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玄孫金天氏少昊任命的官稱,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據史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相傳少昊作東夷部族首領時,以鳥名任命職官,有“烏鳥”一職,其族徽爲大烏,族中有姓氏爲“烏鳥氏”者,專職負責掌管高山丘陵。金天氏少昊即黃帝曾孫、帝嚳之子,名摯。少昊以“烏鳥”任命官職,說明金天氏部落聯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鳥圖騰氏族部落的表徵。少昊和太昊同屬於東夷部族,設置的官職都以鳥名予以稱謂。烏鳥氏在古史傳說中,也是一個半神半人的人物,說他是少昊金天氏的兒子。
金天氏部落的都城設在窮桑(今山東曲阜),少昊一共有四個兒子,依次名叫重、該、修、熙。其中的重曾擔任過“木正”,又被稱作“句芒”。據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記載,烏鳥氏的後裔子孫多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稱烏鳥氏,後有省文簡化爲單姓者,稱烏氏,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姬姓烏氏族人大多尊奉少昊爲得姓始祖,望族出於潁川、汝南、鄱陽。
烏姓起源二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隴西西戎族烏氏國,屬於以國名爲氏。春秋至戰國時期,隴西地區有烏氏國(今寧夏六盤山),是西戎民族義渠戎部族的一個分支。義渠戎,是諸戎中較強大的一支,原居寧夏固原草原和六盤山、隴山兩側,歸西王母管轄。到了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誘殺義渠王於甘泉宮”,秦昭襄王接着乘機發兵滅了已經沒有首領的義渠戎,其時,位於隴西的烏氏國也一同被滅,除了少部分族人西遷逃脫外,大部分國人被強行遷於關中地區爲奴役。其後,秦昭襄王在義渠戎故地分別設置了北地郡、隴西郡、上郡三個大郡。
烏氏國被秦國攻滅後,其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爲姓氏者,就稱烏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關中烏氏,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烏姓起源三
源於鮮卑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通志·氏族略》等的記載:“代北溫石蘭之爲石,烏石蘭亦爲石,又爲烏。”南北朝時期,鮮卑民族拓拔部有烏丸氏、烏洛蘭氏部落,其中除烏丸氏爲貴族以外,其烏洛蘭氏、烏石蘭氏、溫石蘭氏,其實爲一個氏族部落的不同漢譯,因此史書不分記。烏洛蘭氏在東漢時期即已經歸漢,文化上皆改漢姓爲蘭氏。到了五胡十六國的紛亂時期,部分人又改回鮮卑姓氏。
到了南北朝的北魏王朝時期,北魏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西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強制推行漢化改革政策,鮮卑族姓氏文化上皆改爲漢字姓,其中的烏丸氏貴族多改爲桓氏,烏洛蘭氏多改爲石氏,但亦有以原姓氏首音的諧音漢字爲姓氏者,就稱烏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河南烏氏,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烏姓起源四
源於回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回族中的烏氏,主要源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的賜姓。據史籍《賽典赤家譜》記載:“鹹陽王(賽典赤)奉旨徵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徵調。以名爲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賜爲十姓……”其中就有烏氏,屬於帝王賜姓爲氏。
另外,回族烏氏一族中也有一部分人是源自古蘭經中名詞漢語諧音字“烏馬兒”,漢字義“長壽、永恆”,取其首音的諧音漢字爲姓氏,稱烏氏,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回族烏氏今主要分在陝西、青海西寧等地。
烏姓起源五
源於古越族,出自古代百越民族,屬於以部落名稱爲氏。先秦至漢朝時期,江浙地區有古越族烏程、烏傷氏族,多分佈在古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一帶)。
