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仲孫姓

姓氏仲孫〔 仲孫 〕

拼音zhòng sū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1557 位。

位於等姓 之後,畫姓 之前。

仲孫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557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430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仲孫
430

56淳于 單于太叔 申屠

57公孫 仲孫軒轅 令狐

58锺离 宇文長孫 慕容

59鮮于 閭丘司徒 司空

仲孫姓
仲孫姓頭像

仲孫姓 起源

仲孫姓主要源自:姬姓

仲孫姓出自姬姓,是以名字爲姓氏。根據《元和姓纂》的記載,春秋時魯國魯桓公庶長子公子慶父,又名共仲,他的後代子孫用祖父的名字爲氏,便是仲孫氏。因爲庶長子在排行中稱爲孟,故也稱孟孫氏,後也簡化爲孟姓

仲孫姓 分布

仲孫氏複姓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但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三十位門閥,望族居高陽郡(今山東臨淄)。仲孫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仲是“老二”的意思,古人兄弟中老兒的姓名中常用“仲”字(老大多用“伯”,老三、老四多用“叔”,“季”。)相傳奚仲的後代名仲,他的後代就有以仲孫氏爲姓的。春秋時,魯桓公的兒子慶父,字共仲,人稱孟孫氏,又號仲孫氏(他的後代因此也有了兩種分支,各爲孟孫氏及仲孫氏)。如此稱呼是爲了表示對魯桓公是皇族之後的尊重。又有宋莊公,其子字仲,後世也有因他而姓仲孫的。還有少部分仲孫的姓,是來自孔子的學生仲由的後代。仲孫複姓望族居高陽郡(今山東臨省淄縣西北一帶)。

仲孫姓 郡望

高陽郡:歷史上的高陽郡有三:①戰國時期爲高陽邑,亦稱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部,秦朝末期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其“高陽”即指該地區。②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③北魏時期另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

仲孫姓 堂號

高陽郡:歷史上的高陽郡有三:①戰國時期爲高陽邑,亦稱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部,秦朝末期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其“高陽”即指該地區。②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③北魏時期另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

仲孫姓 姓氏源流

1、仲孫(仲孫)zhòng sūn

現行罕見覆姓。今山西之祁縣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魯公子慶父之後,慶父曰共仲,故取爲仲氏,亦曰仲孫氏。爲閔公之故,諱殺君之罪,更爲孟氏,亦曰孟孫氏。”(2)《姓氏考略》注云:“齊亦有仲孫氏。”春秋時魯昭公大夫有仲孫·何忌;齊桓公大夫有仲孫·湫。

2、仲孫(仲孫)

仲孫姓起源:①系自姬姓。春秋時魯桓公次子慶父之後,慶父諡曰共仲,共孫孟獻子蔑以仲孫爲氏,與叔孫氏、季孫氏掌國政,謂之三家。②春秋時齊國有仲孫氏。

仲孫姓名人:

仲孫何忌,春秋時魯國公卿。

仲孫姓 歷史名人

仲孫姓古代名人

仲孫湫春秋,齊國人,事桓公爲大夫。當時魯國發生災荒,齊桓公派仲孫湫以“慰問”的名義去偵察情況,回來之後,齊桓公問他:“現在是否可以攻打魯國?”仲孫湫說:“不可以,因爲魯國有難,不可攻打他,只可更加愛護和幫助他!”齊桓公聽後很佩服仲孫湫的遠見。

仲孫蔑春秋,即孟獻子。魯國人。他爲人勤儉,體察民情。嘗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主張儉用和發展生產。時稱賢大夫。

仲孫速春秋(公元前?~550年待考),一稱孟孫莊子,簡稱孟莊子;魯國人。著名魯國重臣。

仲孫羯春秋(公元前?~542年待考),一稱孟孫孝伯,簡稱孟孝伯;魯國人。著名魯國重臣。

仲孫僖子春秋(公元前?~542年待考),一稱孟孫僖子,簡稱孟僖子;魯國人。著名魯國重臣。

仲孫姓 相關姓氏

仲叔仲子仲梁仲烏 (仲烏)仲熊仲瑙仲良仲行仲衍仲長 (仲長)仲雄仲顏 (仲顏)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