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長姓

姓氏長〔 長 〕

拼音chángzhǎng

人口約 6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494 位。

位於藩姓 之後,冶姓 之前。

長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494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長姓
長姓頭像

長姓 起源

長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

長姓起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公族後裔仲長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爲氏。寧長牂,姬姓,是春秋時

期衛國大夫,武將,其父親就是著名的衛國大夫甯武子(寧俞),遠祖乃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姬封(衛康叔)。在寧長牂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長牂氏,後多省文簡改爲單姓長氏,世代相傳至今。

姬姓長氏族人大多尊奉寧長牂爲得姓始祖。

長姓起源二

源於官位,出自戰國時期秦國軍職官吏庶長,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庶長,爲戰國時期秦國軍制官名。在史籍《左傳·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1年)記載:“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庶長,秦爵也。”庶,軍隊建制,“一庶聊萬”,相當於今一個師的建制,庶長即師長一職。

在庶長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庶長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庶氏、長氏,長氏讀音作zhǎng(ㄓㄤˇ)。

長姓起源三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長秋,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長秋,即大長秋,原位秦朝時期的“將行”,在漢景帝執政時期改稱“大長秋”,就是皇后的近侍官首領,或由宦官擔任,或由“土人”即有一技之長而無官身之人擔當。在漢朝時期,皇后所居之宮稱爲“長秋宮”,故以爲後宮官吏之稱,東漢、三國、兩晉時期皆沿襲。其時高句麗、百濟、伽倻、新羅諸國皆有仿設。至隋朝末期,隋煬帝在後宮改設“內侍省”,遂廢黜“長秋”之官稱。

在長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長秋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長氏、秋氏,長氏讀音作zhǎng(ㄓㄤˇ)。

長姓起源四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長水校尉,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長水校尉,爲軍制官員,是漢武帝所設置的京師屯兵八校尉之一。在史籍《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在漢朝時期,“長水”爲北方少數民族之稱,就是史書中所稱的羌族,宣曲爲地名,是漢高祖給下屬功臣也就是宣曲任氏(西漢富商,姓任,祖先曾任督道的倉吏)的祖先封侯的封地,即漢武帝在都城長安開掘的昆明池的西部。長水校尉是駐紮在宣曲地區的羌胡騎兵的統領,由漢武帝親自掌管,歷任者皆剽悍忠誠,驍勇善戰,官秩兩千石,下屬有丞吏、司馬。到東漢時期,長水校尉隸屬於北軍中侯,掌管宿衛軍以及烏桓騎兵(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與鮮卑族近),官秩亦爲兩千石。

在長水校尉及其部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長水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長氏、水氏,長氏讀音作cháng(ㄔㄤˊ)。

長姓起源五

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禁中衛士宮甲,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唐朝時期,帝王君侯的宮廷均設有宮甲,是爲禁中衛士,負責保護帝王以及王公重臣的安全,又稱作長林兵,由軍中精銳所組成。

在長林兵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長林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長氏、林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其長氏的姓氏讀音作cháng(ㄔㄤˊ)。

長姓起源六

源於官位,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汗廷長侍卿,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爲氏。元朝時期,朝廷分設有長秋寺、長信寺、長寧寺、長慶司,分由寺卿統管,稱長侍卿。長信寺,是在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所設置的官職,負責掌管大斡耳朵怯憐口(家中兒郎們)的諸般事宜,設主官“長侍卿”四人,官秩正三品,“少卿”兩人,官秩從四品,“寺丞”兩員,官秩從五品,並有經歷、知事各一員,官秩從七品。到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改稱長信院,到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又改回原稱。長秋寺,是在元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所設置的官職,負責掌管元武宗五斡耳朵的戶口、錢糧、營繕諸事宜,設主官“長侍卿”五人,官秩正三品,“少卿”兩人,官秩從四品,“寺丞”兩員,官秩從五品,並有經歷、知事各一員,官秩從七品。長寧寺,是在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所設置的官職,負責掌管元英宗速哥八剌皇后帳下戶口、糧錢、營造等事宜,設主官“長侍卿”六人,官秩正三品,“少卿”兩人,官秩從四品,“寺丞”兩員,官秩從五品,並有經歷、知事各一員,官秩從七品。長慶司,是在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所設置的官職,負責掌管元成宗斡耳朵(斡裏朵、兀裏朵、窩裏陀,即宮帳,亦即後宮)以及怯薛歹(宿衛軍)的衣糧諸事宜,設主官“長侍卿”六人,官秩正三品,“少卿”兩人,官秩從四品,“寺丞”兩員,官秩從五品,並有經歷、知事各一員,官秩從七品。

