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姓贛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人端木賜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春秋時期,在孔子門下求學而道藝精通的七十二人賢者中,有個弟子叫端木賜,字子貢(子贛)。端木賜原是衛國人,善於經商,是孔子所有門人弟子中最富裕的。端木賜善於辯論,做事很能幹,曾當過魯國的宰相,但他“富貴而能謙恭守禮”,故他的家族一直很昌盛。端木氏源遠流長,祖述聖學,書香門第,歷代英才輩出。端木賜的後裔目前繁衍已至八十八代。自先賢端木子貢之後端木家族有系統的族譜,繁衍、遷徙昭然有序。在著名漢朝學者劉向的《劉向說苑》中,將端木賜之字稱爲“子贛”,並指出,“子貢”乃“子贛之誤”。端木賜爲魯國宰相時,魯公賜端木氏字“子贛”,因“贛”字的古讀音爲gòng(ㄍㄨㄥˋ),因而後人凡作“子貢”者,亦音訛所改。該說在漢朝典籍《石經》中也有修正:“貢應作贛。”端木賜的諸多後裔歷經兩千五百餘年,綿延數十代,至今後裔宗脈遍佈海內外。端木氏分衍有贛氏、貢氏、端氏、木氏、沐氏及部分林氏。贛氏是以先祖端木賜的字(子贛)爲姓氏者,稱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贛”字本意是又有錢財、又有學問之人,讀音爲gòng(ㄍㄨㄥˋ),是賜予的意思。後來“贛”字被讀音爲gàn(ㄍㄢˋ),是因古吳越人的地方讀音而致,爲漢語八大方言中贛方言的特點,今人因之。姬姓贛氏族人大多尊奉端木賜爲得姓始祖。
贛姓贛姓起源二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期齊國隱士贛婁子,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宋朝學者邵思在《姓解》第三卷中記載:“贛婁,<漢書·藝文志>:齊有隱士贛婁子,著書五篇。”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周有贛婁子。贛婁子,在典籍《廣韻》、史籍《漢書》、《高士傳》中皆稱作“黔婁子”,史書中都記載他修身清節,埋志於著,不求進諸侯。在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名爲姓氏者,稱贛婁氏、或黔婁氏、或貢婁氏,後有人省文簡化爲贛氏、黔氏、貢氏婁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姜姓贛氏族人大多尊奉贛婁子爲得姓始祖。該支贛氏、黔氏、貢氏的正確讀音皆作gòng(ㄍㄨㄥ)。
贛姓贛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古寒國的後裔幹(邗)國人後代居住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遠古時期的黃帝聯盟中有個寒部落,其酋寒哀曾爲黃帝駕御馬車,爲寒氏族始祖。在古代,“寒”字“幹”字義通,“寒哀”又稱“幹類”。黃、寒兩族通婚,寒氏嫁女於黃帝之子青陽,生子少皋。夏朝時期,寒浞被伯明氏所逐,投靠東夷族的后羿爲相。但寒浞“行媚於內,取賄於外,愚弄其民”,乘后羿毫無防備,用大木棒殺了后羿,奪了權,強娶了后羿的妻子,還生了兩個兒子,並封自己的長子寒澆於過邑(今山東掖縣),封次子寒豷於戈邑(今江蘇連雲港)。後來夏朝中興,少康滅澆於過,少康之子後杼又滅豷於戈。從此寒人分爲幹、戈兩族。幹即盾,可見寒部落勇武及精於製造干戈的技術。今山東省的濰縣,遠古時期就叫“寒亭”,即當年古寒國所在。寒國被夏王朝滅亡後,族人南遷,故而史籍《郡望百家姓》上記載:“幹姓望出潁川郡”。史籍《姓氏考略》上也記載:“幹氏望出滎陽、潁川。”
到了商朝時期,寒(幹)人因其人善制盾、用盾,又擅長於幹欄建築,故以“幹”爲國,是商王朝的屬國,並以“幹”爲姓氏,稱幹氏,世代相傳至今。至商朝末期,寒(幹)人遷至徐州、江西一帶,徐州至今還有稱作“寒山”之地,其以東有贛榆縣,緊靠江西贛江。周王朝中葉以後,古幹國由徐州南遷到臨淮,史書記載:“幹,國,在臨淮,出寶劍。蓋爲莫邪,洞鄂之形也。”寒(幹)人立國於臨淮,居有定所,故其後人加“邑”偏旁作“邗”字。臨淮即邗,就是今江蘇省泗洪市地區。春秋時期,諸侯國爭戰不已,幹(邗)國再度南遷到今江蘇省揚州市一帶,後爲吳國所滅。歷史上的吳、幹之戰相當殘酷,據史書記載:“昔者吳、幹戰,未齔者不得入軍門。國子摘其齒,遂入,爲幹國多……”就是說爲了參加抗吳的戰爭,許多幹(邗)國年幼者提前鑿齒以表成年,好去參加戰鬥。幹(邗)國被滅亡後,幹(邗)人中的一支留於原臨淮、邗等地,後被併入到宋國,族人皆爲幹氏。到後來的宋國大夫幹犨、漢朝時期蜀尉幹獻和京兆尹幹已衍、三國時期孫吳國軍師幹吉、晉朝時期大將軍幹瓚和新蔡人散騎常侍幹寶等等,均爲此支幹(邗)氏族人的後代。幹(邗)人中的另一支則繼續南遷至姑蘇寒山一帶,後被融入吳國,史稱幹吳人。幹(邗)國雖爲吳國所滅,但仍有幹(邗)人留居,“吳有幹隧之地,故多幹姓”。當年的“幹隧”,可能是通向幹(邗)國都城的一條隧道,或曰邗溝即運河,“吳城邗,溝通江淮”。後來著名的鑄劍大師幹將,即爲此支幹(邗)人的後裔,他鑄劍工藝精湛,犀利異常。到了春秋末期,越國句踐滅了吳國,幹吳人轉爲幹越人。南遷到江西餘乾地區的幹人與越人、越章人、揚越人等融合,也都成爲了幹越人,最後全部融入漢族。明朝時期江西新幹(淦)縣幹氏大族中,如高淳教渝幹鳳、孝子幹顯思、清朝康熙年間貢生星子縣人幹特等等,皆爲此支幹(邗)氏族人的後代。
還有一支幹(邗)國人未與吳越國人結合,而是獨自在贛水流域生息繁衍,他們體格高大、魁梧,史稱“贛巨人”,世居梟陽(今江西鄱陽),世人皆稱之爲“贛人”。這些贛人的後裔中,許多人以“贛”爲姓氏,稱贛氏,讀音作gàn(ㄍㄢˋ)。在史籍《萬姓統譜》中記載的“漢代有贛遂”,既爲此支幹(邗)氏族人的後代。
贛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魯郡、廣平、滎陽、穎川、梟陽、潯陽爲郡望。
今黑龍江省的鶴崗市,河南省的許昌市禹州市、長葛縣,江西省的上饒市鄱陽縣、九江市星子縣,四川省的宜賓市,福建省的龍巖市長汀縣、連城縣、三明市大金湖區、南平市邵武市,北京市,臺灣省,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柬埔寨,美國等地,均有贛氏族人分佈。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以及晉朝時期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廣平郡:漢景帝劉啓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爲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鉅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穎川郡:夏王朝建立後,許地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夏啓建都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臺”(今河南禹州三峯山東麓)。