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姓建姓起源一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太子建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楚平王熊棄疾(羋居)有個兒子叫建,史稱太子建。楚平王派大夫伍奢做他的太傅,費無忌做他的少傅。那位費無忌對太子建不忠心,一直想要獻媚楚平王。而太子建尊重奢而嫌惡費無忌,費無忌暗自銜恨。周景王姬貴十八年(楚平王二年,公元前527年),太子建十五歲,費無忌對楚平王說太子建可以成家了。楚平王便爲太子建聘了秦國公主孟嬴爲夫人,命費無忌到秦國去迎親。到秦國後,費無忌發現孟嬴貌美,當孟嬴到郢都後,費無忌便勸楚平王自娶,他對楚平王說:“這是個絕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給太子另外娶個媳婦就行了。”楚平王好色,不管兒子作何感想,居然掉包。於是,楚平王就先奪子媳,自己娶了孟嬴,另外再給太子建娶了個齊國女子作媳婦。由此,楚平王對費無忌就格外寵信了。費無忌用秦國美女向楚平王獻媚以後,就趁機離開了太子建去侍奉楚平王。但他又擔心自己做的這事太缺德,哪一天楚平王死了,太子建繼位後肯定會殺了自己,便詆譭太子建。太子建的母親是蔡國人,楚平王本來就不寵愛她,再聽了費無忌的讒言後,也就越來越疏遠太子建,後來乾脆派太子建去駐守城父(今湖北襄樊襄城區)。伍子胥爲感謝當年漁翁救命之恩,遂罷兵而退,鄭國由此得救。後來鄭獻公論此功,特封漁翁之子爲大夫,賜居東城。日後漁翁之子病故,遂葬於溱水東岸沙崗上,史稱漁夫子冢。楚昭王出逃後進入雲楚大澤,不久就遭到強盜的襲擊,楚昭王又逃到了鄖國。當時鄖公的弟弟懷說:“楚平王殺死了我們的父親,我們藉此機會殺死他的兒子,不也是可以的嗎?”而鄖公擔心他的弟弟真去殺死楚昭王,就和楚昭王一起逃到了隨國。吳國大軍趕到,包圍了隨國,並對隨國人說:“在漢水流域的周朝子孫,都被楚國給消滅了。”於是姬姓的隨國人便要殺楚昭王,王子綦趕緊把他藏起來,自己冒充楚昭王來搪塞他們。後來隨國人算了一卦,卦象表明若把楚昭王交給吳軍,就會不吉利,於是謝絕吳國,不交昭王。“漁夫子冢”在鄭、韓故城以東黃水河東岸,即今河南省新鄭市城關雙洎河(古洧水)與黃水河(古溱水)交匯處、人民路北側,有兩座墓冢東西並排在矗立在荒崗上,西墓冢高約十米,爲漁父之墓,東墓冢高約八米,爲漁子之墓。兩冢相連周長有一百八十五米左右。
太子建、公子勝的後裔中分衍有公建氏、子建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爲單姓建氏,世代相傳至今。
建姓建姓起源二
源於地名,出自三國時期孫吳國都城建業,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建業,即今江蘇省會南京市。西周時期,建業爲吳伯周章的封地。春秋時期,勢力範圍在江南地區的吳國,到第十九世吳王壽夢時變得日益強大,曾經聯晉攻楚。
周敬王姬丐(姬匄)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在朝天宮後山設立冶城,鑄造兵器,此處便成爲吳國的冶鑄重鎮。吳越之爭以吳國滅亡告終後,周元王姬仁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令大夫范蠡築城以圖消滅楚國,稱霸江淮。范蠡築所築之城是歷史上在建業建造的最早的一座城池,後人稱其爲“越城”。戰國初年,越國本想征服楚國,結果反被楚國打敗。楚國征服越國後“盡取吳故地,東至於浙江”,設置了江東郡。楚威王熊商欲借長江天塹爲屏障以圖謀天下,遂於周昱王三十六年(周顯王)姬扁(公元前333年)建城,置金陵邑。到了東漢末年,孫權在江東積極擴張勢力,於東漢獻帝劉協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移治金陵,並改金陵爲秣陵。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孫權在此築石頭城,改稱建業。吳國名臣張紘以爲此地有天子氣,勸孫權定都於此,孫權採納,此爲南京建都之始,孫吳國在金陵邑的基礎上大力修城,“用儲軍糧、器械”,這就是著名的石頭城(又稱石首城)。石頭城臨江控淮,恃要憑險,是東吳水軍江防要塞和城防據點。石頭城跨水而立,周圍數十里,設有子、羅城二重城,商業繁華,盛況非常。“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這是當時東吳最流行的民謠之一。以建業爲中心的長江下游百姓都不願用大量的人力和物資,逆流而上供應最初定都於武昌的東吳朝廷;所以孫權雖然於漢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決定建都於“鄂”,將鄂縣改稱爲“武昌”,並且於孫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在武昌稱帝,但在江東大族的強烈要求下仍舊還都建業。其後主孫皓於孫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又一次執意要遷都武昌,結果也遭到舉國上下強烈的反對,不得不再次還都建業。