長秋寺、長信寺、長寧寺、長慶司的長侍卿(寺卿),皆由帝王皇后的親信擔當,在其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漢化省稱長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zhǎng(ㄓㄤˇ)。

長姓起源七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晉厲公寵臣長魚矯,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春秋初期,晉國還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從晉獻公開始,國力逐漸增強,先後滅掉了周圍不少小國,疆域日益擴大。到了春秋中期,晉國已佔有現在山西省的大部分、河北省的西南部、河南省的北部和西部、陝西省的東部和山東省西部的廣大疆域。獻公死後,他的四個兒子互相爭奪君位,使晉國一度大亂。後來,姬重耳在秦國等國的幫助下返國即位,他就是後來成爲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而長魚矯在成功脫逃後,一族人等在西戎繼續生息繁衍,其後裔子孫有取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長魚氏,逐漸融入氐羌民族之中,後又漸漸回融漢族,多省文簡化爲單姓長氏、魚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長氏、魚氏族人皆尊奉長魚矯爲得姓始祖,其長氏的姓氏讀音作zhǎng(ㄓㄤˇ)。

得姓始祖

寧長牂、長魚矯、姜仲長。

長姓 分布

長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七百零二位,多以京兆、鹹陽爲郡望。

長:音cháng,天津武清,內蒙古烏海,山西太原,陝西韓城,新疆塔城,河南扶溝、洛寧、林州,安徽淮南,湖南湘潭,山東新泰,四川安縣,貴州普安、錦屏等地有分佈,漢族、羌族都有。

