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富察姓

姓氏富察

拼音fù chá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富察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富察姓
富察姓頭像

富察姓 起源

單一淵源: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富察,本系地名,因以爲氏。其氏族甚繁,散處於沙濟、葉赫……長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滿洲鑲黃旗人,世居沙濟地方,後金初年率族衆投歸,清太祖努爾哈赤將族衆編爲半個佐領,由其統領。”

富察氏,亦稱傅察氏、富爾察氏,滿語爲Fuca Hala,其族衆龐多,在女真各部的統一戰爭中,多有業績,史料中立傳之人達十數人之多。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富察氏,又作傅察氏,富爾察氏,是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蒲察”,在金國時期稱蒲察氏,以部爲氏。

蒲察,乃遼國時期女真舊部,原居富察(今黑龍江阿城),在女真族諸多部落中屬於勢力強大的部族之一。金國時期,蒲察部爲女真黑號之姓的第二姓,與皇室世代姻親。金、元時期,蒲察氏曾冠漢姓爲李氏。據雙城市滿清大學士圖海之族《馬佳氏家譜》的記載:始祖馬穆敦……遠祖費莫氏同屬一源,因遭家難遷於嘉理庫馬佳地方,因以爲氏。因此,馬佳氏、費莫氏、富察氏三姓不能通婚。

滿清王朝的富察氏先世爲富察·旺吉努,滿洲鑲黃旗人,世居沙濟地方(今遼寧新賓沙濟嶺),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攜族孫富察·本科裏率族衆投歸,清太祖佟·努爾哈赤將其族衆編爲半個佐領,由富察·旺吉努統領。

富察氏是滿族八大姓氏之一,人口衆多,所以有同姓不同旗的現象,例如正支富察·順泰的後人中分別在正黃旗、鑲黃旗、鑲紅旗等。富察氏族人世居沙濟、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界藩山)、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額宜湖(今吉林蛟河北額伊瑚舊站)、扎庫塔(今吉林琿春圖們江北岸)、長白山、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等地。所冠漢字姓氏有富氏傅氏、禮氏、石氏、譚氏、馬氏、沙氏付氏、慶氏、寧氏、李氏佟氏春氏等。其中,世居沙濟的多冠漢姓爲“沙氏”,而世居訥殷的則多冠漢姓氏爲“傅氏”。

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亦有稱富察氏者。蒙古族富察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據史籍《八旗氏族通譜》中的記載,蒙古族的富察·科羅惠,世居席北地方(熱河,今以承德爲中心的河北、遼寧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地帶),在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於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時,富察·科羅惠率部歸靠。其實,蒙古族的富察氏族人原來就是女真族蒲察氏族人的後裔。

富察姓 分布

富察·順泰:據《富察氏譜本》的記載,“二、三世祖公等隨龍倔起,從徵進關,駐北京八大胡同,襲公爵。”直系正支祖宗富察·順泰於清康熙三十年移駐盛京遼陽(今遼寧遼陽)。至五世祖富察·衣拉他,於清乾隆二十三年創設沙坨子村落,墾地,栽樹造林,設莊招佃。清康熙初年間,北京仿照長白山八道溝樣式,在京城內建設了八大胡同,以居公臣勇將,出力好兵家眷,養尊處優。後長支祖富察·東準泰於金良,就住在第五條椿樹衚衕。清朝襲職歸長支,因而富察·順泰的後人有正黃旗、鑲黃旗,還有鑲紅旗等。富察氏是滿族八大家之一,人口衆多之極,所以其有同姓不同旗的現象。如《傅氏譜書》始祖是富察·三泰(傅三泰),並不是富察·順泰(傅順泰)。

富察·文達力:該名源於家譜,本人蔘考《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之富察卷,此支富察氏原居長白山下葉赫地方,後取首音諧“傅”,“富”爲姓。後金國初,有瑚圖來歸,隸屬鑲紅旗滿洲。四世祖莽色德宜住乎之女是清太祖的皇后。鳳城邊門傅姓,隸屬鑲紅旗滿洲,清初從龍入關,此支系五紮蘭廂紅旗滿洲富察氏。一世文達力於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自北京來鳳凰城邊門駐防,長子富察·烏雲保升興京驕騎校後升蓋州防禦原休致仍歸鳳凰城;長孫烏力幾衲隨父在興京當差,食三兩領催;烏力幾衲子又升興京驕騎校。富察·文達力長兄富察·艾古力,次兄若達。富察·艾古力長子富察·順保,任驕騎校;次子富察·梧什吞,任古翼噶拉;富察·梧什吞長子富察·五福諾,任章京;次子富察·五金太,任章京;三子富察·常喜...今散居於鳳城的弟兄山,雞冠山,白旗,劉家河,岫巖的紅旗營子,寬甸的虎山,灌水等地。至今傳十五世。

富察姓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

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爲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

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天啓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

