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第五姓

姓氏第五

拼音dì wǔ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2216 位。

位於屋姓 之後,巷姓 之前。

第五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216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502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第五
502

68梁丘 左丘東門 西門

69 南宮

70

71第五 ,百家姓終。

第五姓
第五姓頭像

第五姓 起源

第五姓主要源自:田姓

複姓第五可以追溯到舜帝,其後有姚、嬀、陳、胡、田,皆爲同根同源,史稱“嬀汭五姓”。後舜的後裔不斷發展,一直到商朝後期,舜的後代閼父歸順於周文王,任陶正之官。後周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並將長女大姬嫁與閼父之子嬀滿(舜後33代孫)。後來,武王追封上古聖王的後裔,嬀滿氏因此被封爲陳侯,位於陳地,國都位於今天河南淮陽縣。嬀滿史稱陳胡公,胡公滿,其後代以國爲姓,從而產生了陳氏,後代以胡公諡號爲氏,產生了胡氏

陳姓在春秋中期分出田姓。在陳厲公時,陳國發生了爭奪君位的內亂,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出齊國避難,爲避禍而改爲田姓,陳完是田姓的始祖。陳完在齊國受到禮遇,任工正。

陳完的後代田氏家族在齊國逐漸發展,後掌握齊國國政。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恆(田常子)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政權,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爲國君,同年爲周安王冊命爲齊侯,並受到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爲國號,史稱“田齊”。

到劉邦稱帝之後,因爲田姓勢力發展過大,成了劉邦的主要打擊目標,拼命削弱田族的勢力。他把齊田氏貴族分爲八部,分別遷往西安一帶,並要他們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所以第五齣自田姓,源自漢代遷徙齊國公族所改。據《姓氏考略》載:“齊田氏後,漢時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爲姓,有第一至第八。”又《後漢書·第五倫傳》載:“後或改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爲了增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削弱各地豪強的殘餘勢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陝西鹹陽一帶)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衆,以門第順序被分爲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廣的弟弟田英爲第八氏,其孫田登爲第二氏,元孫田癸爲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產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這一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較普遍流傳,所以作爲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後來都改爲單姓“第”及“五”(伍)兩個姓氏,現在保留複姓的很少。

第五姓 郡望

隴西郡:秦置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東鄉以東及隴西南一帶地區)。隋唐爲渭州隴西郡。

東郡:東郡始建於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東昌府、及長清縣以西一帶地區。西漢時期因之,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僕陽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東漢初其平中嘗治武陽,臧洪爲太守,又治東武陽。西晉朝時期廢黜,東晉朝復置,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臺(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後曾以兗州爲東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並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再置東郡,在河南陳州府境。

第五姓 堂號

隴西郡:秦置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東鄉以東及隴西南一帶地區)。隋唐爲渭州隴西郡。

東郡:東郡始建於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東昌府、及長清縣以西一帶地區。西漢時期因之,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僕陽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東漢初其平中嘗治武陽,臧洪爲太守,又治東武陽。西晉朝時期廢黜,東晉朝復置,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臺(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後曾以兗州爲東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並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再置東郡,在河南陳州府境。

第五姓 姓氏源流

1、第五dì wǔ

現行較罕見覆姓。今山西之運城、介休及雁北地區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鄭樵注云:“嬀姓,齊諸田之後,田氏大族,漢初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氏。”《姓氏考略》引《潛夫論》亦注:“漢高祖徙諸田而有第一至第八氏,後漢第五倫,其後也。”又,報載張勇先生《臺灣怪姓趣談》稱:“臺北文山區有人姓‘第五’,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原爲田姓的齊國國君大逃亡,只剩下八人,爲逃避追捕,便以第一到第八爲姓,其中姓第五的繁衍下來……”姑收錄以備考。望出隴西。

2、第五

第五姓分布:臺灣臺北、山西蒲城等地均有此姓。

第五姓起源:系自嬀姓。漢武帝徙齊諸田於園陵,以次第爲氏,有第五氏,見《風俗通》。

第五姓名人:

第五倫,東漢時京兆長陵人,建武中會稽太守,章帝時官司空。。第五規,明時陝西富平人,永樂舉人。

郡望:隴西。

變化:後改爲第氏。

第五姓 歷史名人

第五姓古代名人

第五倫東漢,字伯魚,京兆長陵人也,東漢大司空。其先齊諸田,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爲氏。

第五頡東漢,字子陵,第五倫少子;京兆長陵人。著名東漢大臣。先爲郡功曹,州從事,公府辟舉高第,後爲侍御史,南頓令,桂陽、南陽、廬江三郡太守,諫議大夫。漢順帝之爲太子廢也,第五頡爲太中大夫,與太僕來歷等共守闕固爭。漢順帝即位,第五頡擢爲將作大匠,卒官。

第五種東漢,字興先,歷官高密侯相、兗州刺史。因彈劾中常侍單超及其侄子單匡,屢受陷害。當時人說:“清高正直,以第五種爲第一。”

第五訪東漢,字仲謀,東漢中期京兆長陵人。

第五上東漢,東漢刺史,爲官冠名州郡,永壽中以奉使稱職,拜高密侯相,懲治貪惡,剛直不宥。

第五元先東漢,東漢學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爲鄭康成之師。

第五琦唐朝,唐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曾爲扶風郡公扶風郡公,京兆尹,改戶部侍郎,判度支等,能言強國富民術,不益賦而用以饒。乾元時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年七十歲,贈太子少保、子峯。

第五均宋朝,宋朝人,官至宰相,生卒不詳。

第五猗西晉,官員。

第五姓 相關姓氏

第一第七第三第二第八第六第四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