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源於姬姓的後代。公元前1122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曹振鐸被封於曹,建都陶丘,成爲始封之君,也就成爲曹氏的受姓始祖,曹參、曹操即其後人。
2.源於官位。顓頊曾孫吳回之孫安被封在曹國(在今山東菏澤一帶),屬於以國名爲氏。相傳顓頊帝有曾孫叫吳回,在帝嚳時爲火正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女嬇爲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五子名安,曹姓,夏禹賜封安爲曹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在大禹治水時,安正逢其時,他因佐夏禹治水有功而被賜曹官。曹官也就是“圜土”爲牢,看押奴隸的官,這在當時以鎮壓奴隸爲主要職能的奴隸主政權中並非小官。安後來以官爲氏。這是曹姓得姓之始,曹安即是曹姓得姓始祖。周時,武王改封曹安的後裔曹挾於邾國(今山東省鄒城境內,滅於楚)。戰國時,邾國被楚宣王所滅。之後,邾人有的以國爲氏,改爲朱氏;有的仍以曹爲氏,是爲曹氏。
3.古代曹國人來中國後以曹爲姓。古代的曹國,大約在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的北方和東北方一帶。《北史》、《隋書》等書記爲昭武諸國之一。當時,有曹國人來中國,有的以曹爲姓,傳之後世。
5.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匈奴曹姓。《晉書》載記有匈奴右賢王曹轂屯馬蘭山。又載有貳城胡曹寅獻馬3000匹,以寅爲鎮北將軍、幷州刺史。公元413年,北魏初吐京胡首領曹龍、張大頭等率部衆兩萬人,入蒲子(今山西省隰縣),推曹龍爲大單於。公元416年6月,幷州胡人數萬落叛逃後秦,人平陽,曹弘被推爲大單於。《晉書·世祖紀》有山胡曹僕渾,是投降漢人的匈奴族,演變爲步落稽胡。
滿族曹姓。索佳氏改曹氏、索氏,分佈於鄂爾坤、俄漠和、界凡、長白山、馬爾敦、大淩河等地。鄂託氏,後改爲曹氏,分佈於赫圖阿拉、葉赫、烏喇地方。
蒙古族曹姓。曹光明,鎮江人。曹。春林,法庫人。曹都,巴林右旗人。曹裏鷹,原爲民勤漢人,遷阿拉善族,起蒙古各察來臺。
藏族曹氏。大通縣大通川土千總戶曹通溫布,番族,以曹爲姓,清乾隆九年以功授職。
曹姓淵源
瑤族曹姓。泰國德伊兌村十二姓之一,原住南京,遷潮州府河楊河。元末大亂,又遷貴州,再轉遷泰國北部山區。
阿昌族曹姓。曹老莘,隴川縣芒東寨經師。曹秉薄,原爲漢人,明洪武二年遷騰越,又到綺羅、羅文衝關璋,娶阿昌族女哄氏而成爲阿昌族。一支遷路西縣高埂田爲阿昌族。一支遷蘿蔔壩成爲傣族。一支到隴川縣小新寨成爲景頗族載瓦支。
布朗族曹姓。勐臘縣倚邦土千總曹當齋,清雍正七年(1729年)從徵普思逆夷,殺賊有功,給土千總。
昭武九姓的曹國。進入中原地區並留居的昭武九姓之曹國人,後依漢族人化習俗,以國名漢化爲姓氏稱曹氏,世代相傳。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彝族、哈尼族、納西族、回族、錫伯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曹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曹氏,世代相傳。
受姓始祖
曹振鐸,生卒年不詳,姬姓,名振鐸,亦稱曹叔振鐸(受封曹國,叔是排行,故稱曹叔振鐸或曹振鐸),周文王姬昌與太姒所生第六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周朝諸侯國曹國始封君,曹氏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曹安、曹伯、曹振鐸、曹嵩、曹龍、曹弘、曹秉薄、曹當齋、曹啓宗、曹玉溪、曹十哲、本牙海。
