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曹姓,陸終之後。據《陳留風俗傳》、及《通志·氏族略》等載,出自古邾國國君曹夷父(曹甫,字伯顏),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第一個以顏爲姓的人是夷甫的次子小邾國國君顏友。據有關史料記載,陸終生六子:長子昆吾,封國在衛;次子參胡,封國在韓;三子彭祖,封國在徐;四子會人,封國在鄭;五子晏安,封國在邾;六子季連,封國在楚。五子晏安以曹爲姓,歷經唐虞、夏、商諸代,傳承情況缺乏史料記載。商亡,周興。周武王統一天下後,爲鞏固其統治地位,大舉興滅國、繼絕世的政治措施,封古邾國晏安的後裔俠爲邾子,其封國北鄰魯國,佔有今鄒城、滕州、費縣西部、濟寧、魚臺東部的土地。俠生輝,輝生成,成生車輔,車輔生將新,將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父(亦作“甫”),夷父,字伯顏。從邾國的宗子曹俠經過七代傳到了夷父。此時姬姓魯國從伯禽起君位已傳六代十君,在位的君主爲魯懿公姬戲,懿公戲是魯武公的次子,因受周宣王靜的偏愛,立爲魯君。
顏姓
魯懿公九年(公元前807年),魯武公長子姬括的兒子伯御策動魯人攻殺魯懿公,伯御自立爲魯君。伯御在位十一年。後來,周宣王舉兵伐魯,殺了伯御,擁立姬戲的弟弟稱爲魯國國君,即魯孝公。周天子宣王姬靜舉兵討伐自立爲魯君的伯御時,與魯國相鄰的邾國接受周宣王的命令,協助王師討伐伯御成功。周宣王因邾國國君夷父伯顏有功於周王室,於是賜夷父爲公爵,故而在《春秋公羊傳》中稱他爲顏公。夷父,字顏,又稱邾顏公,即邾國君位後稱伯顏,諡邾武公。他有二子、一弟。長子夏父,次子友,弟弟叔術。長子夏父承襲武公爵位,在曹姓邾國做國君,傳二十九世,戰國末葉被楚宣王所滅。次子友被封到倪地,國名小邾,史稱小邾。小邾國東鄰魯國,西北與邾國接壤,西南鄰濫國。邾武公伯顏的弟弟叔術則被封於濫國。姬友被封於小邾國後,對曹姓邾國來說已是另一支派,其後裔不得繼續以曹爲姓,於是姬友根據當時的周禮所規,以其父邾武公夷父的字“顏”爲氏,小邾遂爲顏氏國,在顏氏族譜中稱姬友爲顏友。
後邾國被楚國所滅,顏公子孫便以王父字爲氏,稱顏氏,史稱顏氏正宗。顏氏族人大多尊奉夷父爲得姓始祖。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顏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爲魯國國君,因在朝廷任職脫不開身,因而派長子伯禽到魯國赴任。
後來,伯禽又把子孫中的一支分封在顏邑(今山東鄒縣),使他們任職於魯國,衣食於顏邑;這支周公的後代,後來以地名爲姓氏,稱顏氏,世代相傳至今。
北戎等族
源於北戎,東胡族,濊貊、肅慎,蒙古族、東胡族乞顏部,屬於以歷史事件仿生爲氏。《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等中記載:乞顏氏,古稱乞雅惕氏、或乞牙惕氏,亦稱奇顏氏、怯特氏、奇渥溫氏、乞雅惕氏、其莫額德氏、其木德氏、乞袁氏等,都是由乞顏氏部族分衍的氏族名稱,是蒙古姓氏中最古老姓氏,至今已有二千餘年的漫長曆史了。隨着氏族人口的不斷增加,乞顏部逐漸分衍出多個分支氏族。新增加的氏族名稱又成爲其氏族成員的血緣標記,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核心族人仍保持以“乞顏”爲姓氏。乞顏,有時也稱做“乞雅惕”。在蒙古語中,“惕”是詞尾複數附加成分,表示衆多的意思,在蒙古語詞彙中,“惕”、“特”、“德”等字,均表示爲複數。
乞顏氏族人的漢姓多是以諧音漢字所改的單字漢姓,主要顏氏、吳氏、烏氏、鄔氏、齊氏、祁氏、陳氏、秦氏等。主兒乞氏,多改漢字姓多爲朱氏、周氏、康氏、齊氏、祁氏、陳氏、秦氏等。而更加古老的乞顏氏,其族人的漢姓多是以諧音漢字所改的單字漢姓,主要有顏氏、齊氏、祁氏、陳氏、秦氏、吳氏、烏氏、鄔氏等。
回族
其它民族融入回族的也有,如回族的宛姓、顏姓,源出滿族的完顏氏。
滿族
