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浦姓

姓氏

拼音

人口約 18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336 位。

位於羊姓 之後,厲姓 之前。

浦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362018年
2014年2013年333
2007年2006年370
1995年3771987年370
1982年308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318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318

39

40

41

42

浦姓
浦姓頭像

浦姓 起源

浦姓主要源自:姜姓己姓姬姓嬴姓姚姓

浦姓起源一

出自姜姓,是西周時期姜太公的後代。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後人有奔於晉國的,做了晉國大夫。因爲被封於浦,於是以浦作爲姓氏,稱爲浦氏。

浦姓起源二

源於己姓,出自夏王朝時期舜帝裔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遠古時蒲草可當食物,長大後可織衣編席。蒲草多生在水邊,被看作是吉祥之地,“端午節”無蒲草不成節。

相傳,在夏王朝時期,舜帝的裔孫被封在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據說是當地以盛產蒲草而得名。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封邑名稱爲姓氏者,稱蒲氏,其後人中有簡略去“艹”部首改稱浦氏,世代相傳至今,是歷史非常長的姓氏之一。

浦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少昊氏支裔皋陶的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皋陶是傳說中的少昊氏支裔,東夷部族首領之一,主要活動在奄地一帶(今山東曲阜)。虞舜執政時期,皋陶曾擔任負責任掌管刑法的士,他以正直著稱。大禹繼舜爲帝后,皋陶亦繼續受到重用。春秋時期,在今江淮一帶有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小諸侯國,史稱“羣舒”。這些小國都是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在分封皋陶後裔時所建的封國,皆爲子爵小諸侯國。羣舒諸國起先在周惠王姬閬二十年(公元前657年)被嬴姓的徐國所攻取,後又在周襄王姬鄭七年(公元前645年),楚國與徐國之間爆發的大規模“婁林之戰”中,乘機脫離徐國控制而分別復國。

其中,有一著名的舒鳩國,其國地在舒(今安徽舒城),在春秋時期,爲楚國控制下的附庸國。

周簡王姬夷三十七年(周靈王姬泄心二十三年,公元前549年),晉平公姬彪率諸侯聯軍攻齊國,楚康王羋昭(熊居)則發兵攻鄭國以援救齊國。當時,與晉國結爲聯盟的吳王諸樊便派使臣唆使楚國的附庸國舒鳩叛楚。楚康王當即率領楚軍自鄭國回師至舒鳩國地荒浦(今安徽桐城西北部),責問舒鳩叛楚之故。舒鳩國的公子辨稱並未叛楚,並請求與楚國再次結盟。楚康王當時欲出兵懲罰其失信,卻被令尹蓮子馮勸阻,因爲此時主要的敵人是晉、吳兩國。

周簡王姬夷三十八年(周靈王姬泄心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孫叔敖派侄兒蔿子馮率舒鳩叛楚從吳。楚康王大怒,派令尹子木率楚軍攻舒鳩。吳國發兵救援,楚軍公子木率右軍先至舒鳩城附近埋伏,由大夫公子強率左軍與吳軍遭遇,未戰即退。吳軍得以穿插至楚左、右軍之間,切斷了兩軍聯繫。公子強爲改變不利態勢,以左軍主力列陣於後,自率少數部隊誘擊吳軍。吳軍因未發現楚軍主力,即貿然向子強進攻,結果陷入楚軍預設陣地,遭到公子木率右軍主力的突然伏擊,大敗而歸。楚軍乘機攻滅了舒鳩國,其國舒地、荒浦皆成楚國邑地。

舒鳩國滅亡之後,有王族子孫以及國人以國名、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荒浦氏、舒鳩氏等,後荒浦氏省文簡改爲單姓浦氏,舒鳩氏省文簡改爲單姓舒氏、鳩氏,世代相傳至今。

浦姓起源四

源於嬴姓姚姓,出自東晉時期氏羌西戎酋長苻洪,屬於以植物名稱爲氏。據史籍《路史》記載,蒲氏出自嬴姓,是古有扈氏的後代,世襲爲氏羌西戎的酋長,至東晉時期,有酋長名。而嬴姓出自姚姓:漢代 司馬遷著作《史記 秦本紀第五》第一段:“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爲柏翳,舜賜姓嬴氏“,舜帝把 女兒姚氏嫁給他爲妻,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姓爲嬴,嬴姓開始。舜帝,姚重華,姚姓。苻洪,西戎族,先祖就是有扈氏部族的後裔,即歷史上所稱的“氏羌西戎”,苻洪是氐族人,他生於西晉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其父親懷歸爲氐族部落的小帥,家族世爲西戎酋長。