漢朝時期,烏程、烏傷氏族中多有以氏族稱謂爲姓氏者,稱烏程氏、烏傷氏,後皆省文簡化爲單姓烏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會稽烏氏,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烏姓起源六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羅烏,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羅烏,是西周沿襲夏、商時期所設置的官稱,夏時稱“羅”,商時稱“羅人”,周時稱“羅烏”,就是專門負責網羅飛禽的獵人,以飽君主貴胄們的口福。在典籍《周禮·夏官·羅氏》中記載:“掌羅烏鳥。烏謂田?居,鵲之屬。”在典籍《小爾雅》中也記載:“烏,去陰就陽者,謂之陽烏,鴻雁是也。”
在羅烏、羅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烏氏、羅烏氏、羅人氏、羅氏等,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烏姓起源七
源於古羌族,出自漢、唐時期古烏秅國,屬於以國名文化上漢化爲氏。在史籍《前漢書·西域傳》中記載:“西域有烏秅國。”在史籍《漢書·烏秅國傳》中記載:“烏秅國,王治烏秅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戶四百九十,口三千七百三十三,勝兵七百四十人。東北至都護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北與子合、蒲犁、西與難兜接。”烏秅的地望在今葉爾羌河上游和喀喇崑崙山之間,多山,生活飲水大部來自雪山,所居之地的地勢十分險峻。其在史籍《漢書·西域傳》中有記載:“溪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烏秅國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曾被稱爲於摩國、於麾國等。到了隋、唐時期,又被稱爲盤陀國、蔥嶺國等。
唐時期,烏秅國歸附於大唐王朝,國民內遷中原者甚多,其中有國人文化上依漢俗以其國名漢化爲姓氏者,稱烏秅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烏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膚施烏氏。
只有該支烏氏的正確的姓氏讀音作yā(ㄧㄚ)。
烏姓起源八
源於西戎族,出自漢朝時期烏孫國,屬於以國名文化上漢化爲氏。烏孫國,是漢朝時期西域的一個國名。實際上,烏孫國就是上述第二個淵源中的西戎烏氏國被秦昭襄王滅國後西遷的餘民,原遷居於今甘肅敦煌地區,在被大月氏(東夷之鬱夷)擊敗後,向西遷徙形成的氏族部落所組建的國家。這在史籍《漢書·西域傳》中有記載:“烏孫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東與匈奴、西北與康居、西與大宛、南與城郭諸國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氏居其地。後烏孫昆莫擊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烏孫昆莫居之,故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氏種雲。”顏師古注:“烏孫於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彌猴者,本其種也。” 目前,史學界關於塞種人的認識和說法不一,以原始蒙古人和氐羌混血種說較妥切。烏孫人後成爲哈薩克族的一部分。戰國時期,塞種人已成爲天山南北的較大民族。漢朝時期的烏孫國主要領地在今吉爾斯坦一帶,有新疆一隅。
東漢初期,烏孫歸服漢光武帝劉秀,到了漢明帝劉莊執政末期,大將軍耿恭任戊己校尉,烏孫國徹底歸漢。其後,國民中多又以故國名漢化爲烏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烏姓起源九
源於西羌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安定國,屬於以先祖國姓爲氏。據史籍《宋書·外夷傳》記載,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國轄下有個安定小國,卻遠在今甘肅平涼、慶陽一帶,爲西羌民族,其國王以烏爲姓氏,其國後被鮮卑拓拔部所吞滅。
安定國滅亡後,國民後代子孫便以文化上漢語譯音字王姓爲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平涼烏氏,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烏姓起源十
源於東胡民族(鮮卑族),出自漢、魏、晉時期烏桓國,屬於以國名文化上漢化爲氏。烏桓,亦稱“烏丸”、“古丸”、“烏延”等,爲東胡系統的古代民族之一,其演變歷史爲東胡→烏桓→柔然→蔑爾乞→蒙古貞,嚴謹地說,這個部族的本源與鮮卑族更爲接近,語言與鮮卑族大體相同,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的分支,無文字,刻木爲信。在東胡民族強盛之時,烏桓與鮮卑同爲其重要成員。秦、漢之際,烏桓主要活動於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一帶。東鄰挹婁、夫餘、高句麗等,西接匈奴,南與西漢幽州刺史所部相連。總體來講,鮮卑居北,烏桓居南。