長:音zhǎng,僅在青海天峻、內蒙古烏海、山西太原及雁北地區有分佈。

長姓 名人明星

長姓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鹹陽郡:鹹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裏作爲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鹹陽解讀爲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鹹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鹹陽作爲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爲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鹹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鹹陽作爲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着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鹹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王朝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爲中心,周圍分佈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鹹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朝末期,被項羽分爲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時期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時期遷右扶風郡治於槐裏(今陝西興平)。三國曹魏時期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裏)、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鹹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鹹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國時期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朝時期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時期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鹹陽分屬三原、縣、鹹陽分區,1950年合併爲鹹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鹹陽分區,1961年復置,1968年改爲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設立鹹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長沙郡:亦稱長沙國。距今約十五~二十萬年以前,長沙地區有人類的活動,經過十五~二十萬年的發展,長沙歷史進入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五千年,長沙先民開始過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進入母系社會;約公元前三千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屈家嶺文化階段;約公元前兩千五百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龍山文化階段,這時有了原始農業,漁獵仍是人們謀生的重要手段,原始製陶業、石器加工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併產生原始的紡織和玉器加工技術。傳說,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都曾來過長沙。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曾“披山通道,南至於江,登熊、湘”,後來就把長沙這片地土封給了他兒子少昊氏。宋朝學者羅泌在《路史》中記載:少昊氏“始於雲陽,胙土長沙”(胙,賞賜),據此,傳說中的少昊氏是遠古長沙的一個氏族首領,是開發長沙的第一人。長沙,夏王朝時期屬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時期,三苗國消失了,但三苗後裔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這時長沙屬“揚越”(荊蠻),史稱“揚越之地”,作爲古越人(古長沙越人爲揚越的的一支)到這時創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幾何紋飾硬陶即印紋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商周時期,北方中原王朝對南方“荊蠻”、“揚越”的戰事頻繁,雖未能在這裏建立起他們直接的統治,但“揚越之地”一度成爲商周的“南服”,迫使“荊蠻”臣服納貢。據典籍《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諸侯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一種,這是“長沙”一名見於史籍的最早記載。商、周時期,中原文化傳入,長沙進入青銅器時代。長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蓋的半地穴式房屋,過着氏族生活,主要以石器作爲工具,生產上依靠刀耕火種。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銅鑄造技術傳入,開始使用和製造青銅工具銅斧,到西周後期出現了銅製大鋤(鬆土工具)、銅插(耙,鬆土和起土的農具);而且還製造出了形制考究、紋飾精美的青銅容器、樂器。長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銅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藝水平,富有鮮明的越族風格;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在寧鄉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銅器中珍品;1959年以來寧鄉、長沙縣出士的十幾件銅鏡,一般重七十~八十公斤,最大的二百二十一公斤半,爲中國到目前爲止發現的最大的商代銅鏡。東周以後,長沙進入春秋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動亂年代,春秋末期,楚國(荊楚)的勢力進入長沙。戰國初期,越國滅吳國,楚、越兩國對峙開始,長沙成爲楚國東南邊陲的要塞。戰國中期,楚國實行變法,國力強盛,對南部地區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湖南全境納入了楚國版圖,長沙成爲楚國南部的軍事重鎮,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廣闊地域的政治軍事中心,楚國在長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對長沙的進入,加上經過數百年的戰爭,古越人消失了,長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楚人的南侵,帶來了中原和江漢地區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經驗,使長沙地區進入了鐵器時代,長沙結束了商周以來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原始狀態,直接進入封建社會。楚國至楚懷王時國勢日弱,諸侯各國特別是秦國對楚國多次發起戰爭,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國大將王翦率軍南下,打敗楚軍在江南的餘部,楚國以長沙爲政治軍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國所征服,楚國滅亡。長沙(湖南)作爲楚地和楚國軍事重鎮的時間長達八百多年,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一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區,長沙爲秦朝三十六郡之一,從秦朝開始,長沙開始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並第一次明確地以一個行政區域載入史冊。秦朝長沙郡涵蓋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廣東的連縣、廣西的全州等地,面積幾乎相當於今湖南全省,臨湘縣爲治所。秦朝滅亡,漢王朝建立。漢高祖劉邦稱帝之後,於漢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封西漢王朝開國功臣吳芮爲長沙王,以原秦朝的長沙郡建長沙國,臨湘縣駐所作爲國都,也標誌着湖南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諸侯國,長沙成爲王國都城。