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顧姓

姓氏顧〔 顧 〕

拼音

人口約 30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88 位。

位於郝姓 之後,龔姓 之前。

顧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882018年88
2014年882013年87
2007年862006年89
1995年891987年81
1982年45明朝47
元朝69宋朝
北宋93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93

11

12

13

14

顧姓
顧姓頭像

顧姓 起源

顧姓主要源自:己姓姒姓

顧(gù)姓,源出有:

顧姓起源一

出自己姓,爲夏王朝時昆吾氏之後,屬於以國名爲姓氏。在典籍《詩·商頌》中記載:“韋顧旣伐,昆吾夏桀。”在史籍《傳》中記載:“有韋國者,有顧國者。顧、昆吾,皆己姓。”

據史籍《元和姓纂》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的記載,帝顓頊有曾孫子叫吳回,在帝嚳時爲火正祝融黎之弟,也爲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女嬇爲妻,生有六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今河南許昌),後代便是昆吾氏。夏王朝時昆吾氏有子孫被封於顧國(今河南範縣),世稱顧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國之一。

在唐朝史籍《元和郡縣誌》、宋朝史籍《太平寰宇記》和某些早期顧氏家譜中,都記載有古顧國,地望在今天河南範縣東十五公里的顧城,在著名的東周歷史文獻《左傳·哀公二十一年》中,記載有魯哀公在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 473 年)與齊侯、邾子在顧國會盟。

顧姓起源二

出自姒姓,越王勾踐後裔。漢朝初年,越王勾踐的裔孫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於東頤(今浙江永嘉),後來搖又封自己的兒子於會稽,人稱顧餘侯。後來顧餘侯的子孫以其封地的名稱號的“顧”爲姓氏,從而又形成一支顧姓居民屬於以先祖封號爲氏,史稱顧姓正宗。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顧氏譜》等記載,相傳,大禹死後葬於會稽,他的兒子啓在山上建立宗廟祭祀他。夏帝少康後來又把庶子無餘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並建立越國,建都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後人以國名命氏,稱爲越氏

顧餘侯被認爲是顧氏的得姓始祖之一,他就成爲了南方顧氏的鼻祖。三國時期東吳國著名的顧雍就是他的後代。

顧姓起源三

出自南顧與北顧,這兩支顧姓,一支起源於北方,另一支起源於南方,後人便稱爲“南顧”和“北顧”。至今顧姓人在談論其淵源時,仍有“南顧”、“北顧”之說。顧氏得姓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南顧很快成了會稽(今蘇州吳縣)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三姓合稱爲會稽四姓。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成長於會稽,所以會稽也成了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後來,這支顧姓中的人遷武陵(今蘇州武陵溪),並迅速發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顧姓的又一郡望。

顧姓起源四

出自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源出元太祖“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突厥語“藍眼睛的人”,世居科爾沁(今吉林科爾沁草原)、錫喇木楞(今黑龍江穆棱、雞東、密山一帶)、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噶鎮)、巴嶽特(今山西省天鎮、陽高縣邊外)等地。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 Borjig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顧氏、包氏、鮑氏、博氏李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蒙古族洪鄂氏,亦稱洪峨氏,以地爲氏,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等地。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 Hong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顧氏、洪氏、鄂氏、關氏等。

蒙古族固兀日氏,源出古老的蒙古乃蠻王之子屈出律的固勒札部,通古斯語爲“Kouldja”,後爲“固勒札”,是新疆地區古老的伊犁河谷中部河流渡口卡倫(哨所)的名稱,位置在今新疆伊寧,後建有固勒札城(寧遠城,今新疆伊寧),以其城邑名稱爲姓氏,稱固勒札氏。元末明初,該部爲蒙古準噶爾部所吞併,逐漸演化稱爲蒙古固兀日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顧氏、白氏等。

顧姓起源五

出自滿族,屬漢化改姓爲氏。《清朝通志·氏族略》和《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的記載:

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金國爲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謂王甲部,滿語爲 Wanggiya Hala,以部爲氏,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新京(今遼寧新賓)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完顏氏,乃金國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顧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瀛氏魁氏等。

滿族伊爾根覺羅氏或愛新覺羅氏(正黃旗),傳至清朝禮部尚書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氏)·顧八代,公元?~1708 年,字文起,滿洲正黃旗人;清順治十六年(公元 1659 年),由廕生升護軍,歷任戶部筆帖式、輕車都尉、吏部文撰司郎中、翰林院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奉命教四皇子愛新覺羅·胤禛,後升禮部右侍郎,兼佐領,旋升尚書,爲鞏固邊陲作出了一定貢獻,後離任居家十年病逝;但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氏)·顧八代爲官清廉,家境十分貧寒,只得由愛新覺羅·胤禛出資舉喪。在愛新覺羅·胤禛登基後,於清雍正四年(公元 1726 年)追賜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氏)·顧八代爲“太傅”,諡號“文端”。自顧八代始,後裔子孫及其族人皆冠漢姓爲顧氏

