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姓始祖:後照。巴姓的最早記錄是,相傳人文黃帝的25個兒子,爲四母所生,分別爲12姓:姬、姞、酉、祁、已、騰、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12個“胞族”,散居到各地。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據考證,那時的古老姓氏也還只有64個。
巴(Bā)姓源出有四:
出自風姓
以水爲姓。據《姓氏考略》和《路史》載,上古時伏羲氏(姓風)有個後裔叫後照,定居於巴水,即今四川省東部一帶。他的子孫就以巴水爲姓,稱巴氏。若干代以後,住在這一帶(含今川、鄂、湘、黔邊地區)的共有五個民族:巴氏、樊氏、醰氏、相(向)氏、鄭氏。巴氏住在紅色的山洞裏,其他五族住在黑色的山洞裏。由於各自信仰的神靈不同,他們常常互相爭鬥,生活很不穩定。後來大家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就協商決定推舉一位共同的首領。方法是五族各派出一位代表進行比賽,贏的人就是首領。巴族推出的代表叫務相。他在兩場比賽(擲劍和賽船)中都取得了勝利,所以他就當上了五族的首領,號稱廩君,他的後代多數也稱巴氏。
出自姬姓
以國爲姓。據《元和姓纂》以及《通志·氏族略》載,周代有巴國,開始被封的國君是子爵。巴子國轄境相當於現在四川省的旺巷,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並於秦。巴子國國君的後代,就用原來的國名“巴”作爲自己的姓氏,稱巴氏。據《世本》雲:“巴子國,子孫以國爲氏。”又據《春秋·巴子》和《路史》曰:巴,周代國名,姬姓。
出自滿蒙
明清時期(約300年前後),滿族、蒙古族人遷徙中原(特別是滿清入主中原)後,有不少的滿人和蒙古人受漢文化影響,一部分從漢例,改爲單姓“巴”氏,其中滿族改爲巴姓包括的滿族老姓包括:阿爾布氏、阿勒巴齊氏、巴雅爾氏、巴爾達氏、巴雅拉氏等。
出自巴克爾家族(回回)
自唐宋和大食對外交流頻繁,許多來自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沿着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來到中國西安和廣州,然後與當地女子通婚定居,逐漸形成一個以伊斯蘭教爲凝聚核心的民族。他們有官員、醫生、天文學家、商人、工匠等。元朝回回佔據社會上層,主要居住在首都和交通港口。後來明清對回回逐漸實施強壓政策,尤其是左宗棠的分而治之的手段,逼迫大批迴回遷徙到偏遠、貧瘠的地區。
據《古蘭經》、《聖訓》及《伊斯蘭大百科全書》記載,艾布·巴克爾(Abu Bakral-Siddiq,573~634))是伊斯蘭教史上的第一任正統哈里發,阿依莎(穆罕默德之妻)之父。與歐麥爾、奧斯曼和阿里並稱爲穆罕默德的四大賢配。本名阿卜杜拉·本·奧斯曼·本·阿米爾(意爲天房之僕)。出身於麥加古萊什部落臺姆(Taym)家族。麥加富有的布匹商。閱歷豐富,剛直善良,謙恭持重,頗有威望。穆罕默德傳教後,他首先皈信伊斯蘭教,成爲先知的得力助手,對先知忠心耿耿,被先知賜以“薩迪克”(忠貞者)稱號。622年,穆罕默德遷徙麥地那時,阿布·伯克爾侍奉左右,不畏艱險,後又跟隨先知鞍前馬後南征北戰。爲先知開基立業建下奇功,因而被認爲是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先知曾說:“在我的朋友們中,我不知道還有誰比他更得力。”
執政之前 早期受到哈尼夫一神論思想影響,對多神崇拜的陳規陋習深爲不滿。在穆罕默德傳播伊斯蘭教初期,與赫蒂徹、阿里、栽德等首先信教,是艾爾蓋姆祕密會的主要成員,成爲穆罕默德的摯友和助手。爲反對麥加貴族對穆斯林的人身迫害和經濟封鎖,將大部分財產捐給傳教事業,資助部分穆斯林遷往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他施捨濟貧,釋放和庇護奴隸。在他的感召和影響下,一些下層羣衆歸信了伊斯蘭教。622年遷徙麥地那時,爲避開麥加貴族的追殺,不畏強暴,隻身護衛穆罕默德安全到達麥地那,完成了伊斯蘭教史上具有戰略意義的遷徙。在麥地那政權初建時期,爲領導集團的核心成員,全力輔佐穆罕默德,參與創建穆斯林公社、組建軍隊、制定制度、確定作戰方案等決策,並率軍參加了白德爾、吳侯德、壕溝戰役及攻克麥加等所有同麥加貴族的戰鬥。他還將其女阿伊莎許配穆罕默德爲妻,結成政治聯姻。