長沙王是長沙國的最高統治者(最高官員),其王位世襲,但自東漢漢朝對諸侯王國改變體制之後即漢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實際成爲有名無實的番王了。長沙國從漢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始封至漢孺子嬰居攝二年(丁卯,公元7年)被廢除,存在了二百多年,長沙國先後分爲“吳氏長沙國”和“劉氏長沙國”兩個時期。古長沙城作爲漢王番都,臨湘古城位於長沙國的中心地帶,爲歷代長沙王的駐所和長沙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古書《水經注》記載,臨湘城(即古長沙城,史稱臨湘故城)系吳芮始封長沙王建築。漢後元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吳氏長沙國廢除。吳氏長沙國時期,爲古代長沙歷史上輝煌時期,政治上始終不渝維護國家統一,是西漢王朝的忠實諸侯王國。劉邦所封八個異姓諸侯王臧荼、韓信、英布等七個諸侯王全部消滅,唯獨吳氏長沙國自始至終效忠朝廷,就是淮陰王英布(長沙王吳芮之女婿)反叛,長沙王吳臣(吳芮之子)還大義滅親。吳氏長沙國自吳芮始封,到漢前元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其五世孫吳著死,因無子被撤除,共傳五代,歷時四十六年。王國的官吏制度與西漢朝廷相同,設有丞相(漢高祖初曾稱柱國),由朝廷直接委任,名爲輔佐諸王,實際上是派來掌握本國實權以控制地方的。西漢後元六年(癸未,公元前158年)漢文帝之子漢景帝繼位,重置長沙國,史稱“劉氏長沙國”,漢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漢景帝庶子劉發封爲長沙王。劉發之長沙國正值西漢王朝大削諸侯王國勢力的時候,自漢前元二年~漢中元五年(公元前155~前145年),隨着朝廷對諸侯番國管理體制的改變,這時的長沙國轄地大爲縮小,已析出桂陽郡和零陵郡,僅有臨湘、羅、下雋、益陽、連道、湘南、安成、丞陽、茶陵、攸、昭陵等十三縣;長沙國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實際權力,不得幹預自己所轄諸侯國的政務,成爲名義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改制以前稱爲“臣相”),下至縣令全部由朝廷任免。“劉氏長沙國”從劉發始封到劉舜被廢,共傳七代八王,歷時一百六十四年,隨西漢王朝滅亡而拆除。漢綏和元年(戊辰,公元8年),王莽篡位自立爲帝建“新朝”,長沙國改名“填蠻郡”,國都臨湘改名“撫睦縣”。王莽政權很快就被西漢末農民大起義所淹沒。漢更始三年(乙酉,公元25年),原西漢皇室宗族、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劉秀(即光武帝)擁兵稱帝,又建立起一個漢朝,因以洛陽爲都,史稱東漢。由於全國各地分佈着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隊伍和各色武裝割據,劉秀又展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東漢建武二年(丙戌,公元26年),劉秀遙封西漢末代長沙王劉舜之子劉興爲長沙王,復建長沙國,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勢。到漢建武九年(己丑,公元29年),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長沙相韓福、桂陽太守張隆、零陵太守田翕、蒼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錫光等,相率遣使貢獻,悉封爲列侯。至此,包括長沙在內的湖南全境正式歸於東漢,長沙的歸漢,對劉秀統一天下的戰爭起到了重要作用,劉秀於東漢建武十六年(庚子,公元40年)統一中國。長沙已早在漢建武十三年(丁酉,公元37年)被劉秀以長沙王劉興等“皆襲爵爲王,不應經義”,將其改封爲臨湘侯,又將長沙國廢除,改爲長沙郡。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爲長沙郡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後期和南北朝時期,長沙爲長沙郡郡治,湘州州治。隋前期撤郡,長沙爲潭州總管府;後期改州爲郡,長沙又爲長沙郡郡治。唐朝時設潭州治所,曾屬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時期的長沙窯,曾興盛一時,成爲釉下彩的發源地。五代十國時期長沙爲楚國國都,這也是唯一以長沙爲都城建立的國家。隋朝初期,長沙郡被廢黜,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及唐朝的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曾改潭州爲長沙郡,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宋朝時期,長沙爲潭州治所。北宋設嶽麓書院,將長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時期。元朝於至元十一年(南宋鹹淳十年,丁丑,公元1274年)時改爲潭州路,湖廣行省治所。元至元十八年(辛巳,公元1281年)仍爲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隸屬湖廣行省;文宗天曆二年因“天子臨幸”而改名天臨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爲長沙府治所,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長沙同爲長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時長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稱,爲中國最重要的米市之一。在太平天國軍攻打長沙的清朝末年,曾國藩成爲“湖南第一人”,長沙府湧現出在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滅太平天國,發動洋務運動,收復新疆等,對晚清的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長沙成爲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動地。戊戌變法的陳寶箴、譚嗣同,在長沙興辦時務學堂。之後自立軍起義、華興會、公祭陳天華和姚宏業、瀏萍醴起義、搶米風潮,都是很有影響力的活動。黃興在清朝末年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動,爲中華民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民國二十二年長沙縣、市分治,設“長沙市”,爲湖南直轄市,長沙一直作爲湖南省會至今。長沙在民國時期是中國政治的革命中心之一。清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10月22日,焦達峯、陳作新爲首的起義新軍光復長沙。民國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曾就讀於時務學堂的蔡鍔發動了護國運動。民國八年(己未,公元1919年),長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儉學,長沙也是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地之一。毛澤東、何叔衡、任弼時、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領導人都在長沙讀書或者從事政治活動。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並試圖攻打長沙;失敗後他轉向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現實方針。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曾是長沙發展的鼎盛時期,經濟物業繁榮,初期成爲抗戰的大後方。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11月12日晚蔣中正密令燃放的“文夕大火”,成爲長沙城歷史上最爲悲慘的事件,城內各種歷史文化遺蹟幾乎損失殆盡。民國二十八~三十三年(公元1939~1944年),長沙爲抗日戰爭的主戰場,中、日雙方以長沙爲中心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戰役,中方取得前三次戰役的勝利。1949年8月5日,長沙正式建立共產黨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長沙開始重建與發展。長沙作爲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毛澤東早期讀書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被認爲是革命紀念地。改革開放初期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長沙經濟開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長沙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成爲中西部重要的城市之一。

