繒姓繒姓起源一
源於姒姓,出自夏禹之後少康次子列曲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爲氏。夏禹之後少康次子列曲(烈曲)始封於中原地區的河南省滎陽市境內的潧水(溱水)流域,以水謂氏,故名潧國。商王朝初期,再封於今河南與安徽交界的層丘,改稱層國。西周初期又南遷封於河南方城“繒關”南部一帶,改稱繒國,與申國比鄰,故可與申侯聯合西戎滅西周之“繒國”,侯爵。兩週之交,周平王姬宜臼於公元前770年東遷成周後,繒侯因隨晉文侯姬仇討伐東夷,因功其支屬封于山東,稱鄫國,後與徐、邾、莒等諸侯國爲世仇,子爵。在楚文王熊貲伐申國時,鄫國南遷至方城,成爲楚國附庸,楚文王封鄫侯爲陽城公侯,再向東南遷至今河南省光山縣境內西陽,此即春秋末期之繒國,史籍中也稱之爲曾國,侯爵。
周靈王四年(公元前568年),公子巫代表鄫國在戚邑(今河南濮陽)參加了晉、宋、陳、衛、鄭、曹、莒、邾、滕、薛、齊、吳等諸侯國的盟會,以聯合抗禦楚國,由此才使鄫國得到了短暫的喘息機會。到了春秋時期的周靈王五年(莒犁比公十一年,魯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公子巫因自恃有強大的魯國作後盾,因而再次怠慢了莒國。而恰巧當年齊靈公姜環出兵吞滅了萊國,莒犁比公便抓住魯襄公忙於與齊靈公爭搶萊國之地、疏於扶助鄫國的時機,在當年一舉滅掉了鄫國。懷着亡國之痛的太子姒巫出奔到魯國,並在魯襄公的手下做了一名大夫。後來,他曾多試圖復國,但最終都失敗了。在太子巫(姒巫)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故國名爲姓氏者,稱鄫氏,後因爲失去了國邑而去掉“邑”偏旁,表示失去國土,改稱曾氏,後主要在魯國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
曾氏族人皆尊奉姒曲烈、太子巫(姒巫)爲得姓始祖,史稱繒氏、鄫氏、潧氏、甑氏、層氏、曾氏之正宗,千百年來一向嚴厲禁止同姓族人通婚。
本書按:
根據繒國、或鄫國、潧國、甑國、層國、曾國在歷史上的時間發展順序,可以歸納如下:
其一,在河南潧水之潧國者,即鄭地之“曾國”。即在史籍《左傳·襄公元年》中杜氏注曰“鄭地”,這是繒國最早的封地,適封時間當在夏王朝時期,伯爵。
其二,在今河南與安徽交界處層丘的層國,其始封時間在商王朝時期,伯爵。
其三,在今河南省南陽盆地與申相鄰方城縣境內的繒國,即西周時期所封之繒國,據史籍《左傳·定公四年》“致方城之外於繒關”,可知春秋時期楚國方城一帶的繒國國都必在“繒關”以內,其存國時間當在西周初期到楚封陽城公之前。據在湖北隨州出土的曾侯乙墓所中記載的“陽城公”,此繒國遷國時間當在周敬王姬丐(姬匄)二十九年~周貞定王姬介十八年之間(公元前491~前451年),侯爵。
其四,是隨晉文侯爲周平王討伐東夷,因功而被封到今山東境內的鄫國,即史籍《春秋》、《左傳》中多有記載的“繒”,鄫國滅於周靈王姬泄心五年(公元前567年),即西周方城一帶“繒國”後裔中的一支,子爵。
其五,在今河南省光山縣一帶的曾國,爲當時向東南遷移至西陽一帶的淮河上游的曾國,侯爵。直到戰國初期,這個曾國還依然存在。在隨地考古出土的“楚王熊章鎛”,銘文作:“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酓章(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陽,其永持用亨。”這說明,在週考王八年(楚惠王熊章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楚惠王將所製作的曾侯乙宗廟用的禮器送到西陽祭奠。顯然西陽爲當時曾國的國都所在。
故而,繒氏、鄫氏、潧氏、甑氏、層氏、曾氏實爲一宗同源,今皆爲曾氏。今河南省方城縣境內的古鄫國,是這些曾氏在起源、遷變、發展、滅亡過程中一個不可替代的源地之一。
繒姓繒姓起源二
源於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土家族、彝族、苗族、黎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繒氏、鄫氏、潧氏、層氏、曾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繒氏、鄫氏、潧氏、甑氏、層氏、曾氏等,最終亦皆改定爲曾氏,世代相傳至今。
繒氏、鄫氏、潧氏、甑氏、層氏、曾氏實爲一宗同源,今皆爲曾氏,是一個多民族的古老姓氏羣體,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二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十六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八百三十六萬九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2%左右。