631年代表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到麥加朝覲。穆罕默德臨終前,委託他擔任總伊瑪目,領導穆斯林禮拜祈禱,宣講教義,並主持穆斯林公社領導集團會議、羣衆集會,處理重大教務和行政事務,是當時伊斯蘭教中影響較大的人物。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後,在各首領出席的“塞基法會議”上,被推選爲第一任哈里發(Khalifah RasulAllah,意爲“安拉使者的繼任者”)。在就職宣誓時向穆斯林宣佈:你們信任推舉我爲執事,但我的能力不強難以勝任。今後,我做得對,你們就支持我;我做得不對,你們就提醒和糾正。我們要抓住安拉的繩索,忠誠地遵循真主使者的遺訓,爲安拉之道而奮鬥,決不背叛。執政之後 執政期間(632~634),團結領導集團成員和聖門弟子,集結軍隊,首先平息了各地部落首領脫離麥地那政權、抗繳天課、反對伊斯蘭教的武裝叛亂。艾布·伯克爾曉示反叛者,必須無條件投降,否則即遭毀滅。他決定立即派兵出征討伐,指派哈立德·本·瓦利德率師出征,先後擊敗了半島中部的泰伊族、艾塞德族、蓋特芳族和葉麻麥地方的哈尼法族,處決了自稱先知的哈尼法族首領穆賽利邁。在派出的其他穆斯林將領的指揮下,巴林、阿曼、哈達拉毛、也門等地的平叛也先後告捷。從而鞏固了麥地那政權,維護了半島的統一,粉碎了分裂伊斯蘭教的陰謀,動搖的部落表示歸順,恢復了各地區的安定局面。爲開拓疆域,使伊斯蘭教廣泛傳播,制定了征服波斯和拜占庭帝國的戰略計劃。633年,派哈立德爲主將,穆桑納·哈里斯爲副將,先征服了伊拉克南部各部落,爾後又佔領了希拉城。634年春,他派3支軍隊征服敘利亞,在巴勒斯坦境內的艾季納代因與拜占庭軍隊決戰,結果穆斯林獲勝。
執政期間,主持了《古蘭經》的首次彙集工作。任職的第二年,在葉麻麥平叛戰爭中數十名能背誦《古蘭經》的聖門弟子陣亡,他採納歐麥爾關於收集彙編《古蘭經》的建議,責成栽德·本·薩比特爲首,伍百耶、阿里、奧斯曼等人協助,將當時流傳的《古蘭經》的零星散片收集整理完畢。艾布·伯克爾主持彙編的《古蘭經》,史稱“穆斯哈福”本。此本由他收藏,爲爾後《古蘭經》的保存整理和統一定本奠定了基礎。生前還傳有部分聖訓。634年因病在麥地那逝世。葬於“先知清真寺”內穆罕默德墓北側。
巴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巴氏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居住的武落鍾離山,一般都認爲在今湖北長陽縣境內。直到今天,長陽縣清江中仍有武落鍾離山,山中有赤、黑二穴。所謂巴氏等五姓,應即五個氏族部落。所謂五姓之子爭爲君長,實質上就是五個氏族貴族爭奪酋長的職位。這個故事反映了早期巴人尚處於“酋邦”階段的歷史事實。巴氏務相(“務相”也即“巫咸”)取得酋長職位後,即率領巴人向西遷徙。他們首先溯清江而上,來到鹽陽(大致在今湖北恩施附近)。鹽水有神女,她對稟君說:“此地廣大,盛產魚鹽,願與君共享此地。”稟君不肯。神女於是每晚都來與稟君同宿共枕,白天化作飛蟲,與衆飛蟲羣飛,掩天敝日,大地無光。這樣一連過了十天,稟君派人送給神女一縷青絲,作爲定情禮物,並且留下話說:“ 將青絲帶系在脖子上,表示我們時刻相依相伴,我將不會離開你。”神女很高興地接受了,將青絲帶系在脖子上。於是稟君乘神女不備,站在陽石之上,彎弓搭箭,瞄準繫有青絲的飛蟲,一箭將神女射死了,天空重新放射光明。稟君於是在夷城(今湖北省恩施附近)定居下來。這則神話故事說明巴人向西發展過程中,曾與當地部落有過接觸和衝突,並最終取得勝利。在廩君時代以後,巴族的勢力迅速增強,活動的區域相當廣泛。在最北面,巴族到達了陝西南部漢中、安康一帶,今天的大巴山就名源於巴人。在東邊,巴族似乎一度控制過漢水中上游地區;在南面,巴族仍保留了清江上游的老根據地。到了商代後期,活動在漢水流域的巴人已經和中原地區的商人發生聯繫,並且一度成爲臣服於商王朝的“子爵國”。但是在公元前12世紀,由於殷商統治者的暴虐,巴人轉而與西遷徙(餘略)。
高平郡:西晉時將漢代原有的山陽郡改爲高平郡。治所在昌邑,在今山東省鉅野縣一帶。
渤海郡:西漢始置,治所在浮陽(今河北省滄縣一帶)。轄地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高平郡:西晉時將漢代原有的山陽郡改爲高平郡。治所在昌邑,在今山東省鉅野縣一帶。
