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鄫姓

姓氏

拼音céngzēng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鄫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鄫姓
鄫姓頭像

鄫姓 起源

鄫姓主要源自:姒姓

鄫姓鄫姓起源一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少康之後裔鄫子,屬於以國名爲氏。據史籍《路史》記載:“出自姒姓,鄫子之後,仕魯者以國爲姓氏。”在史籍《古今姓氏書辯證》中也記載:“鄫,周代國名,故址在今山東棗莊市舊嶧東。”實際上,該鄫國就是古繒國的一個分支。在兩週之交,周平王姬宜臼於公元前770年東遷成周(今河南洛陽)之後,有支繒國族人隨晉文侯姬仇討伐東夷,因有大功,其支屬受封于山東嶧邑,稱鄫國,子爵。這個鄫國後與徐、邾、莒等諸侯國爲世仇。在楚文王熊貲伐申國時,鄫國南遷至方城,成爲楚國附庸,楚文王封鄫侯爲陽城公侯,再向東南遷至今河南省光山縣境內西陽,此即春秋末期之繒國,史籍中也稱之爲曾國,晉升爲侯爵。鄫國最後在周靈王姬泄心五年(莒犁比公己密州十一年,魯襄公姬午六年,公元前567年),鄫侯姒時泰逝世,傳位給莒國公子,入繼鄫子。而原太子公子巫(姒譸軫)因自恃有強大的魯國作後盾,也再次怠慢了莒國。而恰巧當年齊靈公姜環出兵吞滅了萊國,莒犁比公便抓住魯襄公忙於與齊靈公爭搶萊國之地、疏於扶助鄫國的時機,在當年一舉吞滅了鄫國。當時,其他諸侯國由於鄫國以外孫立爲後君,即以異姓己姓取代了姒姓,此舉大大地不合宗法,因此大家都坐視莒國滅鄫國而不管。事後,史官在《春秋》中還對鄫國予以譏之。

鄫國滅亡之後,其國貴族以及部分國民以故國名爲姓氏,稱鄫氏,後大改爲曾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鄫氏的源流如下:

一世黃帝公孫軒轅,二世昌意,三世顓頊,四世鯀,五世禹,六世啓,七世仲康,八世相,九世少康,十世烈曲(曲烈)。

一世黃帝,爲有熊國(今河南新鄭)國君少典氏之子,母附寶,傳感應天樞星而孕。姓公孫,長於姬水,一姓姬,居軒轅之丘,名軒轅,稱軒轅氏,於阪泉(今山西解縣鹽池)三敗炎帝神農氏帝榆罔參盧,涿鹿(今山西解縣涿澤)敗苗族阪泉氏蚩尤,代炎帝爲天子,號有熊氏,新鄭縣有黃水、黃溝,故稱黃帝。正配西陵氏之女嫘祖氏,生青陽(玄囂)、昌意。舉二十五子。傳享年一百歲。逝於首陽山,葬於橋山(今山西襄陵)。

二世昌意,降居於若水,娶蜀山氏昌濮氏,生顓頊。一說子韓流娶淖子氏女阿女,生顓頊。

三世顓頊,繼少昊金天氏位,號高陽氏。一說繼自黃帝。史籍《漢書·律曆志》中稱顓頊傳窮蟬、敬康、勾望、橋牛五代而鯀。

四世鯀,字熙,封於西羌汶山石紐地區(今四川廣柔),姜姓,史籍《山海經》中稱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即鯀,爲後爲陶唐氏帝堯封崇伯,即嵩伯,居河南嵩山陽城(今河南登封),受命治黃河洪水,以圍堵之法九年未成,爲攝天子有虞氏帝舜放逐於羽山,遣祝融處死。配有莘氏之女女嬉,一名女志、有志、士敬、修己、修紀,於砥山夢食薏苡而生子文命,帝舜賜姓姒。

五世禹,名文命,字密、高密,三月二十八日生於石紐山刳兒坪,配塗山氏之女攸女,一名女媧、女嬌、女趫、嘎,受虞舜命繼鯀治洪十三年,三過家不入,有功任司空,封夏(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伯,劃定九州島,徵三苗,虞舜欲禪位,攝政十七年。後虞舜徵三苗病逝於蒼梧(今湖南寧遠),禹讓辭王位避舜子商均三次不就,隱居陽城(今河南登封告城鎮),三年喪滿,仍爲諸侯擁爲共主,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號夏后氏。在位五年,會諸侯於塗山,八年,會諸侯於會稽,殺防風氏立威,十年,巡視東方,傳公元前2116年秋八月,逝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

