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姓望武進(今江蘇常州)本晉陵郡,隋滅陳,改晉陵郡爲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爲晉陵縣,唐分出武進,二縣同城。明並晉陵入武進,清又增置陽湖,仍爲二縣。民國合爲武進。今有常州市、武進市)、鄱陽郡(秦於今江西省鄱陽東置鄱陽縣。孫權移今鄱陽。又置鄱陽郡,治鄱陽。隋唐爲饒州鄱陽郡)。
武 進:晉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陽)、丹徒東部地區置武進縣。嗣後各朝時有置廢分合,改稱過蘭陵、永定,併入過曲阿、晉陵,析置過陽湖。1912年,民國成立,廢常州府,陽湖縣併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
鄱陽郡:鄱陽自夏至周均稱番。周時,番爲楚東境,春秋戰國後,番時爲楚地,時爲吳屬,所以歷有吳頭楚尾或楚頭吳尾的說法。鄱陽正式建縣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當時屬九江郡稱作番縣。到了西漢,改番縣易,以在番縣水之北而稱呼,屬豫章郡管轄。新莽時一度改稱鄉亭,仍屬九江郡。東漢時期,將番易左右加“ 阝”傍,於是稱作鄱陽。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分豫章置鄱陽郡,鄱陽隸鄱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鄱陽郡爲饒州,鄱陽郡隸屬此洲。大業三年(607年),復改饒州爲鄱陽郡,唐武德四年(622年),復置饒州,鄱陽隸屬依舊。南唐開元初,改饒州爲永平軍,宋開寶八年(975年),廢永平軍復饒州,其間鄱陽均爲倚郭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饒州爲饒州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饒州路爲鄱陽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鄱陽府爲饒州府,鄱陽隸屬未變。清沿用明制,鄱陽隸屬依據前朝,也都是州府所在地。民國時期,鄱陽先後隸潯陽道、第四行政區、第五行政區。1949年鄱陽解放,鄱陽縣先是鄱陽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後隸樂平專區、浮樑專區。自1952年起,隸上饒專區(後改上饒地區),2000年撤地並市,鄱陽隸上饒市管轄。鄱陽在一千多年裏均稱鄱陽,1957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方改稱鄱陽。
武 進:晉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陽)、丹徒東部地區置武進縣。嗣後各朝時有置廢分合,改稱過蘭陵、永定,併入過曲阿、晉陵,析置過陽湖。1912年,民國成立,廢常州府,陽湖縣併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
鄱陽郡:鄱陽自夏至周均稱番。周時,番爲楚東境,春秋戰國後,番時爲楚地,時爲吳屬,所以歷有吳頭楚尾或楚頭吳尾的說法。鄱陽正式建縣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當時屬九江郡稱作番縣。到了西漢,改番縣易,以在番縣水之北而稱呼,屬豫章郡管轄。新莽時一度改稱鄉亭,仍屬九江郡。東漢時期,將番易左右加“ 阝”傍,於是稱作鄱陽。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分豫章置鄱陽郡,鄱陽隸鄱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鄱陽郡爲饒州,鄱陽郡隸屬此洲。大業三年(607年),復改饒州爲鄱陽郡,唐武德四年(622年),復置饒州,鄱陽隸屬依舊。南唐開元初,改饒州爲永平軍,宋開寶八年(975年),廢永平軍復饒州,其間鄱陽均爲倚郭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饒州爲饒州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饒州路爲鄱陽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鄱陽府爲饒州府,鄱陽隸屬未變。清沿用明制,鄱陽隸屬依據前朝,也都是州府所在地。民國時期,鄱陽先後隸潯陽道、第四行政區、第五行政區。1949年鄱陽解放,鄱陽縣先是鄱陽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後隸樂平專區、浮樑專區。自1952年起,隸上饒專區(後改上饒地區),2000年撤地並市,鄱陽隸上饒市管轄。鄱陽在一千多年裏均稱鄱陽,1957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方改稱鄱陽。
1、惲(惲)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黑龍江之嫩江縣、山西之太原及大同、湖北之武昌、安徽之涇縣及霍山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歸“上聲”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據《茗柯文編》注云:“漢楊惲之後,其子避難,以父名爲氏。”則此“惲”系楊姓所改。楊惲,原封平通侯,後被漢宣帝以“大逆不道”罪腰斬,其妻、子徙酒泉郡(今甘肅酒泉),避仇家而改姓惲。
