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鮮于姓

姓氏鮮于〔 鮮于 〕

拼音xiān yúxiǎn yú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1484 位。

位於爲姓 之後,服姓 之前。

鮮于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484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437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鮮于
437

58锺离 宇文長孫 慕容

59鮮于 閭丘司徒 司空

60亓官 司寇 子車

61顓孫 端木巫馬 公西

鮮于姓
鮮于姓頭像

鮮于姓 起源

鮮于姓主要源自:子姓

于姓起源一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王族後裔箕子支子仲。屬於以國名、封邑名合併爲氏。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封箕子於朝鮮得姓。箕子,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紂王的叔叔,名叫子胥餘,官至父師,即太傅,封地在箕(今山西太谷),史稱“箕子”。

根據史籍《太原鮮於氏世譜》的記載:商紂王即位不久,箕子見他開始使用象牙筷子進膳,就嘆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來配,然後就會追求其它的珍奇物品,這就是奢華享樂的開端呀!國君一講究享樂,國家怎麼能搞得好呢!”後來紂王果然越來越荒淫殘暴。箕子曾多次進諫,紂王聽得不耐煩,乾脆就把他囚禁起來了。周武王滅商紂以後,放出箕子,並向他請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擁護。箕子認爲應當施行仁政,用安撫的手段來爭取民心。周武王聽了很高興,要封箕子爲官,但是箕子不願做周王朝的臣子,就出走到遼東,建立了朝鮮國,史稱“箕子朝鮮”。在朝鮮史籍《朝鮮史略》中記載:“周武王克商,箕子率中國人五千入朝鮮”。在朝鮮史籍《海東繹史》中引《三才圖會》也記載:“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鮮”。在朝鮮文獻《朝鮮鮮於氏奇氏譜諜》中亦記載:“武王克殷,箕子恥臣周,走之朝鮮,殷民從之者五千人。” 據歷史記載,箕子朝鮮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四十一代君主,直到公元前一世紀才消亡。在箕子的庶支兒子中,有個叫子仲的,他的封地在於邑(今朝鮮忠清北道清州郡清州邑),於是他就將國名“鮮”字和封邑名“於”字合成爲“鮮於”複姓,稱鮮於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另外,在箕子之子箕山、箕殷的後裔子孫中也有稱鮮於氏者。

鮮於氏族人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鮮氏,亦有因功被李唐朝廷賜改姓氏爲李氏者,皆奉箕子爲祖。

于姓起源二

源於敕勒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按典籍《康熙字典》的註釋,鮮於氏複姓是由鮮卑族名稱演化而來,但在史籍《魏書》中沒有其爲鮮卑族姓氏的記載,而是認定其爲活動於定州、朔州、五原、漁陽一帶的“丁零種姓”,並且一直是北魏王朝徵討的對象。南北朝時期,定州地區(今河北定縣)有少數民族敕勒族。敕勒族,是匈奴民族的一個分支,北方地區稱敕勒、或鐵勒,南方地區稱其爲丁零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活動在中國北方地區的一個遊牧民族,他們還在歷史上建立了著名的高車國,因此又稱高車族。

據史籍《北史·高車傳》的記載,北魏太武帝出征北方時路徑漠南,聽說高車“人多甚衆”因徵之,高車諸部“降者數十萬落,獲牛馬羊亦百餘萬,皆徙之漠南千里之地。”可見當時敕勒族的人數已相當可觀。漠南一代由於這十幾萬人的耕牧,農牧業大大發展起來。北魏作爲一大筆國家收入“由是國家馬及牛、羊遂至於賤,氈皮委積”。當時的土默川、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等地,已是人口甚衆,經濟相當繁榮。敕勒民族因其造車“車輪高大幅數至多”故而又得名高車族。敕勒族長期從事畜牧業,逐水草而遷居,食肉食、飲奶酪、衣革皮、居穹廬(類似蒙古包),能歌善舞。在史籍《北史·高車傳》中記載:“其人好引聲民歌……男女無大小,皆集會。平吉之人,則歌舞作樂”。公元五世紀中葉即北魏文成帝執政時期:“五部高車合聚祭天,衆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遊繞歌聲忻忻,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於此。”這樣空前的盛會,敕勒人乘着高車,唱着優美的牧歌,進行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來,也是甚爲壯觀之事。到了北魏明帝執政時期,由於敕勒統治者爲爭奪王權相互殘殺不已,再加上已經逐漸強大起來的柔然民族的不斷侵襲,力量日漸削弱,最後爲柔然所敗,這個勇敢剽悍的民族就此從鄂爾多斯和陰山南麓似乎悄然消逝了。由於北魏王朝注重在文化的積累,歷史上第一次用鮮卑語記載了當時敕勒族民族的一首詩歌,就是著名的《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其歌蒼勁而優雅,當時即被人翻譯成漢文予以記載,流傳千古至今。在敕勒民族中,很早即有鮮於氏複姓,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鮮氏、於氏者,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其源出不祥,推測其與第一個淵源有密切關聯,待考。

