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龔姓

姓氏龔〔 龔 〕

拼音gōngjiōng

人口約 21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89 位。

位於顧姓 之後,邵姓 之前。

龔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892018年89
2014年932013年90
2007年892006年100
1995年911987年99
1982年80明朝71
元朝92宋朝84
北宋192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192

23

24

25

26

龔姓
龔姓頭像

龔姓 起源

龔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

1.出自姜姓,爲炎帝后裔。黃帝之臣共工氏,本是炎帝神農氏後裔,阪泉之戰後共工氏歸附黃帝,爲水官。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之臣共工氏(炎帝的後代)在黃帝時爲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爲社神。其後有一支開始以單字“共”爲整個家族的姓氏。其後裔又再加龍字改成“龔”氏,遂演變成龔姓。據調查,目前姜姓龔氏爲中華龔氏主支,其後裔人數最多,分支最廣。

2.出自姬姓一支,爲商代共國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共國(今河南省共城,一說今甘肅省涇川縣北)共,亦作恭,爲商代諸侯國。因侵犯周而受文王姬昌的討伐,被周文王姬昌所滅。共國滅亡後,其子孫以國爲氏。就是共氏。後演變爲龔姓。

3.出自姬姓一支,爲周代共伯和之後。西周後期,有一個王室貴族叫姬和,被封於共(今河南省輝縣),爲伯爵,稱爲共伯和。當時,周厲王在“國人暴動”中被趕出國都,然後諸侯便推舉他代行天子的權利,史稱“共和行政”,這也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國在春秋時被滅後,其子孫以國名爲姓氏,稱共氏。後演變爲龔姓,是爲河南龔姓。

4.出自姬姓一支,爲晉獻公的後裔,以諡號爲氏。據《尚友錄》所載,春秋時,晉獻公(晉國爲姬姓諸侯國)的兒子奚齊即位以後,給其兄申生(在被人誣陷後,以自殺表示對父王忠心的前太子)加諡號爲“恭君”。因古代“恭”即“共”,申生的後代以諡號爲姓氏,也稱共氏。後演變爲龔姓,是爲山西龔姓。

5.仍出自姬姓一支,爲春秋時鄭武公的兒子共叔段的後代。據《元和姓纂》、《史記·鄭世家》等資料所載,春秋時,鄭武公的大兒子鄭莊公繼承了帝位,後來鄭武公的小兒子叔段企圖奪取政權,被鄭莊公打敗後,逃到共,當時在鄭國境外,稱爲共叔段,其後代,或以“段”爲氏,或以“共叔”爲氏,也有以“共”爲氏的,稱共氏。後演變爲龔姓,是爲河南龔姓。

6.出自爲避皇帝名諱演變而來。五代十國時,後晉皇帝叫石敬瑭,因爲避名諱,“敬”氏改爲同義的“恭”氏,後也演變爲龔姓,是爲河南龔姓。

7.出自姬姓一支,爲翁氏所分。據《六桂堂業刊》所載,周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後以邑爲氏,稱“翁”氏。出自唐代後期 、閩國時期福建莆田人翁何 五代孫翁乾度之後所分。屬於長者賜姓爲氏。翁姓避亂改姓是洪姓的又一大來源。至宋初福建莆田人 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龔,其子孫也姓龔,此支爲其一。洪氏後來爲了避仇,便改了自己的姓氏,在洪字上去掉三點水,上面加了一個龍字,就成了龔氏。均是爲福建龔姓。翁姓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和《六桂堂叢刊》等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 定海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爲姓。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裏(今莆田市北高竹莊),爲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閩國 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六子皆中進士,史稱“六桂聯芳”。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後改姓 洪;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樸,字伯惇,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這兄弟六人同列爲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有“六桂聯芳”之譽。

8.出自他氏改姓或小數民族漢姓而來:①貴州黎平三龍鄉兜房族吳姓有改龔姓者。②土族龔塔氏漢姓龔。③京、瑤、彝、白等族均有龔姓。

9.龔古通共。先秦楚有共王,秦有共公,其他各國均有共公,共伯等。

龔姓 分布

歷史上龔姓的分佈與遷徙

宋朝時期,龔姓大約有1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排在第八十四位。龔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佔全國龔姓總人口的19.3%。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江蘇、江西、湖南、福建、河北,這六省龔姓大約佔全國龔姓總人口的81%。其次分佈於廣東、山東、浙江、河南等省。全國形成了以東部皖蘇、北面河北、南方贛湘閩爲中心的三大塊龔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龔姓大約有3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2%,排在第七十一位。明朝時期,江蘇爲龔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龔姓總人口的25.7%。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江西、浙江、福建,這四省龔姓大約佔龔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佈於湖北、四川、湖南,這三省的龔姓又集中了17%。宋、元、明期間,龔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蘇、贛、浙、閩一片龔姓人口聚集地。

