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南門姓

姓氏南門〔 南門 〕

拼音nán mé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1772 位。

位於畑姓 之後,翚姓 之前。

南門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772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469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南門
469

64

65段干 百里東郭 南門

66呼延 羊舌 微生

67

南門姓
南門姓頭像

南門姓 起源

南門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南門姓起源一

源於天象,出自古代天文官後裔,屬於以天文星座名稱爲氏。據史籍《史記·天官書》記載,天上有兩顆大的星星叫南門星,在現代天文學中,分別指南部天穹的圓規星座和半人馬星座中的兩顆星,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南門氏起源於上古時期負責掌管、觀測天文之官員的後代,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守護南天門的門神是天庭第一正神。天庭南門是所有神、怪、鬼、魔、妖奉天帝之詔進出的大門。南天門神的兵器是青、白兩支利劍,劍上附有龍生的九子之一睚眥。睚眥的長相是龍身豺首,性剛烈,好腥殺,好纏鬥。每當南天門神揮舞起寶劍時,就似雙手各持青、白兩條巨大的蟒蛇,常常一身化二,威風凜凜。後來人們學南天門神,也將睚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或刀柄刀鞘上。

“南門”這個姓氏,很可能就起源於上古時期負責掌管、觀測天文之官員的後代,是以南門星座名稱爲姓氏的,稱南門氏,後多省文簡改爲單姓南氏、門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南門姓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大臣南門蠕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號或官職稱謂爲氏。傳說,在上古商王朝初期,君主成湯屬下有位重臣叫南門蠕,在典籍《鬻子》中,就提到南門氏的始祖是南門蠕。當年商湯王朝建立之初,湯王屬下有七位名臣,分別是:慶輔、伊尹、湟裏且、東門虛、南門蠕、西門疵、北門側,其中的南門蠕就是這七位重要佐臣之一。本書認爲,東門虛、南門蠕、西門疵、北門側這四位大臣的職能,絕不僅僅是負責把守王城門郭那麼簡單,而很有可能是負責各個方向地域的方面軍最高長官,否則,四個小小的守門將領不會被列爲“重要佐臣”。因此,南門蠕應當被理解爲負責商王朝整個南方地區的最高軍政事務長官。

在南門蠕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南門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省文簡改爲單姓南氏、門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南門氏族人大多尊奉南門蠕爲得姓始祖。

南門姓起源三

源於官位,出自周朝時期守護城池南門之官吏,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著名的清朝姓氏學者張澍在其所撰著的《姓氏尋源》中說:“必居南門者以爲氏,或啓閉南門之官以爲氏。”意思就是指南門氏一族的先祖,必定是古代居住於城郭南門一帶的住民,或是守衛城池南門的官吏及兵將,所以或以居邑名稱爲姓氏,或以官職稱謂爲姓氏,稱南門氏。後多因正南門即爲午門,歷朝歷代帝王皆用以斬殺罪臣,稱爲血兇之門、具火相,大不吉,因此南門氏大都省文簡改爲單姓南氏、門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要注意的是,在唐朝學者杜佑所撰著的《通典·職官》中,再也不見“南門”這一官職稱謂了,此後亦然。

南門姓起源四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住在城池南門附近之居民,屬於以居地方位名稱爲氏。典籍《鬻子》中提到南門氏的始祖是南門蠕。還有不少學者認爲,住在城池南門附近的居民,也多有以居住地方位名稱爲姓,亦稱南門氏。南門複姓的族人,後來絕大多數逐漸簡化改成了單姓南氏。

南門姓 分布

南門氏複姓或是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六十九位門閥。南門氏起源說法衆多。中國古書中很早就有關於南門星的記載,所以“南門”可能是古天文觀測者的姓氏,或負責研究天象的官吏的名稱。另一種說是在商、周朝時期,負責看守南門的官員的後代有稱爲南門氏,或是古時居於城南門的居民的後人常以南門爲姓氏。南門複姓氏後來逐漸演變成南氏。南門氏早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商湯之時可能就已經出現了。據考證,南門氏最早的得姓是“以官爲氏”,發源於河內郡,望族出汝南郡。

今河南省的武陟縣、汝南縣,江蘇省的南京市六合區,陝西省的乾縣還有少量南門氏族人分佈。

南門姓 郡望

河內郡:晉朝人認爲,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爲懷慶路。明、清兩朝爲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時期改河內縣爲沁陽縣。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爲汝寧府,成爲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爲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爲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爲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南門姓 堂號

河內郡:晉朝人認爲,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爲懷慶路。明、清兩朝爲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時期改河內縣爲沁陽縣。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爲汝寧府,成爲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爲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爲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爲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南門姓 姓氏源流

1、南門(南門)nán mén

現行較罕見覆姓。今山西之運城、晉城及石樓等地均有分佈。《鄭通志·氏族略》亦收,初見於《姓苑》。《姓氏考略》注云:“湯七佐有南門·蝡。張澍雲:必居南門者以爲氏;或啓閉南門之官以爲氏。”商湯時有南門蝡。《鬻子》載:“湯之治天下也,得慶、伊尹、湟裏且、東門虛、南門蝡、西門疵、北門側,得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

2、南門(南門)

南門姓分布:大陸有此姓。

南門姓起源:見《姓苑》。必居城之南門者以爲氏,或啓閉南門之官以爲氏。

南門姓名人:

南門蝡,湯之七佐之一。

南門姓 歷史名人

南門姓古代名人

南門蝡蝡通“蠕”,即南門蠕,(生卒年待考),商代人,商代開朝君主商湯的七位大臣之一,南門姓的得姓始祖,其他六位分別是慶輔﹑伊尹﹑湟裏且﹑東門虛﹑西門疵﹑北門側。他們合稱“七佐”。

南門姓 相關姓氏

南宮 (南宮)南方南頓 (南頓)南野南里南鄉 (南鄉)南郭南遮南福南榮 (南榮)南平南史南公南佳南伯南井南丘南圖禮 (南圖禮)南福禄南篤爾 (南篤爾)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