六世啓,傳誕產於石之裂開,故名,又名建,一名餘。史籍《竹書紀年》記載,夏後禹禪位伯益,三年喪滿,啓殺伯益奪位,於陽翟鈞臺(夏臺)會諸侯,建立夏朝,甲申年,做“甘誓”,於甘邑破有扈氏,天下鹹朝。登位九年巡狩天下舞九韶,十一年改封幼弟觀君武至西河,十五年武觀據西河亂,命彭伯壽徵之。啓在位二十九年,約當公元前2115~2087年,傳位太康。

七世仲康,太康無道,五子爭位亂國,辛酉年,爲有窮氏后羿放逐陽夏(今河南太康)而死,立弟仲康,返太康都邑斟尋(今河南鞏縣)。丁卯年冬,失權於後羿。史籍《路史》記載其在位十八年,約當公元前2072~前2055年。

八世相,一名相安,爲后羿所立,逼走商邱(今河南商丘),在位八年(壬寅年),寒國妘浞(寒國,今山東濰坊)殺后羿自立,仍號有窮氏,相再走斟灌,二十八年(癸卯年),寒浞子妘澆(過國,今山東掖縣),破斟灌,相再走昆吾國帝丘(竇國,今河南濮陽),過澆來圍,自殺。臣伯靡出奔有鬲。在位約當公元前2054~前2027年。配有仍氏之女後緡,自牆洞逃出,奔有仍(今山東金鄉),遺腹子一少康。

九世少康,相與後緡所生遺腹子,癸卯年生於有仍,長任有仍國牧正,甲子年寒浞、過澆命椒破有仍,出奔有虞(今河南虞城),任庖正,娶有虞伯姚思二女封於綸邑(今河南禹州康城村)。夏遺臣伯靡得有鬲氏(今山東德州)之助,自斟尋、斟灌伐寒浞,壬午年,伯靡殺寒浞,迎立少康於綸邑復國,時年四十歲,“有田一成,有衆一旅”,少康命女艾滅過澆,乃復都陽翟,會諸侯於鈞臺,後再命長子杼滅寒浞次子戈君妘豷,正式復位,次年,方夷來朝,三年復田稷,十八年遷都於原。在位約當公元前1986~前1967年。封次子烈曲(曲烈)於鄫國(繒國),傳位長子季杼。

鄫國一世烈曲(曲烈、曲列),少康所封,一傳季杼所封。春秋〈曾子斿鼎〉載:“曾子斿擇其吉金,用鑄將彝,惠於烈曲。”烈曲天生神異,精勤思考,擅長製作與發明,曾發明用來求直角的矩尺、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形漁網(罾)、射鳥用綁絲繩的箭(矰)、製作蒸飯盛菜用的陶器(甑)、以及教導族人織出各種圖案的絲織品(繒)。鄫國初國在河南省滎陽市聖水峪潧水(溱水)流域之鄫水城,因水名國。鄫同潧,同曾。

二世炫忠,當夏後槐之世。

三世坤仁,當夏後芒之世。

四世錄,當夏後泄之世。

五世浩源,當夏後不降、扃、廑之世。

六世富方,當夏後孔甲之世。

七世焜,當夏後皋、發、履癸(桀)之世。

八世伯基,天下歸商湯(太乙)。商卜辭有曾,可證商湯放夏桀後,復封鄫國,夏族多遷徙或爲商族俘虜,鄫國獨留中原,因對商朝效忠。

九世銳,十世汪,十一世志梁,十二世煌,十三世相奎,十四世世鑑,十五世政治,十六世模,十七世瑞煥,十八世垠,十九世錦容,二十世洪,二十一世桂茂,二十二世照,二十三世培元,二十四世硅,二十五世允漆,二十六世杞,二十七世燋熹,二十八世壎和,二十九世成銳,三十世一倩,三十一世椿,三十二世炯,三十三世垣,三十四世銷,三十五世福波,三十六世時榮,三十七世炳,三十八世均柞,三十九世鈴,四十世浤仁,四十一世一鬆,四十二世炲,四十三世墅,四十四世鎮玉,四十五世浥,四十六世祥槫,四十七世炷,四十八世方瑆,四十九世宇鑑,五十世沛恩,五十一世樸,五十二世世美,五十三世時泰。

