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姓是罕見姓氏(即總人口數在1.2萬到12萬的姓氏),當今分佈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尚義、山東魚臺、平邑、湖北老河口、雲南隴川、瀘水、河口、邱北、石林、韓城等地。另外,河南周口、山西垣曲縣也有普姓存在。漢、藏、彝、侗等民族有此姓。
普姓普姓起源一
源於鮮卑族,出自古代鮮卑族拓跋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爲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即北魏政權的第六位皇帝顯祖獻文皇帝,把北魏王朝拓跋氏皇族分爲七個部分,以七個兄弟分別統率之。其中,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名爲拓跋·普乃,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名爲姓氏者,稱普乃氏,其後分衍有普屯氏、普周氏、普六茹氏等。在北魏孝文帝實施漢化政策後,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等,有省文漢化爲單姓普氏者,亦有改爲周氏者。
在史籍《魏書·官氏志》中記載:“獻帝以兄爲紇骨氏,後改爲胡氏。次兄爲普氏,後改爲周氏。”後來北周、隋朝時期著名的的上柱國周搖(普乃·搖、車非·搖),就是北魏獻文帝次兄拓跋·普乃的普乃氏後代,其後再次衍派了一支普氏,世代相傳至今。
普姓普姓起源二
源於彝族,出自彝族普除普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爲氏。在少數民族彝族中有普除普氏族,後取其首音的諧音“普”爲漢字單姓,稱普氏。據史籍《史記·西南夷列傳》的記載,先秦至兩漢時期,彝族被稱作“嶲”、“昆明”,處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狀態,就是彝族的先民,如今仍聚居在馬頭山、底尼、阿戛米等地。據史學界一些專家的考察,認爲彝族祖先有可能是洪水時代的古滇人,從易門甲浦菜子山、趙普寨子山兩個新石器遺址發現的石器、陶片來看,易門早就有古人類居住,這些土著古人與南遷的一部分氐羌族融合成爲當地較早的彝族先民。水塘鄉的普氏家族,祖籍在南京,遷至昆明數代後,又被外族驅至易門浦貝,最後又被逐到水塘鄉一帶。普氏家族有四兄弟分別佔居了紅木箐、上村、阿戛米、三棵樹等山寨。新華浪巴鋪的普氏族人在明朝時期入滇,先落籍定遠,後分支廟門,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移居浪巴鋪)。而凹裏簸普氏族人則氏在清朝光緒年間從牟定秧田衝遷入。
自兩漢以後,內地漢族人民因各種歷史原因陸續遷入雲南,部分輾轉至易門,與當地的土著彝族先民來往密切,互相融合,世代繁衍,形成了現在的彝族同胞。
普姓普姓起源三
源於蒙古族,出元朝時期蒙古族普魯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
⑴.蒙古族普魯氏部落,元朝時期據駐毗沙普魯地區(今新疆于田),毗沙在清朝時期稱“於闐”,但非漢、唐時期的於闐(今新疆和田),普魯地區以盛產崑山美玉和葡萄乾。“普魯”,漢義爲“火山”之意,普魯氏部落以爲部落名稱,其族人在明朝初期即以諧音漢字改爲普氏、魯氏、陸氏等。
⑵.元朝時期,江蘇常州出了一位蒙古族狀元叫普顏不花,列蒙古人、色目人進士榜,是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的右榜狀元。普顏不花雖是蒙古族人,但其家很早就落籍定居在江蘇常州市下轄的古溧陽縣楊莊鄉沙漲村,他的祖父沙裏的威是元朝溧陽路的“達魯花赤”,並於元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在沙漲村置地建房,溧陽就此成爲普顏不花的祖居地。後來,普顏不花在臨終前的遺書中寫道:“吾家居溧,已閱數世……”普顏不花逝世一年不到,元朝滅亡,其家鄉的後裔子孫和族人皆改漢姓爲普氏,成爲今溧陽市普氏一族之祖。
(3)元朝成吉思汗之後,家譜從元朝忽必烈開始,祖姓“奇洛溫”,後改爲“普”,世居山西運城垣曲峪子村。
普姓普姓起源四
源於鄂溫克族,出自鄂溫克族達普圖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鄂溫克族達普圖氏,亦稱大卜蘇氏,世居黑龍江雅魯河(今黑龍江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後有滿族引以爲姓氏者,滿語爲所Daputu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滿族達普圖氏多冠漢姓爲普氏、達氏、圖氏等。
