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資姓

姓氏資〔 資 〕

拼音

人口約 1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648 位。

位於建姓 之後,惲姓 之前。

資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648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455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資姓
資姓頭像

資姓 起源

(四川)資國起源說:

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是資姓祖先居住繁衍之地,四川資陽古爲資國,黃帝之後,姬資是姬姓的始祖。

洪荒時代,帝堯起用大禹治水。大禹又團結了一批助手,分赴九州,帝堯第九子姬資到梁州協助治理水患,安定人心。姬資劈開玉壘山,往東分流沱江,又鑿寬金堂峽,南下駐節資陽(四川資陽市雁江區)南郊天台山,指揮全流域河工。

《尚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爲沱。”姬資也因治水有功受封在這裏,稱資子,地名資邑,子子孫孫食採生息,開拓山野。

夏朝資國用國爲姓,資邑族人也由血緣關係演變爲地緣關係,分出資氏、養氏派衍。

商朝是資邑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在梁州有着遼闊的疆域。蜀民族在陝南甘南遊弋,逐漸滲入成都平原。

商朝中葉,華夏西南一枝獨秀的以資陽人後裔蠶叢氏爲主,聯絡氐羌的蠶叢方國就在廣漢三星堆大放毫光。三星堆出土的很多青銅器,都由沱江輸入,有些玉材也與江南玉材相似。

西周時,夷侯養達伯做過資邑君主,資陽地方有上萬人居住。

春秋時代,白虎夷王資偉把資邑改爲資國,廢除侯爵,自稱國王,白虎夷王謝節也做過資國國王。在川西新繁縣清流場附近,世傳有白虎夷王資偉的陵墓,廣漢市有資偉山,資陽南郊天台山又叫資山,沱江也叫資水。資國東界巴國、南拒夜郎、青陽、西望邛都、丹國、北鄰蜀國,方圓五百里

在巴蜀世戰爭中,資國日益縮小。公元前316年冬,資國被秦將司馬錯入川滅掉資國蓋設縣,千里資水(沱江)僅此一縣,城在沱江中游,取名資中縣(資陽早期名字)。

公元前316年前,四川盆地巴資蜀三國並存。蜀是蜀,成歸成,原本無關。

蜀族入主成都滅成以前,成族早就在這裏世居。因此,要找成族、成地、成邑、成都乳名,就得從資國說起。資國人北上,蜀民還在陝甘鑽山洞,成都是資國地盤,資人與成人都在沱江文化圈,漢唐錦江鵲起,沱風未歇,裴鉶《題文翁石室》:“更嘆沱江無限水,爭流只願到滄溟。”資氏爲資國國姓,資陽南郊有資山,新都清流場附近尚傳有白虎夷王資偉的陵墓,新津有寶資山,廣漢又有資偉山。

雲南起源說:

在遠古的雲南,有一個小王國,國王姓“貝”,育有兩個王子,大王子強悍、粗暴、尚武,二王子知書達理,溫和處世,人緣頗好,故老國王年邁之時,下詔傳位於二王子,可大王子懷恨在心,與宮內掌有兵權人士相謀,發動兵變,二王子悉帶領妻兒、大臣、及貼心侍從,離宮向東出逃,無奈大王子“同室相煎”,步步追殺,二王子且躲且逃,爲遮人耳目,決定改姓埋名:因父姓爲“貝”,自己排行第二,“二”者“次”也,次貝合爲“資”,隨着不斷東遷,遠至東海之濱的福建,也就是從雲南到福建這一地球緯度,都有“資”姓,而這一帶的南、北方向就比較少了。

其他說法:

較罕見姓氏。北京,河北獲鹿、景縣,山東東平,山西太原,青海天峻,湖南芷江、冷水江、耒陽,雲南華寧、邱北、隴川、路南等地有分佈。

資姓 姓氏源流

1、(資)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獲鹿、景縣,山東之東平,山西之太原,青海之天峻,湖南之芷江、冷水江,雲南之邱北、隴川、路南等地均有分佈。《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鄭樵注云:“黃帝之後,食採益州資中,因以爲氏。《風俗通》(有)資成,陳留人。望出南陽、會稽。”明代有資金;又有資頤,嘉靖舉人;清代有資家禮,官宜興縣巡檢。

2、(資)

資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資姓起源:①系自姬姓。黃帝之後食採於益州資中(故城在今四川資陽北),因以爲氏,見《風俗通》。亦見《路史》。②明、清時雲南陸涼州(今陸良)土知州、維摩州(今邱北)土知州均爲資氏,系彝族。

資姓名人:

資成,春秋時陳留人,太守。資金,明時雲南人,初爲維摩州土官。

郡望:南陽、會稽。

變化:一作��。

資姓 歷史名人

資姓近代名人

資耀華(金融學家、銀行家)

資鳳開國少將。

資建侯開國大校。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