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寒姓

姓氏

拼音hán

人口約 3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1014 位。

位於攀姓 之後,祈姓 之前。

寒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014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寒姓
寒姓頭像

寒姓 起源

寒姓主要源自:姬姓任姓

寒姓寒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裔姙(任)姓伯明氏之子寒浞,屬於以部落名稱爲氏。據史籍《世本》記載,寒,系出黃帝部落聯盟,出於任姓。而姙姓系黃帝之裔十二姓之一,與呂、泉、畢、祝、謝、章、薛、過、戈、終同姓。過、戈是寒氏部落的兩個分支。寒氏部落的寒哀曾爲黃帝駕御馬車,當爲寒氏族之始祖。寒氏國所在之地爲寒亭,即今山東省濰縣縣城,寒國是被夏禹所滅的。

夏禹在成爲諸侯共主(天子)之後,先舉皋陶,“且授政焉”,皋陶死後,又舉益,“任之政”。大禹死後,“以天下授益”,稱爲後益。但大禹在位時,大力培植其子啓的黨羽,所以禹雖然在表面上遵循傳統禪讓制度於後益,實際上已造成了啓殺後益取而代之並建立夏王朝的基礎。夏王朝建立以後,黃河流域東西兩大系部落貴族的鬥爭仍沒有結束。夏後啓的晚年,沉湎於歌舞,其子太康繼位後,更加無道,傳至仲康失國。於是來自東夷有窮部落的首領羿“因夏民以代夏政”,稱爲后羿。然而後裔自己也恃其善射,“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終於被自己的家臣、來自東夷寒部落的首領浞所殺。夏啓殺後益自立爲後(王),傳至太康,即發生了有窮氏后羿“代夏政”的大變革,接着寒浞取代了后羿自主夏政。如此經過四十年左右,才由仲康之孫少康,在有虞氏、有仍氏等部落的支持下,收復夏後舊時民衆和聯合各諸侯、部落首領攻殺寒浞,“復禹之績”,恢復了夏的諸侯共主地位。這段歷史稱作“少康中興”。從後啓與後益爭奪共主地位的鬥爭以及從仲康失國到少康復國,中經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後杼滅有窮氏,是少昊集團中那些與黃炎集團結成部落聯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聯盟向國家過渡過程中的鬥爭。這些部落已逐漸從東夷族中分化出來,加入了華夏行列,成爲華夏起源時期東系的重要來源。他們分佈在古河濟之間,即今山東省北部與河南省、河北省接壤的地區。在夏代,還有一支從東夷中分化出來加入了華夏雛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族。他們從燕山地區南下,興起於河濟之間,終於造成了代夏而建立中國第二個王朝的基礎,在泰山與古濟水流域,形成了以奄與薄姑爲中心的各方國。

西周初的奄與薄姑,仍是東夷族中的大國,他們是東夷族中社會發展水平最接近夏、商的方國,而泰山以東至海,以南至淮的各部落與方國,即夏、商時期的九夷或夷方。西周初期,周武王滅了奄及薄姑,封魯與齊於其故地,並以齊魯爲中心,今山東省境內到春秋時期,只有萊夷沒有完全華化,因此其淮水地區的諸夷,是爲西周東方的勁敵,是西周中、後葉東夷的主體。后羿是一個著名的弓箭手,百發百中。后羿開始還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乾脆把仲康的兒子相攆走,奪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領,也作威作福起來。他和太康一樣,四出打獵,把國家政事交給他的親信寒浞(亦有文獻稱爲韓浞)。寒浞瞞着后羿,收買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獵回來,寒浞就派人把他殺了。寒浞,是夏朝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人。寒浞在殺了后羿,奪了王位後,還霸佔了后羿的妻妾,並生下兩個兒子,一個叫澆,一個叫殪。寒浞怕夏族再跟他爭奪權勢地位,決意要殺死被后羿攆走的相,便派兒子澆將相殺死。那時候,相的妻子後緡已懷孕在身,見相被殺,就從城牆一個洞中逃了出來。後緡,是夏王朝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後就直奔有仍(今山東濟寧)。後緡回到孃家不久便生了個兒子,這個相的遺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遺孤,對他特別愛護。少康長大後,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對寒浞和澆滿懷仇恨。少康在有仍部落裏作牧正的事,沒過多久就被澆知道了。澆振了親信椒前往有仍尋找少康。但椒還沒到有仍,少康便得到了消息,就從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諸侯叫虞思,是有虞氏之後,世代與夏后氏親善,在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後,就熱情接納,並命少康作了有虞國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食的官,而且還將兩個女兒(二姚)嫁給他,又把綸(今河南虞城)這個地方分給他住。在綸地,少康有十里見方的土地(一城),有五百個人(一旅)供其使用。於是,少康便以綸爲基礎,積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準備復國又安撫在夏王朝中作過官的人。就在少康準備恢復夏朝的同時,有個逃居在有鬲(今山東德州)叫伯靡的夏遺臣,也在積極地準備行動。少康與他聯合進攻寒浞。少康派親信女艾前去刺探澆的情報,同時派自己的兒子季杼去引誘殪。然後,少康親自率軍消滅了澆,季杼的軍隊滅了殪,伯靡也率領斟灌、斟尋之師討伐寒浞,攻下了夏邑。伯靡和夏后氏的貴族們擁立少康繼位爲夏王,又重新奪回政權,恢復夏后氏統治。史稱“少康中興”。各地的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復了夏禹的業績,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維護了夏朝原有的統治,又都紛紛帶着貢物前來朝賀。夏王少康從小就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流離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復管理生產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並挑選得力的人選擔任這些與百姓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官職。社會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王朝的統治也得以鞏固。而寒浞一族被滅之後,寒氏族人南遷徐州、臨淮、江西餘幹,與越人融合爲幹越、幹吳、揚越,後融入楚國,傳衍有幹氏、贛氏。例如,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著名的鑄劍技師幹將,即爲該支幹氏族人。