普姓普姓起源五
源於滿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赫舍里氏,亦稱何舍里氏,滿語爲Heseri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氏,以及金過時期女真族紇石烈部,以部爲姓。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輝發部集聚區,包括輝發城、多壁城等)、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多爾濟河、黑龍江色欽及穆理哈村、塔散堡(皆今遼寧錦縣南塔山)等地。後多冠漢姓爲何氏,亦有普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等。
⑵.滿族嘉布塔喇氏,亦稱嘉普塔喇氏、嘉塔喇氏,滿語爲Giyabutala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尼雅滿山(今長白山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爲普氏、賈氏等。
⑶.滿族普佳氏,滿語爲Pugiya Hala,世居杏山地區(今遼寧錦州)。後多冠漢姓爲普氏、蒲氏等。
普姓普姓起源六
源於秦晉韓原之戰,普氏族人原爲晉國前鋒將領。秦晉一次戰役中,晉國戰敗,將軍帶領前鋒將士舉旗沿着黃河龍門大峽谷向上遊撤離,高原途中遇一廟宇避難,寺院中仁慈方丈和尚提筆在“晉”國戰旗上添了兩點,巧妙地將“晉”國戰旗揮毫變爲“普”族旗幟,將領們才得以成功脫險和避難。從此,將領們以“普”爲姓。黃河中游的龍門,鎮上居住有“普”姓氏家族村落。普族村落1995年曾發現戰國時期青銅古幣“晉半斤”。
普姓普姓起源七
源於鮮卑族,出自古代鮮卑族首領拓跋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爲氏。普氏是一個相當古老的鮮卑族姓氏,在西晉末十六國時期就已經有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著名的宋朝姓氏學大家王應麟就在《姓氏急就篇》中記載:“普氏,後漢十姓有之。”王應麟所指的“後漢”,並非是東漢王朝,而是指十六國中的漢趙國,即西晉末期匈奴北單於劉淵於晉惠帝司馬衷永安元年(漢趙高祖元熙元年,公元304年)自稱後漢王之後所建立的國家政權,其時,漢趙國中即有鮮卑族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而且還是其國中著名的十大姓氏之一,源出當時鮮卑族索頭部的首領拓跋·普根。拓跋·普根,公元?~316年待考,西晉末期鮮卑索頭部首領、代王,他在公元305~316年開始統治索頭部中部領土,至公元316年成功統治索頭部全境,是後來南北朝時期北魏皇族的先祖之一。拓跋·普根的父親就是著名的爲拓跋·猗盧,拓跋·賀傉、拓跋·紇那皆爲其兄弟。
晉惠帝司馬衷永安元年(漢趙高祖劉淵元熙二年,公元305年),拓跋·猗盧在發動擊敗漢趙高祖劉淵之戰後病逝,拓跋·普根繼其位,統有索頭部三部之一的中部。西晉愍帝司馬鄴建興四年(漢趙烈宗帝劉聰建元二年,公元316年),當時的鮮卑索頭部大首領即代王拓跋·猗盧(北魏桓帝)與西晉關係很好,曾出兵協助西晉王朝數次擊敗匈奴北單於劉淵於西河郡、上黨郡。不久,拓跋·猗盧被與劉淵勾結密切的其子拓跋·六修所弒。拓跋·普根聞訊後,迅速率索頭部回軍,殺了拓跋·六修平亂,因而繼代王位,並受晉愍帝賜封承襲大單於位,金印紫綬。可惜,拓跋·普根僅數月後即去世了。其部被強大一時的漢趙烈宗帝劉聰乘機擊敗,御下的鮮卑索頭部一度至晉成帝司馬衍咸和四年(漢趙末帝劉曜光初十二年,公元329年)歸附漢趙國政權,子孫後裔以先王名字爲姓氏,即稱普氏,是漢趙國貴族進行領土擴張的主力之一,因此與漢趙國中的貴族劉氏、以及匈奴屠各五部諸姓氏共稱十大著姓之一。到了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一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元年,公元386年),北朝紀年正式開始,北魏道武帝將先祖之一的拓跋·普根追諡爲“文平皇帝”。
該支鮮卑族普氏早於後世北魏王朝時期出現的普氏足有一個多世紀,同宗但不同源。
普姓普姓起源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藏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普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普氏,世代相傳至今。