長姓 堂號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鹹陽郡:鹹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裏作爲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鹹陽解讀爲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鹹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鹹陽作爲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爲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鹹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鹹陽作爲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着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鹹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王朝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爲中心,周圍分佈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鹹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朝末期,被項羽分爲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時期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時期遷右扶風郡治於槐裏(今陝西興平)。三國曹魏時期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裏)、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鹹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鹹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國時期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朝時期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時期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鹹陽分屬三原、縣、鹹陽分區,1950年合併爲鹹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鹹陽分區,1961年復置,1968年改爲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設立鹹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長沙郡:亦稱長沙國。距今約十五~二十萬年以前,長沙地區有人類的活動,經過十五~二十萬年的發展,長沙歷史進入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五千年,長沙先民開始過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進入母系社會;約公元前三千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屈家嶺文化階段;約公元前兩千五百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龍山文化階段,這時有了原始農業,漁獵仍是人們謀生的重要手段,原始製陶業、石器加工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併產生原始的紡織和玉器加工技術。傳說,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都曾來過長沙。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曾“披山通道,南至於江,登熊、湘”,後來就把長沙這片地土封給了他兒子少昊氏。宋朝學者羅泌在《路史》中記載:少昊氏“始於雲陽,胙土長沙”(胙,賞賜),據此,傳說中的少昊氏是遠古長沙的一個氏族首領,是開發長沙的第一人。長沙,夏王朝時期屬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時期,三苗國消失了,但三苗後裔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這時長沙屬“揚越”(荊蠻),史稱“揚越之地”,作爲古越人(古長沙越人爲揚越的的一支)到這時創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幾何紋飾硬陶即印紋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商周時期,北方中原王朝對南方“荊蠻”、“揚越”的戰事頻繁,雖未能在這裏建立起他們直接的統治,但“揚越之地”一度成爲商周的“南服”,迫使“荊蠻”臣服納貢。據典籍《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諸侯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一種,這是“長沙”一名見於史籍的最早記載。商、周時期,中原文化傳入,長沙進入青銅器時代。長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蓋的半地穴式房屋,過着氏族生活,主要以石器作爲工具,生產上依靠刀耕火種。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銅鑄造技術傳入,開始使用和製造青銅工具銅斧,到西周後期出現了銅製大鋤(鬆土工具)、銅插(耙,鬆土和起土的農具);而且還製造出了形制考究、紋飾精美的青銅容器、樂器。長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銅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藝水平,富有鮮明的越族風格;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在寧鄉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銅器中珍品;1959年以來寧鄉、長沙縣出士的十幾件銅鏡,一般重七十~八十公斤,最大的二百二十一公斤半,爲中國到目前爲止發現的最大的商代銅鏡。東周以後,長沙進入春秋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動亂年代,春秋末期,楚國(荊楚)的勢力進入長沙。戰國初期,越國滅吳國,楚、越兩國對峙開始,長沙成爲楚國東南邊陲的要塞。戰國中期,楚國實行變法,國力強盛,對南部地區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湖南全境納入了楚國版圖,長沙成爲楚國南部的軍事重鎮,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廣闊地域的政治軍事中心,楚國在長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對長沙的進入,加上經過數百年的戰爭,古越人消失了,長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楚人的南侵,帶來了中原和江漢地區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經驗,使長沙地區進入了鐵器時代,長沙結束了商周以來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原始狀態,直接進入封建社會。楚國至楚懷王時國勢日弱,諸侯各國特別是秦國對楚國多次發起戰爭,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國大將王翦率軍南下,打敗楚軍在江南的餘部,楚國以長沙爲政治軍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國所征服,楚國滅亡。長沙(湖南)作爲楚地和楚國軍事重鎮的時間長達八百多年,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一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區,長沙爲秦朝三十六郡之一,從秦朝開始,長沙開始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並第一次明確地以一個行政區域載入史冊。秦朝長沙郡涵蓋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廣東的連縣、廣西的全州等地,面積幾乎相當於今湖南全省,臨湘縣爲治所。秦朝滅亡,漢王朝建立。漢高祖劉邦稱帝之後,於漢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封西漢王朝開國功臣吳芮爲長沙王,以原秦朝的長沙郡建長沙國,臨湘縣駐所作爲國都,也標誌着湖南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諸侯國,長沙成爲王國都城。