602年),廣東南部越族人,是梁、陳、隋三朝時期嶺南部落首領,史稱譙國夫人。
冼光明代,字汝實,別號羅江,廣東順德鷺洲堡(今樂從鎮鷺洲村)人。弘治九年(1496年)成進士,爲官前後二十年,以善斷冤案,見義勇爲著稱。冼光當知縣時,微服出訪、智擒真兇,把一個受誣被前任判了死罪待秋決的青年當場釋放。當監察御時,有個商人被陷入獄,冼光不顧得罪有關官員,力排衆議,爲其平反昭雪。老百姓便編歌謠:“民無冤訟、有冼燈籠、訟無滯屈、有冼三日。”來頌揚他。
冼寶幹清代,書法家。廣東佛山人,晚清時任湖南沅陵知縣。書法和文章俱佳。民國初年總纂《佛山忠義鄉志》20卷,又修改撰寫《嶺南冼氏族譜》。有行書七言聯一副收藏於佛山市,聯語是:“茅君奕世仙曹貴;許椽全家道氣濃。”
冼桂奇明代,字奕倩,號少汾,一號秋白。廣東佛山人,嘉靖進士,授工部主事。冼桂奇爲官清廉,世稱其清風勁節。著有《問疑續錄》。在佛山鎮鄉紳冼桂奇的傳記裏,記,載有與此相關頗有意思的情節,據說冼桂奇受湛若水的指教探求人性之學,嘉靖十四年成爲進士,授工部主事,調任南京刑部後不久辭官。時冼桂奇的母親陳孺人一聽說魏校發起搗毀淫祠,就將祖先崇拜的佛像投入水火之中,並申明如果神降災難下來的話,由自己來承擔,人們都說冼桂奇憑藉理學顯露頭角,很大原因是由於其母親的教誨。
冼勁晉代,字元吉,號景忠,廣東南海人,自幼讀書尚節操,爲廣州中兵參軍。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十月,盧循起事圍困廣州,冼勁率揚威兵500人出戰,城陷被執。盧循欲釋而用之,冼勁不屈,遂遇害。刺史吳隱之上奏其事,義熙中追贈始興太守曲江縣侯,諡忠義。郡人思其德,崇祀鄉賢祠。清《志》廣東人物鹹推冼勁功績,故世稱南海冼族,位居嶺南人物一流。
冼姓近代名人
冼星海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曾用名黃訓(1905-1945)、孔宇,祖籍廣東番禹,出身於澳門貧苦船工家庭。1918年考入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小提琴。在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半工半讀時,就參加樂隊並擔任小提琴、單簧管演奏員,還擔任指揮。1926年,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選修小提琴。1928年,入上海音樂專科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鋼琴。此期間,發表有《普遍的音樂》等音樂評論。1929年夏因參加學潮被迫退學後赴巴黎勤工儉學,師從丹第(V.D'INDY)學提琴,從師杜卡斯(Paul,Dukas)學作曲理論與作曲,1931年考入巴黎國立音樂學院肖拉·康託魯姆作曲班。留學期間,創作有《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中國古詩》等十餘件作品。1935年畢業回國,積極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創作大量羣衆歌曲,併爲進步電影《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及話劇《復活》、《大雷雨》等作曲。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並赴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到1938年,創作有《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遊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莫提起》、《黃河之戀》、《熱血》、《夜半歌聲》、《拉犁歌》、《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各種題材、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文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延安女子大學兼課。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音樂系主任時,爲光未然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的歌詞寫下了這部名垂青史的音樂名作。並創作有《生產大合唱》等著名作品。1940赴蘇聯留學;次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無法回國,因生活艱苦,疾病纏身,於1945年10月30日病逝於莫斯科克林姆林宮醫院。在莫斯科病逝,年僅40歲。由於他在音樂創作方面的巨大貢獻,後來他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