普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四百三十六位,多以河南、太原、溧陽、通海爲郡望。
普姓河南統計
河南省沈丘、平輿、鹿邑三縣及新鄉市普姓達數萬人以上,其中沈丘普姓綿延數村鎮,或爲近萬。
平輿普姓共有一個普莊(1000多人),多個分佈普姓的街道和村寨。據老人們的說法及人口調查研究,大概清代乾隆末期至嘉慶初年,普家先人攜數子孫自今周口市沈丘縣南下,經項城,折汝南府,安定在今平輿縣,至今傳家九代(有“文”字等輩),數個地點共分佈一千多人。其中一支普姓有代表人物在縣委縣政府任職,亦有其胞弟中國農業大學普書貞教授等。
沈丘普姓建有祖廟,嘗有祭祖大典活動,多有平輿普姓尋根問祖。沈丘普姓人口衆多,繁衍鼎盛,歷史久遠,已不可尋。據其中一支普姓介紹,清末民初自安徽遷入部分,其他族親亦不可查。沈丘普姓概數千之衆,爲中原以降之最,與雲南彝族普氏南北遙望,至親感應。
鹿邑縣,爲河南省直屬,亦有普姓近4000人。
新鄉市有普姓村落,有普家人證實,概400多人,存清代祖碑數方。
以上爲河南普姓大部統計,概有15000人左右。
普姓湖北統計
湖北應城市長江埠有兩個普姓村莊,有大普村和賈普村,有普姓人口一千人以上,這個基本上是湖北普姓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並有代表人物在世界名人榜。
普姓廣東統計
潮汕在潮州湘橋區有數戶普姓。
今北京市,天津市的武清縣,河北省的張家口市尚義縣,山東省的濟寧市魚臺縣、臨沂市平邑縣、沂水縣,湖北省的武漢市、老河口市、應城市,雲南省的玉溪市、昭通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瀘水市、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路南縣、臨滄市鎮康縣、彌勒縣、峨山彝族自治縣、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祿豐縣、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市、建水縣、河口縣、邱北縣、石屏縣、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廣東省的潮州市湘橋區,貴州省的遵義市,江蘇省的南京市、無錫市、常州市溧陽市,河南省的鄭州市、新鄉市、蘭考市、駐馬店市新蔡縣、周口市鹿邑縣、沈丘縣,陝西省的韓城市,安徽省的馬鞍山市,甘肅省的山丹縣,福建省的福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柳州市,臺灣省的新竹縣等地,均有普氏族人分佈。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溧陽郡:始建於楚、漢之際,西漢朝時期定爲郡,後或爲郡,或爲縣,其時轄地包括今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丹陽市、宜興市、安徽省郎溪、廣德、浙江省長興等一帶地區。宋朝時期轄地曾一度擴展至整個太湖及無錫地區。由於地處山區,歷年戰禍動亂,該地區均爲人們避難之地。今僅爲常州市下屬縣級市,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有著名的天目湖風景區。
通海郡:即古昆州、今雲南省玉溪市。兩漢時期分屬益州、牂牁兩郡。三國蜀漢時期分屬益州、牂牁、興古三郡。西晉時期分屬晉寧、建寧、梁水、興古四郡。隋朝時期屬昆州。唐朝初期分屬黎、溝兩州。唐朝南詔時期分屬拓東節度、通海都督、銀生節度。宋朝大理國時期,分爲三十七部及鄯闡府、銀生節度地。元朝時期設雲南行省,分屬澄江路、臨安路、元江路、中慶路。明朝時期,澄江路改澄江府,通海、華寧、峨山屬臨安府,新設新平縣隸臨安府,易門屬雲南府,沅江設沅江軍民府。清朝時期,新平屬元江直隸州,其餘沿明制。民國初期廢府、州設道,屬滇中道、蒙自道、普洱道;後撤道,縣直屬省;隨後又在省、縣之間設行政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1月1日成立滇中專員公署,3月改稱玉溪專員公署,專署駐玉溪縣,下轄玉溪、昆陽、晉寧、呈貢、澄江、江川、華寧、通海、河西、峨山、新平、易門等十二縣。1951年5月12日峨山縣改設峨山縣彝族自治區,玉溪專區轄十一縣、一個自治區。1954年原屬蒙自專區的沅江縣劃入玉溪專區,轄十二縣、一個自治區。1956年通海、河西兩縣合併改稱杞麓縣,峨山縣彝族自治區改爲峨山彝族自治縣,江川縣遷駐大街(寧海)。轄十一縣、一個自治縣。1958年撤銷昆陽縣,併入晉寧縣,晉寧縣遷駐原昆陽縣城,轄十縣、一個自治縣。1960年將晉寧縣劃歸昆明市領導,撤銷江川縣,併入玉溪縣;撤銷呈貢縣,併入晉寧縣,杞麓縣改名爲通海縣,轄七縣、一個自治縣。1962年恢復江川縣,轄八縣、一個自治縣。