2、又注:“或雲:其先出楚成王,爲熊姓,蓋以成王名惲故也。”若系楚成王之後,則似當系出羋姓。望出番陽。明代有惲巍、惲籤、惲紹芳,俱進士;清代有惲壽平,武進人;現代有惲代英。
2、惲(惲)
惲姓分布:湖北鍾祥、臺灣、江蘇武進、常州、江陰等地均有此姓。
惲姓起源:①原姓鄆,後改爲惲氏,見《姓考》。②系自熊姓。春秋時楚成王,名熊惲,子孫以王父名爲氏。③漢時平通侯楊惲,因好發人陰伏,由是多怨,後爲漢宣帝所斬。其子孫避仇家,以父名爲氏,見《茗柯文編》。
惲姓名人:
惲文,宋時武進人,寶慶二年科榜,任著作佐郎。
郡望:番陽。
惲姓古代名人
惲敬清朝(1757--1817),散文家。字子居,號簡堂,江蘇陽湖(今常州)人。乾隆舉人,官吳城同知,後致力於古文,與張惠言同爲“陽湖派”創始人。其文推崇孔、孟之道,宣揚“性”“命”之說。所作《三代因革論》,雖言“三代之治”有因有革,又認爲“倫物之紀,名實之效,等威之辨”(即封建倫理綱常與等級制度等)永世不變,與張惠言思想傾向相同。所著有《大雲山房文稿》等。
惲冰清代,武進(今江蘇省常州)人。毛鴻調妻。諸生鍾嶐次女。珠(1771-1833年)族姑,國(清)朝畫徵錄謂爲壽平女,閨秀正始集已辨其非,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武進志、讀畫輯略、甌香館集、翁雒海注均謂爲壽平曾孫女,聞見偶錄則以爲族侄孫女。考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引愛日唫廬書畫續錄載冰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有仿王若水(淵)花鳥圖,時爲壽平之卒前四年。又引陶風樓藏書畫目載三十年(1691年)作花蝶圖,究爲何輩,備錄待考。善花果,得家法,芊綿蘊藉,用粉精純,作已輒題小詩,名著吳中。乾隆初尹繼善曾以其畫進呈高宗。子鳳朝、鳳梧、鳳儀均習畫,孫女周尤能得其筆意。
惲壽平清朝(1633-1690),畫家。初名格,字壽平,後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云溪外史,白雲外史,東園客,草衣生,巢楓客,橫山樵者。江蘇武進人。不應科舉,以賣畫爲生。擅畫山水、花卉,山水秀潤清雅,有“惲派”(亦稱“常州派”或“毗陵派”)之稱。著有《南田畫跋》,主張“洗盡塵滓,獨創孤迥。”爲“清初六家”之一。著有《甌香館集》。在清代初期的畫壇上,惲壽平與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吳歷齊名,畫史上稱他們爲:“四王吳惲”。他們是著名的花卉畫家,創“沒骨法”作花卉,一洗時習,獨開生面,被尊爲“寫生正派”。他早年本來是畫山水的,據說見到王翬以後,自認爲不及,“恥爲天下第二,於是舍山水而學花卉”。雖然如此,他還是創作了不少的山水作品。惲壽平早年的山水,是他的叔父、當時著名的山水畫家惲向他學習的。後來他上溯到向南宋、元諸大家學習,特別是師法黃公望、王蒙有很深造詣。他的山水畫作品,用筆俊逸,色調清新,與他的花卉一樣,有一種雅淡靈秀之氣出於畫面。其風景特色,是很鮮明的。但由於清初仿古風氣盛行,特別是他與“四王”來往密切,受到影響,他的山水畫作品也總要標榜是對古人的摹仿。
惲源浚清朝,畫家。字哲長,號鐵簫,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壽平族裔。官天津縣丞。行楷極雅趣,花卉款字俱仿壽平,頗能神肖。水墨寫生,尤得神韻。
惲日初清朝(1582-1659),字仲升號遜庵,江蘇武進人。崇禎年間副榜。曾應詔上《備邊五策》,未被採納。順治五年(1648年)攜書3000卷,隱於天台山中。又避兵亂逃往建寧,剃髮爲僧,名明曇,以講學爲生。著有《見則堂語錄》、《不遠堂詩文集》等。
惲蘭溪清朝,畫家。武進(今江蘇常州)人。畫家惲源浚之妹,鄒一桂(1686-1772)之妻。善畫山水,人贊其“山水平遠,風韻天然”。亦善花卉。夫婦曾合畫《蟠桃圖》,約長丈餘。二人在夜間秉燭作畫,匍匐地上,畫大小桃三百枚,天未明而成。
惲姓近代名人
惲代英在惲代英戰鬥過的地方,人民用不同的形式紀念這位英雄。常州市博物館、武漢市33中等單位辦起了烈士的陳列室。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先後成立過兩個以惲代英命名的少先隊中隊。北京、上海、武漢,南京、常州文物管理單位徵集了惲代英的日記、書信、照片、實物等。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根據中央書記處關於在惲代英烈士就義處建立一簡易紀念壇,壇內立一小型紀念碑的決定,已開始在惲代英殉難處——原國民黨中央軍人監獄,進行建壇立碑的工作。解放後報刊雜誌上發表了上百篇紀念惲代英的文章。1981年在惲代英就義50週年之際,中央黨校出版社將他1917年、1918年、1919年日記整理出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書信集《來鴻去燕錄》,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了《回憶惲代英》後,又將出版《惲代英文集》上、下卷。,惲代英同志雖然離開我們已經50多年了,但他光輝的榜樣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將永遠鼓舞人們爲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