據十六國時期《前秦錄》的記載,有扈氏酋長苻氏的祖先初居武都,原無姓氏。後因苻洪家中有一個池子,其中生長的蒲草“高五丈,五節,如竹形”,爲時人所異,人們於是把酋長一家稱爲蒲家,後來他們家也以蒲爲姓氏。

三國曹魏時期,蒲家由武都遷於略陽郡臨渭縣(今甘肅秦安),世爲部落小帥。晉永嘉四年(公元三一〇年),蒲洪因豪爽、公道,被宗人推爲盟主,自稱護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陽公。劉曜建前趙國,稱帝長安,以蒲洪爲寧西將軍、率義侯,曾徙居於高陸(今陝西高陵),晉升爲氐王。前趙國亡後,蒲洪退居隴山。東晉咸和八年(公元三三三年),蒲洪降於後趙國石虎,拜冠軍將軍、涇陽伯。後蒲洪率氐、羌兩萬戶下隴東,至馮翊郡(今陝西大荔),勸石虎徙雍州豪傑及氐、羌十多萬戶於關東地區,以實京師,被石虎採納,並拜其爲龍驤將軍、流民都督,率戶兩萬居於枋頭(今河南浚縣)。晉永和六年(公元三五〇年)春季,蒲洪遣使至江左,東晉王朝任命蒲洪爲徵北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廣川郡公。當時冉閔殺胡羯,關隴流民相率西歸,路經枋頭,大多歸之,蒲洪擁衆至十餘萬,自稱大將軍、大單於、三秦王,祈告天神中,得讖文“草付應王”,又其孫蒲堅背上有紋如同草書付字,遂取“苻”爲姓氏,改稱苻氏。不久,苻洪被後趙國石虎的舊部將麻秋殺死。苻洪死後,其子苻健繼統其衆。

苻健因“民心思晉”,在從枋頭向關中進軍的過程中,打着晉朝徵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壅州刺史的旗號,當年冬抵達關中後,又遣使向晉王朝稱臣,直至其稱帝建號後,才正式和東晉王朝斷絕關係。史書評價苻洪:“好施,多權略,驍武善騎射”,是十六國時期前秦國的奠基者。在苻洪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祭祀讖文爲世傳姓氏,稱苻氏,亦有維持原家族姓氏者,稱蒲氏,世代相傳至今,後亦有簡略“艹”部首簡稱浦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浦姓起源五

源於百濟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百濟國,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唐朝時期的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唐太宗李治派方州刺史、大將軍劉仁軌率軍滅朝鮮半島的百濟國之後,遷其降卒至中原內地各處,如洋州(今陝西西鄉)、江都(今江蘇揚州)等地,其中有一部份遷居位於湖南西部敘水與沅江交匯處的雙龍江地區(今湖南漵浦),“以歸王化”。

古代,人們將支流注入大江、大湖、以及河流注入大海之處稱作“浦”,漵浦因敘水注入沅江之地而得名。

在這些古百濟族人,後來皆融入漢族,成爲唐朝軍隊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其後代有以居邑地名位姓氏者,稱浦氏、漵氏,世代相傳至今。

後這些浦氏、漵氏族人又隨左領軍員外大將軍黑齒常之北上徵討突厥阿史那·骨篤祿可汗,大多流居在山西忻州一帶,至今在山西省的高平市仍有漵氏街。而留居在漵浦的漵氏族人中,後有改爲同音字“胥”爲姓氏者。

浦姓起源六

源於回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回族浦氏,據明朝初期文學家宋港在《宋學士文集》中的記載:“浦君與餘同朝,浦君原西域阿魯溫火,其率爲仲淵,因其自名而定以浦姓。”

明朝時期,在寧夏固原還有一位專職從事染織行業的浦氏回回,時人稱“浦回子”,是東穆斯林自歐亞大陸橋遷徙中國西北地區後,依漢俗自己改稱的漢姓,屬於“西北姓氏”系列。浦氏回族主要分佈在寧夏、甘肅一帶。

浦姓起源七

源於滿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滿族浦氏,源出滿族“黃金家族”愛新覺羅氏家族的衍支溥氏