“三國爭雄,司馬得利”——到了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司馬懿的裔孫晉武帝司馬炎率晉朝軍隊攻破東吳都城建業,孫吳國滅亡,晉朝終於再次統一了三國以來紛亂的中原地區。孫吳國滅亡後,其原居國都之民有取居邑名稱首字爲姓氏者,稱建氏,以念故國,世代相傳至今。
建姓建姓起源三
源於皇室。河南省靈寶市西水頭村建氏家族有一個傳說,明朝建文帝兵敗後,從皇室出走,隱姓埋名,輾轉全國各地,與隨從多人改朱姓爲建姓。
建姓在西水頭村佔百分之九十以上。靈寶內外的建姓人口均認爲其根源在西水頭。然而,古今編寫的《百家姓》、《千家姓》、《辭海》、《辭源》等均沒有建姓記載,甚至信息發達的網絡上都搜索不出建姓的來歷。可見其歷史非久。若要追根溯源,就只能用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後的下落謎團說起。
朱元璋建立明朝,立嫡長子朱標爲太子,其他諸子分封各地爲王。朱標太子不幸病故,朱元璋又依照嫡長子繼承製立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爲皇太孫。139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薨,朱允炆登基,年號建文。他採取謀臣建議,進行削藩,先剝奪了幾個弱勢叔父王權,引起鎮守北京的四叔父燕王朱棣不滿,1401年即建文3年,燕王以“清君側”爲名,率軍嚮明朝國都南京發動進攻,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即建文4年攻入,皇宮起火,朱允炆便“不知所終”,活不見人,死不見屍。至今仍是歷史疑案。
傳說,因皇宮失守,建文皇帝引若干親隨從地道逃出,流落民間,屢遭追殺。永樂皇帝朱棣又派鄭和率龐大船隊下西洋尋找。建文帝遂決定以在位時年號中的“建”字爲姓,終於躲過盤查,落腳豫西,在靈寶東塬南端乾旱缺水、人跡罕至的塬頭溝壑間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後代得以延續。
此傳說得到一些事實印證。一是《明史》載建文帝“不知所終”,永樂帝朱棣不斷派人稽查,使朱允炆改名換姓、以年號爲姓的行爲有了一定的合理性、可能性,爲民間傳說提供了空間。二是建姓到現在只傳到28世人。18世人建萬一先生於2006年纔去世,其妻尚健。現仍有19世人男性21位。大多爲23—25世人。按20年一世人計算,建姓誕生只有600年左右,應在1402年以後。三是現存祠堂石碑碑文中有“吾建氏家世系族兵焚以後家譜失遺”的話,似在含蓄地記錄兵臨城下、皇宮起火、建文幸逃一事。四是南北院在清朝嘉慶年間給其十世祖立的墓誌碑,開宗明義,“我建氏據此數百年矣。”正是建文、永樂後約300年。五是據老人們回憶,建姓祠堂原有木製對聯一幅,其中上聯早遺,其意無考。下聯是“祖居不知何名,五世而姓顯”,說明前四世隱姓埋名,不敢公開身份,屬於逃亡階段;六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皇帝全傳》上說建文帝逃出宮時在老家鳳陽留有一子,永樂帝命其名曰“建庶子”,將其軟禁,不準出門,直到1426年繼位的宣德皇帝才下令恢復“建庶子”自由。這亦將建姓和朱允炆後代聯繫起來。
建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今在貴州省有建氏家族約二百三十餘人,主要分佈在貴陽市所轄的清鎮市、以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廣順鎮等地。在河南省有建氏家族約5000餘人,主要分佈在河南省靈寶市陽店鎮西水頭村周口市龍曲鎮小吉店村等地。
1、建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景縣,河南之盧氏,山西之太原、晉城、大同、長治,陝西之韓城,雲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佈。《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注云:羋姓。《風俗通》:楚太子建之後。此以名爲氏。建,楚平王之子。《中文大字典》引《萬姓統譜》雲:“建,羋姓,晉大夫子建之後。”據此,《中國古今姓氏辭典》亦云:“晉大夫子建之後。”誤。漢代有建德、建素。
2、建
建姓分布:安徽淮南、浙江上虞、山東五蓮、新泰、雲南鎮雄、東川、昆明、北京、河南靈寶等地均有此姓。
建姓起源: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太子建之後,見《風俗通》。一說,系出羋姓,春秋時楚平王太子建之後。疑誤。
建姓名人:
建德,東漢時中丘人,趙幽王之臣。
郡望: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