(嫡系系甘肅武威大柳樹人),世代相傳至今。

顧姓起源六

出自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清朝通志·氏族略》、《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錫伯族和滿族顧爾佳氏,亦稱郭爾佳氏、郭羅佳氏、固爾佳氏,世居安巴德普特布佔臺(今遼寧鐵嶺三岔子)、嫩河(今黑龍江訥河)、長白山等地。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拼音爲 Gorgiya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滿族顧爾佳氏後多冠漢姓爲顧氏、郭氏高氏等。

顧姓起源七

出自裕固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裕固族,起源於唐朝時期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民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的丁零、公元四世紀的鐵勒和居住在色欏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回紇是東部鐵勒(狄歷、敕勒、高車)的六大部之一。後來東部鐵勒在反抗東突厥汗國的鬥爭中,形成了以回紇爲核心的部落聯盟,被稱爲“九姓鐵勒”或簡稱“九姓”。公元八世紀中葉,回紇擊敗突厥在烏德勒山(今杭愛山支系)、溫昆河(今鄂爾渾河)建立回紇汗國。公元九世紀中葉,回紇汗國爲黠戛斯所破,回紇各部四處遷徙,其中一支遷至甘肅地區河西走廊一帶,與早先遷來的部分回紇匯合,在這裏生息繁衍,史稱“河西回鶻”。

元朝時期,朝廷稱其民族爲“撒裏畏兀”、“撤裏畏兀兒”。至明朝初期,其部落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自稱“堯呼爾”。清末民國初期則多稱“錫喇偉古爾、西喇古兒黃番”。按其分佈地區,分別使用三種語言: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堯乎爾語、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恩格爾語和漢語。裕固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該民族曾稱自稱爲“撒裏維吾爾”。1953 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據其本民族的意願,確定以同明朝時期的稱謂“堯呼爾”諧音相近的“裕固”(漢文富裕鞏固之意)爲民族稱謂。1954 年 2 月 20 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在甘肅省建立了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在裕固族中,有顧勒都斯氏、顧令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是取第一個字的諧音漢字改稱顧氏。

顧姓起源八

源於改姓,出自大碶堍頭顧分支妙林顧家童,屬於因故改姓爲氏。

浙江寧波有一支“後顧氏”,原爲孟氏,是隨主人於明朝嘉靖年間(公元 1522~1566 年)從浙江餘姚丈亭顧家埠遷徙至寧波市北侖區後,因感恩和敬慕主人而請賜“顧”爲姓氏,以小三輩始源於顧氏排行字輩,屬於長者賜姓改姓爲氏。

顧姓起源九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壯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顧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顧氏相傳至今。

顧姓 分布

顧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發源於浙江省境的會稽地區(今浙江紹興),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 89 位,屬於大姓系列,在臺灣省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現今人口約 283 萬餘,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 0.17% 左右。

顧姓分爲兩支:一爲北顧(指發祥於河南範縣的顧伯後裔),一爲南顧(指發祥於江蘇吳縣的顧搖後裔)。

顧姓在得姓以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春秋戰國時期,兩支顧姓發展緩慢。有資料表明,南顧得姓後不久就成爲會稽(今蘇州)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合稱爲會稽四姓。漢時,有會稽大孝子顧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時,會稽人顧歡是著名徵士,其子孫後遷金華,又由金華遷居天台,發展成爲強宗大姓。當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顧儒嶺、歡溪等,皆是由他而來。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發展於會稽(江蘇吳縣),所以在歷史上會稽也被當作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這支顧姓中後來又有人遷武陵(今蘇州武陵溪),並在當地迅猛發展,武陵也因此被尊爲顧姓的另一大郡望。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唐以後,由於官職調遷,避兵火之亂等原因,顧姓不斷地向南北各地播遷。明初洪武年間,顧姓作爲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有資料表明,明代中葉時,顧姓不僅分佈於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東、山西、陝西、河北、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葉時,有閩粵之顧姓渡海赴臺,進而播遷海外。1949 年,蔣介石敗逃臺灣,則有不少江浙顧姓人隨往。但是,綜觀顧姓家族史,從古至今,顧姓的發展繁衍中心卻一直在今江蘇、浙江一帶。