溥氏出自覺羅禪氏世系,滿語拼音爲Giolocan Hala。據史籍《清稗類鈔》、《大清滿籍系錄》中的記載,清朝宗室中人與民間女子私生子,皆不許入皇家玉牒,但賜姓覺羅禪氏另錄籍系,以明確其非正支,後有漢化爲溥氏者,依然隸屬於正黃旗滿族。

滿族溥氏家族中人有在清雍正年間實行“攤丁入畝”政策時,被遷至北京郊區爲農自生(今北京順義區沙嶺鎮一帶),後在乾隆大帝欽排愛新覺羅家族字輩後,其避滿清皇家第十一輩“溥”字之諱而改爲同音的浦氏,世代相傳至今。

浦姓 分布

浦姓的望族居住在京兆(今天的陝西長安東)。浦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 姓》中排序爲第三百十八位門閥。浦氏起源於山東,得姓始祖爲姜尚(姜太公)。根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自變稿》的記載,浦氏是洪州人,以水爲姓。而根據史籍《姓氏族譜箋釋》的記載,浦氏採出於浦山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太公之後有浦氏,見蘆若虛刻石記。”又按浦氏家譜中《浦氏由來》考中雲:“浦氏羽音,望京兆,出周甫侯後。今安甫之先爲呂,故穆王命度作刑號,其篇曰呂刑,亦曰甫刑。宣王時詩曰,維嶽降神生甫及申甫。又與申爲兄弟國。故平王爲其舅申侯遣戍而非及於甫。國亡,子孫如水遂爲浦氏。”浦氏到江南無錫在宋,遷錫之祖名鵬飛諱衝。原籍山西省太原府太谷縣人,桓溫將軍之後,驍勇有將略。宋太祖擢爲將。晉朝時期的新吳侯浦欽渡過江南至豫,是東南浦氏的始祖。浦氏發源於塗河流域,在古代,那條河不叫塗河,而叫塗水,浦氏家族的祖先,便由於居住在塗水之邊,因而“以水爲姓”。魏、晉時期,陸續有浦氏人在歷史上出頭露面。浦氏人大露鋒芒是在明朝。如工詩善畫,是稱“十才子”的浦源,江蘇無錫人,成化年間由進士擢拜監察御史,後來出知建寧府;以清廉世節儉爲治,民懷其德的浦鏞,江蘇上元(今江寧)人;嘉靖年間進士及第、學問淵博,好爲古人辭,由歸安教諭擢升國子助教,編有《修辭指南》、《詩學正宗》的浦南金,浙江嘉定人;著有《雞窗筆錄》等書,少貧好學,長益刻嘉定人。由這一串姓名,不難想見浦氏在江、浙的盛況。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北宋初年,還存在着荊南、南漢、南唐、吳越和北漢等割據政權,至公元974年,還存下北漢、吳越、南唐。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北宋決定攻取江南。宋太祖派曹武惠王彬伐江南,衝爲副將,統帥大軍十萬南下,由潘美任都監、曹翰爲先鋒。南唐後主李煜朝歌暮舞,不問政事,結果國枯民窮,將士無心抵抗。北宋南下的大軍禁止殺掠,深得民心,他們很快渡過長江,這時,北宋逼使吳越王錢弘出兵攻下常州、宜興、無錫、江陰等地後,和北宋大軍會合。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大軍屢敗唐師,唐後主李煜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出降,南唐宣告滅亡。在攻滅南唐的戰鬥中,浦鵬飛屢建戰功,宋太祖趙匡胤即敕封浦鵬飛爲平南大將軍,命留守吳中錫邑。留守無錫的浦鵬飛勤政愛民,邑境大治。因他喜愛無錫湖山之勝景,就把家眷帶來,定居於無錫華莊之曹澤,在那裏闢田開河,興建庭院。年老時卒於鎮署,壽五十五歲。墓葬揚名鄉曹王涇。此墓四面環水,曲柳高臺,十分壯觀。有其後裔浦映南撰寫《宋始祖平南大將軍墓碑記》。衝子二:晉、皙。無錫浦氏,實際上也是江南浦氏,是由浦鵬飛爲始。舊譜雲,浦氏傳自宋初。至元末兵亂,兄弟居,散居一州四邑,即爲太倉州和無錫、常熟、崑山、嘉善等四邑。在無錫,則又有曹澤、石塘、水南、婁巷和厚橋前澗。其後裔綿綿蕃衍。江浙一帶的浦氏都以浦鵬飛爲江南始祖。《錫山浦氏大統宗譜》亦云,浦氏,“浙西江右皆宗之”。浦氏名人,三國時有浦仁裕,明有監察御史浦鏞、浦宏、藏書家浦杲,清有學者,蘇州府教授浦起龍,撰有《史通通釋》及《讀杜心解》。今天中國的江蘇、上海、浙江一帶浦氏人士較多。例如無錫的一支浦氏,乃宋初將軍浦鵬飛鎮守無錫,率族人定居之後。浦氏望族居於豫章郡,就是現在的江西省南昌一帶。