長沙王是長沙國的最高統治者(最高官員),其王位世襲,但自東漢漢朝對諸侯王國改變體制之後即漢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實際成爲有名無實的番王了。長沙國從漢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始封至漢孺子嬰居攝二年(丁卯,公元7年)被廢除,存在了二百多年,長沙國先後分爲“吳氏長沙國”和“劉氏長沙國”兩個時期。古長沙城作爲漢王番都,臨湘古城位於長沙國的中心地帶,爲歷代長沙王的駐所和長沙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古書《水經注》記載,臨湘城(即古長沙城,史稱臨湘故城)系吳芮始封長沙王建築。漢後元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吳氏長沙國廢除。吳氏長沙國時期,爲古代長沙歷史上輝煌時期,政治上始終不渝維護國家統一,是西漢王朝的忠實諸侯王國。劉邦所封八個異姓諸侯王臧荼、韓信、英布等七個諸侯王全部消滅,唯獨吳氏長沙國自始至終效忠朝廷,就是淮陰王英布(長沙王吳芮之女婿)反叛,長沙王吳臣(吳芮之子)還大義滅親。吳氏長沙國自吳芮始封,到漢前元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其五世孫吳著死,因無子被撤除,共傳五代,歷時四十六年。王國的官吏制度與西漢朝廷相同,設有丞相(漢高祖初曾稱柱國),由朝廷直接委任,名爲輔佐諸王,實際上是派來掌握本國實權以控制地方的。西漢後元六年(癸未,公元前158年)漢文帝之子漢景帝繼位,重置長沙國,史稱“劉氏長沙國”,漢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漢景帝庶子劉發封爲長沙王。劉發之長沙國正值西漢王朝大削諸侯王國勢力的時候,自漢前元二年~漢中元五年(公元前155~前145年),隨着朝廷對諸侯番國管理體制的改變,這時的長沙國轄地大爲縮小,已析出桂陽郡和零陵郡,僅有臨湘、羅、下雋、益陽、連道、湘南、安成、丞陽、茶陵、攸、昭陵等十三縣;長沙國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實際權力,不得幹預自己所轄諸侯國的政務,成爲名義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改制以前稱爲“臣相”),下至縣令全部由朝廷任免。“劉氏長沙國”從劉發始封到劉舜被廢,共傳七代八王,歷時一百六十四年,隨西漢王朝滅亡而拆除。漢綏和元年(戊辰,公元8年),王莽篡位自立爲帝建“新朝”,長沙國改名“填蠻郡”,國都臨湘改名“撫睦縣”。王莽政權很快就被西漢末農民大起義所淹沒。漢更始三年(乙酉,公元25年),原西漢皇室宗族、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劉秀(即光武帝)擁兵稱帝,又建立起一個漢朝,因以洛陽爲都,史稱東漢。由於全國各地分佈着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隊伍和各色武裝割據,劉秀又展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東漢建武二年(丙戌,公元26年),劉秀遙封西漢末代長沙王劉舜之子劉興爲長沙王,復建長沙國,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勢。到漢建武九年(己丑,公元29年),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長沙相韓福、桂陽太守張隆、零陵太守田翕、蒼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錫光等,相率遣使貢獻,悉封爲列侯。至此,包括長沙在內的湖南全境正式歸於東漢,長沙的歸漢,對劉秀統一天下的戰爭起到了重要作用,劉秀於東漢建武十六年(庚子,公元40年)統一中國。長沙已早在漢建武十三年(丁酉,公元37年)被劉秀以長沙王劉興等“皆襲爵爲王,不應經義”,將其改封爲臨湘侯,又將長沙國廢除,改爲長沙郡。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爲長沙郡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後期和南北朝時期,長沙爲長沙郡郡治,湘州州治。隋前期撤郡,長沙爲潭州總管府;後期改州爲郡,長沙又爲長沙郡郡治。唐朝時設潭州治所,曾屬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時期的長沙窯,曾興盛一時,成爲釉下彩的發源地。五代十國時期長沙爲楚國國都,這也是唯一以長沙爲都城建立的國家。隋朝初期,長沙郡被廢黜,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及唐朝的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曾改潭州爲長沙郡,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宋朝時期,長沙爲潭州治所。北宋設嶽麓書院,將長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時期。元朝於至元十一年(南宋鹹淳十年,丁丑,公元1274年)時改爲潭州路,湖廣行省治所。元至元十八年(辛巳,公元1281年)仍爲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隸屬湖廣行省;文宗天曆二年因“天子臨幸”而改名天臨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爲長沙府治所,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長沙同爲長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時長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稱,爲中國最重要的米市之一。在太平天國軍攻打長沙的清朝末年,曾國藩成爲“湖南第一人”,長沙府湧現出在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滅太平天國,發動洋務運動,收復新疆等,對晚清的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長沙成爲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動地。戊戌變法的陳寶箴、譚嗣同,在長沙興辦時務學堂。之後自立軍起義、華興會、公祭陳天華和姚宏業、瀏萍醴起義、搶米風潮,都是很有影響力的活動。黃興在清朝末年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動,爲中華民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民國二十二年長沙縣、市分治,設“長沙市”,爲湖南直轄市,長沙一直作爲湖南省會至今。長沙在民國時期是中國政治的革命中心之一。清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10月22日,焦達峯、陳作新爲首的起義新軍光復長沙。民國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曾就讀於時務學堂的蔡鍔發動了護國運動。民國八年(己未,公元1919年),長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儉學,長沙也是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地之一。毛澤東、何叔衡、任弼時、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領導人都在長沙讀書或者從事政治活動。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並試圖攻打長沙;失敗後他轉向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現實方針。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曾是長沙發展的鼎盛時期,經濟物業繁榮,初期成爲抗戰的大後方。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11月12日晚蔣中正密令燃放的“文夕大火”,成爲長沙城歷史上最爲悲慘的事件,城內各種歷史文化遺蹟幾乎損失殆盡。民國二十八~三十三年(公元1939~1944年),長沙爲抗日戰爭的主戰場,中、日雙方以長沙爲中心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戰役,中方取得前三次戰役的勝利。1949年8月5日,長沙正式建立共產黨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長沙開始重建與發展。長沙作爲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毛澤東早期讀書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被認爲是革命紀念地。改革開放初期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長沙經濟開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長沙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成爲中西部重要的城市之一。

