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姓承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衛國大夫成叔承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了弟弟管叔、蔡叔與商紂之子武庚發動的叛亂之後,封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於衛邑,侯爵,康叔建衛國,立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史稱衛侯。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大夫名叫成,字叔承(一說承成),史稱其爲“成叔承”。在成叔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爲姓氏者,稱承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承氏正宗。
承氏族人大多尊奉成叔承爲得姓始祖,該支承氏正確讀音作chéng(ㄔㄥˊ),皆以千乘爲郡望。
承姓承姓起源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吏軍承,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軍承,就是軍佐,亦稱軍丞,是春秋時期楚國軍制官稱,屬於主力戰將,爲楚國軍事主官司馬的副手。在楚國,承通丞。這在史籍《左傳·哀十八年》中有記載:“楚右司馬子國帥師而行,請承。承,佐也。”在楚國軍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承氏,亦有稱佐氏者,同宗同源,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承氏正確讀音作chéng(ㄔㄥˊ),皆以毗陵爲郡望。
承姓承姓起源三
源於地名,出自西漢時期古承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承水,是秦漢時期一條古河流的名稱,在西漢時期在長沙國境內,從永昌縣發源,終流匯入湘江。這在史籍《前漢·地理志》終有記載:“長沙國承陽縣。承水,出零陵永昌縣界,東流注湘。”西漢時期的長沙國承陽縣,就是因爲坐落在承水之陽(承水北岸)而得名,就是今湖南省衡陽市和衡陽縣地,其承水就是今蒸水河。古代,承水之“承”,讀音就是zhēng(ㄓㄥ)。其時居於承水兩岸的住民中,即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承水氏、承陽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承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承氏正確讀音作zhēng(ㄓㄥ),以承陽爲郡望。
承姓承姓起源四
源於地名,出自西漢時期古承縣,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承縣,是西漢時期東海郡下屬的一個縣,春秋時期爲古鄫子國之地,戰國時期爲楚國的蘭陵邑。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蘭陵歸薛郡。漢朝時期,承縣屬東海郡,這在史籍《前漢·地理志》中有記載:“東海郡承縣。”王莽代漢,承縣一度被更名爲承治縣。東漢時期複稱承縣。三國時期屬曹魏徐州東海郡。西晉、十六國時均屬蘭陵郡(治所在今嶧城)。南朝宋時期,其地東南部爲東海郡,西北部爲蘭陵郡。北魏時期爲徐州承縣。隋朝時期屬彭城郡,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承縣置繒州,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廢繒州,改爲蘭陵縣。唐朝初期複名爲承縣,屬河南道沂州。宋朝時期屬京東東路沂州琅琊郡。金章宗完顏·麻達葛明昌六年(完顏璟公元1195年)復改承縣爲蘭陵縣,屬山東西路邳州。元朝時期屬中書省益都路嶧州,因境內有葛嶧山而改其州名,下領蘭陵縣。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州爲縣,從此,古承縣改稱嶧縣;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嶧縣改屬兗州府。清朝時期沿襲明制。民國時期屬山東省魯西南行政區。196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嶧縣建制,設棗莊市,嶧縣成爲棗莊市的嶧城區。早在兩漢之際,由於王莽篡漢後戰亂迭發,居於承縣之民中即有改以地名爲姓氏者,稱承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承氏正確讀音作zhèng(ㄓㄥˋ),皆以東海爲郡望。
承姓承姓起源五