1970年玉溪專區改稱玉溪地區,地區駐玉溪縣,轄玉溪、澄江、華寧、江川、通海、沅江、新平、易門等八縣及峨山彝族自治縣。1979年新平縣改爲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沅江縣改爲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轄六縣、三個自治縣。1984年,全地區轄一市八縣,共設十個鎮、七十七個區、六百二十七個鄉。1997年12月13日,國務院批准玉溪撤地設市(國函[1997]108號),1998年6月28日,地級玉溪市正式成立。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溧陽郡:始建於楚、漢之際,西漢朝時期定爲郡,後或爲郡,或爲縣,其時轄地包括今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丹陽市、宜興市、安徽省郎溪、廣德、浙江省長興等一帶地區。宋朝時期轄地曾一度擴展至整個太湖及無錫地區。由於地處山區,歷年戰禍動亂,該地區均爲人們避難之地。今僅爲常州市下屬縣級市,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有著名的天目湖風景區。
通海郡:即古昆州、今雲南省玉溪市。兩漢時期分屬益州、牂牁兩郡。三國蜀漢時期分屬益州、牂牁、興古三郡。西晉時期分屬晉寧、建寧、梁水、興古四郡。隋朝時期屬昆州。唐朝初期分屬黎、溝兩州。唐朝南詔時期分屬拓東節度、通海都督、銀生節度。宋朝大理國時期,分爲三十七部及鄯闡府、銀生節度地。元朝時期設雲南行省,分屬澄江路、臨安路、元江路、中慶路。明朝時期,澄江路改澄江府,通海、華寧、峨山屬臨安府,新設新平縣隸臨安府,易門屬雲南府,沅江設沅江軍民府。清朝時期,新平屬元江直隸州,其餘沿明制。民國初期廢府、州設道,屬滇中道、蒙自道、普洱道;後撤道,縣直屬省;隨後又在省、縣之間設行政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1月1日成立滇中專員公署,3月改稱玉溪專員公署,專署駐玉溪縣,下轄玉溪、昆陽、晉寧、呈貢、澄江、江川、華寧、通海、河西、峨山、新平、易門等十二縣。1951年5月12日峨山縣改設峨山縣彝族自治區,玉溪專區轄十一縣、一個自治區。1954年原屬蒙自專區的沅江縣劃入玉溪專區,轄十二縣、一個自治區。1956年通海、河西兩縣合併改稱杞麓縣,峨山縣彝族自治區改爲峨山彝族自治縣,江川縣遷駐大街(寧海)。轄十一縣、一個自治縣。1958年撤銷昆陽縣,併入晉寧縣,晉寧縣遷駐原昆陽縣城,轄十縣、一個自治縣。1960年將晉寧縣劃歸昆明市領導,撤銷江川縣,併入玉溪縣;撤銷呈貢縣,併入晉寧縣,杞麓縣改名爲通海縣,轄七縣、一個自治縣。1962年恢復江川縣,轄八縣、一個自治縣。1970年玉溪專區改稱玉溪地區,地區駐玉溪縣,轄玉溪、澄江、華寧、江川、通海、沅江、新平、易門等八縣及峨山彝族自治縣。1979年新平縣改爲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沅江縣改爲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轄六縣、三個自治縣。1984年,全地區轄一市八縣,共設十個鎮、七十七個區、六百二十七個鄉。1997年12月13日,國務院批准玉溪撤地設市(國函[1997]108號),1998年6月28日,地級玉溪市正式成立。
1、普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魚臺、平邑,湖北之老河口,雲南之隴川、瀘水、河口、邱北、路南等地均有分佈。漢、藏、彝、侗、傈僳、拉祜、景頗、哈尼等多個民族有此姓。《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續通志·氏族略·補遺·諸方大姓》注云:“後魏獻帝次兄爲普氏。”《中文大字典》注引《萬姓統譜》亦云:“後魏十姓,獻帝次兄爲普氏。今陝西西安府有普氏。”此當出自鮮卑族之拓跋氏。
2、彝族之普姓,源於“普除普”,本氏族名,遂以爲氏。後或取其首音,諧以漢字“普”而爲單姓;又,“普除普”乃彝語“布氏族”之音譯,或取其漢意“布”,諧以漢姓“普”而爲單姓。元代有普德;又有普恩,雲南師宗州土官,武德將軍;明代有普理;又有普泰,陝西人。
2、普
普姓分布:分佈較廣,尤以雲南多此姓。
普姓起源:①北魏獻帝以次兄爲普氏,後改爲周氏。②宋時西南苗酋歸順,賜姓普氏。③明、清時雲南彝族土司多普姓。今彝族仍多此姓。④拉祜族黑苦聰人哈那氏,漢姓爲普。⑤哈尼族責別氏,漢姓爲普。⑥蒙古族姓。
普姓名人:
普幾,北魏時交州刺史,交阯侯,亦作周幾。普貴,宋時貴州土人,開寶中納土歸順,賜王爵以鎮一方。
郡望: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