如今,曾氏族人已在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日本、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安家落戶。
當今曾氏一族人口衆多,尤以四川、湖南、廣東、江西等省爲多,這四省曾氏約佔全國曾氏人口的65%以上。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於東漢朝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到了唐朝時期,又改名爲吉州。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縣。吉縣古稱“屈”,實際上“吉”與“屈”乃一音之轉,是後人爲避其“短虧”、“困頓”等貶義,才諧爲“吉”的。周惠王十九年(癸亥,公元前658年),晉獻公爲了實施其消滅虞國和虢國的計劃,採納了大夫荀息的建議,以屈產之乘和垂棘之璧去賄賂虞君,請求借道南下伐虢。所謂“屈產之乘”便是屈地所繁育的良馬;“垂棘之璧”是垂棘(在今澤州縣,一說在曲沃縣,一說在潞城市)所產的寶玉,這是兩種晉國特有的珍稀之物。起初晉獻公還捨不得送給虞君,荀息勸道:“只要虞國允許借道給我國,這兩件寶物只不過是在外寄存些時候罷了”。果然三年後,晉國利用虞君的短視先後消滅了脣齒相依的虢國和虞國,良馬和寶玉又重新回到了晉獻公手中,只是“馬齒長矣”。幾乎與伐虢戰爭同時發生的另兩件與屈有關的史事便是“夷吾居屈”。當時,驪姬爲了廢掉太子申生,改立自己的兒子奚齊,藉口屈與蒲爲國防重地,鼓動晉獻公下令讓夷吾守屈,讓重耳守蒲,完成了她掃清障礙的第一步。據《左傳》記載,在修築屈邑的過程中,夷吾發現築城的工人常把柴草填進牆體內充土方,工程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於是就彙報晉獻公,晉獻公又嚴厲斥責了監工的士大夫。士大夫卻恭敬而坦率地向晉獻公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沒有戰爭而築城池,這隻能使國內的敵人據以爲患,既然是爲敵人修城池,又何必那麼認真呢?我沒有認真築城,是對您的不敬,但如果認真築城而被敵人利用,又是對您不忠,我該怎麼辦是好?如果君主能修養德行,羣公子的地位得以鞏固,什麼城池能比這堅固?但照此下去,不出三年將出現內戰,我看就不要太認真了吧”。回家後,士大夫腹牢騷地賦詩一首,其中有“一國三公,吾誰適從”的名句。周惠王二十一年(乙丑,公元前656年),驪姬又設計誣陷夷吾和重耳要加害晉獻公,夷吾恐禍及其身,連夜從絳都逃往屈邑。晉獻公聽信驪姬讒言怒不可遏,派人伐屈,夷吾被迫據城抵抗。次年春,又派賈華伐屈,夷吾不敵,只得逃往梁國避難。屈地分爲北屈和南屈兩部分。《左傳》在記述驪姬譖諸公子於獻公時說:“蒲與二屈,君之疆也”,這“二屈”即指北屈和南屈。《水經注》中引用了《汲郡古文》中的一句話:“翟章救鄭,次於南屈”,也證實了二屈之分。西漢因在今吉縣置北屈縣,隸平陽郡。北魏延興四年(甲寅,公元474年),因定陽縣(今陝西省宜川縣)的定陽胡人東渡黃河居此,魏孝文帝特在今吉縣城僑置定陽郡和定陽縣。隋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又改定陽縣爲吉昌縣。“吉昌”一名與當時相鄰的禽昌、昌寧、平昌、昌原等縣名同屬“昌”系列地名,是這一地區古老昌方文化的反映。吉,乃諧音於古名“屈”。五代唐時,爲避李克用之父李國昌名諱,改爲吉鄉縣,先後屬慈州、耿州、吉州,併爲州治所在地。元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吉鄉縣併入吉州。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改爲直隸州,轄蒲縣、鄉寧縣;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蒲縣劃出改屬隰州。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公元1772年),吉州改爲散州,與鄉寧縣同隸屬於平陽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3月,山西省廢吉州,改爲吉縣至今。
魯陽縣:即魯山,古稱魯陽。漢朝時期置魯陽縣,因其縣東北十八里有座魯山,在唐朝時期更名爲魯山。據《讀史方輿紀要》:“山高聳,回生羣山,爲一邑巨鎮,縣以此名”,治所即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於東漢朝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到了唐朝時期,又改名爲吉州。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縣。吉縣古稱“屈”,實際上“吉”與“屈”乃一音之轉,是後人爲避其“短虧”、“困頓”等貶義,才諧爲“吉”的。周惠王十九年(癸亥,公元前658年),晉獻公爲了實施其消滅虞國和虢國的計劃,採納了大夫荀息的建議,以屈產之乘和垂棘之璧去賄賂虞君,請求借道南下伐虢。