早期的曹氏誕生於山東,長期在山東居住和繁衍。至於遷徙山西、陝西、河北、安徽等地,則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先秦時,曹姓主要活動在甘肅、山東和江蘇北部。秦漢時,曹姓已分佈於長江以北各省和華東地區。唐初和唐末,中原有兩次南下大移民,曹姓是其中進入福建的中原姓氏之一。唐末宋初,曹姓進入了兩廣。清初曹姓進入了臺灣地區。
漢時,曹姓已經廣佈於北方及安徽等地。這是曹姓一個非常重要的繁衍時期。漢時曹姓已廣佈於北方及安徽等地,其中出自姬姓的邾國曹氏,後人多居於譙郡,漢相曹參即屬此支。這時,曹姓是以現山東、安徽、河南、江蘇北部等地分佈最爲集中,以至後來曹姓家族的主要郡望均分佈於這些地區。東漢時,已有曹姓移居浙江,安徽等地。
魏晉南北朝時,三國以後,原本單純的曹姓混亂了,不但被曹操冒姓,還有被康國之後冒姓的記錄。又因北方連年戰亂,曹姓開始大舉南遷,於唐初遷漳州(今屬福建省),後漸至福建的同安、南安、安溪、芹山等地。
唐代末年,曹氏大規模南遷江南。久居北方的曹氏先人爲躲避黃巢朱溫亂,舉家南徙,有的一直展轉入湘入閩,遷居衡山、漳州一帶。後在福建南部也出現曹氏蹤跡,都是這次南遷的曹之後代長期繁衍、播遷的結果。
福建南部的這些曹氏族人,後來又遷居臺灣。現臺灣的南投、彰化和臺北三縣是曹姓最多的地區。
宋朝時期,曹姓大約有6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81%,排在第二十四位。曹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曹姓總人口的41.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這兩省曹姓大約佔全國曹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佈於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全國呈現北部冀豫、東南皖贛浙兩大曹姓聚集地區。宋代以後,曹姓已經廣佈於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了。
明朝時期,曹姓大約有6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65%,列爲第三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曹姓人口增長值爲負值。明朝以前,曹姓的主體一直在中原和山東,宋元明時期北方連續不斷的戰爭,曹姓人羣自然受到了嚴重的衝擊,人口減少十分明顯。明朝時期,江蘇爲曹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曹姓總人口的19.3%。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浙江三省,大約佔全國曹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江西、安徽等省。全國重新形成了魯、蘇、浙、贛、皖曹姓人口聚集的大區。
曹姓東晉時期
西晉後期,歷時16年的“八王之亂”,使司馬氏政權勢力耗盡,西晉滅亡後,司馬睿於次年3月自稱晉王,在江南建立政權。公元318年,愍帝司馬鄴死訊傳到建康,遂接皇帝位,定都建康(即今長江以南的南京市年),仍以晉爲國號,史稱東晉。公元383年,氐族貴族政權前秦以87萬大軍南下,企圖攻佔江南,東晉以8萬軍隊抗擊,大敗秦軍於安徽省境內的淝水。在戰亂中,曹姓被迫大遷徙。
安徽青陽縣墩頭曹姓是三國時曹爽的後人,據<墩頭曹氏宗譜>(清曹氏族人修)載,建業十七世祖曹彥(乳名漢)以孝聞世。大興三年(320年)被大臣王導和周(凱-幾+頁)推薦任南朝翰林中書,他任官後的第二年(321年)爲避戰亂,率家眷宗族1300多人渡江南下,居京口(即今江蘇省鎮江市)。在連年戰亂中,曹姓又從京口四散遷徙,有的往扶蘇,有的往丹陽(今陝西、河南兩省間丹江以北地區),有的往洪都(江西省南昌府的舊稱),有的往浙(即今浙江省),有的往閩(即今福建省),有的往新安(今江蘇省睢寧縣),有的轉往江北(指今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及大別山以東地區,近代多指今江蘇長江以北地區),分居18處。