源於地名,出自宋朝時期古承州,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承州,地名,故址原在漢朝時期所置的廣陵郡境內,宋朝時期置爲承州,地在今江蘇省高郵市、興化縣、泰興縣一帶,當時統歸高郵軍管轄。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太宗完顏·晟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金國滅北宋之後,康王趙構偏安江南,是爲宋高宗。當時的承州則是金兵南下的必經之地,由是宋、金兩國多場戰爭爆發於承州之地,斯地百姓屢受兵亂,四處遷逃,爲日後相認,有以居地名稱改爲姓氏者,稱承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承氏正確讀音作chéng(ㄔㄥˊ),雖然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但有一共同特徵,即皆以承州(高郵)爲郡望。
承姓承姓起源六
源於朝鮮族,出自朝鮮端宗時期大將軍承介。今遼寧瀋陽、吉林延邊、延吉朝鮮族中、韓國朝鮮族中均有承氏族人。承介,是明朝時期高麗王朝第六代君主端宗李弘暐執政時期(단종,公元1452~1457年在位)的大將軍,爲山東高青人,原明軍副將,後入朝爲官,至大將軍職。承介的後裔子孫皆在朝鮮半島生息繁衍,後分衍爲延日(今韓國飛鶴山地區)、光山(今韓國光州光山區)兩個大支系,但均以千乘郡爲本貫。
清朝時期,該支承氏族人有回返東北地區者,成爲今延邊地區朝鮮族承氏的主源,該支承氏正確讀音作chéng(ㄔㄥˊ)。
承姓承姓起源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或冒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承佳氏,亦稱程佳氏、成佳氏,滿語爲Cenggiya Hala,世居蘇完(今吉林雙陽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爲程氏、承氏等。⑵.滿族承吉氏,亦稱成尼氏、瓜吉氏,滿語爲Cengni Hala,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域),所冠漢姓多爲承氏。⑶.滿族人穆毓蒼,公元1933~今,滿族,原名穆毓蒼;遼寧瀋陽人。二十世紀前半葉,在東北地區被日寇侵佔時期,穆毓蒼正好到了上中學的年齡。穆毓蒼報考的瀋陽維城中學,是一所由僞滿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及僞滿高官捐資開設的專門培養滿族皇室子弟的學院,對學生的食宿都是免費的。當時穆毓蒼用一位叫趙成吉的小學畢業證書考取了該校。學校開學當天,校長愛新覺羅·慶厚主持全校開學典禮時向師生們宣佈:“這個學校是培養皇族子弟的唯一一所中學,雖然同學們現在各有各的姓,但實際上你們大家都是一個姓,都姓愛新覺羅、都姓肇。學校決定,所有的同學從今天起都把自己的滿姓取消,只互相稱呼名字。”如此一來,穆毓蒼只好被稱爲成吉。但他想:“如果我叫成吉的話,很容易被別人聯想到古代蒙古的成吉思汗,被看爲蒙古人。”因此他決定改名爲承吉,是繼承和承受吉利的意思。穆毓蒼的這個想法得到了校方的同意,從此穆毓蒼就改名爲承吉了。以後有了戶籍法,穆毓蒼的子孫們就都以“承”字爲姓氏了。當時穆毓蒼的弟弟也是在維城中學讀的書,所以他也隨着哥哥改名爲承祥,此後其子孫們也都姓了承。總之,其後裔之所以姓承氏,皆由之始。滿族承氏正確讀音皆作chéng(ㄔㄥˊ)。得姓始祖:成叔承(姬成)、承介、承吉(穆毓蒼)。
承氏源於春秋時衛國大夫成叔承,史上爲千乘族。現在常州位列第八十六位,在全國姓氏中排列在五百位之後,屬較爲罕見的姓氏。
常州承氏,爲承宮之後裔。這個承宮就是我國歷史上以勤學苦讀聞名的典範。
歷史上常州承氏人士多居官清廉、業儒知醫之士。現在常州地區承氏集居地有:鄭陸橋、三河口、焦溪、潘家橋、漕橋、龍虎塘等地。
安徽省蕪湖境內有大量的分佈,那裏有承氏的集中分佈區。在安徽的中部地區也有大量的承氏分佈區。
另外,韓國亦有承氏,稱光州承氏,奉承介爲祖,以千乘承氏爲本源。
承氏郡望在千乘郡(今山東高青)、毗陵郡(一稱蘭陵,今江蘇常州)。
安徽淮南也有一支承姓,但卻不知道源於和脈。(現已證明爲宋金交戰流傳下來的一支)
資料有待補充。
承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在全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五百位之後,在常州位列第八十六位,。在臺灣省名列第五百六十位,望出千乘郡、毗陵郡。
承氏最早源於春秋時衛國大夫成叔承,史上爲千乘族。歷史上常州承氏爲承宮之後裔,這個承宮就是我國歷史上以勤學苦讀聞名的典範。承氏族人大多居官清廉、業儒知醫之士。現在常州地區承氏集居地有鄭陸橋、三河口、焦溪、潘家橋、漕橋、龍虎塘等地。
另外,朝鮮、韓國亦有承氏一族,稱光州承氏,奉承介爲始祖,仍然以千乘郡爲本源。
今江蘇省的常州市武進區、溧陽市、江陰市澄江縣、崑山市、啓東市、宜興市,上海市,安徽省的蕪湖市、霍邱縣、合肥、長豐縣,河南省的周口市商水縣,遼寧省的瀋陽市,湖北省的武漢市、鍾祥市,浙江省的嘉興市、衢州市,河南省的開封市,吉林省延吉市,韓國飛鶴山地區、光州光山區等地,均有承氏族人分佈。
千乘郡: 春秋時齊國有封邑名爲千乘,因齊景公狩獵於境內的青田而得名。西漢時期改置爲郡,治所在千乘縣,故城在今山東省高青縣高苑鎮北部,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北部博興、高青、濱縣等一帶地區。東漢時期曾一度改爲樂安國。