今天中國的江蘇、上海、浙江一帶浦氏族人較多。浦氏望族居於豫章郡,就是現在的江西省南昌一帶。

浦姓 名人明星

浦姓 郡望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爲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爲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爲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爲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爲鍾陵縣,再後又改爲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爲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爲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爲今江西省南昌市。

浦姓 堂號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爲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爲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爲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爲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爲鍾陵縣,再後又改爲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爲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爲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爲今江西省南昌市。

浦姓 姓氏源流

1、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山東之平度、平邑,山西之太原,吉林之長春,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廣東之新會,貴州之從江,雲南之邱北、路南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姓氏考略》據盧若虛《刻石記》注云:“太公之後有浦氏。”齊之“太公”有二:一指姜太公,即姜子牙,姜齊之始封君;一指田和,虞舜之後,田齊之開國君主。一般稱“齊太公”者,史多指田和,這裏僅指“太公”,姜姓耶?田氏耶?《姓氏詞典》以爲“太公,指周開國功臣姜尚”,故稱此浦氏“源於姜姓”。晉代有浦選;明代有浦南金;清代有浦起龍。

2、

浦姓分布:分佈較廣。尤以浙江、江蘇二省多此姓,二省浦姓約佔全國漢族浦姓人口60%。

浦姓起源:①周時呂尚,號太公望,世稱太公。其後有浦氏,見《盧若虛刻石記》。②元時蒙古人哲立理之後,定姓浦氏,見《宋濂西域浦氏定姓碑文》。元杭州路治中道吾,阿魯溫氏,其孫明初入籍嘉興魏塘,定姓浦。③臺灣土著姓。

浦姓名人:

浦仁裕,三國時魏人,著有《廣平章記》十五篇。浦鏞,明時上元(故城在今江蘇江寧)人,由進士授監察御史。

郡望:京兆。

浦姓 歷史名人

浦姓古代名人

浦仁裕三國,著名魏國學者。著有《平章記》十餘卷。

浦源明朝(公元1344~1379年待考),字長源,號海生;江蘇無錫人。著名畫家。

浦鉉明朝(公元?~1534年待考),字汝器;山東文登人。著名大臣。浦鉉爲官耿正,前後上疏四十餘件,皆關係到軍國大計。後在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以奏論欲救御史楊爵,忤旨,被繫獄杖死。世人皆以爲冤。

浦鏞明朝,字廷用;上元人。著名監察御史。明成化年間擢升建寧知府,以清廉節儉爲治,人們很景仰它。

浦南金明朝,字伯兼;嘉定人。著名唐府教授。

浦起龍清朝(公元1679~1762年),字二田,號孩禪,自署東山外史,晚號三山傖父,時稱山傖先生;江蘇無錫上福鄉前澗村人。著名官吏。浦起龍幼時好讀書。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中秀才。翌年鄉試落弟後屢試不中,困頓三十餘年,靠在鄉坐館爲生。因科場受挫折而潛心研究杜甫詩作。,清康熙六十年夏,浦起龍積十多年研究成果開始撰寫《讀杜心解》,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寫成,爲杜詩研著中一部創新之作,書中有不少觀點被乾隆大帝刊佈的《唐宋詩醇》所採用。浦起龍在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中舉,次年中進士,三年後授揚州府學教授,因父病故未能赴任。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浦起龍應邀赴雲南昆明任五華書院山長(即院長),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回無錫。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浦起龍任蘇州府學教授,主紫陽書院,其門下諸生中後來成名的有學者王昶、錢大昕,經史學家王鳴盛。浦起龍一面講學一面着手校勘《左傳》、《國語》、《國策》、《楚詞》、《文選》、《文苑英華》等十四種古籍的歷代評註,參照不同版本補脫去衍,修正錯謬,彙集各家註釋又詳加評註,歷時十七年彙集成七十九卷《古文眉詮》,對古籍校勘有相當高的成就。該書於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開雕,三年刻成。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浦起龍因年老辭職回家,着手校勘、研究唐劉知幾的《史通》,並寫作《史通通釋》,歷時七年而成。,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浦起龍應無錫知縣王鎬邀請,與同邑華希閔、顧棟高等共修《無錫縣誌》。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浦起龍逝世,終年八十三歲。

