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巴遜姓

姓氏巴遜〔 巴遜 〕

拼音bā xù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巴遜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巴遜姓
巴遜姓頭像

巴遜姓 起源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巴遜氏,亦稱把孫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Basun Hala。

明朝時期,蒙古族巴遜氏即已經冠漢姓爲巴氏白氏等;清朝中葉以後,滿族巴遜氏則多冠漢姓爲巴氏白氏、孫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巴遜姓 分布

巴遜氏複姓是蒙古族、滿族共有的古老姓氏,今已很少稱呼,多漢化爲白氏、巴氏、孫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族人大多仍舊分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峯市克什克騰旗一帶,以克什克騰爲郡望。

巴遜姓 郡望

克什克騰:“克什克騰”是蒙古語,漢義“親兵”、“衛隊”,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赤峯市西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與大興安嶺南端山地和燕山餘脈七老圖山的交匯地帶。克什克騰旗歷史悠久,出土文物多屬“紅山文化”與“夏家店文化”。夏與前商時期是商族先民的聚居地,先後有東胡、烏桓、鮮卑、契丹、蒙古、漢等民族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創造了北方發達的古代文明。夏與前商時期,爲商族居地。在典籍《荀子·成相篇》中記載:“契玄王生昭明,居於砥石遷於商,十有四世乃有天是成湯。”砥石,即今克旗境南白岔河源頭之豁特必勒(城池)。商族南遷後,嬗爲山戎、東胡之地直至秦朝末期。西漢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匈奴敗東胡,其境歸屬匈奴左地,中後期,南部屬於烏桓,北部屬於鮮卑。東漢建武二十五年(己酉,公元49年),烏桓部南遷,嬗爲鮮卑,初期屬於遼西鮮卑,後屬於鮮卑宇文部,到東晉末期則歸屬鮮卑慕容部。十六國時期,南部屬於庫莫奚族,北部屬於契丹族。到南北朝時期全境皆屬於庫莫奚族。到隋朝時期則屬於契丹族。唐貞觀二十五年(戊申,公元648年),契丹首領大賀丹耶律·哥窟舉族歸附唐朝,唐朝將克什克騰劃歸河北道,並設置羈縻府,克什克騰歸屬於松漠都督府。安史之亂後,唐朝對契丹失控,直至五代時期,克什克騰皆屬於契丹。遼國時期,屬上京道,道以下設置州縣,克什克騰東南部屬於饒州,轄有臨河、安民兩縣;南部爲儀坤州,轄有來遠、廣義兩縣;遼統和十三年(乙未,公元995年),來遠併入廣義,饒、義兩州戶民皆從渤海遷入。金國時期,在金天眷元年(戊午,公元1138年)改上京道爲北京路,轄喲克什克騰,金承安三年(辛酉,公元1199年),設立全州(今烏丹),克什克騰歸屬於全州。“克什克”,系蒙古族部落名稱,爲元太祖成吉思汗所賜軍隊的“卻薛臺”稱號,即克什克騰旗,系蒙古語譯爲“番軍”、“親軍”之意。據《蒙古祕史》記載:南宋嘉泰四年(甲子,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親徵乃蠻部時下詔:“加強克什克騰,以作爲蒙古大軍主力。”因而選拔千戶長百戶長及自由民子弟之優者五百五十人,賜怯薛臺(即克什克騰)爲自己的護衛軍。克什克騰是成吉思汗的親軍和衛隊,以成吉思汗四傑木華黎、赤老溫等爲怯薛長。蒙古元太祖九年(甲戌,公元1214年),成吉思汗將克什克騰西部與北部賜予特薛禪的長子按陳,東北部分封給特薛禪的次子阿忽臺,中南部分封給特薛禪的三子冊,克什克騰的全境成爲蒙古弘吉剌氏的私蕃。元朝至元七(庚午,公元1270年),弘吉剌氏萬戶斡羅陳在答兒海子(今達裏湖)建應昌城,元至元二十二年(乙酉,公元1285年)升爲路,轄領應昌縣。明朝時期,克什克騰起初爲北元政權佔據,明洪武二十一年(戊辰,公元1388年),明軍大將藍玉攻克應昌城,更名爲清平鎮,由大寧都司應昌衛管轄,後歸屬於兀良哈三衛之朵顏衛。明正德元年(丙寅,公元1506年),韃靼部首領巴圖孟克(達延汗)征服兀良哈三衛,在漠南建立左右兩翼三萬戶,克什克騰屬兀良哈萬戶。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公元1543年),兀良哈萬戶分裂。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公元1550年),蒙古大汗達賚遜庫登汗率部東遷,克什克騰歸屬於察哈爾蒙古。後金天聰八年(甲戌,公元1634年),克什克騰部歸附後金政權。清順治九年(壬辰,公元1652年),清廷招編克什克騰部爲克什克騰旗。民國二年(壬子,公元1912年),撤消白貧司,建立經棚設治局。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設立經棚縣,隸屬熱河特別區熱河道。民國二十二年(僞滿大同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日寇佔領經棚縣,民國二十三年(僞滿康德元年,甲戌,公元1934年)1月,撤消經棚縣,併入克什克騰旗,隸屬於僞滿興安西省(開魯)。民國三十二年(僞滿康德十年,癸未,公元1943年),撤消僞滿興安西省,併入興安總省(海拉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8月16日光復,在蘇聯紅軍的幹預下,經棚成立維持會,12月1日,克什克騰旗、經棚縣同時成立人民政府,隸屬於熱河省北行署。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撤消經棚縣,統歸克什克騰旗,隸屬於內蒙古昭烏達盟。1949年5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1969年7月27日,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克什克騰旗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1983年,中央人民政府撤消昭烏達盟,設立內蒙古赤峯市,克什克騰旗歸屬於赤峯市。