毗陵郡: 春秋時期爲延陵,是公元前547年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季札受封於此而得名。戰國時期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並。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國又被楚國滅掉,所以延陵又先後屬越國和楚國。秦始皇帝於公元前221年併吞六國,統一中國,罷侯置守,分天下爲三十六郡,始置延陵縣,屬會稽郡。公元前202年,劉邦戰勝項籍爲帝,國號漢。改延陵爲毗陵,仍屬會稽郡,此時會稽郡爲諸侯王楚王韓信的封地,後漢高祖消滅異姓王,廢楚王韓信,把淮東東陽郡、彰郡、會稽郡的五十三城封給了從兄劉賈,稱爲荊王,又把會稽郡改爲荊國。公元前196年,劉賈被淮南王英布所殺,劉邦又封兄子爲吳王,復爲吳國,會稽郡屬吳所有。漢景帝時他造反又被殺,此後,毗陵屬會稽郡,歸揚州刺史部管轄。王莽當政時一度曾改毗陵爲毗壇。漢光武帝建武初復改爲毗陵,至漢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會稽郡浙江(今錢塘江)以西爲吳郡,毗陵縣改隸吳郡。三國時期爲孫吳轄地,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分吳郡無錫以西爲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領三縣,治毗陵。晉於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滅掉東吳,分天下爲十九州。晉武帝太康二年省毗陵典農校尉,置毗陵郡,鄰縣七,治毗陵,此毗陵爲郡之始。同時,分丹徒,曲阿地別置武進縣,隸毗陵郡,此是武進爲縣之始。這時,毗陵郡歸揚州刺史管轄。晉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將毗陵郡封給東海王越的世子毗爲食邑,爲避“毗”諱,改毗陵郡爲晉陵郡,仍屬揚州。西晉末年,八王混戰,邊疆少數民族乘機起兵攻西晉,黃河流域陷入大混亂的局面,北方漢人大批渡江避亂。西晉滅亡後,出身中原著名高級士族、老練的政治家王導爲建立和鞏固建康的東晉政權,維護北方南逃士族的政治、經濟利益、苟安江左,推行了僑寄法,在南方士族勢力較弱的地方,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逃來的士族和民衆,這種僑州、郡、縣大都設在丹陽、晉陵和廣陵等郡境內。晉元帝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僑置南蘭陵郡於武進縣境,領蘭陵縣。晉明帝太寧中又僑置南東莞郡於晉陵縣境,領莒、東莞、姑幕三縣,與南蘭陵郡同屬徐州。這時,晉陵郡及所領縣仍屬揚州,與僑置之郡縣不相統屬。東晉末期,劉裕掌握東晉朝政權,實行土斷法,令北方流亡來的士民,就所居地作爲土著,省去許多僑郡縣,以統一行政。南朝宋武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以晉陵郡屬南徐州。孝帝大明末置南東海郡領武進。齊末置南蘭陵郡,蘭陵縣屬南琅岈郡。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改南東海郡爲南蘭陵郡,改武進爲蘭陵,所以後來常州又有蘭陵這個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滅陳,廢郡置州,以州統縣。廢晉陵郡,於常熟縣置常州,州以縣名,後來常熟縣改屬蘇州,故移常州治於晉、無錫、義興、江陰四縣。從此就有了“常州”之名。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又廢州置郡,改常州爲毗陵郡。隋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殺死,吳興太守沈法興借討伐宇文化及爲名,攻下餘杭、毗陵、丹陽,據江表十餘郡,自稱江南大總管,在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毗陵爲都,自稱梁王,號延康。唐朝時期,唐高祖李淵登帝位,恢復開皇舊制,下令改郡爲州,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子通敗沈法興據毗陵,吳王杜伏威平李子通,改毗陵爲常州,並以故蘭陵地置武進縣,屬常州,此時常州領晉陵,武進、無錫、義興四縣。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爲十道,常州屬江南道,唐貞觀八年並武進縣於晉陵。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復析晉陵置武進縣,併爲常州附郭。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分全國爲十五道,分江南道爲江南東、西兩道,常州屬江南東道。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常州爲晉陵郡。