安徽省青陽縣墩頭之曹姓以十九世孫曹沛爲一世祖。曹沛於東晉太和(367—371年)間,任廣陽(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令,當時掌握長江上游兵權的桓溫專擅朝政,遂辭官並隱居青陽縣城之東喻山約10裏的涇陽鄉墩頭裏(村)。曹沛孫曹轂出守並家居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三十五世祖曹翔復居安徽青陽縣墩頭故里。
曹姓唐朝時期
唐高宗總章年間(668-670)陳政,陳元光奉命入閩,曹姓也從此開始遷入福建。唐末黃巢起義時,河南固始曹氏又有一批人遷徙到福建。
唐朝末年逢軍閥之亂,公元897年(唐乾寧四年)河南中州譙國堂曹啓宗歿於王事,時年24歲,追贈光祿大夫。904年(唐天覆四年)因避朱溫之亂,曹啓宗夫人何太君率三子曹訝、曹諒、曹謙逃離原住地河南中州(洛水畔),經四川、邵陽,輾轉數千公里、歷經三十餘年,於後晉初年(約936年後晉天福元年或937年後晉天福二年)定居湖南衡山。後曹諒遷湖南耒陽,曹謙遷湖南益陽,長子曹訝一脈仍居湖南衡山(含衡山、南嶽、衡東)。
曹姓兩宋時期
北宋末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大舉南侵,攻破宋都汴京。北宋滅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後渡江南下,遷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是爲南宋。北宋開國宰相曹彬在朝爲官的後代子孫也隨南宋王朝南遷。
曹彬子孫南渡時由汴徙吳(今屬江蘇省),居常熟州(今屬江蘇省)之祿莊裏者,號福山曹氏,併爲旺族。南宋寶佑元年(1253年)曹彬子曹瑋之五世孫“孝慶公”,因官由河北靈壽縣遷往豫章(今屬江西省),爲豫章曹氏之祖,曾任瑞州府和隆興府(今均屬江西)知州;其子善翁與美翁又遷去了山東。
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金兵南侵,河北真定曹彬之後裔子孫很多遷徙外地,多數是南渡遷往淮河泗水流域的江蘇和浙江一帶。曹彬後人有四支十八房南遷。曹姓佔了江蘇、浙江人口的一半。今上海市上海縣、青浦縣曹姓,今上海市松江縣西曹姓,今江蘇省泰興縣曹姓,今江蘇省金壇縣曹姓,今江蘇省江陰縣曹姓,永嘉(治所今浙江省溫州市)曹姓等都是南遷十八房中曹氏。
南宗理宗(1225—1264年),曹彬十二世孫友聞任沔州知州,友萬爲武翼大夫,兄弟二人在與元兵的兵戰中全軍覆滅。友萬子名“祖七公”,見宗族中人大多死去,便由河北真定靈壽縣遷江西都昌縣之石壁山,之後又遷湖南湘鄉縣,生子三人,長子曹庚一居磨河,二子曹庚二居鬥鹽,三子曹庚三居西亭。
曹姓明清時期
常寧市勝橋鄉曹姓是曹操的子孫,入常始祖曹志道原居江左(今蕪湖市、南京市長江河段以東地區)之衛馬船,明初洪武間(1368—1398年)任省祭,奉命祀九嶷(今寧遠縣九嶷山)的路上經過常寧,覺得楚南尤其是常寧土沃人醇,於是在解職離任後攜其族兄弟志通與志松、志柏徙居常寧,距現代已有600多年。常寧勝橋鄉曹氏人口發展很快,這支曹氏一修譜爲清雍正七年(1729年),此時距鼻祖道公12代,據庠生三益序說“數百人之身。”道光十年(1830年)曹子鈞序說這支曹姓“棋羅星佈,繁衍不下數千人”。百年間竟增加人口幾倍甚至十倍。今有人口一萬餘。
始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的曹志道家族已遷布常寧市內的洋泉、板橋、黃桐、塔山等鄉鎮。因生活計,曹國球、國瑞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遷往湘潭、湘鄉縣。這支曹姓今已分佈於湖南省內的衡陽市、祈陽縣、長沙市、零陵市、株洲市等地。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遷住四川的有曹三極、三綱、三恪和三景。康熙年間(1662—1722年)遷往四川的有曹三川、三揖、三德、三蘇、三晉、曹庚、曹弼、曹陶、曹思、曹巽等。清代遷住四川的還有曹陌、曹裏、曹隅、曹昌、曹鈞、曹佚、曹伯、曹俯、曹位、曹傑、曹佐、曹仕、曹僻、曹佑、曹子寶、曹子貞、曹子貴、曹子貫等。
曹姓遷居臺灣