巴遜姓 堂號

克什克騰:“克什克騰”是蒙古語,漢義“親兵”、“衛隊”,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赤峯市西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與大興安嶺南端山地和燕山餘脈七老圖山的交匯地帶。克什克騰旗歷史悠久,出土文物多屬“紅山文化”與“夏家店文化”。夏與前商時期是商族先民的聚居地,先後有東胡、烏桓、鮮卑、契丹、蒙古、漢等民族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創造了北方發達的古代文明。夏與前商時期,爲商族居地。在典籍《荀子·成相篇》中記載:“契玄王生昭明,居於砥石遷於商,十有四世乃有天是成湯。”砥石,即今克旗境南白岔河源頭之豁特必勒(城池)。商族南遷後,嬗爲山戎、東胡之地直至秦朝末期。西漢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匈奴敗東胡,其境歸屬匈奴左地,中後期,南部屬於烏桓,北部屬於鮮卑。東漢建武二十五年(己酉,公元49年),烏桓部南遷,嬗爲鮮卑,初期屬於遼西鮮卑,後屬於鮮卑宇文部,到東晉末期則歸屬鮮卑慕容部。十六國時期,南部屬於庫莫奚族,北部屬於契丹族。到南北朝時期全境皆屬於庫莫奚族。到隋朝時期則屬於契丹族。唐貞觀二十五年(戊申,公元648年),契丹首領大賀丹耶律·哥窟舉族歸附唐朝,唐朝將克什克騰劃歸河北道,並設置羈縻府,克什克騰歸屬於松漠都督府。安史之亂後,唐朝對契丹失控,直至五代時期,克什克騰皆屬於契丹。遼國時期,屬上京道,道以下設置州縣,克什克騰東南部屬於饒州,轄有臨河、安民兩縣;南部爲儀坤州,轄有來遠、廣義兩縣;遼統和十三年(乙未,公元995年),來遠併入廣義,饒、義兩州戶民皆從渤海遷入。金國時期,在金天眷元年(戊午,公元1138年)改上京道爲北京路,轄喲克什克騰,金承安三年(辛酉,公元1199年),設立全州(今烏丹),克什克騰歸屬於全州。“克什克”,系蒙古族部落名稱,爲元太祖成吉思汗所賜軍隊的“卻薛臺”稱號,即克什克騰旗,系蒙古語譯爲“番軍”、“親軍”之意。據《蒙古祕史》記載:南宋嘉泰四年(甲子,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親徵乃蠻部時下詔:“加強克什克騰,以作爲蒙古大軍主力。”因而選拔千戶長百戶長及自由民子弟之優者五百五十人,賜怯薛臺(即克什克騰)爲自己的護衛軍。克什克騰是成吉思汗的親軍和衛隊,以成吉思汗四傑木華黎、赤老溫等爲怯薛長。蒙古元太祖九年(甲戌,公元1214年),成吉思汗將克什克騰西部與北部賜予特薛禪的長子按陳,東北部分封給特薛禪的次子阿忽臺,中南部分封給特薛禪的三子冊,克什克騰的全境成爲蒙古弘吉剌氏的私蕃。元朝至元七(庚午,公元1270年),弘吉剌氏萬戶斡羅陳在答兒海子(今達裏湖)建應昌城,元至元二十二年(乙酉,公元1285年)升爲路,轄領應昌縣。明朝時期,克什克騰起初爲北元政權佔據,明洪武二十一年(戊辰,公元1388年),明軍大將藍玉攻克應昌城,更名爲清平鎮,由大寧都司應昌衛管轄,後歸屬於兀良哈三衛之朵顏衛。明正德元年(丙寅,公元1506年),韃靼部首領巴圖孟克(達延汗)征服兀良哈三衛,在漠南建立左右兩翼三萬戶,克什克騰屬兀良哈萬戶。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公元1543年),兀良哈萬戶分裂。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公元1550年),蒙古大汗達賚遜庫登汗率部東遷,克什克騰歸屬於察哈爾蒙古。後金天聰八年(甲戌,公元1634年),克什克騰部歸附後金政權。清順治九年(壬辰,公元1652年),清廷招編克什克騰部爲克什克騰旗。民國二年(壬子,公元1912年),撤消白貧司,建立經棚設治局。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設立經棚縣,隸屬熱河特別區熱河道。民國二十二年(僞滿大同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日寇佔領經棚縣,民國二十三年(僞滿康德元年,甲戌,公元1934年)1月,撤消經棚縣,併入克什克騰旗,隸屬於僞滿興安西省(開魯)。民國三十二年(僞滿康德十年,癸未,公元1943年),撤消僞滿興安西省,併入興安總省(海拉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8月16日光復,在蘇聯紅軍的幹預下,經棚成立維持會,12月1日,克什克騰旗、經棚縣同時成立人民政府,隸屬於熱河省北行署。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撤消經棚縣,統歸克什克騰旗,隸屬於內蒙古昭烏達盟。1949年5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1969年7月27日,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克什克騰旗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1983年,中央人民政府撤消昭烏達盟,設立內蒙古赤峯市,克什克騰旗歸屬於赤峯市。