殷商時期許地分佈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長葛),昆吾(今河南許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爲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戰國末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爲穎川郡,是因爲有一條河,名爲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西漢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今河南許昌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今河南長葛老城)、鄢陵縣(今河南鄢陵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三國時期,曹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爲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爲許昌縣。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許昌郡(今河南許昌張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爲平地,其地爲北魏所據。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河南長葛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河南長葛老城)。東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爲潁州。東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潁州爲鄭州,治移潁陰(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併入長社,以長社爲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鄭州爲許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隋晁時期改許州爲潁川郡,轄十四縣,潁川(今河南禹州)、長葛、許昌、隱強(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諸縣屬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潁川郡爲許州,鄢陵、長葛、陽翟、許昌諸縣屬許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屬河南道。長社(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長葛、陽翟、許昌、鄢陵諸縣屬潁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複稱許州。北宋初,許州,隸京西路。宋元豐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許州爲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宋大觀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時期,許昌仍爲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長社縣,併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明萬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鈞州改爲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爲均平府。清朝初期,許州、禹州屬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許州升爲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許州升爲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河南新密)、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中華民國成立後,許州改爲許昌縣,改禹州爲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道爲區,許昌爲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治所鄭縣(今河南鄭州),鄢陵則直屬河南省。
潯陽郡:西晉永興元年置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唐朝時期改九江郡爲江洲,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河陽郡,至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復爲江洲。
梟陽郡:即今江西省的鄱陽縣。鄱陽古稱梟陽、番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始建番縣,屬九江郡。西漢因治番水北,名番陽。東漢改爲鄱陽。隋爲饒州治。元爲饒州路治。明清爲饒州府治。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1日解放,先後隸屬鄱陽專區、浮樑專區。1952年交入上饒專區。1957年改稱爲波陽,2003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恢復鄱陽縣名。
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爲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爲鄭州滎陽郡。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以及晉朝時期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廣平郡:漢景帝劉啓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爲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鉅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穎川郡:夏王朝建立後,許地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夏啓建都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臺”(今河南禹州三峯山東麓)。