唐肅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復諸州名,又改晉陵郡爲常州。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分浙江爲東西二道,常州屬浙江西道。唐開元中,定全國州府有四輔、六雄、十望、十緊,及上、中、下等級別,縣分赤、畿、望、上、中、下七個等級,滿四千戶爲望縣,當時全國共有望縣六十八個。唐武宗李炎會昌四年(公元844年),升常州爲望,爲全國州府十望之一,所轄五個縣,其中四個是望縣(晉陵、武進、無錫、江陰)。從唐朝末年到五代時期,常州又先後屬於吳和南唐。公元960年,趙匡胤奪取了皇權,建號宋。這時常州仍屬南唐,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發兵伐江南滅南唐,至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吳越王錢椒降宋,獻兩浙渚州,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常州屬江南道,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天下爲十五路,常州屬兩浙路。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分兩浙爲東西路,常州屬兩浙西路。宋熙寧十年,複合兩浙爲一路。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又分兩浙爲東、西兩路,常州屬兩浙西路。元朝建立後,爲了加強中央集權,忽必烈在全國實行行省制。公元1275年,元將伯顏攻陷常州,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常州爲路,屬浙江行省,領晉陵、武進、宜興、無錫四縣,並置錄事司屬常州路。元惠宗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遷晉陵、武進兩縣治於城內。元朝末年,各地人民不堪壓迫,紛紛起義,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張士誠起義蘇北,自稱誠王,潛號大周,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渡江,佔領常州一帶,建都蘇州,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遣徐達、湯和攻取常州,改常州爲長春府,屬江南行中書省。不久復改爲常州府,改晉陵上司爲京臨,改武進爲永定,後又都復爲舊名,革錄事司,並晉陵入武進。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建都金陵,以江南爲直隸中書省,常州府屬直隸中書省。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罷中書省,以畿內府州直隸六部,常州爲直隸府。明成祖朱棣永樂元年改北平爲北京,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遷都北京,詔改京師(應天府)爲南京,仍設六部,常州屬南直隸。明憲宗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析江陰縣馬馱沙置靖江縣,這時常州統武進、無錫、宜興、江陰、靖江五縣。明神宗萬曆末年,避光宗朱常洛諱,改爲嘗州府。清朝時期仍襲明制,常州爲府,領五縣。清世祖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南京爲江南省,設布政使司,常州隸屬江南布政使。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57年)又分左右布政使,常州屬右布政使。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右布政使爲江蘇布政使司,常州屬之。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兩江總督查弼納以蘇、松、常三府賦重事繁,爲了加緊對人民的剝削,奏請置縣升州,多設官吏,故析武進置陽湖、析無錫置金匱、析宜興置荊溪,因此,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八縣,所以常州曾有“八邑名都”之稱。民國初期廢常州府,並陽湖縣入武進縣,城仍沿稱常州,屬江蘇省。
承州郡:亦稱平阿縣、高郵軍、高郵府、高郵州,即今江蘇省的高郵市。高郵自漢朝時期起設縣,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高郵在秦朝時期屬於“九江郡”,築臺置亭,有最早的郵亭建置,古稱“秦郵”。到了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建高郵縣。據《揚州府志》、《高郵州志》記載,漢朝時期高郵屬廣陵國(今江蘇揚州),設“平阿縣”,因爲“漢初名高郵,後改爲平阿。成帝封舅王譚爲平阿侯,地在州境西。”漢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漢成帝把他的五個舅舅都封了侯,其三舅王譚封爲平阿侯,至今郵有平阿湖、平阿溪、平阿村、北阿鎮、下阿溪”等地名。