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亓官姓

姓氏亓官

拼音qí guā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3703 位。

位於鬱姓 之後,拓跋姓 之前。

亓官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703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441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亓官
441

59鮮于 閭丘司徒 司空

60亓官 司寇 子車

61顓孫 端木巫馬 公西

62漆雕 樂正壤駟 公良

亓官姓
亓官姓頭像

亓官姓 起源

單一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笄官之後代,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笄官,亦稱丌官、亓官。據史籍《姓氏尋源》中的記載:“亓與笄同,掌笄官之後”,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官職名稱,專門掌管笄禮的官。在古代,笄禮是當人年齡滿十五、十六歲時,在頭髮上插“笄”的儀式,作爲由少年正式傳爲成年人的象徵。因此,古人十分看重這個儀式和官職。在史籍《姓氏尋源》中記載:“丌與笄同,掌笄官之後。”笄即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或弁冕。在史籍《儀禮·士昏禮》中也記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這是指“發笄”。另外,在史籍《儀禮·士冠禮》中亦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這是指弁笄,即男子貴族所用的笄。周王朝時期的禮制中有專門掌管“笄”的笄官職,多爲世襲。

古代的姓氏學者研究後認爲,“丌”之字義與“笄”字相通,在古代,插笄爲一種禮儀,所謂“女十五、男十六而笄”,不是隨便就可以使用的,因此,從兩週至先秦時期,列國諸侯都設有掌笄之官,專門管理公族的男女及笄之禮。丌官氏複姓,就是出自笄官們的後裔子孫,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稱笄官氏、亓官氏、丌官氏,後統稱爲丌官氏。周景王姬貴十二年(魯昭公姬稠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在十九歲結婚時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後裔。由於丌官氏源出各諸侯國的官職稱謂,因此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在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令嚴厲禁止胡姓(胡人的多音節多字姓氏),許多漢族複姓也被混認爲是胡姓,在之後的一系列改姓運動中紛紛改爲單姓,其中的丌官氏就被省文簡改爲單姓亓氏,亦有因避難改稱王氏者,還有因戶籍警不識“丌”字而亂改爲齊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亓官姓 分布

丌官複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四十位,在複姓中排序爲第三十二位。關於丌官氏,據史籍《孔子家語·本姓解》說:“孔子年十九,娶於宋之丌官氏。”又《魯先賢傳》雲:“孔子妻丌官氏。”在史籍《元和姓纂》中亦有丌官氏。

在史籍《儀禮·士昏禮》中記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這是指“發笄”。另外,在史籍《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這是指弁笄,即男子貴族所用的笄。周代禮制中有掌管“笄”的笄官職,亦爲世襲,後裔則官爲氏,姓“丌官”。姓氏學者研究“丌”之字義與“笄”字相通,在古代,插笄爲一種禮儀,所謂“女十五而笄”,不是隨便就可以使用的,因此,從先秦時期到列國諸侯都設有掌笄之官,專門董理公族的男女及笄之禮。而丌官氏,便是當時掌笄官的子孫。據史籍《郡望百家姓》記載,亓官氏望出隴西郡(今甘肅臨洮)、天水郡(今甘肅天水)。

今山東省的臨沂市蒙陰縣、費縣、鄆城縣、濟南市商河縣、萊蕪市、泰安市、濰坊市、鄒城市、蒙陰市、安丘市、淄博市的沂源縣、博山區、東平市、濟寧市微山縣、昌邑市、青島市、煙臺市、臨朐縣、青州市、棗莊市、菏澤市,河南省的內黃縣、洛陽市伊川縣、遂平縣、鄭州市、民權縣、南陽市、開封市蘭考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海倫市、安達市、牡丹江市東寧縣、寧安縣、嫩江縣、北安市,遼寧省的瀋陽市、大連市、阜新市,河北省的保定望都縣,山西省的太原市、翼城縣、長治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大荔市、富縣,安徽省的阜陽市臨泉縣、阜南縣,吉林省的長春市、吉林市、延吉市,江蘇省的徐州市、連雲港市、淮安市、豐縣,湖北省的十堰市,四川省的成都市、攀枝花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峯市喀喇沁旗,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福州市,廣東省的深圳市、惠州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臺灣省,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地,均有亓氏(丌官氏)族人分佈。