當代龔姓的分佈與圖譜

當代漢族龔姓的人口200萬,爲全國第一百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龔姓人口由30萬增到200餘萬,近7倍,龔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龔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龔姓在全國的分佈到2014年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蘇、湖北、四川四省,大約佔全國龔姓總人口的43%,其次分佈於河南、江西、貴州、重慶、上海,這五省市的龔姓又集中了26%。湖南爲龔姓第一大省,佔龔姓總人口的13%。全國形成了長江流域地區高比率龔姓分佈帶。在近600年間,龔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和四川的回遷成爲龔姓遷移的主流。龔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渝、川1黔大部、雲南東北、鄂贛浙蘇大部、上海、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廣西北部、黑吉東部,龔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5%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52%的龔姓人羣。在浙江東部、閩粵桂大部、臺灣、雲南大部、四JI『北部、青海東部、甘肅大部、寧夏、陝豫南部、內蒙古中西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山東東南、江蘇西北角、黑龍江中部、吉林東部,龔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2%一o.3%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9%的龔姓人羣。

龔姓 名人明星

龔姓 郡望

武陵郡:西漢時,治所在義陵(今湖南省漵浦南),東漢移治臨沅(今湖南省常德市)。

六 桂:指“六姓聯芳”之譽稱,隋代治所在閩縣(今福建省福州市),唐代移治晉江(今福建省泉州市)。

龔姓 堂號

武陵郡:西漢時,治所在義陵(今湖南省漵浦南),東漢移治臨沅(今湖南省常德市)。

六 桂:指“六姓聯芳”之譽稱,隋代治所在閩縣(今福建省福州市),唐代移治晉江(今福建省泉州市)。

龔姓 姓氏源流

1、(龔)gōng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內蒙古之烏海,山東之龍口、平邑,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瀘水、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滿、蒙、彝、瑤、京、土、哈尼、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元和姓纂》雲:“共工後有共、龔二氏。”(2)或與“恭”通,鄭樵雲:“恭國籀書作龔。”是龔或亦恭(共)國之後,或系出姬姓。

3、又云:“晉大夫龔堅之後。”(4)又云:“漢巴郡蠻酋有龔氏。”《漢書·項羽傳》:“義帝柱國共敖”,顏師古云:“共讀曰龔。後漢巴郡蠻酋羅、樸、智、鄂、度、夕、龔,凡七姓。是巴蠻亦有龔氏。”(5)《中文大字典》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其先共氏,避難加龍爲龔,漢有龔遂。”(6)土族之龔氏,由“龔塔-孔”氏所改。龔姓人居住在村子的盡頭或一平臺的邊沿,土族話稱之爲“龔塔-孔”(意爲住在邊沿上的人們),音譯漢爲“龔塔”,或取其首音諧龔以爲姓。

2、(龔)jiōng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江西之宜豐有此姓。漢族姓氏。(按:“龔”,普通話音gōng,亦爲現行較常見姓氏。)龔(jiōng)姓,可能因方音異讀而得,當與gōng姓同源。見龔(gōng)條。

3、(龔)

龔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7%。爲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四川、湖北、江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7省龔姓約佔全國漢族龔姓人口67%。

龔姓起源:①夏商以前有恭國(故城在今四川巴縣),以國爲氏。籀書作龔,後有龔氏。②共工氏之後有共,龔二氏,見《元和姓纂》。一說,其先爲共氏,後避難加龍爲龔氏。又說,黃帝之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龍繼其職,其後以祖先之官職及名之一字合成爲龔氏。③東漢時巴郡板楯蠻(土家族之先民)七姓有龔氏。今土家族姓。④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今滿族姓。⑤土族龔塔氏,漢姓爲龔。⑥侗族姓。貴州黎平三龍鄉兜房族原姓吳,後破姓分何、龔、湯、張4姓。⑦京、瑤、彝、白、傣、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龔姓名人:

龔遂,漢時南平陽人,以明經爲官,至昌邑郎中令。龔自珍,清時仁和人,道光進士,經通公羊春秋,史長西北輿地。

郡望:武陵。

龔姓 歷史名人

龔姓古代名人

龔有成明朝,是歸有光的弟子,就學時不攜臥具,講誦達旦,明嘉靖中舉於鄉,上春官,選詔安令,有政績,累過蜀府長史。

龔鼎臣北宋,鄆州須城(今山東省東平)人,北宋景佑進士。知渠州,倡文教,興郡學,曾上書建議裁汰冗員,節儉開度。著有《東原錄》等。

龔宗元宋朝,崑山(今屬江蘇)人,祖籍福建邵武,宋天聖五年進士,授仁和縣主簿。官至員外郎,德高望重,受人敬慕,與程道、程之奇並稱“三老”。

龔夫北宋,江蘇人,北宋末期的名臣,舉進士,籤書河陽判官,紹聖初擢監察御史,通判相州,知洛州。其弟龔大壯,亦與他齊名,從夫官河陽,曾布欲見之不可得;夫爲御史。

龔頤正南宋,處州遂昌(今屬浙江省)人,官任祕書丞、實錄院檢討官,預修孝宗、光宗實錄。著《芥隱筆記》、《續釋常談》等。

龔明之南宋,蘇州崑山(今屬江蘇)人,以孝行聞名於鄉,入朝受宣教郎。著有《中吳紀聞》。

龔茂良宋朝,(福建莆田)人宋嘉熙年(1236—1240)參政知事,

龔謙明末清初,江蘇省高郵人,明末清初時的名臣,舉進士,授御史,巡鹽兩浙,執法除奸。及清軍湖藩,甚得大體,都御史牒行各省,令清軍以謙爲式,名重一時。

龔鼎孳明朝,安徽省合肥人,明末崇禎時的進士,卻於滿清的朝廷上官至禮部尚書,雖然爲人放曠,頗爲時所譏,然而,他洽聞博學,詩古文並工,與吳偉業、錢謙益並稱“江左三大家”。

龔開宋末元初,淮陰(今屬江蘇)人,宋末元初著名畫家。擅繪人物,尤精鍾馗像,工畫馬兼山水,亦能詩文。

龔平宋末元初,淮陰(今屬江蘇)人,宋末元初畫家。擅畫人物,喜作墨鬼,尤以鍾馗像最著名,有“掃蕩兇邪”之意。

龔弘明朝,江蘇人,明成化進士,正德中累官湖廣布政使,中貴縱僕從殃民,弘盡收擊之。黃河溢,弘由應天府尹擢右副都御史,總督河道。武宗南巡,稱爲幹事老臣,再遷工部尚書,並領河事,河道之設專官自弘始。

龔炯明代,福建晉江人。他刻志爲學,工詩文,洪武中膺薦,以親老歸。

龔萬祿貴州人,則以戰功及死節顯名,他有膽志,臂力過人,曾從劉鋌徵楊應龍有功,遷守備,成建武,奢崇明反,衆推爲遊擊將軍,主兵事,先後殺賊無數,嗣以兵少敗,城陷死之。

龔勝西漢,西漢末年任渤海太守。

龔譽明朝,江蘇太倉人,於洪武中以歲薦授嶽州學正,累遷兵科給事中。其子龔詡,隱居教授,門人和諡安節先生,有野古集。

龔翔麟清朝,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康熙年間著名詩人,工詩詞,爲“浙西六家”之一。著有《田居詩稿》、《紅藕山莊詞》。

龔午亭清朝,江蘇省東臺人,清代評話演員。以演說《清風閘》著名。

龔賢清朝,江蘇省崑山人,清代著名畫家。工山水,兼工詩文、書法。其畫蒼潤濃郁,行草奔放雄奇,爲“金陵八家”之一。

龔壯晉朝,四川巴西人。晉代文論家,潔己自守,與鄉人譙秀齊名。

龔琴徵清朝,武進(今屬江蘇省)人,清代著名女畫家,以工畫蛺蝶著稱。

龔祈南北朝,字孟道,南朝宋漢壽縣人,風度翩翩,英俊瀟灑,中書郎範述見了,說:“此荊楚之仙人也。”

龔郯南宋,字曇伯,南宋寧德人,拜朱熹爲師,很注重身體力行。晚年與楊復辯論理與氣先後之學,尤其有造詣。自號南峯居士。

龔振麟清朝(1796—1820年),江蘇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清嘉慶年間生;卒於1861年。晚清艦船、火炮研製家。

龔源宋朝,宋徽宗時的工部侍郎。

龔之伊明代,史學家。

龔士燕清代,有歷科博士。

龔得樹清末,有捻軍將領。

龔玄之晉朝,武陵漢壽(今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人,晉代一位著名的好學高士,安於陋巷,舉秀才闢公府皆不就,孝武徵爲散騎常侍,郡縣備禮敦副,固辭疾篤,不就。

龔勉明朝,嘉興知府,有名的嘉興南湖煙雨樓就由他主持重修。龔勉最後官至浙江布政使,是明代的封疆大吏。

龔祿三國,安漢(今四川南充)人,先主定益州,爲郡從事牙門將,建興中爲越蕉太守,隨諸葛亮南征,爲蠻夷所害。

龔德漢朝,梁國(今河南商丘縣南)人,是一位善於雅琴的音樂家,由漢宣帝時的丞相魏相推薦,召見待詔。

龔寬西漢,洛陽(今屬河南省)人,西漢畫家,善畫人物,尤工牛馬飛鳥。

龔灝東漢,字伯言,東漢徐州鄄城人,少機警通達,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然猶常自詡開漢之張子房,興齊之管仲,時人莫之許,惟廬陵袁淮,會稽橋玄異焉。

龔啓軒今重慶萬州人,在學業上堪稱一流,當地著名的學者,是龔姓當地代表之一。

龔原北宋,處州遂昌(今屬浙江省)人,北宋嘉佑進士。曾助王安石變法,頗爲盡力。著有《周易新講義》。

龔舍西漢,以名節著稱,與龔勝共稱“西漢二龔”。

龔遂西漢,任渤海太守。

龔姓 相關姓氏

龔塔 (龔塔)

龔姓圖騰

龔姓圖騰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