巴遜姓 姓氏源流

1、巴遜(巴遜)bā xùn

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載。清初,蒙八旗之正藍旗人佈德,即姓巴遜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2、巴遜(巴遜)

巴遜姓起源:清蒙古八旗姓。

巴遜姓名人:

巴遜佈德,清蒙古正藍旗人,世居克什克騰,康熙年間從徵厄魯特噶爾丹陣亡,祀昭忠詞。

巴遜姓 歷史名人

巴遜姓古代名人

巴遜·拔佈德(生卒年待考),著名無產階級革命烈士。

巴遜姓 相關姓氏

巴沁巴威巴雅巴平巴拉巴鄰 (巴鄰)巴普巴林巴桑巴覺 (巴覺)巴九巴漢 (巴漢)巴親 (巴親)巴爾 (巴爾)巴莫巴色巴禄巴琳巴牟巴剡巴佳巴依巴圖 (巴圖)巴馮 (巴馮)巴坡巴魯 (巴魯)巴倫 (巴倫)巴顔 (巴顔)巴公巴哩巴魯爾 (巴魯爾)巴魯克 (巴魯克)巴達姆 (巴達姆)巴魯特 (巴魯特)巴羽特巴約特 (巴約特)巴魯達 (巴魯達)巴達克 (巴達克)巴顔圖 (巴顔圖)巴達拉 (巴達拉)巴鄂爾 (巴鄂爾)巴里克巴雅特巴雅爾 (巴雅爾)巴阿鄰 (巴阿鄰)巴隆武巴雅克巴雅喇巴雅拉巴爾汗 (巴爾汗)巴克津巴吾東 (巴吾東)巴哈給 (巴哈給)巴喇多巴岳圖 (巴岳圖)巴岳忒巴岳特巴巴尼巴拉特巴新特巴格爾 (巴格爾)巴榮姜 (巴榮姜)巴濟哩 (巴濟哩)巴爾達 (巴爾達)巴爾佳 (巴爾佳)巴爾拉 (巴爾拉)巴爾忽 (巴爾忽)巴楚歡 (巴楚歡)巴雅爾岱 (巴雅爾岱)巴亞基爾 (巴亞基爾)巴依亞提 (巴依亞提)巴魯剌思 (巴魯剌思)巴兹格勒巴利厄兹巴哩勒呼巴音托布巴哩勒都巴雅爾齊 (巴雅爾齊)巴爾固岱 (巴爾固岱)巴圖喀喇 (巴圖喀喇)巴爾吉爾 (巴爾吉爾)巴落瓦支巴布什金巴拜哈斯巴朱古勒巴爾卡吉爾 (巴爾卡吉爾)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