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愛姓

姓氏愛〔 愛 〕

拼音ài

人口約 8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797 位。

位於四姓 之後,朵姓 之前。

愛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797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499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499

68梁丘 左丘東門 西門

69 南宮

70

71第五 ,百家姓終。

愛姓
愛姓頭像

愛姓 起源

愛姓起源一

源於回鶻族,出自唐朝時期西域回鶻(回紇)國相愛邪勿的後代,屬於帝王賜改姓爲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唐時,回鶻國有相愛邪勿,賜以愛爲姓,名弘順。”隋、唐時期,西域有一個遊牧民族叫回鶻,相傳乃匈奴民族的一個分支。唐朝時候,大唐帝國聲威遠播,許多地方人都紛紛歸順。

唐武帝李炎時期(公元841~846年),一些回鶻首領來唐朝,北方回鶻國的過相叫愛邪勿,是根據當地發音譯成漢語的。爲了表示對他們的寵愛,唐武帝分別賜於他們漢族姓名,根據國相邪勿得名字的譯音,賜給他一個“愛”姓。愛首相於是又改漢名爲愛弘順,回鶻國也從此成爲唐朝的附庸國。愛弘順十分尊敬唐朝政府,後來曾爲唐王朝駐守太原,他的後裔子孫十分昌盛,後盡居於中原,他們都承襲沿用唐皇賜姓,皆稱愛氏,世代相傳至今。宋朝時期,有個著名的刺史就叫愛申,他就是愛弘順的後裔。愛氏主要定居在今山西省的西北部,古稱西河郡。

該支愛氏正確讀音作huì(ㄏㄨㄟˋ),族人皆尊奉愛邪勿爲得姓始祖。

愛姓起源二

新莽時有農民起義領袖愛曾,似乎唐前已有愛姓。

愛姓起源三

出自他族。古代其他民族以愛爲名者,漢化後也有的以愛爲氏;今滿、蒙古等民族均有愛氏。

愛姓起源四

源於阿拉伯族,出自敘利亞西部操阿拉伯語的拂林人愛薛,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愛薛,公元?~1308年待考,阿拉伯人,又譯稱海薛、也薛;敘利亞西部操阿拉伯語的拂林人。著名元朝基督教徒,拂林王。愛薛出身於基督教聶思脫裏派教徒世家,祖名不阿里,父名不魯麻失。愛薛又漢譯爲海薛、也薛,均爲阿拉伯語Isa的音譯,與今天譯自西歐語的耶穌(Jesus)同名。

宋淳祐六年(大蒙古國庫裕克汗孛爾只斤·貴由元年,公元1246年),敘利亞聶思脫裏教派長老審溫列邊阿答(Simeón Rabban-ata)東來,參加貴由汗的即位大典,盛稱不魯麻失的才能。由於孛爾只斤·蒙哥的母親唆魯禾帖尼本人篤信基督教,曾敦請貴由汗遣使邀請,不魯麻失以年高推辭了,由於其兒子愛薛繼承家學,通曉西域多種語言,學問廣博,擅長星曆、醫藥之術,因此代父應召。愛薛到蒙古汗國後,娶唆魯禾帖尼的同族侍女爲妻,夫妻倆後來還當過蒙古蒙哥汗公主的傅父和傅母,故深爲孛爾只斤·蒙哥一家所親信,蒙哥汗即位後一直很喜歡愛薛,不論到哪裏,常帶在身旁。蒙哥汗的弟弟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即位後,也一直重用愛薛。有一次,元世祖帶着愛薛去打獵,愛薛就勸元世祖說:“現在莊稼已經長高,打獵的人馬往田野一跑,百姓可就遭殃了。”元世祖聽了點頭稱是,當即就取消了行獵。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逝世,元成宗孛爾只斤·鐵穆耳即位,加授愛薛爲翰林學士承旨、兼修國史。

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元成宗遙授愛薛平章政事。

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成宗逝世,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即位,晉封愛薛爵秦國公。