姙姓寒氏、幹氏同宗同源,正確的姓氏讀音皆爲gàn(ㄍㄢˋ),皆尊奉寒哀爲血緣始祖,尊奉寒浞爲得姓始祖。

寒姓寒姓起源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漢、魏、晉時期西部鮮卑乞伏部首領傉大寒,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爲氏。西部鮮卑主要指河西鮮卑、隴西鮮卑,一說還包括源出於慕容鮮卑的吐谷渾。河西鮮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活動於今甘肅省河西走廊(金城黃河之西),包括今青海省惶水流域的鮮卑諸部,其中禿髮鮮卑最強大,其它可考的部落有乙弗鮮卑(亦稱卑和虜)、契翰(契汗、唾契汗)、折掘、意雲鮮卑、鮮卑思磐部、車蓋鮮卑、麥田鮮卑、北山鮮卑等。隴西鮮卑專指活動於今甘肅省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一帶的鮮卑諸部,除以乞伏氏爲首的部落聯盟外,有史可稽的尚有鮮卑鹿結部、莫侯部、吐賴部、勃寒部、匹蘭部、密貴部、裕苟部、提倫部、越質部、豆留輢部、叱豆渾部、疊掘部、悅大堅部、僕渾部及大兜國等。河西鮮卑和隴西鮮卑之名始見於西晉末十六國初,部衆大都是曹魏時遷至雍、涼之間,散居於河西、隴右,南涼、西秦盛時統轄之,後歸屬於北魏。

乞伏鮮卑是原居於貝加爾湖一帶的丁零(高車)南下與鮮卑融合而成,是隴西鮮卑中最重要而又強大的一支,包括乞伏、斯引、出連、叱盧等部。原居於漠北,東漢中後期南遷至大陰山(今內蒙古自治區陰山山脈)。乞伏(如弗)部原爲鮮卑人,其餘三部中的叱盧部,即高車十二姓中的吐盧氏。乞伏鮮卑是鮮卑與高車融合後的鮮卑部落。原居於今貝加爾湖一帶的丁零(南北朝時稱高車),南下與鮮卑融合而成。西秦上層多有屋引氏翟氏、叱盧氏等高車人可證。乞伏等四部,南出大陰山後,住牧於河套北。泰始初左右(公元265年),乞伏國仁五世祖佑鄰(拓鄰)時率五千戶,又南遷至夏(或夏緣,今河套南),其後部衆稍盛,約五萬。由此向西遷至乞伏山,即今賀蘭山東北抵黃河的銀川一帶。後佑鄰又率部向南遷徙,與居於高平川(今寧夏清水河流域)的鮮卑鹿結部(有衆七萬餘落)“迭相攻擊”,結果鹿結敗而南奔略陽(今甘肅秦安)。於是佑鄰等居高平川,勢力漸盛。佑鄰曾孫述延在位時,相當於十六國初前趙雄據中原、張軌初有河西之際,北方羣雄割據,使乞伏氏爲首的部落聯盟得以進一步發展。述延討擁有兩萬餘落的鮮卑莫侯部於苑川(今甘肅蘭州榆中),後遷於土地肥沃的苑川,爲“龍馬之沃土”。乞伏聯盟增至十萬餘落,一落按五口計算,即有五十餘萬人。同時,由於內部遊牧經濟的發展和受到鄰近封建國家的影響,逐漸向國家政權過渡,建立了簡單的官制。如述延“以叔父柯埿爲師傅(相當於丞相),委以國政,斯引烏埿爲左輔將軍,鎮蔡園川,出連高胡爲右輔將軍,鎮至便川,叱盧那胡爲率義將軍。鎮牽屯山”。各部落首領分鎮一方,而統主(聯盟首領)則一直爲乞伏氏世襲。以乞伏氏爲首的部落聯盟遷至苑川后,勢力增強,據有苑川、勇士川(苑川東,今甘肅榆中大營川)、牽屯山(今甘肅平涼)一帶。東晉咸和年間(公元326~334年),述延死,祁埿之子傉大寒即位。當時後趙國的勢力已伸入秦隴,使傉大寒懼而北遷於麥田無孤山(今甘肅靖遠)。後來傉大寒逝世,其嫡子司繁即位,歸降於前秦國苻堅。後在前秦年間(公元351~355年)遷於度堅山(今甘肅靖遠)。