如今,顧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江蘇、浙江等省爲多,上述兩省之顧姓約佔全國漢族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顧姓 名人明星

顧姓 郡望

會稽郡,秦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清順治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

顧姓 堂號

會稽郡,秦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清順治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

顧姓 姓氏源流

1、(顧)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瀘水、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苗、彝、白、壯、土家、錫伯、裕固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己姓。伯爵,夏商之諸侯,今濮州範縣東南二十八里有故顧城,是其地也。子孫以國爲氏。”《姓氏考略》注引《唐書·宰相世系表》亦云:“出己姓。顧伯,夏商諸侯,成湯伐韋、顧,顧之子孫散亡,以邑爲氏。”今河南範縣東南五十里處有顧城,即古顧國遺址。

2、又據《顧譜》雲:“越王勾踐七代孫閩君搖,漢封東甌。搖別封其子爲顧餘侯。漢初居會稽,亦爲顧氏。”又,《姓氏考略》注云:“出姒姓,越王勾踐之支庶,封於顧邑,子孫遂氏焉。世爲吳著姓,望出武陵。”(3)或爲滿族姓所改。《清通志·氏族略》載:“顧八代,官禮部尚書。諡文端。本姓伊爾根覺羅氏,自八代始,子孫以顧爲氏。”此則以名爲氏。

4、或爲錫伯族之固爾佳氏所改。本氏族名,或以爲姓。後改爲單姓“顧”,蓋取固爾佳氏之首音諧“顧”而得。

5、或由裕固族之顧令(或作“顧勒都斯”)氏所改。本房族名,或以代姓。後改單姓“顧”,取顧令氏之首音諧“顧”而得。

2、(顧)

顧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25%,爲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江蘇、浙江等省多此姓,2省顧姓約佔全國漢族顧姓人口60%。

顧姓起源:①源自己姓。顧伯,夏商時侯國(故城在今山東範陽東南50裏之顧城),成湯伐韋顧,子孫散亡,以邑爲氏。②越王勾踐七代孫閩君搖,漢時別封其子爲顧餘侯,初居會稽,亦稱顧氏。③清時貴州貴陽定番州顧氏土司,始姓於元朝。④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又,清滿洲八旗姓伊爾根覺羅氏自禮部尚書顧八代始,子孫以顧爲氏。今滿族姓。⑤裕固族顧令氏,漢姓爲顧。⑥錫伯族郭爾佳氏(亦作顧爾佳氏),漢姓爲顧。⑦蒙古、壯、回等民族有均有此姓。

顧姓名人:

顧安朱,周時人。顧綜,東漢時吳人,明帝時官至尚書令。

郡望:武陵。

變化:今亦俗作〔〕。

顧姓 歷史名人

顧姓古代名人

顧愷之東晉,晉陵無錫人,東晉畫家。博學多才,工詩賦,尤善丹青,六法兼備。史稱

顧晉清朝,中國清朝官員

顧肇熙清朝,中國清朝官員

顧橫波明朝,藝人

顧福生中國畫家

顧荃清朝,中國清朝官員

顧鎔清朝,中國清朝官員

顧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嫁爲貝勒奕繪的側福晉。她爲現代文學界公認爲“清代第一女詞人”。晚年以道號“雲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說《紅樓夢影》,成爲中國小說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說家。其文采見識,非同凡響,因而“八旗論詞,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語。”

顧貞觀(公元1637~1714年),號梁汾,江蘇無錫人。著名清朝詞人。清康熙11年(公元1672年)舉人,爲內閣中書。喜填詞,與納蘭性德交情甚篤。詞善抒情,真摯委婉,有與陳維崧、朱彝尊“稱詞家三絕”之譽。著有《彈指詞》。

顧名世明朝,松江人(今上海)。著名明朝畫家。明嘉靖卅八年的進士,官拜尚寶丞,告老還鄉,宦囊甚豐,盾萬竹山居東面的空地尚多,於是拓寬來開闢一座池塘,哪知此地本來就是池,有掘出來的一塊石碑爲證。碑上刻的是“露香池”三字,而且是趙子昂的手筆。因此,顧名世將萬竹山居改名“露香園”;那座池塘當然一個其舊,依然叫做“露香池”。

顧佐明代(1376~1446),官員。字禮卿,河南太康縣人。建文二年進士,歷官莊浪知縣、御史、江西按察副使、應天尹、順天尹、右都御史,黜贓舉賢,朝綱肅然,每日趨朝,入內直廬,獨處小夾室,非議政不與諸司羣坐,人稱顧獨坐。