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愛薛病逝於上都(開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

元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元仁宗孛爾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追封愛薛爲拂林王,諡號“忠獻”。

愛薛有妻妾多人,子孫旺盛,大多繼承家學,在元朝時期任掌宗教、文字、星曆、醫藥的崇福司、翰林國史院、司天臺和廣惠司等部門的官員多爲其後裔。其後裔子孫多融入蒙古族,其中就有以先祖名字漢譯爲愛氏者,讀音作ài(ㄞˋ),世代相傳至今。

愛姓起源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舒嚕氏,亦稱舒穆祿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石抹氏部落,與滿族舒穆祿氏同宗同源,爲元朝時期入元籍的一部分女真族人,滿語爲Suru Hala或Sumuru Hala,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實際上仍爲女真族,明朝末期分稱蒙古族、滿族,所冠漢姓多爲舒氏、愛氏等。該支愛氏鼻祖爲舒穆祿·愛星阿,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將領、與吳三規統兵追擊到緬甸,徹底擊滅明永曆皇帝朱由榔父子,功升定西將軍、封武勳王。在舒穆祿·愛星阿的後裔子孫中,有改稱漢姓愛氏者,讀音作ài(ㄞˋ),世代相傳至今。

愛姓起源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愛義氏,亦稱璦義氏,以地爲姓,滿語爲Aiyi Hala,世居愛琿(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後多冠漢姓爲愛氏、艾氏、張氏等。該支愛氏讀音作ài(ㄞˋ),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愛琿氏,亦稱璦琿氏,以地爲姓,滿語爲Aihui Hala,世居愛琿(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後多冠漢姓爲愛氏、艾氏等。該支愛氏讀音作ài(ㄞˋ),世代相傳至今。

⑶.滿族覺爾察氏,滿語爲Giorca Hala,爲滿族大姓,以地爲氏,世居長白山區、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覺爾察(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溫家窯)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長德世庫後裔,後被革退,系紫帶子者,其沿用祖名覺爾察爲氏。清朝中葉以後,覺爾察氏所冠漢姓多爲趙氏、肇氏、孫氏、常氏、陳氏、艾氏、愛氏等。該支愛氏鼻祖爲覺爾察·愛隆阿,滿洲正黃旗人,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以副都統、領隊大臣率軍西征,平定了準噶爾叛亂,維護了祖國新疆地區的穩定,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累官至新疆伊犁參贊大臣。在覺爾察·愛隆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化爲姓氏者,稱愛氏,姓氏讀音依唐例讀作huì(ㄏㄨㄟˋ),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愛邪勿(愛弘順)、愛薛、舒穆祿·愛星阿、覺爾察·愛隆阿。