東漢時期,高郵屬廣陵郡,仍設爲“平阿縣”。三國時期,高郵屬揚州,地名仍爲平阿縣。晉朝時期,高郵屬臨淮郡,隸徐州。東晉事情,改爲三阿縣,屬南兗州。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劉宋時,高郵屬南兗州,屬廣陵郡,後又改叫神農郡,但改劃“竹塘和三歸二縣”。南齊時期,高郵屬南兗州,歸廣陵郡。北魏時期曾在高郵西部、天長東部置平阿縣。南梁時期,高郵屬南兗州,歸廣陵郡。南陳時期,高郵屬南兗州,歸廣陵郡。直到隋朝時期,才重新叫高郵縣,隸屬揚州,歸江都郡。唐朝時期復設高郵縣,隸屬淮南道,屬揚州廣陵郡。北宋時期,高郵屬淮南東路,下設高郵軍,下轄高郵縣;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郵軍升爲承州,下轄高郵、興化二縣,興化縣原隸屬泰州,割至承州。南宋時期,高郵仍屬淮南東路,隸屬揚州府,下設高郵軍,領高郵、興化二縣,但在南宋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廢軍存縣,南宋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復爲高郵軍,仍領高郵、興化二縣。元、明、清三朝地名不變,但元朝時期稱高郵府,明、清時期稱高郵州。
承陽郡:即今湖南省衡陽市。衡陽市歷史悠久,根據出土文物考察,五六千年前,人類祖先就使用石器等原始工具,在衡陽這片土地上種植水稻,飼養豬、牛,過着定居的生活。1.衡陽地域古屬三苗、楊越,在戰國時期爲楚國所轄,是楚國的重要城鎮。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將原楚國南部分爲黔中、長沙兩郡,長沙郡包括衡陽地域。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庚子,公元220年)孫吳政權於長沙郡東南設置湘東郡,郡治設在今酃縣;並於長沙郡西部設衡陽郡,郡治設在今湘鄉,下轄蒸陽(今衡陽縣)、重安(今衡南縣)、湘南、湘西(今衡山、衡東、南嶽區)、湘鄉、益陽等縣。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以衡陽命名的郡。二郡分立的情況直至隋朝才改,隋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隋文帝滅南朝陳,改郡爲州,廢湘東、衡陽郡,設衡州,將臨蒸改爲衡陽縣,州城、縣城均在今江東岸。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衡陽縣。隋朝廢衡陽、湘東二郡而立橫州。唐朝天寶年間又曾將衡州改稱衡陽郡,直至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才複用衡州。宋朝時期衡州又爲衡陽郡。元朝時期改爲衡州路。明、清兩朝則爲衡州府。民國初年廢府、道而存縣。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屬湖南第二行政督察區。抗戰時期,衡陽曾作爲飛虎隊的一個重要前進基地,在抗日戰爭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民國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元旦,衡陽市正式建市。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衡陽市改爲省轄市。1949年10月8日衡陽解放,仍是市縣並存。1980年成爲省轄市。1983年7月,原衡陽地區與衡陽市合併,實行市管縣新體制。衡陽市轄衡陽、衡南、衡山、常寧、耒陽、祁東七縣(耒陽、常寧爲縣級市),以及江東、城南、城北、郊區、南嶽五個縣級區。
千乘郡: 春秋時齊國有封邑名爲千乘,因齊景公狩獵於境內的青田而得名。西漢時期改置爲郡,治所在千乘縣,故城在今山東省高青縣高苑鎮北部,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北部博興、高青、濱縣等一帶地區。東漢時期曾一度改爲樂安國。
毗陵郡: 春秋時期爲延陵,是公元前547年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季札受封於此而得名。戰國時期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並。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國又被楚國滅掉,所以延陵又先後屬越國和楚國。秦始皇帝於公元前221年併吞六國,統一中國,罷侯置守,分天下爲三十六郡,始置延陵縣,屬會稽郡。公元前202年,劉邦戰勝項籍爲帝,國號漢。改延陵爲毗陵,仍屬會稽郡,此時會稽郡爲諸侯王楚王韓信的封地,後漢高祖消滅異姓王,廢楚王韓信,把淮東東陽郡、彰郡、會稽郡的五十三城封給了從兄劉賈,稱爲荊王,又把會稽郡改爲荊國。公元前196年,劉賈被淮南王英布所殺,劉邦又封兄子爲吳王,復爲吳國,會稽郡屬吳所有。漢景帝時他造反又被殺,此後,毗陵屬會稽郡,歸揚州刺史部管轄。王莽當政時一度曾改毗陵爲毗壇。漢光武帝建武初復改爲毗陵,至漢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會稽郡浙江(今錢塘江)以西爲吳郡,毗陵縣改隸吳郡。