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毌丘姓

姓氏毌丘

拼音guàn qiū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毌丘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毌丘姓
毌丘姓頭像

毌丘姓 起源

毌丘姓主要源自:嬀姓

單一淵源:源於嬀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宣王田闢疆給其弟的封地毌丘,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春秋時期,衛國有個邑名爲毌丘,居住在那裏的人有以邑名爲姓氏者,稱毌丘氏,世代相傳。在史籍《史記·田完世家》中記載:“宣公伐衛,取毌丘。注:<索隱>曰:毌,音貫。毌丘,古國名。衛之邑。今作毌者,字殘缺耳。正義曰:<括地誌>雲:故貫城卽古貫國,今名蒙澤城,在曹州濟陰縣南。”毌丘,亦稱毌鄉、毌仰、無鹽,故址在今山東省的東平市一帶,而漢朝時期的蒙澤城,實際上在今山東省菏澤市的曹縣和定陶

縣一帶地區。

在春秋末期,齊宣公姜積以田莊子(田白)爲相,出兵伐衛國,一舉奪取了毌丘,從此毌丘成爲齊國邑地。到了戰國時期,齊宣王田闢疆又分封自己的弟弟(字子都)於毌丘邑,以紹陳胡公子祀,並賜其姓爲胡毌氏,其後有改稱毌丘氏者。“毌”字在春秋戰國時期與“毋“字相訛,因此胡毌氏的後裔子孫中有稱胡毋氏毋丘氏、毋氏者。後世著名的西漢儒家學者、經學家、《公羊氏春秋》學家胡毋生,就是胡毌氏的後代。西漢王朝時期,在漢武帝劉徹強行實施“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策以後,儒家迅速興盛起來,爲了避孔子之名諱,許多姓名中有“丘”字者紛紛改爲“邱”字,毌丘氏也因此一度改稱毋邱氏、毌邱氏。其中的毋邱氏在歷史上曾被訛稱爲曼丘氏,後有簡改稱曼氏者。曹魏末期至西晉初期,隨着著名的毌丘儉起兵聲討司馬氏篡魏失敗被殺,胡毌氏、胡毋氏、毌丘氏、毋丘氏大多省文簡改爲單姓毌氏、貫氏、毋氏、丘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一直到清朝的雍正年間(公元1678~1735年),爲避諱至聖先師孔丘的名號,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再次詔令天下,將“丘”字一律改爲“邱”字,丘氏一族遂改稱邱氏。

毌丘姓 分布

毌丘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今已不再,多省改爲單姓毌氏、貫氏、毋氏、丘氏等,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皆以安丘、聞喜爲郡望。

毌丘姓 郡望

安丘縣:亦稱斟尋國、淳于國、渠丘。夏、商時期爲斟尋國,西周屬淳于國,春秋時期分屬杞、莒、紀三國。安丘古稱渠丘,在春秋時期,渠丘屬莒國,莒子朱封於該地,稱渠丘公。在《左傳》中記載:“魯成公八年,晉使申公巫臣如吳,假道於莒,與渠丘公立於地上”。戰國時期安丘大部屬齊過,少部屬魯國。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置安丘縣,安邱因其地在安平東邱,故名。據《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的記載:漢高祖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封將軍張說爲“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戶,國名“安丘”。漢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置安丘縣。後曾更名誅郅、牟山、輔唐、膠西等。北宋開寶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改膠西爲安丘。1994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丘縣,以原安丘縣的行政區域設立縣級安丘市。

聞喜縣:聞喜歷史悠久,在春秋時期屬晉國曲沃邑。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時改曲沃爲左邑縣,屬河東郡。西漢員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巡視途經此地,欣聞平南越大捷,遂將左邑桐鄉改爲“聞喜”,居今已兩千一百餘年。南北朝時期屬北魏王朝正平郡,後屬西魏、北周正平郡,北周武成二年(庚辰,公元560年)改屬絳州。隋唐時屬絳州。五代、宋、金、元、明諸朝時期皆屬解州。清朝時期改屬絳州。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直屬山西省政府,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屬河東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復歸省管轄,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歸第七行政專員公署領導,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聞喜全境解放,歸晉綏邊區第十一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山西省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專署合併爲晉南專署,聞喜屬之,1970年晉南專署又分爲運城、臨汾兩專署,聞喜復屬運城專署管轄至今。