鮮于姓 分布

今湖北省的武漢市、宜都市五眼泉鎮、仙桃市、天門市、枝江市百里洲鎮、十堰市、公安縣,四川省的南部縣、南充市營山縣,廣東省的廣州市、深圳市,遼寧省的瀋陽市,江蘇省的蘇州市,上海市,北京市,重慶市的南川縣等地,均有鮮於氏族人分佈。

鮮于姓 郡望

漁陽郡:秦朝時期置漁陽縣,其時地在今北京密雲西南一帶地區。秦、漢、魏、晉諸朝均爲漁陽郡。隋朝時期爲玄州漁陽郡,隋朝末年改無終縣爲漁陽,即今河北薊縣(又說天津薊縣)。唐朝時期爲薊州漁陽郡,唐以後漁陽爲薊州治所。明朝時期省入薊州,此後漁陽不再。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鮮于姓 堂號

漁陽郡:秦朝時期置漁陽縣,其時地在今北京密雲西南一帶地區。秦、漢、魏、晉諸朝均爲漁陽郡。隋朝時期爲玄州漁陽郡,隋朝末年改無終縣爲漁陽,即今河北薊縣(又說天津薊縣)。唐朝時期爲薊州漁陽郡,唐以後漁陽爲薊州治所。明朝時期省入薊州,此後漁陽不再。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鮮于姓 姓氏源流

1、鮮于(鮮于)xiān yú

現行罕見覆姓。今北京、上海、遼寧之瀋陽等地有分佈,漢族、朝鮮族有此姓。《姓氏考略》收載並注其源:

1、其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雲:“系出子姓。殷後。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支子食採於於,子孫因合‘鮮’、‘於’爲氏。”(2)其據《魏書》注云:“定州丁零亦有鮮于氏。”《姓氏詞典》稱:“丁零,我國古民族名,漢代丁零主要分佈於今貝加爾湖以南地區。兩晉南北朝時,在今山西、河北境內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又,“丁零”,或爲鐵勒之別譯,北魏稱“高車”。漢代有鮮于文宗;又有鮮于輔,度遼將軍;唐代有鮮于仲通,劍南節度使;元代有鮮于樞,漁陽人。

2、鮮于(鮮于)xiǎn yú

歷史上罕見覆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雲:“系出子姓。殷後。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支子仲食採於於,子孫因合‘鮮’、‘於’爲氏。”又,鄭樵注云:鮮于氏,《鮮于血脈譜》雲:“子仲之子曰文,生而有文在手,左曰‘魚’,右曰‘羊’。及長,封漁陽,爲燕附庸。”或音xiānyú;或音xiànyú,姑兼收以備考。

鮮于姓 歷史名人

鮮于姓古代名人

鮮于輔東漢,爲劉虞從事。公孫瓚破劉虞,鮮于輔率州兵,迎請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共同擊破公孫瓚。後率衆歸曹操,拜度遼將軍,封都亭侯(注:鮮于輔,一說北京人)。