魏、晉以後,烏桓與其它諸族錯居雜處,民族成分發生了變化,形成“雜胡”。在典籍《魏書》中記載:“其諸方雜人來附者,總謂之‘烏丸’,各以多少稱酋庶長。”烏丸往往成爲雜夷的泛稱。除散居上述諸郡外,又擴展至陝西的上郡、馮翊、北地三郡。而雁門郡的烏桓,與鮮卑、匈奴等融合成爲 鐵弗劉氏或獨孤氏,後發展爲赫連勃勃的夏國。幽、並二州烏桓繼續內遷,遍佈於太行山以東今河北省中部和南部,並積極參與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各地區的鬥爭。一部分久處中原郡地,文化上逐漸被同化於漢族,烏桓姓氏相繼出現了文化上漢化的烏氏、郝氏、劉氏、張氏、王氏、魯氏等;而另一部分則隨着鮮卑民族的強大而加入其中,先同鮮卑融合,最終仍然隨着鮮卑民族的文化上漢化而同化於漢族。還有一部分烏桓族人在西元六世紀中葉,當西方史學家稱之爲阿瓦爾人(阿日烏桓民族)的柔然鬱久閭氏族被突厥所驅逐時期,大批族人避居至貝加爾湖地區木裏乞人居地,與當地的拔也古部融合,後形成了後世宋、遼歷史上所稱的木裏乞,即蔑爾乞部,而在當時,蔑爾乞被稱作“蒙郭勒津”,即著名的蒙古貞部落。
烏桓民族所漢化形成的烏氏,後有加“邑”偏旁而稱“鄔”氏者,皆歸融於漢族烏氏、鄔氏大家庭,其的正確的姓氏讀音皆作wū(ㄨ),是爲著名的冀北烏氏、湘贛鄔氏。
烏姓起源十一
源於蒙古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烏梁海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羣落部名,以部爲氏,乃元朝大臣濟喇瑪之後裔,後世的內扎薩克之喀爾沁土默特左翼都統皆爲烏梁海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阿爾泰山(今新疆阿爾泰山區)、唐努山(今新疆阿勒泰地區及西部和北部、東部、蒙古西北部與俄羅斯交界處唐努烏梁海,即唐努圖瓦)、尼布楚(今西伯利亞尼布楚)、黑龍江流域等地。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拼音爲Ulangha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烏氏、吳氏、於氏等。
⑵.蒙古族烏扎喇氏,亦稱兀札喇氏、吳扎拉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錫伯族、藏族引爲姓氏,滿語拼音爲Ujara Hala,藏語拼音爲Wuzalab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薩哈爾察(今吉林敦化)、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今新疆河薩爾託海鄉薩爾哈仁村)、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黑龍江口 廟街)、黑龍江沿岸、康區(今四川甘孜)、蘇毗和多彌(今青海玉樹)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烏氏、吳氏、武氏等。
蒙古族、滿族、錫伯族、藏族烏氏的姓氏讀音皆作wū(ㄨ)。
烏姓起源十二
源於滿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記載:
⑴.滿族烏色氏,亦稱吳色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吾塞部,滿語拼音爲Use Hala,漢義“皮帶”,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區、松花江流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改漢字姓爲烏氏、吳氏等。
⑵.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烏孫),以部爲氏,滿語拼音爲Usun Hala,漢字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西伯利亞東南部沿海)、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改漢字姓爲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⑶.滿族烏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延,在金國時期爲女真兀顏部,滿語拼音爲Uya Hala,漢字義“豬”,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字姓爲烏氏、吳氏、穆氏、包氏、鮑氏、黃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⑷.滿族烏裕氏,亦稱沃岳氏,滿語拼音爲Uyu Hala,漢義“綠松石”,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改漢字姓爲烏氏。