商朝末期,鄫國遷於今安徽與河南之交的層邱。周文王妃、周武王母太姒爲鄫國姒姓本家,周武王褒封鄫國。西周末,鄫國已遷於繒關,即今河南省方城縣,於此設關拒楚。申國改封於謝(今河南南陽),與鄫國比鄰。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以幽王姬宮涅寵褒姒廢其女申後及太子宜臼,聯合鄫國曾(鄫)伯黎、西夷及犬戎入宗周鎬京,於驪山弒王,與諸侯共立宜臼,即位雒邑,是爲周平王,至是西周滅亡。曾伯黎與晉文侯曾爲周平王討伐淮夷、東夷,鄫國隨之東遷,乃與東夷交惡,成爲世仇。鄫國於春秋時繼同姒姓杞國亦自河南南部東遷,先北遷拓城縣北之鄫城,魯僖公年間再東南遷淮水流域琅琊地區,並與魯國建立聯姻。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夏農曆6月,鄫子與適魯僖公之鄫季姬於防商議,爲其召,乃決定入朝魯僖公。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農曆12月,魯僖公與齊宋陳衛鄭許邢曹等國會盟於淮,進據鄫國,以齊國有亂,遂退兵。鄫國經此再遷國,經東夷。

周襄王十二年(公元前640年)夏農曆6月,宋襄公子滋甫邀滕、曹、邾、鄫等國會盟於曹國之南,鄫子遲至二日,宋大夫公子子蕩建議宋襄公以鄫子祭東夷立威,己酉,宋襄公乃指使邾文公綁架鄫子至東夷人神社次睢之社(今山東臨沂,鄉人稱之爲食人社),蓋鼻殺之並肢解烹煮作爲人牲祭神。鄫與東夷爲世仇,宋襄公使邾子用鄫子以悅淫祠,實從東夷之所甘心也。鄫國經此再遷國,終至今山東省嶧縣東方、蒼山縣西北、棗莊市東,即蒼山縣前鄫、後鄫村間之鄫城。

五十二世姒世美,鄫子,於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591年)秋七月,因邾國入侵而被戕殺。

五十三世姒時泰,即位後請求魯國保護。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農曆11月丙申,與魯國及秦、宋、楚等國於蜀會盟,史稱匱盟。周靈王三年(公元前569年),魯襄公朝晉國,徵得晉悼公同意,將鄫國納爲附庸,冬十月,莒國不服,會同邾國伐鄫,魯國大夫臧孫紇援鄫入邾,敗戰於邾國狐駘。鄫子姒時泰有女嫁爲莒國夫人,生一子爲鄫子外孫。姒時泰受莒國挾而欲立外孫,世子姒巫爲魯僖公女之子,不服,乃援引魯國勢力相抗。周靈王五年(公元前567年),姒時泰歿,傳位莒國公子,入繼鄫子。懷着亡國之痛的太子姒巫出奔到魯國,並在魯襄公的手下做了一名大夫。後來,他曾多試圖復國,但最終都失敗了。

在太子巫(姒巫、姒譸軫)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故國名爲姓氏者,稱鄫氏,後因爲失去了國邑而去掉“邑”偏旁,表示失去國土,改稱曾氏,後主要在魯國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

鄫姓鄫姓起源二

源於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土家族、彝族、苗族、黎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鄫氏、曾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鄫氏、或曾氏,最終亦皆改定爲曾氏,世代相傳至今。

鄫姓 分布

繒氏、鄫氏、潧氏、甑氏、層氏、曾氏實爲一宗同源,今皆爲曾氏,是一個多民族的古老姓氏羣體,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二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十六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八百三十六萬九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2%左右。