渤海郡:西漢始置,治所在浮陽(今河北省滄縣一帶)。轄地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1、巴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吉林之乾安,山東之魚臺、昌樂、龍口,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景縣,陝西之韓城,甘肅之酒泉,新疆之塔城,河南之盧氏,湖北之老河口,廣東之新會、高要,雲南之瀘水、河口、馬關等地均有分佈。漢、滿、蒙、回、壯、苗、彝、土家、獨龍、錫伯、東鄉、裕固、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引《路史》雲:“巴,本伏羲之後。”則此當系出風姓。
2、鄭樵注云:“子爵。《世本》雲:‘巴子國,子孫以國爲氏。’其地,杜預雲:‘巴郡江州縣。’(按:當在今四川重慶。)”則此當系出姬姓。
3、或出自古代羌族。隋唐時西域有唐旄國,乃羌族所建,其貴族領主有巴·魚澤布,以領地命氏。其地在今墨竹工卡縣西北,魚澤布勾結吐蕃論贊弄囊(後稱“朗日論贊”)滅唐旄國,受賞薩格森的土地及一千五百戶奴隸。見《中國通史》。
4、又,或出自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後漢書·南蠻行》載:“巴郡南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姓氏詞典》引《古今姓氏書辨證》亦云:“巴郡南蠻本有五姓:巴、樊、瞫、相、鄭氏,共立巴氏子務相爲廩君,四姓皆臣。秦惠王並巴中,以巴氏爲君長,世尚秦女。”(5)爲蒙古族巴雅特氏所改。本爲部落名,以之爲姓,或取其首音諧“巴”以爲單姓。
6、土家族之“巴”姓源於祖先之名。古有“巴務相”,土家語“巴”,常用於名前的褒美之詞。爲偉大、崇高等意,後世遂以“巴”爲姓;漢代有太常巴茂;東漢有巴肅,渤海人;明代有巴鏞,永樂進士;又有巴思明,山東新城人,興科給事中;清代有巴慰祖,歙縣人。
7、獨龍族之巴姓,則由巴坡氏所改。本爲家族名,以之代姓。或取其首音諧“巴”而爲單姓。
8、或爲錫伯族巴雅刺氏、巴雅爾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巴”而爲單姓。
9、或爲裕固族巴依亞提氏所改,“巴依亞提”本爲戶族名,以之代姓。後或取其首音諧“巴”而爲單姓。見《中國人的姓名》。
2、巴
巴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巴姓起源:①系自姬姓。春秋時巴國滅於楚,子孫以國爲氏,見《風俗通》。春秋時巴國,子爵,故城在巴郡江州,隋時改稱江津,至清歸渝州,即今四川巴縣。 ②相傳伏羲之裔顧相居巴,有五姓,巴氏爲其一,當系自風姓。一說,漢時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樊、瞫、相、鄭氏,皆出自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縣西北78裏)。 ③隋唐時西域蘇毗羌部有巴氏。 ④獨龍族姓。居於巴坡地區者,以地名第一字爲姓。⑤清滿洲八旗姓阿爾巴氏,後改爲巴氏。⑥新疆錫伯族巴雅爾氏,漢姓爲巴。⑦裕固族巴依亞提氏,漢姓爲巴。⑧彝、東鄉、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巴姓名人:
巴蔓子,週末巴國人,官爲將軍。
郡望:高平。
巴姓古代名人
巴肅東漢,名士。字恭祖,渤海人,據記載,他與竇武、陳蕃共謀殺宦官,整飭朝政,事泄後遭到朝廷通緝。他到縣令處投案自首,縣令欲棄官與他一塊逃跑,他堅持不肯。後遂被殺害。
巴泰清朝,漢軍鑲藍旗人。以善戰著稱,因功封一等子爵。官至中和殿大學士。
巴蔓子戰國,戰國時期巴國人,官至將軍。周朝末年,國內大亂,蔓子向楚國求救,答應若楚出兵剿亂,則許給楚國三座城池,楚國出兵援助了巴國。內亂平定後,楚王派使者前去接收三城,蔓子說:“藉楚之靈,克濟禍亂,誠許三城,可持吾頭往謝,城不可得也。”於是自刎。當使者事實豐蔓子的頭回報楚王時,楚王敬佩他爲人臣子的忠義氣節,就以上卿之禮厚葬其頭,巴國則重葬了他的屍身。
巴慰祖清朝,書畫家。官候補中書。通文藝,精古今文字。
巴琿岱清朝,康熙年間任正黃旗洲都統,死後諡號屬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