⑸.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部,滿語拼音爲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世居黑龍江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改漢字姓爲烏氏、商氏、劉氏、李氏、訥氏、桑氏等。
⑹.滿族烏蘇哩氏,亦稱烏蘇拉氏,滿語拼音爲Usuri Hala,世居德爾吉色欽(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多改漢字姓爲烏氏、武氏、吳氏等。
⑺.滿族烏雅拉氏,亦稱吳雅拉氏,滿語拼音爲Uyara Hala,世居黑龍江沿岸,所改漢字姓即爲烏氏。
⑻.滿族烏爾瑚濟氏,亦稱吳訥虎沁氏、烏爾胡濟氏,滿語拼音爲Urhugi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烏蘇裏(今烏蘇裏江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多改漢字姓爲烏氏、吳氏等。
⑼.滿族烏爾袞克勒氏,本費雅喀奇勒爾人,滿語拼音爲Urgunkele Hala,世居希佔噶山(今俄羅斯伏爾加河中游喀山),所改漢字姓即爲烏氏。
⑽.滿族吳佳氏,亦稱烏佳氏、武佳氏,滿語拼音爲U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後多改漢字姓爲烏氏、武氏、吳氏等。
⑾.滿族伊爾庫勒氏,滿語拼音爲Irkule Hala,世居諾羅(今黑龍江饒河)、虎爾哈(今黑龍江中游黑河對岸地區)、乃明村(今黑龍江下游右岸阿紐依河口一帶)、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後多改漢字姓爲烏氏、於氏等。
滿族烏氏的姓氏讀音皆作wū(ㄨ)。
烏姓起源十三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今彝族、苗族、傣族、侗族、佧佤族、僳僳族、裕固族、土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烏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文化上流改爲漢姓烏氏,世代相傳至今。
部分始祖
少昊(姬己摯)、茲白(義渠王)、元貴靡(烏孫大昆彌)、丘力居、蹋頓等。烏姓是少昊氏以烏命名官職,有烏鳥氏得姓而來的。在古史傳說中,重是一個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少昊的兒子。少昊又稱金天氏,和太昊同屬於東夷部族。他以烏爲圖騰,設置的官職都以鳥命名。他的都城在窮桑,就是今天的山東曲阜。少吳一共有四個兒子,依次叫做重、該、修、熙。重曾擔任過“木正”,他又被稱作“句芒”。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烏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少昊氏以烏命官,有烏鳥氏,他的後人去鳥字姓烏,稱烏氏。望族出於潁川、汝南、鄱陽。故烏氏後人奉少昊爲烏姓的得姓始祖。
據《郡望百家姓》上記載:烏氏望出潁川郡。戰國時置郡。以潁水得名。
潁川郡:始設於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爲潁川郡,是因爲有一條河,名爲潁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登封 寶豐以東,尉氏 郾城以西,新密以南,葉縣 舞陽以北的廣大地區。東魏武定年間治所移至潁陰(北齊改爲長社,隋又改爲潁川,唐復改爲長社,即今河南省許昌市)。隋初曾廢潁川郡,唐代時又曾改許州爲潁川郡。
汝南郡:漢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省鄱陽。
據《郡望百家姓》上記載:烏氏望出潁川郡。戰國時置郡。以潁水得名。
潁川郡:始設於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爲潁川郡,是因爲有一條河,名爲潁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登封 寶豐以東,尉氏 郾城以西,新密以南,葉縣 舞陽以北的廣大地區。東魏武定年間治所移至潁陰(北齊改爲長社,隋又改爲潁川,唐復改爲長社,即今河南省許昌市)。隋初曾廢潁川郡,唐代時又曾改許州爲潁川郡。
汝南郡:漢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省鄱陽。