源於滿族,出自遼國屬蕃 女真巴顏部,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巴顏氏,亦稱巴雅氏,源出遼國時期的附屬蕃國女真巴顏部,其部原居巴顏溝一帶(今黑龍江哈爾濱木蘭),因以爲部落稱謂,部衆引爲姓氏,滿語爲Bayan Hala,漢義“衆多、富裕”。遼國滅亡之後,巴顏部移居齊齊哈爾(今吉林齊齊哈爾)、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木倫(今黑龍江省穆棱、雞東、密山一帶),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清朝晚期以後,滿族巴顏氏多冠漢姓爲顏姓,富姓、于姓等。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滿漢名臣傳》、《滿族的社會組織》、《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等中記載:
⑴.滿族尼瑪奇氏,滿語爲Nimaci Hala,漢義“山羊皮”,世居地待考,人口非常稀少,后冠漢姓爲顏氏、於氏等。
⑵.滿族松顏氏,滿語爲Sungyan Hala,世居尼亞滿(今遼寧新賓尼亞滿山區),所冠漢姓爲顏氏。
⑶.滿族舍顏氏,滿語爲Seyan Hala,漢義“潔白”,世居費雅朗阿(今遼寧新賓),所冠漢姓爲顏氏。
⑷.滿族唐顏氏,滿語爲Tangyan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所冠漢姓爲顏氏、唐氏。
⑸.滿族顏濟氏,亦稱燕濟氏、嚴穆吉氏,滿語爲Yan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爲顏氏、楊氏等。
⑹.滿族顏扎氏,亦稱燕札氏、顏查氏、閻拉扎氏、顏之哈拉氏、庫雅拉彥札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顏盞部,以姓爲氏,滿語爲Yanja Hala,世居雅蘭西楞(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蘇城東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時期開始,民間多冠漢姓爲顏氏、官家則多冠漢姓爲閻氏、張氏等。
⑺.滿族顏珠氏,亦稱顏之氏、顏之哈拉氏,滿語爲Yanju Hala,世居雅達琿春村(今吉林琿春海蘭河西境),後多冠漢姓爲顏氏、閻氏。
鮮卑等族
源於鮮卑族、党項族、鄂溫克族等,《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等中記載:乞顏氏,古稱乞雅惕氏等,到了金、元時期,多有党項族、鄂溫克族引爲姓氏者,稱乞顏氏,或稱恰特氏、怯特氏,滿語拼音爲Kiyat Hala或Ciyat Hala,即乞顏氏的異讀,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武威一帶),後多冠漢姓爲顏氏,奇氏。
蒙古族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巴顏部,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爲氏。蒙古族巴顏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巴顏部,是蒙古族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敖漢(今內蒙古敖漢旗)。巴顏部後分衍有敖漢氏、阿爾塔斯氏、巴顏氏、博爾克氏、鄂爾敦氏、奈曼氏、薩爾圖氏、薩爾屯氏、薩勒珠特氏、伊勒門氏等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錫伯族等少數民族的姓氏。
女真族
源於女真族,出自東北 金國時期女真完顏部,屬於 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完顏部,是女真民族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按史籍《金史》的記載,完顏部居住在鴨綠江上游及圖們江流域,女真族是由該地區的古朱裏真人組成的,與採集珍珠的居民有關。到了南宋理宗趙昀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窩闊臺六年,公元1234年),南宋與蒙古聯軍滅亡了金國。此後,故金國女真貴族完顏氏多遷居完顏(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區)、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流域)、喀拉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大淩河(今遼寧錦縣)等地區,其中有被蒙古軍隊裹挾入蒙古諸部落中者,將完顏姓氏帶入了蒙古族。