鄫姓 郡望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於東漢朝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到了唐朝時期,又改名爲吉州。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縣。吉縣古稱“屈”,實際上“吉”與“屈”乃一音之轉,是後人爲避其“短虧”、“困頓”等貶義,才諧爲“吉”的。周惠王十九年(癸亥,公元前658年),晉獻公爲了實施其消滅虞國和虢國的計劃,採納了大夫荀息的建議,以屈產之乘和垂棘之璧去賄賂虞君,請求借道南下伐虢。所謂“屈產之乘”便是屈地所繁育的良馬;“垂棘之璧”是垂棘(在今澤州縣,一說在曲沃縣,一說在潞城市)所產的寶玉,這是兩種晉國特有的珍稀之物。起初晉獻公還捨不得送給虞君,荀息勸道:“只要虞國允許借道給我國,這兩件寶物只不過是在外寄存些時候罷了”。果然三年後,晉國利用虞君的短視先後消滅了脣齒相依的虢國和虞國,良馬和寶玉又重新回到了晉獻公手中,只是“馬齒長矣”。幾乎與伐虢戰爭同時發生的另兩件與屈有關的史事便是“夷吾居屈”。當時,驪姬爲了廢掉太子申生,改立自己的兒子奚齊,藉口屈與蒲爲國防重地,鼓動晉獻公下令讓夷吾守屈,讓重耳守蒲,完成了她掃清障礙的第一步。據《左傳》記載,在修築屈邑的過程中,夷吾發現築城的工人常把柴草填進牆體內充土方,工程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於是就彙報晉獻公,晉獻公又嚴厲斥責了監工的士大夫。士大夫卻恭敬而坦率地向晉獻公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沒有戰爭而築城池,這隻能使國內的敵人據以爲患,既然是爲敵人修城池,又何必那麼認真呢?我沒有認真築城,是對您的不敬,但如果認真築城而被敵人利用,又是對您不忠,我該怎麼辦是好?如果君主能修養德行,羣公子的地位得以鞏固,什麼城池能比這堅固?但照此下去,不出三年將出現內戰,我看就不要太認真了吧”。回家後,士大夫腹牢騷地賦詩一首,其中有“一國三公,吾誰適從”的名句。周惠王二十一年(乙丑,公元前656年),驪姬又設計誣陷夷吾和重耳要加害晉獻公,夷吾恐禍及其身,連夜從絳都逃往屈邑。晉獻公聽信驪姬讒言怒不可遏,派人伐屈,夷吾被迫據城抵抗。次年春,又派賈華伐屈,夷吾不敵,只得逃往梁國避難。屈地分爲北屈和南屈兩部分。《左傳》在記述驪姬譖諸公子於獻公時說:“蒲與二屈,君之疆也”,這“二屈”即指北屈和南屈。《水經注》中引用了《汲郡古文》中的一句話:“翟章救鄭,次於南屈”,也證實了二屈之分。西漢因在今吉縣置北屈縣,隸平陽郡。北魏延興四年(甲寅,公元474年),因定陽縣(今陝西省宜川縣)的定陽胡人東渡黃河居此,魏孝文帝特在今吉縣城僑置定陽郡和定陽縣。隋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又改定陽縣爲吉昌縣。“吉昌”一名與當時相鄰的禽昌、昌寧、平昌、昌原等縣名同屬“昌”系列地名,是這一地區古老昌方文化的反映。吉,乃諧音於古名“屈”。五代唐時,爲避李克用之父李國昌名諱,改爲吉鄉縣,先後屬慈州、耿州、吉州,併爲州治所在地。元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吉鄉縣併入吉州。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改爲直隸州,轄蒲縣、鄉寧縣;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蒲縣劃出改屬隰州。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公元1772年),吉州改爲散州,與鄉寧縣同隸屬於平陽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3月,山西省廢吉州,改爲吉縣至今。

