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閃姓
在回族姓氏中,除了馬、丁、白等常見姓外,賽、撒、速、忽、納、閃等十三姓在《百家姓》裏卻找不到。回族十三姓,源於我國傑出的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及其子孫。
1221年,成吉思汗西征,蒙古軍佔領了布哈拉,回回人苦魯馬丁和他的兒子賽典赤·贍思丁率騎兵千人歸順。因賽典赤·贍思丁聰明英武,頗受成吉思汗的信賴和重用,任爲帳前侍衛,南征北戰。窩闊臺和蒙哥汗時,出任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1274年任雲南省平章政事。賽典赤執政期間,興屯田、修水利、置驛道、辦教育,改革行政制度,繁榮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功績顯赫,威望甚高,百姓自覺地爲他樹碑。賽典赤逝世後,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宣佈“賽典赤雖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誅之”。
相傳,賽典赤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三十一世孫。“賽典赤”阿拉伯文原意爲“榮耀的聖裔”,即偉大的貴族。“贍思丁”的含義是“宗教的太陽”。“烏馬爾”的意思是“長壽”。賽典赤的後裔,不僅銘記着前輩的豐功偉業,而且取賽典赤稱號之首音’賽”立姓。賽典赤·贍思了有五個兒子。長子納速拉丁,官至雲南省平章政事、陝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三子忽辛,官至雲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裏,官至雲南省平章政事。賽、納、哈、速、忽、馬、撒、沙、丁、閃、穆、楊、郝等姓,傳說子孫分爲“十三姓”,主要集中在雲南。
直至清鹹豐六年(1856年),清朝官府曾下令“滅回”,激起回民大規模武裝反抗,即歷史上有名的“丙辰之變”,這十三姓回民才被迫分居全國各地。後來在長期的發展中,由十三姓又演變出其他姓。如忽姓後來又發展爲虎、胡姓,閃姓後來又發展爲陝姓等等.回族中的閃姓,據《回教民族說》稱,由“苫思丁之後裔”轉 爲閃和陝。
漢族閃姓
其實,現在的閃姓不光光是屬於回族,漢民也有姓“閃”的
1、閃(閃)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頗廣:今北京,河北之尚義、景縣,山西之太原、晉城,陝西之韓城,河南之盧氏,湖北之老河口,雲南之隴川等地均有。漢族、回族、景頗族有此姓。《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萬姓統譜》雲:“河南杞縣有閃姓。”未得其詳。
1、又注:“即陝姓所改。”(3)又注:“滇南永昌舊有閃姓。系夷姓。”當與前所舉閃姓不同源。又,今雲南隴川景頗族亦有閃姓,漢意爲“刀”。明代有閃靄,永州通判;又有閃名,夏邑教諭;又有閃鏜、閃繼迪;清代有閃煜龍,任藍翎侍衛。
2、閃(閃)
閃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閃姓起源:①陝姓所改。②明時滇南永昌府(故治在今雲南保山)有閃姓,系少數民族。今雲南保山回族有此姓。
閃姓名人:
閃靄,明時雲南永昌府人,永樂中任永州府通判。
閃姓古代名人
閃仲侗明朝,字士覺,號知願,閃繼迪次子。天啓七年(1627)舉人,有詩才,曾隨父漫遊吳越,到處唱和,著有《鶴和篇》三卷。江蘇採輯遺書目錄‧集部,鶴和篇 南中閔仲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