在明朝時期和清朝中葉以前,完顏氏(或兀顏氏)即多冠漢字姓爲顏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等。
錫伯族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錫伯族顏濟哩氏,亦稱楊吉哩氏、焉哲勒氏,世居瀋陽(今遼寧瀋陽)、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Yangiri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滿族顏濟哩氏多冠漢姓爲顏氏、閻氏、楊氏、韓氏、沈氏等。
契丹族
源於契丹族,出自遼國末期將軍耶律·慎思,屬於帝王賜改姓漢化爲氏。北宋宣和七年(遼保大五年,金太宗完顏晟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遼國中京大定府(今遼寧寧城西大名城)被金國攻陷,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在鴛鴦濼捺鉢,聞訊後急走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一帶,乘輕騎逃入夾山(今內蒙古薩拉齊大青山)。在金天會年間,金國有個著名的將軍完顏·元宜,就是耶律·慎思的兒子,他在滅北宋的系列戰爭中功勳卓著,被授予銀青光祿大夫。到了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完顏·元宜之子完顏·習涅阿補晉升爲符寶祗候,請求依着女真族人的慣例遷官,金世宗完顏雍不願意外族人臣領有重位,因此說:“當年先帝賜姓,只是一時之權宜。”當即詔令完顏·習涅阿補還複本姓耶律氏。完顏·習涅阿補不敢抗旨,只好改回耶律氏,如此一來,就失去了所有的貴族身份和地位。
後來,耶律·習涅阿補(完顏·習涅阿補)的後代少有爲官爲將者,卻有保持完顏姓氏者,在南宋與蒙古聯合滅金國後,即改漢姓爲顏氏,世代相傳至今。
其他少數民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臺灣省高山族土著、毛難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顏氏族人分佈。
當代顏姓的人口已近170萬,爲全國第一百一十二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3%。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如今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河南三省區,大約佔顏姓總人口的超過一半,其次分佈於四川、江蘇、江西、浙江等,這些省的顏姓又集中了很大部分,顏姓分佈很不平衡,顏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山東大部、湖北南部、貴州大部、雲南東南、四川北段、青海東部、甘肅中西部、魯蘇交界地區、黑吉東部,顏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2.2%以上,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1%的顏姓人羣。在魯蘇大部、安徽、江西東北、河南東南、湖北北部、陝西南端、甘肅東南、寧夏西部、;內蒙古西部、雲川大部、重慶、貴州西北、黑龍江西部、吉林中部,顏姓在人羣中的頻率在0.11%一0.2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1.2%,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1%的顏姓人羣。
部分始祖