愛姓 名人明星

愛姓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爲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伊 犁:伊犁得名於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民族衆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內地息息相關,遠在漢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載入史籍《漢書》,伊犁之名是清朝正式確定的,據《西陲總統事略》記載:“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年平定準噶爾,定名伊犁,蓋取《唐書》伊麗水而名之。”最早見於史冊的伊犁民族是塞人。伊犁塞人是一個人數衆多的氏族部落集團,他們有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並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國家性質的集團,伊犁塞人廣泛活動於伊犁河南北兩岸和三大支流爲主的河谷草原地帶,大量的考資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區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動區,伊犁塞人廣泛使用青銅器,創造了伊犁青銅器時代的文明,尼勒克縣、昭蘇、特克斯、新源、鞏留、尼勒克、察布查爾等地出土的青銅武士像、三足銅斧、四獸足銅盤、等精美的銅製器皿等說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鑄造技術。伊犁塞人後來與烏孫人相融合,對烏孫的文化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歷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國在伊犁河城建立。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地區,地理上,環天山而立,與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稱爲伊犁盆地。伊犁是草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亞的歷史息息相關,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時期內,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動地域,在清朝中葉以後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裏,作爲新疆的軍事政治中心,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位於祖國的西北邊陲。自治州成立於1954年11月,管轄塔城、阿勒泰兩個地區和奎屯直轄市全州共有二十四個縣、市,首府設在伊寧市,是中國唯一的既轄地區、又轄縣市的自治州。全州總面積三十五萬平方公里,人口四百一十萬,有哈、漢、維、蒙、錫伯等四十七個民族,其中哈薩克族約佔25.5%,漢族佔45.2%,維吾爾族佔15.9%,回族佔8.3%,蒙古族佔1.69%,錫伯族佔0.83%。自治州境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第四、七、八、九、十師和新疆礦冶局、天西林業局、阿山林業局、新疆捲菸廠、阿希金礦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區直屬企業。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爲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愛姓 堂號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爲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伊 犁:伊犁得名於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民族衆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內地息息相關,遠在漢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載入史籍《漢書》,伊犁之名是清朝正式確定的,據《西陲總統事略》記載:“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年平定準噶爾,定名伊犁,蓋取《唐書》伊麗水而名之。”最早見於史冊的伊犁民族是塞人。伊犁塞人是一個人數衆多的氏族部落集團,他們有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並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國家性質的集團,伊犁塞人廣泛活動於伊犁河南北兩岸和三大支流爲主的河谷草原地帶,大量的考資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區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動區,伊犁塞人廣泛使用青銅器,創造了伊犁青銅器時代的文明,尼勒克縣、昭蘇、特克斯、新源、鞏留、尼勒克、察布查爾等地出土的青銅武士像、三足銅斧、四獸足銅盤、等精美的銅製器皿等說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鑄造技術。伊犁塞人後來與烏孫人相融合,對烏孫的文化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歷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國在伊犁河城建立。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地區,地理上,環天山而立,與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稱爲伊犁盆地。伊犁是草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亞的歷史息息相關,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時期內,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動地域,在清朝中葉以後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裏,作爲新疆的軍事政治中心,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位於祖國的西北邊陲。自治州成立於1954年11月,管轄塔城、阿勒泰兩個地區和奎屯直轄市全州共有二十四個縣、市,首府設在伊寧市,是中國唯一的既轄地區、又轄縣市的自治州。全州總面積三十五萬平方公里,人口四百一十萬,有哈、漢、維、蒙、錫伯等四十七個民族,其中哈薩克族約佔25.5%,漢族佔45.2%,維吾爾族佔15.9%,回族佔8.3%,蒙古族佔1.69%,錫伯族佔0.83%。自治州境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第四、七、八、九、十師和新疆礦冶局、天西林業局、阿山林業局、新疆捲菸廠、阿希金礦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區直屬企業。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爲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愛姓 姓氏源流

1、(愛)ài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東之沾化,山西之太原、大同,陝西之韓城,新疆之塔城,湖北之老河口,貴州之從江等地有分佈。漢族、滿族有此姓。《續通志·氏族略》收載,初見於《姓苑》。其源不一:

1、愛姓始見於《姓苑》,可知此姓之出當不晚於南北朝時期,只不知其初源耳。

2、爲歷史上回紇族姓氏所改,唐貞元四年,西域回紇可汗頓英賀上書唐朝,改回紇爲回鶻。後派國相愛邪勿來長安。唐朝廷賜其姓名曰愛弘順,見《姓氏考略》。

3、爲滿族愛新覺羅所改。愛新覺羅氏乃清皇族大姓,辛亥革命以後,或改爲單姓“愛”——即取原姓之第一個音節而爲新姓。

2、(愛)

愛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愛姓起源:①唐回鶻國相有愛邪勿,賜以愛爲氏。亦見《姓苑》。②清駐防杭州滿洲八旗有愛氏。

愛姓名人:

愛薛,元時西域茀林人,通西域諸部語,工星曆醫藥,初事定宗,直言敢諫。愛莫助,明時廣西融縣人,舉人,正德中永昌府通判。

郡望:河西。

愛姓 歷史名人

愛姓古代名人

愛曾新莽(?-23),農民起義軍領袖。字子路,東平人。與肥城劉詡在盧縣城頭起義,故稱“城頭子路”。他自稱都從事,劉詡稱校三老,轉戰於河、濟之間,衆達二十餘萬。劉玄政權建立,任東萊太守,詡爲濟南太守。不久,爲部將所殺,所部被劉玄解散。

愛申金朝,將領。一名忙哥。初爲虢縣鎮防軍,累功遷軍中總領。犯罪當死,留軍中效力,受命救秦州城,逐李文秀出秦州,以功遷德順節度使、行元帥府事正大四年,元軍圍城,堅守一百二十個晝夜,城破自殺。

愛魯元朝(?-1288),將領。唐兀人,昔里氏。初襲職大名路達魯花赤。至元五年,從雲南王徵金齒諸部,立有戰功。後數年間,累遷廣西、雲南,歷任宣撫使、招討使、副都元帥、參知政事。二十四年改行尚書右丞,從鎮南王徵交趾,大小十八戰,直逼王城,功最多。翌年,感瘴癘而卒,贈平章政事。

愛薛元朝(1227-1308),學者。拂林人,基督教聶斯脫裏派教徒,通西域諸國語及星曆、醫藥。年約二十歲,代父應召爲定宗貴由近侍。中統四年掌西域星曆、醫藥二司。至元二十年從丞相孛羅出使伊利汗國。回朝後累遷翰林學士承旨,兼修國史。大德元年(1297)授平章政事。卒後追封拂林王。其他愛姓名人有清詩人愛蘭仙等。近當代愛姓名人有核物理學家愛新筠嘉,營銷專家愛成等。

愛星阿清朝(?-1664),將領。舒穆氏,滿洲正黃旗人。揚古利之孫。順治八年領侍衛內大臣,明桂王朱由榔兵敗入緬甸,吳三桂鎮雲南,疏請發兵擒之。十七年,授定西將軍,偕三桂進徵。十八年十一月,與三桂督師趨緬甸,緬人以桂王及其親屬故從,並獻軍前,至京受嘉獎,振旅還京,加太保。康熙三年二月卒,諡敬康。

愛松古清朝(?-1675),將領。姓納喇。滿洲鑲白旗人。歷官理藩院副理事官,本旗蒙古梅勒額真。進封世職至二等阿達哈哈番。順治間先後從軍追擊李自成農民軍;討伐蘇尼特部騰機思;守太原拒叛將姜瓖進攻,多戰勝立功。順治十六年退休。康熙十四年卒。

愛隆阿清朝,將領。姓覺爾察。隸滿洲正黃旗。初爲前鋒侍衛,累官至正白旗護軍統領兼鑲白旗蒙古副都統,伊犁參贊大臣。乾隆二十一年(1756),先後從徵巴雅爾、納木齊、小和卓木霍集佔等叛亂,破敵愛登蘇、庫車、葉爾羌軍前任領隊大臣、參贊大臣。以功封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名列前五十功臣之一。

愛仁清朝(?-1863),清臣。蒙古正紅旗人,烏齊格里氏。原名斐仁,又名同仁,字麗川。倭仁之兄。道光十二年(1832)授庶吉士。歷任內閣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大理寺少卿。鹹豐十年(1860)任吏部右侍郎,遷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工部尚書,管理理藩院事務。十一年奉命查辦肅順。同治元年(1862)授兵部尚書。次年奉旨赴山西查辦事件,事竣返京,病死正定途次。

愛邪勿唐朝,西域一個回鶻國的國相,於唐朝時被賜姓愛,名弘順。

愛姓 相關姓氏

愛新覺羅 (愛新覺羅)愛新 (愛新)愛琿 (愛琿)愛申 (愛申)愛紳 (愛紳)愛義 (愛義)愛雲 (愛雲)愛協金 (愛協金)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