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胖姓

姓氏

拼音pàngpá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1463 位。

位於曙姓 之後,隰姓 之前。

胖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463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胖姓
胖姓頭像

胖姓 起源

雖然《四庫全書》等清代正史資料中未記載“胖”姓的起源,但經過大量的民間考證,此姓應從明朝末年說起。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檢(崇禎皇帝)繼位後大力剷除宦官,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爲的皇帝。但是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朱由檢擔任一國之君時期,大明王朝搖搖欲墜,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朱由檢已經預感到明朝將要亡國,但仍舊不斷啓用一些文臣武將、出臺法令,意圖重新恢復強盛的大明江山。相傳爲了穩固政權、更多延續皇族血脈,保證在戰爭來臨時皇族餘脈可以得到保護,朱由檢採納了大臣方岳貢、陳奇瑜、孫傳庭等人的建議,緊急召集京師以及京師以外的族內王公大臣,告誡他們要“謹記重託、力保大明”,特別囑咐“倘社稷有變,則隱藏姓名”以逃避內外敵人的追捕;又囑託不得攜帶家譜等一切有關明朝皇室的資料,只需攜帶一張印有玉璽的空白聖旨以示證明,並將此事“代代相傳”。

在當時的情況下,農民起義軍已經攻佔了明朝的大部分土地,爲讓族人記住“復明”大業,朱由檢親自更改“朱姓”爲“胖姓”,爲“大明朝還有一半”之意。

此時,參加這個“絕密會議”的明朝皇室成員,被崇禎皇帝欽點並劃分爲兩部分:一部分仍舊採用“朱姓”,或返回封地繼續爲官,或帶領兵馬,抵抗、防禦農民起義軍及關外的後金軍隊;另一部分則使用“胖姓”,化裝成庶民,出了紫禁城,向外部遷移。由於當時的起義軍屬地河南、西安等均位於北京城的西側、南側,按照宮城內禁衛軍一名將領的建議,“胖姓”人士應向東側撤離,而且應該分批出城。於是,這一部分“胖姓”族人便以化整爲零的辦法,分別從北京城的東直門、朝陽門、東便門和廣渠門出城。從此,中國便多了一個姓氏。

這部分“胖姓”皇族成員雖然出了城,但實在不知道要到哪裏纔可以得到安全。經過商議,決定不需再遠行,暫且在北直隸(今河北省)的順天府薊州管轄的今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居住。選擇這裏的原因,是因爲交通方便,可“觀京師之變,聞關外之勢”,更重要的是,朝鮮當時作爲大明王朝的藩屬國,對明朝皇室有着很深的友誼和感情,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可以南下渡海至朝鮮建立流亡政權。

果不出崇禎皇帝朱由檢所料,大約一年多以後的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被朱由檢一劍刺死,又刺死皇后、嬪妃、公主等數人以示“皇族成員當殉國”。此時天色將明,朱由檢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朱由檢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爲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胖姓 分布

據不完全統計,除少數民族姓名音譯外,目前全國約有近1500-2300人使用此姓,主要分佈於北京、河北、吉林、黑龍江、四川以及臺灣地區。

胖姓 姓氏源流

1、pàng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昌黎,山西之太原、長治等地有分佈。《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載,《新編千家姓》亦收。一音pán,亦姓。

2、pán

《姓氏詞典》引王述民《新編注音千家姓》收載。一音pàng,乃現行姓氏,見該條。

3、

胖姓分布:河北玉田北馬莊、臺灣臺中、臺南、北京、內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

胖姓起源:見《萬姓統譜》。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