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常佳
拼音cháng jiā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常佳氏是蒙古族、滿族共有姓氏,歷史悠久,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冠漢姓爲常氏,融入常氏大家庭,多以遼東、巴林爲郡望,今族人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伯力:清朝前期中國東北邊疆重鎮之一,位於黑龍江和烏蘇裏江匯合處東岸,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亦稱作勃利、剖阿里、頗裏、婆離、博和哩、波力、伯利等,系女真語同一詞的不同漢語音譯,原意爲“豌豆”。唐朝時期,伯力爲黑水都督府駐地,唐開元十年(公元772年)設置勃利州。遼國時期爲五國部之一的剖阿里所在地。金國時期爲胡裏改路(今依蘭)轄地。元朝時期屬水達達路管轄。明朝時期屬奴兒幹都司管轄,在其附近的希禪屯置有喜申衛。清朝時期先後由三姓副都統、寧古塔將軍、吉林將軍管轄。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沙皇俄國在強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後,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率軍到達,以此地作爲俄國西伯利亞第十三邊防營的屯營地,建立軍事哨所,並以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沙俄侵略黑龍江流域的頭目哈巴羅夫的名字將伯力命名爲哈巴羅夫卡。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沙俄再次強迫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整個伯力地區被沙俄割佔。清光緒九年(公元1893年),沙俄又將哈巴羅夫卡改名爲哈巴羅夫斯克。從2008年開始,伯力的黑瞎子島歸還中國政府。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伯力:清朝前期中國東北邊疆重鎮之一,位於黑龍江和烏蘇裏江匯合處東岸,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亦稱作勃利、剖阿里、頗裏、婆離、博和哩、波力、伯利等,系女真語同一詞的不同漢語音譯,原意爲“豌豆”。唐朝時期,伯力爲黑水都督府駐地,唐開元十年(公元772年)設置勃利州。遼國時期爲五國部之一的剖阿里所在地。金國時期爲胡裏改路(今依蘭)轄地。元朝時期屬水達達路管轄。明朝時期屬奴兒幹都司管轄,在其附近的希禪屯置有喜申衛。清朝時期先後由三姓副都統、寧古塔將軍、吉林將軍管轄。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沙皇俄國在強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後,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率軍到達,以此地作爲俄國西伯利亞第十三邊防營的屯營地,建立軍事哨所,並以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沙俄侵略黑龍江流域的頭目哈巴羅夫的名字將伯力命名爲哈巴羅夫卡。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沙俄再次強迫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整個伯力地區被沙俄割佔。清光緒九年(公元1893年),沙俄又將哈巴羅夫卡改名爲哈巴羅夫斯克。從2008年開始,伯力的黑瞎子島歸還中國政府。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1、常佳
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巴林地方,爲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載。
2、常佳
常佳姓起源: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巴林。
常佳姓名人:
清正白旗滿洲護軍關保德之妻爲常佳氏。
常佳姓近代名人
常澍田(公元1890~1945年),常澍田:滿族,常佳氏,本名常海,字雨培,號夢僧,乳名小豬兒,藝名和康,又名趙蘭波;北京人。著名近現代單絃八角鼓藝人。出身於八角鼓世家,父親常明五和三伯父常明三、四伯父常明四都是唱八角鼓的,常明四(明永順)還是明亮堂的班主。常澍田自幼從三伯父學唱大鼓兼習三絃,又從四伯父學唱單絃牌子曲。十二歲起就隨其父到票房走局演出。大約在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以後由票友身份正式下海成爲職業藝人,與劉寶全、金萬昌、韓永祿等結爲盟友並長期合作演出。,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三十六歲時,經同仁堂藥鋪老闆樂松生引薦,常澍田拜單絃牌子曲大家德壽山爲師,成爲德壽山唯一的親傳弟子。他基本承襲德氏全部曲目並將其唱腔發展細膩瀟灑。常澍田虛心好學,博採衆長,在家學和名師傳授的基礎上,又借鑑當時單絃牌子曲名宿何質臣、桂蘭友、阿鐵山的唱法,藝業大進。開始他也學德壽山坐着自彈自唱,後來聽了始創站唱的全月如的話,徵得德壽山同意,放下弦子,拿起八角鼓,改爲站立演唱。在站唱中,向全月如學了許多身段動作。常澍田在民國初年就享譽北京、天津等地,還將單絃帶到江南等地演出,深受南京、上海等地觀衆的青睞。德壽山對常澍田關懷備至,除了向他傳授單絃牌子曲傳統作品外,還主動將自己平生傑作《馬介甫》、《杜小雷》、《續黃粱》、《水莽草》、《五聖朝天》等十幾段作品傾囊相授。