顧閎中五代十國(910~980),江南人,五代十國中南唐著名人物畫家,曾任南唐畫院待詔,用筆圓勁,間以方筆轉折,設色濃麗,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態,與周文矩齊名,唯一傳世作品爲《韓熙載夜宴圖》。曾畫過後主李煜的肖像。傳世代表作爲《韓熙載夜宴圖》,見於畫史著錄的作品還有《眀皇擊梧桐圖》《遊山陰圖》《雪村圖》《荷錢幽浦》等。

顧琮唐朝人,曾於701~702年任職唐朝時期設立的第二級實質宰相職位。此官職設立於682年。官職名隨內史省、門下省的名稱而不時變動,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682年-684年),同鳳閣鸞臺平章事(684年-705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705年-713年),同紫微黃門平章事(713年-720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720年-907年),常被簡稱作同平章事。

顧雍三國,三國時東吳吳郡吳縣人,出身爲江南士族,累官至丞相,在吳國執政達十九年,知人善任,吏民歸服

顧實(1878-1956),字惕生,江蘇武進人,古文字學家。早年攻習法科,曾在東南大學、無錫國專、滬江大學任教,教授中古文學。通多國語言,“讀日本書,猶本國書也。習英法德三國文字,粗能檢讀。”喜研先秦史籍,又理西方學術,“究心於古今地理沿革,其後習東西洋史,又探究西北地理。”,其著述兼涉史、子、集三部,主要著述有《漢書藝文志講疏》、《穆天子傳西征講疏》、《墨子·辨經講疏》、《莊子天下篇講疏》、《大學鄭注講疏》、《中庸鄭注講疏》、《論語講疏》、《楊朱哲學》、《中國文字學》、《說文解字部首講疏》、《六書解詁及其釋例》、《重訂古今僞書考》、《中國文學史大綱》、《音韻常識》等。

顧野王南朝,吳郡吳縣人,南朝梁陳時期訓詁學家、史學家。蓍龜佔侯,蟲篆奇字,無所不通。有《玉篇》三十卷

顧況唐朝,蘇州海鹽人,唐朝詩人,曾官著作郎。後隱居茅山,自號華陽真逸。善畫山水,其詩平易流暢。明人輯有《華陽集》

顧安元朝,崑山人,元代畫家,曾官至泉州路行樞密院判官。擅墨竹,運筆遒勁,用墨潤澤,自成一家

顧璘明朝,江蘇蘇州人,明代官吏、文學家。爲“金陵三俊”之一,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園詩文稿》等

顧憲成明末,江蘇無錫人,明末東林黨領袖。講學東林書院,議論朝政人物。可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顧炎武明末清初,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學者。入清後不仕,學識淵博,有《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亭林詩文集》等

顧光旭清朝,江蘇無錫人,清代官吏、學者。官甘肅甘涼道。工書、善詩文。有《涼溪詩鈔》、《響泉集》

顧祖禹清朝,江蘇無錫人,清代歷史地理學家,著有《讀史方輿紀要》

顧毓琇(1902-2002),字一樵,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教育家、科學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禪學家

顧品珍雲南昆明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1921年,任滇軍總司令,驅逐唐繼堯。後被孫中山任命爲雲南北伐軍總司令,次年被殺

顧正紅江蘇濱海人,工運領袖。1925年他帶領上海內外棉紗廠工人代表進廠交涉,被日本資本家槍殺,成爲五卅運動導火索

顧維鈞上海嘉定人,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期外交家。歷任歐美各國公使。1919年參加巴黎和會,據理力爭,使日方歸還中國山東半島主權。後歷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財政總長和代國務總理。1932年以後,歷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及駐國聯和聯合國代表。1956年轉海牙國際法庭任職

顧姓近代名人

顧城北京人,當代朦朧詩的代表詩人。嚮往齊人一妻一妾的生活,未果,遂手刃其妻,然後自盡

顧冠仁中國作曲家

顧阿桃中國政治人物

顧秉林中國物理學家

顧長衛祖籍蘇州吳江,中國的電影攝影師及導演

顧順章中國特工

顧紀筠香港資深主持

顧曉星中國演員

顧頡剛蘇州人,中國歷史學家

顧媚祖籍蘇州,香港藝術家

顧嘉煇祖籍蘇州,香港作曲家

顧準祖籍蘇州,中國經濟學家、思想家、歷史學家

顧誠中國歷史學家

顧姓 相關姓氏

顧什 (顧什)顧令 (顧令)顧戴 (顧戴)顧所 (顧所)顧渣 (顧渣)顧相 (顧相)顧勒都斯 (顧勒都斯)

顧姓圖騰

顧姓圖騰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