長姓 姓氏源流

1、(長)cháng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新疆之塔城、貴州之普安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注云:“《路史》:‘黃帝子揮之後有長氏’。望出河內。”

2、(長)zhǎng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青海之天峻、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及雁北地區有分佈。《姓氏考略》亦收載並注其源:

1、其據《史記》注云:“知養切。晉有長克魯,死智伯之難。”或以爲長氏之始。

2、又注:“一雲以長幼之次爲氏。”一音chǎng,亦爲姓。

3、(長)

長姓分布:安徽淮南、河南扶溝、洛寧、林縣、四川安縣、山東新泰、湖南湘潭、臺灣屏東、高雄、臺南、臺北等地均有此姓。

長姓起源:①相傳黃帝之子揮之後有長氏,見《路史》。②系自子姓。殷人之後有長氏,見《姓譜》。按,當系殷人六族之一長勺氏之後。③春秋時衛大夫長牂之後。④羌族姓。

長姓名人:

長武子,春秋時晉大夫,爲長牂之裔。長略,明時滑人,嘉靖中河南衛指揮。

郡望:河內,河南。

4、(長)

長姓起源:①以長幼之次爲氏。②長孫氏、長兒氏之長,音均爲掌(Zhǎng),其後人或有改單姓長者。

長姓名人:

長克魯,春秋時晉人,死智伯之難,見《史記》。

長姓 歷史名人

長姓古代名人

長子武春秋,晉大夫。

長宗道宋朝,有宜州知州。

長棱明朝,參將。

長略明朝,有衛指揮。

長國賢清朝,乾隆年間居於貴州省黎平府隆裏千戶所(今貴州省錦屏縣隆裏鄉),功名貢生。

長姓 相關姓氏

長孫 (長孫)長桑 (長桑)長魚 (長魚)長蘆 (長蘆)長興 (長興)長翟 (長翟)長盧 (長盧)長生 (長生)長狄 (長狄)長沙 (長沙)長梧 (長梧)長柳 (長柳)長廬 (長廬)長勺 (長勺)長兒 (長兒)長克 (長克)長佳 (長佳)長伯 (長伯)長仲 (長仲)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