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仉姓

姓氏

拼音zhǎng

人口約 1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671 位。

位於密姓 之後,望姓 之前。

仉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671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439
1995年469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443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443

59鮮于 閭丘司徒 司空

60亓官 司寇 子車

61顓孫 端木巫馬 公西

62漆雕 樂正壤駟 公良

仉姓
仉姓頭像

仉姓 起源

仉姓主要源自:姬姓

仉姓起源一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地方官吏仉督,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中的記載:古時有仉督氏複姓,後分爲仉氏、督氏,今已無此複姓。“仉”,就是“掌”的古體字,“仉督”也就是“掌督”,其官本名叫“黨正”,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主管指定區域內的行政事務,後稱黨督,演變爲掌督、仉督,其職能一樣。

西周時期的行政區劃,主要以“州”爲本,每一州按東、南、西、北、中分爲五黨,每一黨分爲五族,每一族擁有一百家(戶),構成一個基層的行政單位。每黨的行政長官就稱作“黨正”,負責掌管本黨之內五百家(戶)的政令行使、民衆教化之事,戰時則負責從每家抽一丁,五百丁爲一師,編入軍制以供中央王朝驅策。黨正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這在典籍《周禮·地官》中有記載:“黨正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黨正之職在南北朝的北周時期官秩正一命,即正九品。古代,“黨”、“掌”、“仉”三字同音通義,可以互假,因此,“仉督”是“黨正”的化稱。

在仉督(黨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仉督氏,後省文簡改分衍爲單姓仉氏、督氏、黨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仉氏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仉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魯國大夫黨氏之後,屬於以音訛改字爲氏。據傳說,仉氏主要出自春秋時魯國大夫黨氏之後。古代黨氏的“黨”字讀zhǎng(ㄓㄤˇ)音,故黨氏中有一支以zhǎng(ㄓㄤˇ)爲姓氏,成爲後來的掌氏。後掌氏族人中又分衍出以zhǎng(ㄓㄤˇ)音爲姓氏的仉氏,即仉氏起源於黨氏。著名“亞聖”孟子的母親即爲仉氏,以擇鄰教子出名。今山東省沂水縣楊莊鎮黨家山村距傳說中的孟母村僅四公里之遙,黨家山村的東面三公里處爲即仉林村。

不過,據歷史文獻《孟子世家族譜·世譜》中記載:“亞聖祖系出自魯桓公允,允生莊公同,同有弟三:長慶父爲孟孫氏,慶父四傳莊子速,速七傳激,字公宜,激娶仉氏,魏公子仉啓女,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軻,字子車、又字子輿。”因此,有學者認爲孟母仉氏乃魏公子仉啓的女兒,雖然關於魏國公子仉啓無考,但推測仉氏是山西幷州人。

仉姓起源三

回族仉氏,源出元朝詩人仉仉沙的後裔。仉仉沙氏則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而在仉仉沙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化爲單字漢姓者,稱仉氏,世代相傳至今。

仉姓 分布

今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金寨縣、山東省的新泰市、壽光市、平度市、濟南市商河縣、德州市夏津縣、武城縣、濱州市、青島市膠南縣、昌邑縣、鄒平市、沂南縣,河北省的石家莊市、滄州市鹽山縣、黃驊市、衡水市、棗強縣、秦皇島市、承德市、唐山市,吉林省的長春市、榆樹市,江蘇省的鹽城市、阜寧縣、連雲港市東海縣、蘇州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饒河市,遼寧省的丹東市,本溪市,瀋陽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均有仉氏族人分佈。

仉姓 郡望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除不再。

敦煌郡: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下轄敦煌縣、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爲敦煌設治之始。敦煌郡據有陽關、玉門關,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並稱河西四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連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敦煌成爲商旅必經的絲路重鎮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匯點,並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仉姓 堂號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除不再。

敦煌郡: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下轄敦煌縣、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爲敦煌設治之始。敦煌郡據有陽關、玉門關,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並稱河西四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連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敦煌成爲商旅必經的絲路重鎮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匯點,並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仉姓 姓氏源流

1、

仉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仉姓起源: ①系自任姓。春秋時魯國黨氏之族有仉氏,黨古音爲掌。 ②即掌氏。亦見《姓苑》。 ③梁四公子仉䏿之後,見《姓考》。 ④回族姓。

仉姓名人:

春秋時孟子之母爲仉氏。

郡望:雁門。 

仉姓 歷史名人

仉姓古代名人

仉氏戰國,在此單指孟母仉氏,即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孟子(孟軻)的母親。仉氏知書識禮,她爲了使孟子得到好的環境教養,曾遷居了三次,有句成語就叫“孟母三遷”,就是典出於她教子有方的故事。後來,孟子果然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成爲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孟子的母親史書上稱爲“仉氏”。

仉晵南北朝,南朝梁有四公子,其中之一名仉晵。然而後世有人認爲《梁四公子傳》爲虛構之作,其實並無其人。

仉公明朝,洪武年間,他在高苑縣當個書記官,對百姓有愛心,寬厚待人,政績好,後來就升爲河南道御史的高官,也就是省級主要領導人了。但官場上明爭暗鬥很多,仉經山東人直性子,常受挫折。到了永樂年間,他又被降職到常山縣當縣官了,這時他政治經驗更豐富,把常山縣治理得很好,深受百姓愛戴。

仉姓 相關姓氏

仉督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