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南郭
拼音nán guō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南郭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鹹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爲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爲扶風郡,治所在隗裏(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爲扶風郡。
洛陽郡: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漢、魏兩朝時治所均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後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梁、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爲陪都。隋、唐兩朝移治到漢城以西九公里處一帶地區。
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鹹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爲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爲扶風郡,治所在隗裏(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爲扶風郡。
洛陽郡: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漢、魏兩朝時治所均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後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梁、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爲陪都。隋、唐兩朝移治到漢城以西九公里處一帶地區。
1、南郭
歷史上較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雲:“虢叔之後有南郭氏。”此以地爲氏,系出姬姓。
2、《姓氏詞典》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出自齊大夫,居國之南郭,因氏焉。”古稱內城爲城,外城爲“郭”。南郭,即南(外)城,自當以地居爲氏。《莊子》有南郭·子綦;《左傳》有南郭·偃。
2、南郭
南郭姓起源:①周文王弟虢仲之後有南郭氏。②出自齊大夫,居國之南郭,因氏。③周景公之子奔魯,亦稱南郭於(一作且於)。
南郭姓名人:
南郭偃,春秋時齊大夫。
郡望:齊郡。
南郭姓古代名人
南郭子綦戰國時期,楚國人。著名楚國賢士。
南郭處士戰國,齊國人。著名戰國寓言《濫竽充數》主人公。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宣王田闢疆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幾百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幾百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以顯示氣派。有個南郭處士,人稱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着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也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一支有三百人的吹竽樂隊中。這以後,南郭處士就隨那三百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裏得意極了。其實南郭處士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處士就捧着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南郭處士就這樣靠着矇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田地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爲三百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湣王發佈了一道命令,要這三百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三百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後,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處士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