曹安支曹姓於商周時有一支南遷臺灣,成爲高山族的一支曹人。後世也時有曹人遷徙臺灣。雍正年間(1723—1735年),福建曹氏部分移居臺灣。臺灣省據1978年的統計,在當地100大姓中曹姓排第58名。
曹姓移居海外
雍正年間(1723—1735年),福建曹氏部分移居臺灣,後來有的又徙居海外。緬甸曹氏。
曹姓的郡望在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彭城郡(今江蘇省徐州市)、高平郡(今山東西南部)、東海郡(今山東郯城)、陳留郡(今河南省開封市)、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縣)、鉅鹿郡(今河北省南部地區)。
曹姓的郡望在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彭城郡(今江蘇省徐州市)、高平郡(今山東西南部)、東海郡(今山東郯城)、陳留郡(今河南省開封市)、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縣)、鉅鹿郡(今河北省南部地區)。
1、曹
現行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內蒙古之烏海,甘肅之酒泉,江西之崇仁、金溪,雲南之馬關、瀘水、隴川等地有分佈。漢、滿、鮮、彝、畲、土家、布依、納西、傈僳、基諾、阿昌、普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曹,古國名,曹叔振鐸所封。鄭樵注云:“叔振鐸,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邱(按:國曹,都陶邱),爲宋景公所滅,子孫以國爲氏。”此當系出姬姓。
2、《廣韻》“顓頊玄孫陸終之子安,是爲曹姓。”《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注引《元和姓纂》亦云:“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安爲曹姓,周武王封之於邾,爲楚所滅,遂復曹氏。”(3)《姓氏考略》注引《晉書》雲:“後漢曹嵩,本姓夏侯、冒姓曹,”此爲複姓夏侯氏所改。
4、西域姓。《姓氏考略》注引《隋書》雲:“康國支庶分王有曹國,即以曹爲氏。”康國,古代西域國名,其地在今烏茲別克斯坦之撒馬爾罕。隋唐時西域曹國人來中國者,即以曹爲姓。
5、或爲滿族姓氏所改。清代滿族姓索綽絡氏、鄂託氏等或改爲單字姓“曹”。
6、又:爲清代高麗族姓,世居建常地方。
7、基諾族之曹姓,雲南之景洪有分佈,由“考卜也撒”所改。
8、阿昌族之“曹”姓,系“喇翁”、“喇曹”氏所改。
9、普米族曹姓,出自“熊-扛尼”氏、“本牙”氏。
2、曹
曹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57%,爲中國人口最多的50個姓之一。尤爲四川、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多此姓,4省曹姓約佔全國漢族曹姓人口46%。
曹姓起源:①顓頊玄孫陸終之後封於曹(故城在今山東曹縣西北70裏),其後因以爲氏。又說:陸終第六子安爲曹姓,裔孫曹挾,周武王封之於邾,其地魯國鄒縣。十四代孫邾文公遷於繹,至戰國時滅於楚,封其君爲鉅鹿侯,子孫復爲曹姓。②周成王封母弟,即文王第六子叔振鐸於曹(故城在今山東定陶西北4裏),春秋時滅於宋,後因以爲氏。③幷州曹姓。出自匈奴。④東漢大司農大鴻臚曹蒿,本姓夏侯,冒姓曹,見《晉書》。⑤康國支庶分王有曹國,即以曹爲氏。隋時康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唐時統稱昭武九姓。⑥金時女真人奧屯氏,漢姓曰曹。⑦西夏人姓。⑧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清滿洲八旗姓索佳氏、索綽絡氏、鄂託氏等後均有改爲曹姓者。今滿族姓。⑨清高麗人姓,世居建常。今朝鮮族姓。⑩明、清時雲南普洱府思茅廳倚邦(在今猛臘北)土千總曹氏,系布朗族。⑪拉祜族黑苦聰人勞朝氏,漢姓爲曹。⑫普米族本牙海氏,漢姓爲曹。⑬傈僳族施饒時氏族,漢姓爲曹。⑭彝、阿昌、哈尼、蒙古、納西、回