亓官姓 郡望

隴西郡: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亓官姓 堂號

隴西郡: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亓官姓 姓氏源流

1、亓官qí guān

歷史上罕見覆姓。《姓氏詞典》引《姓觿》收載;《中國姓氏大全》亦收,其注云:“較罕見覆姓。古有掌笄之官(負責女子出嫁之事),子孫以官爲氏。”或雲與“丌官”同。

2、亓官

亓官姓起源:古有掌笄之官(負責女子出嫁之事),子孫以官爲氏。

亓官姓 歷史名人

亓官姓古代名人

亓官氏春秋(公元前?待考~前485年),女,宋國人,孔子的妻子。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因父母曾爲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爲施氏的天下,施氏爲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爲施氏所容,孔母顏徵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十七歲時,孔母顏徵在逝世。孔子十九歲時娶宋國人丌官氏之女爲妻,一年後丌官氏生子,魯昭公曾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故給兒子取名爲鯉,字伯魚。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宋朝時期追封爲鄆國夫人,被儒家後世尊爲聖母。如今孔廟中的寢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丌官氏的專祠。孔子夫人在史書上稱爲“丌官氏”。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山東省曲阜孔廟舉辦祭孔大典,還特意專門恭請了亓氏門人蔘加(明朝以前的丌官氏後裔),並奉之爲上座。作爲舅親,孔家後裔始終未忘千古親情。除孔子夫人丌官氏外,歷史上的丌官氏名人幾乎絕記於史載。直至明初期朱元璋登基後,他在改姓運動中將“丌官氏”改爲“亓氏”,纔再現出一大批亓氏名人。

亓官賓元朝,據《亓氏族譜》記載,亓官賓爲元朝人,後改姓亓。

丌官才明朝,即亓才,(生卒年待考),字茂育,號成所;山東萊蕪人。著名明朝大孝子。明萬曆二十二年舉人,以奉親至孝聞名。

丌官之偉明朝,即丌之偉,(生卒年待考),字坦之,號超凡,丌官才之子;山東萊蕪人。著名明朝官吏,二門十世長支。讀書勤奮,明天啓壬戌科(公元1622年)進士,先後任成安知縣、浚縣知縣、戶部廣西清吏司主事、山西清吏司員外郎、河間知府。他脾氣犟,不怕地方上的豪強,不論誰犯法他都要懲治,這樣老百姓就很高興,宣揚他的大名,到任後凡權勢書札概不啓封,不受私請,以強直聞名,士民服其鐵石之操,稱爲“鐵面”。明天啓六年,朝廷敕命褒嘉爲文林郎。後調戶部廣西清吏司任主事,主管錢穀,詳細出納,賴心計之能,治績顯著。崇禎元年,被敕命褒嘉爲承德郎。亓之偉在監稅蘇淞常鎮漕運時,正值上海令漂沒漕米萬擔,大司農追究其責任,降爲西安府經歷。不久又升爲推官,恢復戶部主事職並監稅滸墅(今江蘇吳縣西滸墅關鎮)監稅草場。晉升爲員外郎,又升郎中,出任河間知府。在河間,他不趨炎附勢,對“權豪大戶,悉裁以法”,士民服其剛方之氣,閹黨卻畏其剛方之政。如當時正值宦官王提督軍務,此人驕橫跋扈,多數官員曲意奉迎,亓之偉卻與其針鋒相對。他還救助流離鄉民,專設房屋七十多間,解救並收容被變賣掠去的山東婦女一百多口,發給路費,送其還鄉。崇禎十三年萊蕪荒欠大飢,鬥米數金,亓之偉捐谷八百擔,煮粥賑饑,使一千多人賴以活命。後升任山西僉事分巡陽和,三年後,遷任參議分守朔州。,後來朝廷又升他當帶兵的官,歷任山西陽和兵備道、山西布政司參議、分守大同府朔州兵備道。明崇禎末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嚮明王朝都城北京挺進,沿途勢如破竹。李自成部攻下寧武城後,便圍攻朔州。亓之偉難以阻擋,退守朔州城,並在最關鍵的西門把守。此時,與其一同守朔州的守備已祕降農民起義軍,並勸亓之偉開門投降。亓之偉當面責罵,被已在城門後埋伏好的守備士兵刺傷,將其用毛氈裹身,打開城門投降。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農曆2月21日,李自成見亓之偉於辛莊店中,親自勸降,亓之偉不從,被殺,時年六十三歲。李自成進城後,有感於亓之偉之氣節,將其家屬找到後適當安置,並令其家屬制棺收屍,葬於朔州城西。後清兵入關,亓之偉夫人馮氏攜六歲的兒子收其骸骨,護送回鄉,於農歷11月17日安葬於蒼龍峽西側羊莊村南。朝廷以其殉節,封爲奉政大夫。清政府後爲其在城西廂建立“世科坊”和“聯捷坊”。清乾隆五十四年,對明末死節臣民予以諡號,追諡其爲“忠憨”,並崇祀爲鄉賢。亓之偉居官之外,善寫作,喜繪畫,所著有《蒼麓四書》、《素嘗辛草》、《過淮賦》及墓表數篇。所繪山水,筆法簡潔利落,格調清冷蒼涼。