三國時期爲孫吳轄地,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分吳郡無錫以西爲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領三縣,治毗陵。晉於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滅掉東吳,分天下爲十九州。晉武帝太康二年省毗陵典農校尉,置毗陵郡,鄰縣七,治毗陵,此毗陵爲郡之始。同時,分丹徒,曲阿地別置武進縣,隸毗陵郡,此是武進爲縣之始。這時,毗陵郡歸揚州刺史管轄。晉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將毗陵郡封給東海王越的世子毗爲食邑,爲避“毗”諱,改毗陵郡爲晉陵郡,仍屬揚州。西晉末年,八王混戰,邊疆少數民族乘機起兵攻西晉,黃河流域陷入大混亂的局面,北方漢人大批渡江避亂。西晉滅亡後,出身中原著名高級士族、老練的政治家王導爲建立和鞏固建康的東晉政權,維護北方南逃士族的政治、經濟利益、苟安江左,推行了僑寄法,在南方士族勢力較弱的地方,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逃來的士族和民衆,這種僑州、郡、縣大都設在丹陽、晉陵和廣陵等郡境內。晉元帝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僑置南蘭陵郡於武進縣境,領蘭陵縣。晉明帝太寧中又僑置南東莞郡於晉陵縣境,領莒、東莞、姑幕三縣,與南蘭陵郡同屬徐州。這時,晉陵郡及所領縣仍屬揚州,與僑置之郡縣不相統屬。東晉末期,劉裕掌握東晉朝政權,實行土斷法,令北方流亡來的士民,就所居地作爲土著,省去許多僑郡縣,以統一行政。南朝宋武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以晉陵郡屬南徐州。孝帝大明末置南東海郡領武進。齊末置南蘭陵郡,蘭陵縣屬南琅岈郡。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改南東海郡爲南蘭陵郡,改武進爲蘭陵,所以後來常州又有蘭陵這個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滅陳,廢郡置州,以州統縣。廢晉陵郡,於常熟縣置常州,州以縣名,後來常熟縣改屬蘇州,故移常州治於晉、無錫、義興、江陰四縣。從此就有了“常州”之名。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又廢州置郡,改常州爲毗陵郡。隋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殺死,吳興太守沈法興借討伐宇文化及爲名,攻下餘杭、毗陵、丹陽,據江表十餘郡,自稱江南大總管,在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毗陵爲都,自稱梁王,號延康。唐朝時期,唐高祖李淵登帝位,恢復開皇舊制,下令改郡爲州,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子通敗沈法興據毗陵,吳王杜伏威平李子通,改毗陵爲常州,並以故蘭陵地置武進縣,屬常州,此時常州領晉陵,武進、無錫、義興四縣。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爲十道,常州屬江南道,唐貞觀八年並武進縣於晉陵。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復析晉陵置武進縣,併爲常州附郭。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分全國爲十五道,分江南道爲江南東、西兩道,常州屬江南東道。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常州爲晉陵郡。唐肅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復諸州名,又改晉陵郡爲常州。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分浙江爲東西二道,常州屬浙江西道。唐開元中,定全國州府有四輔、六雄、十望、十緊,及上、中、下等級別,縣分赤、畿、望、上、中、下七個等級,滿四千戶爲望縣,當時全國共有望縣六十八個。唐武宗李炎會昌四年(公元844年),升常州爲望,爲全國州府十望之一,所轄五個縣,其中四個是望縣(晉陵、武進、無錫、江陰)。從唐朝末年到五代時期,常州又先後屬於吳和南唐。公元960年,趙匡胤奪取了皇權,建號宋。這時常州仍屬南唐,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發兵伐江南滅南唐,至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吳越王錢椒降宋,獻兩浙渚州,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常州屬江南道,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天下爲十五路,常州屬兩浙路。