公元383年,苻堅遣呂光徵西域。公元385年,司繁之子國仁脫離前秦國的統治。公元388年,國仁逝世,其弟乾歸繼位,定都於今蘭州市西北,建立了西秦國。

公元400年後,秦姚興與姚碩德合夥滅了西秦國。公元409年,乾歸自收族衆三萬餘遷往甘肅靖遠縣,旋乘後秦衰弱之機,復國。公元412年,乾歸及其子爲國仁之子乞伏公府所殺。熾磐又擊敗公府,奪位,承父遺策,籠絡隴右漢、羌等,重用漢族人士。

公元414年,熾磐出兵滅了南涼國,又逐北涼國沮渠氏勢力出湟水流域,將西秦國的勢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公元428年,熾磐收拾,太子慕末即位。公元431年,胡夏君主赫連定殺乞伏慕末及其宗族五百餘人,西秦國滅亡。乞伏鮮卑的軻彈、乞伏千年投歸北涼國,跋跋、延祚投歸胡夏國,而曇達則爲羌人執送於胡夏。後胡夏君主赫連定在渡黃河奪北涼國河西之地時,爲吐谷渾慕璝所滅,所率乞伏鮮卑等原西秦國降戶及赫連部人皆爲吐谷渾虜去。因而,乞伏鮮卑有一部分與吐谷渾融合。後北魏政權滅北涼溝,並逐吐谷渾出隴右,散處於河隴地區的乞伏鮮卑族人皆爲北魏政權所統治。乞伏氏及出連氏、叱盧氏等,均成爲北魏的“內入諸姓”和“四方諸姓”。不論是在北朝作官爲吏的上層,還是一般乞伏鮮卑人,後來大多被同化於漢族。

據傳說,乞伏氏首領傉大寒在執政期間雖然比較儒弱,懼他族而舉族連連北遷,卻是個“多產作家”,除了嫡子司繁以外,還有庶子近百。其子孫在歸附北魏政權後,在漢化過程中有取先祖名字尾音諧音漢字“寒”爲姓氏者,稱寒氏,讀音作hán(ㄏㄢˊ)。

寒姓寒姓起源三

源於羌族,出自南北朝時期西羌族寒宕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北史·鄧至傳》記載:在南北朝時期,一些羌人部落與北魏政權有密切聯繫,“又有東亭衛、大赤水、寒宕、石河、薄陵、下習山、倉驤、覃水等諸羌國,風俗粗獷,與鄧至國不同焉。亦時遣貢使,朝廷納之,皆假之以雜號將軍、子男、渠帥之名。”在史籍《魏書·鄧至傳》中也提及:“鄧至之西有赫羊等二十國,時遣使朝貢。”寒宕部原居藏東昌都地區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一帶地區,後歸附北魏政權後,舉族遷入內地,原居地被東女國所佔。