鮮于侁宋代,字子駿,鮮于赤之子,閬中人。文彥博《送子駿朝議歸闕詩》:“爲有仙才生閬苑”。侁於仁宗時進士及第,歷任通判綿州,利州轉運使判官,京東西兩路轉運使,知揚州,拜左諫議大夫,集賢殿修撰,知陳州。

鮮于天宋代,著名科學家,幼時能日誦千言,表現出非凡的才能。他精通天文、歷數、地理、方技。其學問淵博,爲當時名儒爭相求教的大學問家。

鮮于樞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一說漁陽(今河北省薊縣)人。字伯機(1257-1302),號困學山民,亦號虎林隱吏、直寄老人等。居杭州。官至太常寺典簿。伯機以書名世,行草書尤精,與趙孟頫齊名。早歲學書,未能如古人,偶於野中見二人挽車淖泥中,頓有所悟。其書法筆墨淋淳酣暢,書體遒勁凝重,趙孟頫極推重之。代表作有《真書千文》、《老子道德經卷上》、《蘇軾海棠詩卷》、《韓愈進學解》等。

鮮于文宗東漢,孝子。漁陽人,年七歲喪父。父以種芋時亡,至明年芋時,對芋嗚咽,如此終身。姊文英適荀氏,七日而夫亡,執節不嫁。及母卒,晝夜哭泣,遂喪明。

鮮于世榮北齊,忠義將領,漁陽人,在後主武平中時積戰功封爲義陽王。後官至領軍大將軍。

鮮于修禮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北魏懷朔鎮將葛榮和鎮兵鮮于修禮聚衆反抗北魏統治的起義。一月,鮮于修禮率領六鎮“降戶”於定州左城(今河北省唐縣西北)起義,很快發展至10萬人。他和柔玄鎮人杜洛周起義軍互相配合,協同作戰。北魏命揚州刺史長孫稚爲大都督北討諸軍事,與河間王元琛率軍討伐鮮于修禮。四月,起義軍在五鹿(今河北大名東)大敗官軍。八月,義軍叛將元洪業殺鮮于修禮,投降北魏。不久,加入鮮于修禮起義軍的葛榮殺元洪業自立。九月,葛榮帶領義軍北趨瀛州(治今河北省河間),於白牛邏(今河北蠡縣境)襲殺北魏章武王元融,自稱天子,號爲齊國,年號廣安。不久,又擒斬北魏廣陽王元深。三年正月,葛榮義軍攻陷殷州(治今河北省隆堯東),殺刺史崔楷,進圍冀州(治今河北冀縣)。十一月,拔冀州,俘刺史元孚。魏以都督源子邕爲冀州刺史,率官軍討伐葛榮。十二月,葛榮領10萬義軍在陽平(今山東省莘縣)東北漳水曲大敗官軍,擊斬源子邕、裴衍等人。武泰元年(528年)三月,義軍克魏滄州(治今河北省鹽山西南),擒刺史薛慶之。八月,義軍圍鄴城(今河北省臨漳西南),號稱百萬之衆。九月,北魏柱國大將軍爾朱榮率精稅騎兵7千征討義軍。葛榮因輕敵,兵力分散,敗於滏口(今河北省磁縣西北)。葛榮被俘殺。起義失敗。

鮮于仲通名向、字仲通。漁陽縣人,寄籍新政(今四川省東南部),生於武周長壽二年(693年),中年舉進士。鮮于深得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賞識,引爲採訪支使,委以心腹重事。唐天寶初年,鮮于仲通向劍南節度使章仇推薦楊貴妃兄楊國忠。楊借章仇之力,得以覲見唐玄宗,拜爲朝廷參政命官。天寶九年(750年),推薦鮮于仲通爲劍南節度使。天寶十年(751年),楊爲鮮于仲通掩蓋討伐南昭敗跡,並推薦爲京兆尹。天寶十二年(753年),鮮于仲通請爲楊刻“銓綜之能”碑,立於尚書省門,以頌揚。不久,鮮于仲通違楊遭貶,天寶十四年(755年)病故。

鮮于姓 相關姓氏

(鮮)鮮卑 (鮮卑)鮮干 (鮮干)鮮虞 (鮮虞)鮮陽 (鮮陽)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