毌丘姓 堂號

安丘縣:亦稱斟尋國、淳于國、渠丘。夏、商時期爲斟尋國,西周屬淳于國,春秋時期分屬杞、莒、紀三國。安丘古稱渠丘,在春秋時期,渠丘屬莒國,莒子朱封於該地,稱渠丘公。在《左傳》中記載:“魯成公八年,晉使申公巫臣如吳,假道於莒,與渠丘公立於地上”。戰國時期安丘大部屬齊過,少部屬魯國。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置安丘縣,安邱因其地在安平東邱,故名。據《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的記載:漢高祖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封將軍張說爲“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戶,國名“安丘”。漢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置安丘縣。後曾更名誅郅、牟山、輔唐、膠西等。北宋開寶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改膠西爲安丘。1994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丘縣,以原安丘縣的行政區域設立縣級安丘市。

聞喜縣:聞喜歷史悠久,在春秋時期屬晉國曲沃邑。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時改曲沃爲左邑縣,屬河東郡。西漢員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巡視途經此地,欣聞平南越大捷,遂將左邑桐鄉改爲“聞喜”,居今已兩千一百餘年。南北朝時期屬北魏王朝正平郡,後屬西魏、北周正平郡,北周武成二年(庚辰,公元560年)改屬絳州。隋唐時屬絳州。五代、宋、金、元、明諸朝時期皆屬解州。清朝時期改屬絳州。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直屬山西省政府,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屬河東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復歸省管轄,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歸第七行政專員公署領導,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聞喜全境解放,歸晉綏邊區第十一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山西省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專署合併爲晉南專署,聞喜屬之,1970年晉南專署又分爲運城、臨汾兩專署,聞喜復屬運城專署管轄至今。

毌丘姓 姓氏源流

1、毌丘guàn qiū

罕見覆姓。《新編千家姓》收載。《姓氏考略》亦載,其注云:“衛邑,以地爲氏。”亦寫作“貫丘”。《括地誌》雲:“故貫城即古貫國,今名蒙澤城,在曹州濟陽縣南五十里也。”(按:今山東曹縣南有蒙澤城。)後以爲氏,或改爲單姓毌、丘氏。

2、毌丘

毌丘姓起源:毌丘,爲春秋時衛國之邑(故城在今山東曹縣南),以地爲氏。一說,毌丘爲古時貫國(故城在今山東曹縣南10裏),後屬宋地。毌,古與貫通,蓋古字從省,貫去貝爲毌,以國爲氏。

變化:①清時爲避孔子名諱,改丘爲邱。②毌丘亦作毋丘。

毌丘姓 歷史名人

毌丘姓古代名人

毌丘長東漢,據《後漢書·吳祐傳》載,安丘有一個名叫毌丘長的男子,一日與母親到集市採買,不巧遇一醉漢竟然當衆污辱毌丘長之母。毌丘長七尺男兒豈能容此,一怒之下殺了醉漢,然後逃到膠東。不久,膠東侯之相吳祐說服了毌丘長,使其自首歸案。時值夏秋,吳祐問毌丘長家中可有妻子兒女,毌丘長回答說:有妻而無子。於是,吳祐派人從安丘把毌丘長的妻子接到膠東,讓她到獄中與毌丘長一起居住。不久,毌丘長之妻有了身孕。到了冬至將要行刑的時候,毌丘長對母親說:我犯罪當死,然而我怎樣方能報答吳君的恩情?於是破指爲誓道:妻若生子,就起名叫“吳生”,讓他報答吳君的厚恩。遂自縊絕命。

毌丘儉三國,字仲恭,河東聞喜縣人(今山西.運城.聞喜)。歷任曹魏時期尚書郎、羽林監、荊州刺史等職。爲討遼東(遼左)而徙幽州刺史。遼東平定後,封安邑侯。據史書記載,魏·正元二年五月(公元255年),毌丘儉爲保魏室政權,不幸落入司馬氏之手,假借東宮協謀討伐司馬師,兵敗被殺。《平陽府志》中記載,毌丘元顯在公元399年這個時期在毌丘寺中修行。史載,正始年間,毌丘儉還曾數次率兵徵高句驪,破丸都山城,刻石記功。

毌丘甸(?-255年),字子邦,河東聞喜(今山西.運城.聞喜)人,鎮東將軍毌丘儉之長子,三國時曹魏官員,爲治書侍御史。曹芳被司馬師逼迫退位後,促使父親毌丘儉叛亂,併發兵離開洛陽,但不久便被殺害。

毌丘興毌丘儉之父,曾任武威太守,官至將作大將,封鄉侯。

毌丘姓 相關姓氏

毌將 (毌將)毌終 (毌終)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