1、烏(烏)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樂亭,山西之太原、晉城,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利川,湖南之冷水江,廣東之高要等地均有分佈。漢、蒙、白、土家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姬姓。黃帝之後,少昊氏以烏鳥名官,以世功命氏。”齊有烏餘,裔孫世居北方,號烏濟侯,後徙張掖。《姓氏考略》注引《唐書·宰相繫世表》亦云:“出自姬姓,黃帝之後。少昊氏以烏鳥命官,有烏鳥氏,其後爲烏氏。”望出潁川、汝南、鄱陽。
2、《魏書·官氏志》載:“烏石蘭氏改爲烏氏。”則此似出自鮮卑族。
3、《姓氏考略》據《宋書·外夷傳》注云:“安定國,其王姓烏。”安定之國,不知其所域:南朝宋有安定郡,地在今陝西南鄭縣地;又有安定縣,其地有二:南朝宋置,故治在今四川綿竹縣西北;又,漢置縣,南朝宋改稱“安定”,南齊後廢,在今安南(越南)北境。
4、蒙古族之烏姓,或爲烏梁海氏所改。本爲部落名,以部爲氏。後或取“烏梁海”之首音,諧以漢字“烏”而爲單姓。
5、白族之烏姓,則源於氏族圖騰。“烏”白族語乃“魚”的意思,後或諧以漢字“烏”、“吳”而爲單姓;或以其意譯“魚”之音,諧以漢字“餘”而爲單姓。注(4)、
5、見《中國人的姓名》。春秋時莒有烏存,爲大夫;唐代有烏承玭、烏重胤;後唐有烏震,寧國軍節度使;明代有烏斯道、烏本良。
2、烏(烏)
烏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烏姓起源:①系自姬姓。黃帝之後少昊氏以烏鳥名官,有烏鳥氏,其後爲烏氏。②春秋時越王勾踐之後,分居烏程者,因氏,見《路史》。烏程,故城在今浙江湖州南25裏之故菰城。一說在湖州東90裏之烏鎮。③漢時匈奴人姓,見《漢書》。④鮮卑人姓。烏桓氏之後。⑤張掖烏氏,本烏洛侯國(唐時稱烏羅渾,其地在今黑龍江之嫩江流域)胡人,初以國爲姓,後徙甘肅張掖,始單以烏爲氏。⑥北魏時改烏石蘭氏爲烏氏。⑦唐時烏餘氏之後爲烏氏。⑧金時女真人烏古論氏,漢姓爲烏。⑨宋時安定國國王姓烏,見《宋書·外夷傳》。⑩清時雲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有烏姓,系藏族。⑪壯族先民以部族旗子顏色爲姓,烏姓出於黑族。⑫清滿洲八旗姓烏扎喇氏、烏庫里氏等後有改姓烏者。⑬彝、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烏姓名人:
烏餘,春秋時齊大夫。烏承恩,唐時張掖人,始爲冀州刺史,嗣爲範陽節度副使。
郡望:張掖、潁川、汝南、鄱陽。
烏姓古代名人
烏獲戰國,秦國的勇士,據說他能舉起千鈞之重物,當時的秦武王也是個大力士,因而甚是寵用烏獲。
烏氏倮秦朝,以畜牧爲業,欲以其畜易物,戎王以十償之。始皇令倮比封君(接受封邑的貴族),與其他大臣一起上朝。
烏枝鳴春秋,齊國大夫,戍守宋國。宋國華氏作亂,昭公二十年(公元前613年),華登奔吳,於次年發吳兵救華氏,枝鳴主張誘敵,與敵短兵相接,以勇取勝。齊君從之,乃勝。
烏重胤唐代,字保君,張掖人。出身行伍,善撫士,待官屬有禮,當時名士石洪、溫造皆羅致幕下。
烏承玼唐代,字德潤,張掖人(今甘肅省境內)。唐玄宗開元年間,與族兄烏承恩皆爲平虜先鋒,因戰功卓著,號稱“轅門二龍”。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奚、契丹南侵,玄宗派烏承砒、烏承恩率兵反擊,在捺綠山大破入侵者。接着又派信安王偉、幽州長史趙含章繼續討伐。烏承玼對二人說:“入侵的敵軍奚和契丹都很厲害,前次他們打了敗仗,不是真敗,而是誘我們深入。你們應該養精蓄銳,堅守不出,使他們的陰謀不能得逞。”二人根本不相信,率軍迫至白城,與敵軍相遇,大戰一場,終於失利。而承玼、承恩則出其不意,攻擊右翼,大獲全勝。後曾謀刺叛將史思明未成,烏承恩死,烏承玼投奔大將李光弼。
烏本良著名的“春風先生”,浙江錢塘人,自幼好學,窮經博史,精於詩詞書法,因家貧,在錢塘教授生徒,培育英才無數。
烏斯道浙江錢塘人,也是一位名士,他的文章精彩,詩更是寄興高遠,而瀟灑出塵,一洗元朝詩繁縟之弊,尤精書法。他爲官亦有惠政。《明史·藝文志四》載其文集《春草齋集》,另著有《秋吟稿》。今人輯有《烏斯道集》。
烏浚字士正,浙江建德人。明永樂二年(1404)甲申科進士,授禮部給事中,卒於官。
烏從善山東博平人。字汝登,號龍江,先祖膠州人。明嘉靖甲午科舉人,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秦鳴雷榜進士,由太常博士歷刑科給事中、禮科右、戶科左、兵科都給事中,終禮科都給事中。以議治亂之源與議邊事,深得明世宗重視,命操團營事,紀律嚴明。一指揮犯事,賄數千金求恕罪,從善不受其金,依法治罪。嚴嵩父子竊權,從善上疏劾其奸。嵩展陰謀,激世宗黜從善之職,歸時,行囊空空。在鄉下,布衣蔬食,出入徒步,以講學爲事。人名其裏曰:“孝友莊”,旌其居曰:“清詒堂”。道光十一年《博平縣誌》有傳,並收錄其《博陵書院條約》和《重修城隍廟記》兩篇文章。
烏姓近代名人
烏竹芳字筠林,山東博平人。清嘉慶九年(1804)舉人,歷任福建壽寧、詔安、安溪等縣知縣,勤於政事,不辭勞瘁,審理獄案,公平決斷,民衆久冤得伸,備受讚揚。道光五年(1825)六月,署臺灣府撫民理番海防捕盜通判(噶瑪蘭廳)。十年(1830)六月,署糧捕海防(澎湖廳)。後升任知署永春直隸州知州。《全臺詩》中收錄其在臺詩作二十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