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載,源自元末被封爲甘肅行省 僉事的西域維吾爾人薛都爾丁。明洪武四年(1317年)薛都 爾丁歸附明朝後封爲土司,並被派駐碾伯巴州米拉溝一帶(今 青海民和縣境內)。薛都爾丁後人世襲其職,及第四世土司也 祥,因“也”同“冶”同音,故改姓冶。冶氏相傳十七世。光緒二十 一年(1895年),其家族參加了青海回族反清起義。第二年,土司稱號被廢除。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米拉溝冶氏自 稱數代已爲回族,而不再稱維吾爾族。另據《賽典赤家譜》載: “鹹陽王(賽典赤)奉旨徵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 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徵調。明太祖定鼎金陵,增爲十 姓:日閃、日者、曰白、日苗、日冶……”故冶姓也有一部分屬賜 姓。冶姓回族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據載,源自元末被封爲甘肅行省 僉事的西域維吾爾人薛都爾丁。明洪武四年(1317年)薛都 爾丁歸附明朝後封爲土司,並被派駐碾伯巴州米拉溝一帶(今 青海民和縣境內)。薛都爾丁後人世襲其職,及第四世土司也 祥,因“也”同“冶”同音,故改姓冶。冶氏相傳十七世。光緒二十 一年(1895年),其家族參加了青海回族反清起義。第二年,土司稱號被廢除。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米拉溝冶氏自 稱數代已爲回族,而不再稱維吾爾族。另據《賽典赤家譜》載: “鹹陽王(賽典赤)奉旨徵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 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徵調。明太祖定鼎金陵,增爲十 姓:日閃、日者、曰白、日苗、日冶……”故冶姓也有一部分屬賜 姓。冶姓回族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1、冶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及獲鹿、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甘肅之永登、雲南之瀘水等地均有分佈。漢、回、土、保安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周官》冶氏掌爲兵器,以其世官爲氏。”鄭樵將其歸入“以名爲氏”之列,似不確。
2、土族之冶姓,則由也姓所改,出自蒙古族。《中國人的姓名·土族》載:元甘肅行省僉事薛都爾丁,於明洪武四年(1371)率部歸明,授指揮僉事。其子也裏香,依漢習取名之首音諧以漢字“也”而爲姓。至其四世孫“也珍”,改“也”爲“冶”。其後遂以冶爲氏。春秋時衛有冶廑,魯有冶區夫;金代有冶河;清代有冶大雄,成都人,雲南提督。
2、冶
冶姓分布:甘肅、青海、新疆呼圖壁、四川富順、山西絳縣、河南林縣、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冶姓起源:①周時官名有冶氏,掌制兵器,以其世官爲氏。②鑄匠曰冶。或以職爲氏。③成周之庶之後有冶氏,見《路史》。④春秋時吳王之後有冶氏,見《姓考》。⑤清時甘肅碾伯縣(故城在今青海樂都)土司,系回族,明時改姓冶氏。今回族仍有此姓。⑥土、撒拉、保安等民族有此姓。
冶姓名人:
冶區夫,春秋時魯大夫。
郡望:汲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