曹夷父(曹伯顏,邾武公):夷父,字顏,又稱邾顏公,即位後稱邾武公。傳說上古顓頊帝的玄孫陸終,一次產下六子,依序爲樊、惠連、萊言、安、季連。後周武王興師克紂,大肆分封諸侯,就把陸終五子安的一個叫做挾的裔孫,封於邾地,最初乃魯國之附庸,後來傳到夷父的時候,因其字爲顏,《公羊傳》謂之顏公。後邾國被楚國所滅,顏公子孫便以王父字爲氏,稱顏姓。他們尊夷父爲顏姓的得姓始祖。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至今已千餘年。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至今已千餘年。
顔姓古代名人
顔回春秋,魯國賢人,爲孔子得意門人,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他
顔延之南朝,字延年,宋文學家。祖籍琅邪臨沂。曾祖含,右光祿大夫。祖約,零陵太守。父顯,護軍司馬。少孤貧,居陋室,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絕當時,與謝靈運並稱“顏謝”。
顔之推南北朝,顏見遠之孫、顏協的第三子。字介,琅邪臨沂人。文學家、教育家,初仕梁元帝爲散騎侍郎,西魏破江陵,之推以國仇不仕魏,投奔北齊,任黃門侍郎、平原太守,後北齊亡,又投奔北周爲御史上士。隋開皇中,被太子召爲學士,極爲禮遇,不久病逝。他一生奔波,飽經離亂,常因身仕異國爲恥。故其詩篇多有傷感懷舊之情。其所著《顏氏家訓》一書,共二十篇(見下第2-5樓“附錄
顔師古唐朝,京兆萬年人,顏之推之孫。學者、訓詁學家,官至中書舍人,著有《五經定本》等。
顔昭甫唐朝,顏之推的曾孫。官吏、學者,歷官侍郎,華州刺史。工篆、籀、草隸書,與內弟殷仲容齊名,而勁利過之,爲伯父師古所賞重。
顔真卿唐朝,顏昭甫之孫。大臣、書法家。開元年間進士,累官至監察御史。因忤逆楊國忠被貶魏平原太守,他預料安祿山必反,早爲之備。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他與從兄果卿共起兵,附近17郡響應。亂平後,他入京爲官,連遭讒言,屢被貶黜。後爲刑部尚書,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肅宗、代宗時,他數次爲正義而言,爲大臣所不喜。德宗時,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帥,攻陷汝州,顏真卿受命前往勸諭,後持節不屈,終被李希烈殺害,終年76歲。顏真卿善正、草書,筆力沉着雄渾,爲世所寶,稱爲“顏體”。故宮博物院藏有其66歲作《竹山連句》墨跡。著有《顏魯公文集》。
顔杲卿唐朝,字昕,長安萬年人,和顏真卿同爲顏昭甫之孫。父親顏元孫,任濠州刺史。顏初任范陽戶曹參軍,曾是安祿山的部下。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時,杲卿和兒子季明守常山,任太守,顏真卿守平原,設計殺安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河北有十七郡響應。天寶十五載,安祿山叛軍圍攻常山,叛軍抓到季明,藉此逼迫顏杲卿投降,但顏杲卿不肯屈服,還大罵安祿山,季明被殺。不久城爲史思明所破,顏杲卿被押到洛陽,見到安祿山,顏杲卿瞋目怒罵安,也被處死。顏真卿後尋得季明的頭顱,寫下了《祭侄文稿》一文。
顔復宋朝,山東省人,畫家、官吏。顏回四十八代孫,官至太常博士。顏耕道
顔博文北宋,德州人,畫家、詩人。徽宗時進士,仕著作佐郎。長於人物,亦善水墨花卉。遺畫有《羅漢圖》、《閒雲出岫圖》、《野水圖》等。
顔直之宋朝,長洲人,畫家。善畫人物,工小篆,作《集古篆韻》,官至中散大夫。其子顏汝勳,官朝請大夫,亦工篆。
顔輝元朝,廬陵人,畫家。善畫人物、佛道,亦工鬼怪,造型奇特,用筆雖見刻露,卻筆法奇絕,有八面生意之趣,開明初吳偉畫法之先河。有《中山出獵圖》、《李鐵柺像》傳世。
顔宗明朝,廣東省南海人,畫家。舉人出身,曾任邵武知縣,後署兵部員外郎。善畫山水,融北方山水畫風於南方山水畫中,多寫平遠景色,蒼渾健勁,獨具風格。有《湖山平遠圖》遺世。
顔光敏清朝,山東省曲阜人,清康熙年間進士,官考工郎中。少年聰慧,九齡工草書,十三嫺詩賦。
顔伯燾1792—1855,清代嘉慶至咸豐年間官員,曾任閩浙總督。是鴉片戰爭中的主戰派之一。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顏伯燾調任閩浙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