浦躒春秋,晉國大夫。

浦選春秋,晉國尚方丞。

浦鋐明朝,官員,正德年間進士,曾任監察御史、陝西按察使。

浦姓近代名人

浦在廷(1873~1950),祖籍江蘇常熟,雲南宣威人。著名愛國實業家、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鄧小平的岳父。浦在廷是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是雲南宣威火腿罐頭的創始人,也是鄧小平岳父。鄧小平的妻子卓琳原名浦瓊英,是浦在廷的小女兒,後在1939年9月與鄧小平結婚,因二人均屬龍,因此人稱“雙龍夫婦”。浦在廷是一個抱着“實業救國”理想,曾積極擁護、支持、參加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熱血志士。,浦在廷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家庭,他的父親浦春瀾是清朝光緒年間的拔貢,在當地開書館教學,並親自教自己的兒子學習,希望他們科舉進身。而浦在廷不願意走科舉之路。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浦在廷十四歲時向父親提出要參加馬幫當趕馬人,遭到父親的嚴詞拒絕。不得已,他幾次跟着馬幫偷偷地走了,又幾次被抓回來。倔強的浦在廷決心趕馬幫,闖出自己的事業,最後父親沒有辦法,只好同意了兒子的決定。浦在廷在趕馬幫的過程中,幾次險些丟掉性命,但是他沒有回頭,逐漸由幫人趕馬幫到有了自己的馬幫,在省內外做生意,逐漸成了有名望的商人,擔任了宣威商會會長。,宣威縣的水土和氣候適宜醃製火腿,歷史上宣威人用獨特的技術醃製的火腿,是色、香、味俱佳的上品,油而不膩,香中回甜,成爲中國三大名牌火腿之一。但是整隻火腿粗大笨重,攜帶不方便,因此在1909年,有遠見的浦在廷和陳時銓商量共同投資兩萬銀元在宣威興辦了雲南歷史上第一家機制罐頭廠,名爲宣威火腿股份有限公司,浦在廷任總經理,使用雙豬牌商標。浦在廷爲了學到製作罐頭的技術,多次到廣州參觀、學習,採購設備,回來後親自安裝,親自把關。由於宣威火腿罐頭保持了宣威火腿的特點,質量好,攜帶方便,很快成爲暢銷食品,不僅暢銷雲南,而且遠銷東南亞。,1915年,“雙豬牌”火腿罐頭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舉獲得金獎,自此產品供不應求。,爲了適應市場需要,1920年,浦在廷等把宣威火腿股份有限公司擴大爲宣和火腿罐頭有限公司,1921年開辦了浦在廷兄弟食品罐頭公司。1923年,在廣州舉辦的食品博覽會上,“雙豬牌”火腿罐頭獲得優美獎。孫中山爲了表彰浦在廷對革命的支持,對興辦實業的貢獻,特意爲浦在廷兄弟食品罐頭公司題詞勉勵:“飲和食德”,落款是“孫文題”,並蓋有印章。在浦在廷的帶動下,宣威縣城內先後出現了近百家火腿商家。這些公司的出現,推動了宣威縣工商業的發展,帶動了宣威經濟的繁榮。浦在廷在雲南不僅是實業救國的帶頭人,而且更是追求進步,追求革命的先驅者。1915年蔡鍔、李烈鈞等發動反袁起義,當蔡鍔率領的護國軍經過宣威時,浦在廷親自在縣商會內設立了兵站,積極爲護國軍籌集糧款,而且自己踊躍捐獻。1921年4月,孫中山在廣州舉行非常國會,制定政府組織大綱,就任非常大總統,號召西南各省北伐。浦在廷隨滇軍進入廣東,被任命爲旅粵滇軍軍需總局局長。1923年,孫中山由香港回到廣州,設立大元帥府,就任大元帥。孫中山大力表彰滇軍、桂軍將士,授予浦在廷少將軍銜。浦在廷在廣州期間,參加了廣州保衛戰,粉碎了陳炯明進犯廣州的戰事,同時在政治上、經濟上積極支持孫中山,得到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被任命爲廣東省菸酒公賣局局長和全國總商會副會長。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