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分兩浙爲東西路,常州屬兩浙西路。宋熙寧十年,複合兩浙爲一路。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又分兩浙爲東、西兩路,常州屬兩浙西路。元朝建立後,爲了加強中央集權,忽必烈在全國實行行省制。公元1275年,元將伯顏攻陷常州,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常州爲路,屬浙江行省,領晉陵、武進、宜興、無錫四縣,並置錄事司屬常州路。元惠宗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遷晉陵、武進兩縣治於城內。元朝末年,各地人民不堪壓迫,紛紛起義,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張士誠起義蘇北,自稱誠王,潛號大周,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渡江,佔領常州一帶,建都蘇州,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遣徐達、湯和攻取常州,改常州爲長春府,屬江南行中書省。不久復改爲常州府,改晉陵上司爲京臨,改武進爲永定,後又都復爲舊名,革錄事司,並晉陵入武進。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建都金陵,以江南爲直隸中書省,常州府屬直隸中書省。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罷中書省,以畿內府州直隸六部,常州爲直隸府。明成祖朱棣永樂元年改北平爲北京,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遷都北京,詔改京師(應天府)爲南京,仍設六部,常州屬南直隸。明憲宗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析江陰縣馬馱沙置靖江縣,這時常州統武進、無錫、宜興、江陰、靖江五縣。明神宗萬曆末年,避光宗朱常洛諱,改爲嘗州府。清朝時期仍襲明制,常州爲府,領五縣。清世祖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南京爲江南省,設布政使司,常州隸屬江南布政使。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57年)又分左右布政使,常州屬右布政使。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右布政使爲江蘇布政使司,常州屬之。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兩江總督查弼納以蘇、松、常三府賦重事繁,爲了加緊對人民的剝削,奏請置縣升州,多設官吏,故析武進置陽湖、析無錫置金匱、析宜興置荊溪,因此,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八縣,所以常州曾有“八邑名都”之稱。民國初期廢常州府,並陽湖縣入武進縣,城仍沿稱常州,屬江蘇省。
承州郡:亦稱平阿縣、高郵軍、高郵府、高郵州,即今江蘇省的高郵市。高郵自漢朝時期起設縣,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高郵在秦朝時期屬於“九江郡”,築臺置亭,有最早的郵亭建置,古稱“秦郵”。到了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建高郵縣。據《揚州府志》、《高郵州志》記載,漢朝時期高郵屬廣陵國(今江蘇揚州),設“平阿縣”,因爲“漢初名高郵,後改爲平阿。成帝封舅王譚爲平阿侯,地在州境西。”漢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漢成帝把他的五個舅舅都封了侯,其三舅王譚封爲平阿侯,至今郵有平阿湖、平阿溪、平阿村、北阿鎮、下阿溪”等地名。東漢時期,高郵屬廣陵郡,仍設爲“平阿縣”。三國時期,高郵屬揚州,地名仍爲平阿縣。晉朝時期,高郵屬臨淮郡,隸徐州。東晉事情,改爲三阿縣,屬南兗州。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劉宋時,高郵屬南兗州,屬廣陵郡,後又改叫神農郡,但改劃“竹塘和三歸二縣”。南齊時期,高郵屬南兗州,歸廣陵郡。北魏時期曾在高郵西部、天長東部置平阿縣。南梁時期,高郵屬南兗州,歸廣陵郡。南陳時期,高郵屬南兗州,歸廣陵郡。直到隋朝時期,才重新叫高郵縣,隸屬揚州,歸江都郡。唐朝時期復設高郵縣,隸屬淮南道,屬揚州廣陵郡。北宋時期,高郵屬淮南東路,下設高郵軍,下轄高郵縣;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郵軍升爲承州,下轄高郵、興化二縣,興化縣原隸屬泰州,割至承州。南宋時期,高郵仍屬淮南東路,隸屬揚州府,下設高郵軍,領高郵、興化二縣,但在南宋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廢軍存縣,南宋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復爲高郵軍,仍領高郵、興化二縣。元、明、清三朝地名不變,但元朝時期稱高郵府,明、清時期稱高郵州。