魯陽縣:即魯山,古稱魯陽。漢朝時期置魯陽縣,因其縣東北十八里有座魯山,在唐朝時期更名爲魯山。據《讀史方輿紀要》:“山高聳,回生羣山,爲一邑巨鎮,縣以此名”,治所即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鄫姓 堂號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於東漢朝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到了唐朝時期,又改名爲吉州。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縣。吉縣古稱“屈”,實際上“吉”與“屈”乃一音之轉,是後人爲避其“短虧”、“困頓”等貶義,才諧爲“吉”的。周惠王十九年(癸亥,公元前658年),晉獻公爲了實施其消滅虞國和虢國的計劃,採納了大夫荀息的建議,以屈產之乘和垂棘之璧去賄賂虞君,請求借道南下伐虢。所謂“屈產之乘”便是屈地所繁育的良馬;“垂棘之璧”是垂棘(在今澤州縣,一說在曲沃縣,一說在潞城市)所產的寶玉,這是兩種晉國特有的珍稀之物。起初晉獻公還捨不得送給虞君,荀息勸道:“只要虞國允許借道給我國,這兩件寶物只不過是在外寄存些時候罷了”。果然三年後,晉國利用虞君的短視先後消滅了脣齒相依的虢國和虞國,良馬和寶玉又重新回到了晉獻公手中,只是“馬齒長矣”。幾乎與伐虢戰爭同時發生的另兩件與屈有關的史事便是“夷吾居屈”。當時,驪姬爲了廢掉太子申生,改立自己的兒子奚齊,藉口屈與蒲爲國防重地,鼓動晉獻公下令讓夷吾守屈,讓重耳守蒲,完成了她掃清障礙的第一步。據《左傳》記載,在修築屈邑的過程中,夷吾發現築城的工人常把柴草填進牆體內充土方,工程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於是就彙報晉獻公,晉獻公又嚴厲斥責了監工的士大夫。士大夫卻恭敬而坦率地向晉獻公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沒有戰爭而築城池,這隻能使國內的敵人據以爲患,既然是爲敵人修城池,又何必那麼認真呢?我沒有認真築城,是對您的不敬,但如果認真築城而被敵人利用,又是對您不忠,我該怎麼辦是好?如果君主能修養德行,羣公子的地位得以鞏固,什麼城池能比這堅固?但照此下去,不出三年將出現內戰,我看就不要太認真了吧”。回家後,士大夫腹牢騷地賦詩一首,其中有“一國三公,吾誰適從”的名句。周惠王二十一年(乙丑,公元前656年),驪姬又設計誣陷夷吾和重耳要加害晉獻公,夷吾恐禍及其身,連夜從絳都逃往屈邑。晉獻公聽信驪姬讒言怒不可遏,派人伐屈,夷吾被迫據城抵抗。次年春,又派賈華伐屈,夷吾不敵,只得逃往梁國避難。屈地分爲北屈和南屈兩部分。《左傳》在記述驪姬譖諸公子於獻公時說:“蒲與二屈,君之疆也”,這“二屈”即指北屈和南屈。《水經注》中引用了《汲郡古文》中的一句話:“翟章救鄭,次於南屈”,也證實了二屈之分。西漢因在今吉縣置北屈縣,隸平陽郡。北魏延興四年(甲寅,公元474年),因定陽縣(今陝西省宜川縣)的定陽胡人東渡黃河居此,魏孝文帝特在今吉縣城僑置定陽郡和定陽縣。隋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又改定陽縣爲吉昌縣。“吉昌”一名與當時相鄰的禽昌、昌寧、平昌、昌原等縣名同屬“昌”系列地名,是這一地區古老昌方文化的反映。吉,乃諧音於古名“屈”。五代唐時,爲避李克用之父李國昌名諱,改爲吉鄉縣,先後屬慈州、耿州、吉州,併爲州治所在地。元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吉鄉縣併入吉州。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改爲直隸州,轄蒲縣、鄉寧縣;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蒲縣劃出改屬隰州。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公元1772年),吉州改爲散州,與鄉寧縣同隸屬於平陽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3月,山西省廢吉州,改爲吉縣至今。

魯陽縣:即魯山,古稱魯陽。漢朝時期置魯陽縣,因其縣東北十八里有座魯山,在唐朝時期更名爲魯山。據《讀史方輿紀要》:“山高聳,回生羣山,爲一邑巨鎮,縣以此名”,治所即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鄫姓 姓氏源流

1、céng

罕見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載,其注引《萬姓統譜》雲:“鄫,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於鄫,其後以國爲氏。”《中國姓氏大全》則雲:“罕見姓,現代仍有。古代姒姓有鄫國(今山東蒼山西北),周朝也有鄫國(今河南方城一帶),後代以國爲姓。春秋時鄭國有鄫邑,後代以邑爲姓。”亦可參考。又:周時之鄫國,《姓氏詞典》以爲“故址在今山東棗莊市舊嶧縣東。”望出魯郡。

2、zēng

歷史上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有載,其注“曾”雲:“亦作‘鄫’;亦作‘繒’。姒姓,子爵。今沂州承縣東八十里故鄫城是也。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鄫,襄六年莒滅之。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爲曾氏。”其《總論·音訛》稱:“鄫氏爲繒氏”,其《總論·省文》又稱“鄫之爲曾。”《中國姓氏大全》音céng,姑兼收以備考。

3、

鄫姓分布:大陸有此姓。

鄫姓起源:①系自姒姓。夏王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鄫(故城在今山東蒼山西北),春秋時滅於莒,其太子巫奔魯,遂以國爲氏。②系自姬姓。鄫(故城在今河南柘城北),春秋時鄭邑,食此邑者以爲氏。

郡望:魯郡。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