在大唐盛世,寒宕部族人歸附大唐王朝,隨即取部族名稱爲漢姓寒氏。到了公元七世紀左右,寒宕部爲吐蕃族所征服,逐漸融入吐蕃族,成爲今藏族先民之一。

寒姓寒姓起源四

源於倭夷,出自古代日本國,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在古代日本國,很早就有佐川氏、曾川氏、十河氏等氏族,統稱寒川氏,另還有其分衍的寒河江氏家族。這個寒川氏家族的祖先,原爲唐朝時期中國東北地區高句麗國(公元前37~公元668年)的武佐(武士)。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高句麗寶藏王高臧二十四年,公元666年),在高句麗國的莫離支(宰相)泉蓋蘇文死後,世子泉男生代爲莫離支,但爲其二弟泉男建所逼,忿而降於唐朝,由此造成高句麗國內部大亂。唐高宗乘機在當年農曆6月以援救泉男生爲由,派遣右驍衛大將軍契毖·何力(公元?~677年待考)、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等率唐軍出擊高句麗。不久,唐高宗以尚書左僕射李績(徐世勣,字懋功,公元594~669年)爲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副將軍薛禮(字仁貴,公元614~683年)等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以後一年多時間內,李績攻取高句麗軍事重鎮新城(今遼寧撫順高爾山城),並趁勢將附近的十六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貴在金山擊破高句麗大軍,斬首五萬餘級,攻下南蘇(今遼寧撫順東蘇子河與渾河交流處)、木底(今遼寧新賓五龍山)、蒼巖(今吉林集安霸王朝山城)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隨後李績攻佔扶余城(今吉林農安),斬俘萬餘人,周邊四十餘城亦望風歸降,接着唐軍在薛賀水(今遼寧亮子河)再次擊敗高句麗軍,斬俘三萬餘人,乘勝攻佔大行城(今遼寧丹東娘娘城)。

到了唐總章元年(高句麗寶藏王二十六年,公元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泉男建再攏集高句麗兵抵抗,唐軍奮勇衝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二百餘裏,一舉攻拔高句麗國的最後屏障辱夷城(今朝鮮永柔),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順利逼進幷包圍王儉城(今朝鮮平壤)長達月餘。高句麗寶藏王見大勢已去,令大臣泉男產率文武首領九十八人出降,但泉男建仍然頑固閉門拒守,並多次遣零星守兵出戰,皆敗。至當年農曆9月,王儉城內的僧人信誠偷偷打開城門,唐軍立即攻進城中,俘獲泉男建。自此,高句麗國不復存在於世。在高句麗國滅亡之後,一些武佐結伴渡海逃至倭奴國寒川一帶(今日本關東神奈川)定居下來,逐漸倭化,尊奉寒川比古命、寒川比女命爲始祖神祗,稱寒川氏,後漸成大家,在戰國時期(公元1467~1615年)曾一度退居晝寢城跡(今日本四國香川)。

到了明朝時期,有寒川氏家族結幫入中國經商,後留居在浙江錢塘一帶,按漢俗冠漢姓寒氏,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寒姓寒姓起源五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傣族、布依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寒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寒氏,世代相傳至今。

寒姓 分布

寒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九百六十三位。

今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北京市,河南省的偃師市,黑龍江省,臺灣省等地,均有寒氏族人分佈。

寒姓 名人明星

寒姓 姓氏源流

1、há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東之昌樂,山西之太原、長治、臨汾、晉城,安徽之黃池,廣東之高要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呂覽》、《世本》注云:“黃帝臣寒哀作御,爲寒姓之始。”(2)鄭樵注云:“夏時諸侯寒浞之後(或言‘周武王子寒侯之後’,且寒浞爲夏諸侯矣,周無寒國。)今濮州東二十三里寒亭是也。其後以國爲氏,望出尋陽。”寒國故址在今山東濰坊市東北三十里寒亭店。

2、

寒姓分布:河南洛寧、江蘇啓東、武進、江西寧都、臺灣雲林、山東等地均有此姓。

寒姓起源:①黃帝之臣寒哀作御,見《世本》。爲寒姓之始。②夏時諸侯寒促之後,見《氏族大全》。一說,寒,夏時妘姓之國,見《路史》。故城在山東濰州(即今濰坊)東之寒亭。當以國爲氏。③系自姬姓,周成王封武王之子於韓(故城在今山西河津東北),是爲韓侯,其後避難改爲寒氏。故爲周武王之子寒侯之後,因寒、韓音同所致,周無寒國,可證。

寒姓名人:

寒孺,漢時陝西人。寒翔,明時伏羌人,正統中任河南西平縣教諭。

郡望:尋陽、潁川。

寒姓 歷史名人

寒姓古代名人

寒塞元朝,傣族;雲南西雙版納人。著名元朝官吏。置車裏軍民總管府(今雲南西雙版納)總管,寒塞出任總管,佩金虎符。

寒姓 相關姓氏

寒風 (寒風)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