承陽郡:即今湖南省衡陽市。衡陽市歷史悠久,根據出土文物考察,五六千年前,人類祖先就使用石器等原始工具,在衡陽這片土地上種植水稻,飼養豬、牛,過着定居的生活。1.衡陽地域古屬三苗、楊越,在戰國時期爲楚國所轄,是楚國的重要城鎮。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將原楚國南部分爲黔中、長沙兩郡,長沙郡包括衡陽地域。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庚子,公元220年)孫吳政權於長沙郡東南設置湘東郡,郡治設在今酃縣;並於長沙郡西部設衡陽郡,郡治設在今湘鄉,下轄蒸陽(今衡陽縣)、重安(今衡南縣)、湘南、湘西(今衡山、衡東、南嶽區)、湘鄉、益陽等縣。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以衡陽命名的郡。二郡分立的情況直至隋朝才改,隋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隋文帝滅南朝陳,改郡爲州,廢湘東、衡陽郡,設衡州,將臨蒸改爲衡陽縣,州城、縣城均在今江東岸。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衡陽縣。隋朝廢衡陽、湘東二郡而立橫州。唐朝天寶年間又曾將衡州改稱衡陽郡,直至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才複用衡州。宋朝時期衡州又爲衡陽郡。元朝時期改爲衡州路。明、清兩朝則爲衡州府。民國初年廢府、道而存縣。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屬湖南第二行政督察區。抗戰時期,衡陽曾作爲飛虎隊的一個重要前進基地,在抗日戰爭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民國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元旦,衡陽市正式建市。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衡陽市改爲省轄市。1949年10月8日衡陽解放,仍是市縣並存。1980年成爲省轄市。1983年7月,原衡陽地區與衡陽市合併,實行市管縣新體制。衡陽市轄衡陽、衡南、衡山、常寧、耒陽、祁東七縣(耒陽、常寧爲縣級市),以及江東、城南、城北、郊區、南嶽五個縣級區。
1、承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長治、臨汾,安徽之貴池,廣東之澄海、高要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載。鄭樵注云:“衛大夫承成之後。見《世本》。望出千乘。”承本衛邑,以邑爲氏;成,或稱叔成,衛公族大夫。承氏當系出姬姓。(按:《姓氏考略》引《世本》作“成叔承”,似誤,不從。)
2、承
承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承姓起源:春秋時衛大夫成叔承之後,見《世本》。
承姓名人:
承宮,東漢末姑幕(故城在今山東諸城西南50裏)人,官中郎將。
郡望:千乘。
承姓古代名人
承盆春秋時期,著名晉國大夫。
承宮東漢(公元?~76年待考),字少子;琅琊姑幕人(今山東諸城)。著名大臣。據史籍《後漢書·承宮傳》中記載:承宮少孤,年八歲爲人牧豕。鄉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承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爲諸生拾薪執苦數年,勤學不倦,經典既明,乃歸家教授。後遭天下喪亂,承宮遂將諸生避地漢中,後與妻子之蒙陰山肆力耕種,禾黍將熟,人有認之者,承宮不與計,推之而去,由是顯名。三府更闢,皆不應,漢永平中期被徵詣公車,車駕臨闢,雍召宮拜博士,遷左中郎將,數納忠言,陳政議論切愨。朝臣憚其節名播。匈奴時期,北單于遣使求得見承宮面,漢顯宗勑自整飾,承宮對曰:“夷狄眩名,非識實者也,臣狀醜,不可以示遠,宜選有威儀容者。”漢顯宗乃以大鴻臚魏應代之。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承宮拜侍中祭酒,漢建初元年(公元76年)卒。漢肅宗褒嘆,賜以冢地,妻上述書乞歸,葬鄉里。復賜錢三十萬。
承之宋朝,著名威儀節度使。
承谷容明朝,江蘇武進人。著名官吏。洪武初爲交城縣丞,官終兗州同知。
承思詔明朝,字槐卿。著名中醫專家。承思詔自高曾祖承南溪始業儒知醫,至承思詔已五世儒醫。他的醫德極爲高尚,診病察疾,慎思明辨,聲譽卓著。
承天秀明朝(公元1464~1545年),字鍾之,江蘇江陰人。著名官吏。明正統間舉人,授錢塘知縣,“卓有政聲,惠及黎民,以民人詣闕乞留,連任九年。”江蘇省江陰市博物館於1987年12月在江陰市陸橋鄉王家典當村出土兩具木乃伊,至今毛髮俱全,內臟完好。據江陰市博物館同志介紹,剛出土時,兩具木乃伊肢體柔軟,可彎曲、可坐立、頭部能轉動、皮膚有彈性。這兩具木乃伊生前姓名分別爲承天秀和陸仲庸。
承暉金朝,字維明,本名福興。金朝金紫光祿大夫、定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