殷商時期許地分佈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長葛),昆吾(今河南許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爲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戰國末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爲穎川郡,是因爲有一條河,名爲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西漢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今河南許昌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今河南長葛老城)、鄢陵縣(今河南鄢陵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三國時期,曹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爲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爲許昌縣。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許昌郡(今河南許昌張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爲平地,其地爲北魏所據。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河南長葛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河南長葛老城)。東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爲潁州。東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潁州爲鄭州,治移潁陰(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併入長社,以長社爲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鄭州爲許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隋晁時期改許州爲潁川郡,轄十四縣,潁川(今河南禹州)、長葛、許昌、隱強(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諸縣屬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潁川郡爲許州,鄢陵、長葛、陽翟、許昌諸縣屬許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屬河南道。長社(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長葛、陽翟、許昌、鄢陵諸縣屬潁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複稱許州。北宋初,許州,隸京西路。宋元豐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許州爲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宋大觀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時期,許昌仍爲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長社縣,併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明萬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鈞州改爲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爲均平府。清朝初期,許州、禹州屬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許州升爲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許州升爲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河南新密)、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中華民國成立後,許州改爲許昌縣,改禹州爲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道爲區,許昌爲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治所鄭縣(今河南鄭州),鄢陵則直屬河南省。
潯陽郡:西晉永興元年置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唐朝時期改九江郡爲江洲,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河陽郡,至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復爲江洲。
梟陽郡:即今江西省的鄱陽縣。鄱陽古稱梟陽、番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始建番縣,屬九江郡。西漢因治番水北,名番陽。東漢改爲鄱陽。隋爲饒州治。元爲饒州路治。明清爲饒州府治。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1日解放,先後隸屬鄱陽專區、浮樑專區。1952年交入上饒專區。1957年改稱爲波陽,2003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恢復鄱陽縣名。
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爲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爲鄭州滎陽郡。
1、贛(贛)
現行罕見姓氏。今湖南之益陽有分佈。漢族姓氏。(按:贛爲今江蘇省之簡稱,亦爲水名,居贛水者或以水名爲氏?)又,《中國姓氏大全》亦收,其注據《漢書·朱博傳》雲:“西漢時有贛遂。”然“贛遂”之“贛”音gòng,與“贛水”之“贛”不同音,或爲贛之gòng姓之分族,字不改而音有別?
2、贛(贛)
罕見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漢贛遂,耆老大儒,瑯琊人。”《姓氏考略》亦注:“即貢氏。漢有贛遂。”贛氏亦當孔子門徒端木賜字子貢之後,以字爲氏,系出端木氏。
3、贛(贛)
贛姓起源:①即貢氏。②或系贛婁氏所改。亦見《清稗類鈔·姓名類》。
贛姓名人:
贛遂,漢時琅邪人,成帝時耆老大儒,有弟子數百人,見《漢書·朱博傳》。
贛姓古代名人
贛遂漢朝,著名掌太守儀衛的耆老大儒,門下有學生弟子數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