亓詩教明朝,(生卒年待考),即丌官詩教,字可言,號靜初;山東萊蕪人。著名明朝官吏,一門九世長支。,明萬曆二十六年進士,先後曾任荊州、淮安二府推官、禮部給事中、都察院左令都御使、翰林院提督四夷館太常司少卿、欽差巡撫河南提督軍務、兼理河道。明萬曆四十四年,時任禮科給事中的亓詩教奉差歸裏,祭祖盡孝。期間作祭祖文、告墓文。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親賜御墨“亓氏先榮”,以表彰亓詩教忠孝節義。亓詩教及家鄉府、州、縣爲示皇恩浩蕩,隨即在李條莊村亓家林建“亓氏先榮”牌坊,並修建先祖林墓及宅園,牌坊於萬曆四十五年建成。按《亓氏族譜》記載,明萬曆四十五年,建透明碑,透明碑前右方即前林,再右前方即亓詩教故居宅院。前林與宅院之間爲前後花園。透明,石質精良,如鏡一般,人面朝正南,立於碑前,即可遠眺亓氏宅院及前後花園,又可從透明碑裏窺見其身後亓家林全貌。透明碑建於明天啓年間,坐北朝南,高二十一米半,並有高達五米半的門樓作爲保護,爲兩層前後門建築,系亓詩教爲其母程孺人所建。碑中堂爲:明徵贈暨亓母程孺人。微仕郎禮科給事中隱山神公道。老翰林兵部尚書趙秉中選文並書。,爲了表示對皇帝欽賜“亓氏先榮”的尊重,顯示亓家的榮耀,亓詩教在亓家宅院西南門外,坐北朝南建迎“聖旨”牌坊。從此處沿7米寬的“亓氏先榮,牌坊考詩教親作,丁巳建坊。告墓文爲證:天恩重錫,坊謹書日,召贈墓前,松楸動色,草木增顏。永峙山阿,不敢忘君,仰贍目擊,御墨高懸。亓家林位於李條莊村北,筆架山腳下。“亓氏先榮”牌坊始建於亓詩教父母(其父亓三顧,其母程孺氏)墳正南二十多米處。坐北朝南,寬五米,高八米,前正中上書萬曆皇帝欽賜的“亓氏先榮”,右書:“暨程儒人合葬佳成”,左書:“萬曆四十五年丁巳”。牌坊立柱兩旁各有貢柱。前門左右各有御碑兩塊,其後爲明清兩代石碑一百多塊。牌坊底座石砌而成,前後有五米,牌坊各正南5米處用七層臺階相連,兩邊有石柱、人頭石,鑲磚,建有月牙橋,(古語云:林中修上月牙橋,代代不離朝),其前、其左、其右各有兩眼“望天猴”。月矛橋正南三十米處建有普地橋,再向正南南北大路正直向北即可達亓家林。當時整個亓家林古木參天,約有一千多棵,以松、柏、槲樹爲主,最粗者直徑達一米半。建國前後,建萊蕪禮堂、汶河大橋用了很多,後又作鐵軌枕木,粗者需四十人才能抬動一根。,亓詩教晚年因朝廷黨派之爭,被貶爲庶人。其子嗣亦無超其右者,家道逐漸敗落。1941年臘月初,日寇兵至李條莊村,對所存遺蹟照過像,並有所破壞。1947年3月,萊蕪戰役時,國民黨兵將其宅院大門及兩旁石獅移開,並破壞。1958年,“大鍊鋼鐵”時,拆除林內牌坊,透明碑摟、宅院樓,建鍊鋼爐用。1966年破“四舊”時牌坊被炸燬。至今亓詩教宅院前後花園、前後林及所附牌坊、透明碑等建築已蕩然無存,今人只能從幾堵殘牆以及被破壞的石獅看到過去亓氏宅院的一些痕跡。

亓官姓 相關姓氏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