曹姓名人:
曹沫,春秋時魯將。
郡望:譙國、彭城、高平、鉅鹿,譙郡。
曹姓古代名人
曹端明代,字正夫,號月川,著名學者,被推爲“明初理學之冠”。
曹唐唐代,字堯賓,詩人,初爲道士,代表作《劉晨阮肇遊天台》
曹松晚唐,字夢徵,詩人
曹啓宗唐末,光祿大夫,湖南省南嶽衡山譙國堂曹姓始祖。
曹圭五代十國吳越大將
曹仲達本名弘達,曹圭子,吳越丞相
曹彬北宋,字國華,名將,歷任右驍衛上將軍、侍中、武寧軍節度使、都監、樞密使等職。
曹翰北宋,初年名將。
曹承輝北宋,字耀衡,湖南衡山人,曹啓宗三世孫,仁宗朝兵部尚書,贈銀青光祿大夫。
曹仕泰北宋,字安伯,末年人,湖南衡山人,曹啓宗九世孫,任樞密使。
曹知白元代,字又玄,號雲西,人稱貞素先生,畫家、藏書家。
曹劌春秋時期魯國名將,著我國最早的兵書《曹沫之陳》
曹鼐明代,字萬鍾,號恆山,政治家,正統年間內閣首輔。
曹頂明代,曹彬後裔,抗倭英雄。
曹學佺明代,字能始,一字雁生,號雁澤,又號石倉居士,文學家、詩文家、詩選家、學者,閩劇始祖之一。
曹文詔明朝,崇禎年間名將,號稱第一良將。
曹變蛟曹文詔侄,抗金(後金)名將,不願投降金軍而犧牲。
曹申吉清初,別號澹餘,曹一麟玄孫,大臣。
曹寅清代,字子清,號荔軒,又號楝亭,文學家、藏書家,曹沾祖父。
曹沾清代,字夢阮,號雪芹,小說家、文學家。其名著《紅樓夢》爲中華民族留下了一部寶貴的遺產。
曹振鏞清代,字懌嘉,號儷生,曹操後人,大臣,官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編修、學政、軍機大臣等職。
曹不興三國吳,亦名弗興,著名畫家,擅畫人物、佛像
曹霸唐代,曹髦後裔,傑出畫家,官武衛將軍。擅畫馬匹,杜甫曾贊其所畫御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
曹振鐸又稱曹叔振鐸,周文王第六子,周武王同母弟,曹氏受姓始祖
曹參西漢,字敬伯,開國元勳,相國。
曹萌字元偉,曹操曾祖父,曹參之後,曾經認豬不認
曹騰字季興,魏高帝,曹操祖父,歷史上唯一被追尊爲皇帝的宦官
曹嵩字巨高,魏太帝,曹操父,漢靈帝朝廷要臣,官至太尉
曹操字孟德,魏太祖,魏武帝,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統一中國北方,三國魏朝的奠基者。
曹仁字子孝,曹操從弟,三國曹魏名將
曹昂字子脩,魏豐愍王,曹操庶長子,於宛城戰死
曹丕字子桓,魏高祖,魏文帝,曹操嫡長子,魏朝開國皇帝,被尊爲當時的文壇領袖,精於詩歌創作
曹彰字子文,曹操三子,魏任城王,魏朝將領,多次擊退烏桓等遊牧民族勢力
曹植字子建,曹操四子,三國著名詩人,以詩文著稱於世
曹衝字倉舒,曹操子。留有“曹衝稱象”的典故
曹宇字彭祖,魏燕王,曹操子,曹衝同母弟,西晉建立後,曹宇被降封爲燕公
曹真字子丹,原姓秦,曹操族子,魏朝名將,功績最大的莫屬於復通西域
曹休字文烈,曹操族子,曹魏名將
曹叡字元仲,魏烈祖,魏明帝,曹丕長子,魏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間多有作爲,多次擊退蜀、吳進攻,有文采,但文學成就不及曹操、曹丕、曹植
曹芳字蘭卿,魏少帝,魏齊王,曹魏第三位皇帝,曹彰孫,曹楷子,曹叡養子,被司馬師所廢
曹髦字彥士,曹丕孫,曹霖子,魏高貴鄉公,魏朝第四位皇帝,不幹司馬氏所迫欲刺殺司馬昭,爲司馬昭手下成濟所弒
曹奐字景明,魏元帝,曹宇子,魏朝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265年被司馬炎所廢,魏亡後被封陳留王
曹姓近代名人
曹福田清末,天津義和團著名首領,後被清政府殺害。
曹學楷鄂豫邊紅軍和根據地創建人之一
曹廷傑字彝卿,學者,爲後人研究東北歷史地理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曹錕字仲珊,保定王,中華民國第五任總統,北洋直係軍閥首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
曹汝霖曾任清政府外務部副大臣、袁世凱政府的外交次長,晚年拒絕與日本人合作,保持晚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