所謂“屈產之乘”便是屈地所繁育的良馬;“垂棘之璧”是垂棘(在今澤州縣,一說在曲沃縣,一說在潞城市)所產的寶玉,這是兩種晉國特有的珍稀之物。起初晉獻公還捨不得送給虞君,荀息勸道:“只要虞國允許借道給我國,這兩件寶物只不過是在外寄存些時候罷了”。果然三年後,晉國利用虞君的短視先後消滅了脣齒相依的虢國和虞國,良馬和寶玉又重新回到了晉獻公手中,只是“馬齒長矣”。幾乎與伐虢戰爭同時發生的另兩件與屈有關的史事便是“夷吾居屈”。當時,驪姬爲了廢掉太子申生,改立自己的兒子奚齊,藉口屈與蒲爲國防重地,鼓動晉獻公下令讓夷吾守屈,讓重耳守蒲,完成了她掃清障礙的第一步。據《左傳》記載,在修築屈邑的過程中,夷吾發現築城的工人常把柴草填進牆體內充土方,工程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於是就彙報晉獻公,晉獻公又嚴厲斥責了監工的士大夫。士大夫卻恭敬而坦率地向晉獻公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沒有戰爭而築城池,這隻能使國內的敵人據以爲患,既然是爲敵人修城池,又何必那麼認真呢?我沒有認真築城,是對您的不敬,但如果認真築城而被敵人利用,又是對您不忠,我該怎麼辦是好?如果君主能修養德行,羣公子的地位得以鞏固,什麼城池能比這堅固?但照此下去,不出三年將出現內戰,我看就不要太認真了吧”。回家後,士大夫腹牢騷地賦詩一首,其中有“一國三公,吾誰適從”的名句。周惠王二十一年(乙丑,公元前656年),驪姬又設計誣陷夷吾和重耳要加害晉獻公,夷吾恐禍及其身,連夜從絳都逃往屈邑。晉獻公聽信驪姬讒言怒不可遏,派人伐屈,夷吾被迫據城抵抗。次年春,又派賈華伐屈,夷吾不敵,只得逃往梁國避難。屈地分爲北屈和南屈兩部分。《左傳》在記述驪姬譖諸公子於獻公時說:“蒲與二屈,君之疆也”,這“二屈”即指北屈和南屈。《水經注》中引用了《汲郡古文》中的一句話:“翟章救鄭,次於南屈”,也證實了二屈之分。西漢因在今吉縣置北屈縣,隸平陽郡。北魏延興四年(甲寅,公元474年),因定陽縣(今陝西省宜川縣)的定陽胡人東渡黃河居此,魏孝文帝特在今吉縣城僑置定陽郡和定陽縣。隋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又改定陽縣爲吉昌縣。“吉昌”一名與當時相鄰的禽昌、昌寧、平昌、昌原等縣名同屬“昌”系列地名,是這一地區古老昌方文化的反映。吉,乃諧音於古名“屈”。五代唐時,爲避李克用之父李國昌名諱,改爲吉鄉縣,先後屬慈州、耿州、吉州,併爲州治所在地。元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吉鄉縣併入吉州。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改爲直隸州,轄蒲縣、鄉寧縣;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蒲縣劃出改屬隰州。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公元1772年),吉州改爲散州,與鄉寧縣同隸屬於平陽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3月,山西省廢吉州,改爲吉縣至今。
魯陽縣:即魯山,古稱魯陽。漢朝時期置魯陽縣,因其縣東北十八里有座魯山,在唐朝時期更名爲魯山。據《讀史方輿紀要》:“山高聳,回生羣山,爲一邑巨鎮,縣以此名”,治所即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1、繒(繒)
罕見姓氏。《新編千家姓》收載。《姓氏考略》注引《路史》雲:“少康子曲列(按:或作‘曲烈’)封於繒,是曰繒衍。後有繒氏、鄫氏、曾氏。”知繒、鄫、曾本爲同姓,皆系出姒姓。
2、繒(繒)
歷史上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有載,其注“曾”雲:“亦作‘鄫’;亦作‘繒’。姒姓,子爵。今沂州承縣東八十里故鄫城是也。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鄫。襄六年,莒滅之。其後以國爲氏。”“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爲‘曾’氏。”《史記·夏本紀》亦載:禹爲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爲氏,故有繒氏。則知鄫、繒、曾,三氏同源,此以國爲氏,系出姒姓。《中國姓氏大全》音céng,姑兼收以備考。漢《功臣表》有繒賀。
3、繒(繒)
繒姓分布:大陸有此姓。
繒姓起源:系自姒姓。夏少康之子曲烈封於鄫,一作繒(故城在今山東蒼山西北),子爵,以國爲氏,後有繒氏、鄫氏、曾氏。一說,繒國故城在今河南方城境。
繒姓名人:
繒賀,漢將,以戰彭城斬項羽之功,封祁谷侯。
郡望:安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