常澍田在單絃牌子曲創作上也表現出較高的水平。如對傳統作品《挑簾裁衣》,他將懷來轍唱詞改成江洋轍,使其結構緊湊,語句通順,曲牌選用更加得體。所編《胭脂》、《綠衣女》、《看財奴》、《邱麗玉》等唱段,都經其弟子傳唱。,常澍田所唱曲牌大多是向德壽山學來,而又有所變化。他特別注重四聲的運用,講究發音收韻字正腔圓,並創造了低弦高唱的方法,擴大了單絃牌子曲的演唱範圍。他的嗓音寬洪,氣口、板槽靈巧自如,吐字功底尤深。一曲歌來如大刀闊斧、利刃斬麻。唱法雄健渾厚、寫意傳神聽來使人蕩氣迴腸、淋漓痛快。常澍田善用“翻”、“閃”兩種唱法,善於使用閃板、搶板、套板、卸板等各種板法。有些曲牌是向其他名家學的,如“剪靛花”、“倒推船”、“羅江怨”等基本上是學阿鐵山,“快書”是學全月如。他的“石韻”除得自師傳外,還主動向掌握“石韻”最好的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學。一次在濟南與劉寶全同臺演出中,他請劉教他“石韻”,劉便向他傳授了“石韻”的“白玉堂贊”。他演唱的《水莽草》和《葛巾》中的“石韻”曲調,也是經劉修改的。常澍田的擊鼓技藝高超,是八角鼓界擊鼓最著名的人物。在打鼓的手法方面他曾總結“撾鼓十法”是:切、坐、拉、掭、碰、撮、簸、推、跪、丁。常澍田以豪放的風格,脆亮的低弦高唱、清晰的吐字、傳神的表情、瀟灑飄逸的動作,被人稱爲單絃牌子曲中的“常派”。常澍田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有《胭脂》、《續黃粱》、《驅怪》、《翠屏山》、《馬介甫》、《五聖朝天》、《挑簾裁衣》、《杜小雷》、《卓二孃》、《黛玉葬花》、《看財奴》、《金山寺》、《麻將論》等。他曾在百代、蓓開、勝利等公司灌製唱片二十面,是二十世紀二十~三十年代灌製唱片最多的一位八角鼓名家。其親傳弟子有王劍雲、張劍平、何劍峯、王鳳久等人。,1945年4月,常澍田逝世於北京。
常連安(公元1899~1966年),常連安:滿族,常佳氏,本名常安;北京人。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連安七歲喪父,八歲時曾赴東北,在那裏學京劇,唱黑頭,兼演老生,藝名小鑫奎。十四歲進北京富連成班學京劇老生三年,與馬連良、於連泉等同科,蕭長華在其本名常安中加一連安,取藝名常連安。後因嗓子“倒倉”(青春發育期嗓音變低啞)無法唱戲回家。常連安在十九歲時學變戲法,曾到張家口賣藝,在張家口,長子常寶坤出生,因當地出蘑菇,取名小蘑菇。,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張家口鬧水災,賣藝收入微薄,便攜妻兒到天津,在三不管搭變戲法的萬傻子(萬子信之父)班,於明地演出相聲。小蘑菇拜相聲名家張壽臣爲師,取名常寶堃。,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常連安被張壽臣代收爲師弟,正式改行說相聲。小蘑菇出師後,與常連安合說相聲,子逗父捧。民國二十四年起小蘑菇改由趙佩茹捧哏後,常連安便改爲給二兒子二蘑菇常寶霖捧哏。父子們的相聲在天津、北京演出和由電臺播放,名聲很大。,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常連安在北京西單商場創辦了啓明茶社(其班社名爲長春社),開始時白天是相聲大會,晚上是雜耍,後日夜以相聲大會形式演出。演員陣容強大,參加過啓明茶社演出的曲藝名家有張壽臣、侯一塵、趙靄如、劉德智、於俊波、華子元、吉坪三、郭榮啓、劉寶瑞、張傑堯、常寶堃、常寶霖、趙佩如、孫玉奎、荷花女、白金福、王長友、王世臣、羅榮壽等。每到茶社紀念日,還特演大型化裝相聲《福壽全》。該社還排演過《法門寺》、《連環套》等滑稽劇目。常連安說相聲活路較寬,捧逗皆能,尤其擅長說單口相聲和唱太平歌詞。他與二蘑菇合說的相聲及他唱的太平歌詞,曾長時間在北京的電臺播放,家喻戶曉。他和長子常寶堃、次子常寶霖、三子常寶霆、四子常寶華、五子常寶慶、六子常寶豐及其孫常貴田(常寶堃之子)等都說相聲,代有傳人,人稱“常氏相聲世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常連安於1951年任天津市曲藝工作團團長,繼續致力於相聲的創作和表演。
常寶堃(公元1921~1951年),常寶堃:滿族,常佳氏,一名常寶坤,小名小蘑菇,藝名小鑫奎;原籍北京,出生於河北張家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堃出生於河北張家口。相聲表演藝術家常連安之長子,藝名“小鑫奎”。常寶堃原在富連成科班學戲,後來與吳鐵庵一起研究戲法,以變戲法謀生。常寶堃四歲開始隨父“撂地”賣藝,表演戲法的“說口”。他童聲清亮,口齒伶俐,抓哏取笑,機敏聰慧,頗受觀衆的喜愛。張家口盛產蘑菇,人們親暱他給予他起個綽號,叫做“小蘑菇”。常寶堃在九歲時正式改行說相聲,在天津拜張壽臣爲師。名師指點,加上自己刻苦鑽研,經過四年磨礪,十三歲時嶄露頭角。十五歲時,與趙佩茹搭檔,互相切磋,輪流捧逗,藝業猛進,享譽京津。1949年,常寶坤出席了全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幸福地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使他深受鼓舞,更加自覺、勤奮地致力於改革和創新。他改編《新燈謎》,熱情地歌頌新生活。常寶堃學藝刻苦,博採衆長,自成流派,因此蜚聲相聲界。他的表演敘述自然、真切、生動;摹擬活靈活現、特徵鮮明。一生演出過一百餘段相聲,主要曲目還有《賣估衣》、《四省話》、《鬧公堂》、《打橋票》、《批三國》、《賣掛票》、《改良數來寶》等。其中二十多段被錄成了唱片,甚爲廣大聽衆所歡迎。,1951年,常寶堃赴朝鮮前線慰問志願軍戰士,在4月23日歸國途中適逢敵機瘋狂轟炸掃射,他與著名弦師程樹堂一起不幸犧牲,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追認爲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