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

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爲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富察姓 堂號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

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爲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

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天啓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

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

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爲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富察姓 姓氏源流

1、富察fù chá

少數民族姓氏。《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載。其初,乃部落名,後以部爲氏。金代爲女真族姓氏,屬女真黑姓,多爲後族——金肅宗靖宣皇后、睿宗欽慈皇后、章宗欽懷皇后,皆富察氏。此爲清人譯名。金、元時或作“蒲察”;明人則譯作“富車”。其後或另爲李氏。至清,融爲滿族,散處沙濟、葉赫、額宜湖、扎庫塔、賽音、訥殷、額赫、庫擒、訥殷江、輝發、吉林、烏拉、長白山等地方;又,或爲烏蘇氏所改。“烏魯理,本姓烏蘇氏,(清)世宗憲皇帝命繼其舅武英殿大學士一等公富寧安爲嗣,因改姓富察氏。”(見《清通志·氏族略》)後或改爲單字姓富、付、李。又爲錫伯族姓。本爲部名,或以部爲姓,後改單姓“富”,蓋取富察氏首音諧“富”而得。

2、富察

富察姓分布:北京、新疆察布查爾、鞏留等地均有此姓。

富察姓起源:①清時滿洲八旗姓。凡六十三派,出沙濟、葉赫、額宜湖、扎庫塔、蜚悠城、訥殷、額赫庫倫、訥殷江、吉林烏拉、長白山、賽音納殷、輝發、席百、卦爾察、嶽克通鄂城、馬察、綏分、嘉木湖、沙晉和羅、蘇完、打牲烏喇、黑龍江、界凡、伊蘭費爾塔哈、虎爾哈、哈達、噶哈里和羅舍林村、那丹雅哈、登伊爾哈、尼雅木山、多渾、雅哈、衝鄂濟巴布、多爾吉、烏喇、阿庫裏、富察、撫順、塔山堡、瓦爾喀、遼河、那木岡、塔達、瀋陽、英額、伊拉里、黑山、哈思湖、松花江、鳳凰城、巴濟、扎克丹、舍裏、哈什馬和羅、囊武、吉陽、德里倭赫、完顏、齊賓哈達、白都訥、費達、木公村、塔克什城等地。富察爲部名,以部爲氏。②烏蘇氏改姓富察。③清駐防新疆伊犁錫伯部有富察氏。

富察姓名人:

富察文綬,清滿洲鑲白旗人,雍正中授中書,乾隆中累擢陝甘總督。

變化:①後改爲富、傅、李、惠等氏。②清駐防杭州滿洲八旗中有傅查氏、傅察氏、敷察氏、鑲紅旗滿洲閒散龍保之妻爲傅扎氏,,〔傅查〕、〔傅察〕、〔敷察〕、〔傅扎〕等似均爲富察之異譯。

富察姓 歷史名人

富察姓古代名人

富察·袞代後金(公元?~1620年待考),女,滿族,著名後金太祖繼妃。富察·袞代於後金孝慈皇后之前,嫁與清太祖努爾哈赤,稱大妃。後因爲與代善有“私情”,得罪了努爾哈赤,在後金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以盜藏金帛迫令大歸”,被處死。

富察·哈什屯清朝,(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鑲黃旗人;世居沙濟。著名將領。其祖先富察·旺吉努於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歸靠,授佐領。其父富察·萬吉哈襲領其佐領之職。富察·哈什屯初任前鋒校,隸屬正藍旗,清太宗時改隸屬鑲黃旗,以佐領擢禮部參政,仕至內大臣,加太子太保,一等男兼一雲騎尉逝世後追贈一等公。

富察·尼滿清朝,(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鑲黃旗人,富察·旺吉努同族。著名大臣。累官至刑部尚書。

富察·法特哈清朝,(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鑲黃旗人;世居沙濟。著名將領。初任佐領,從徵遼東,入山海關,授世職三等輕車都尉。

富察·阿哈尼堪清朝,(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鑲黃旗人;世居葉赫。著名將領。國初,曾祖富察·椿布倫攜兄富察·楚隆阿、弟富察·昂古裏舉族歸靠。富察·阿哈尼堪初爲佐領,徵明有功,以功累加世職一等男,仕至禮部尚書。富察·阿哈尼堪家族中著名者有: 一等男爵富察·喀爾哈圖; 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富察·達海。

富察·薩布素清朝,(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鑲黃旗人;世居嶽克通鄂城。著名將領。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四世祖富察·充順巴本歸靠,屯吉林。,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富察·薩布素奉旨勘察長白山,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擢升爲寧古塔副都統,調黑龍江將軍,屢敗俄羅斯侵略者。後在從徵噶爾丹戰役中因罪革職,授散秩大臣。其侄富察·常德,任寧古塔將軍。

富察·蘇爾東阿清朝,(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鑲黃旗人,訥殷諸屯長之一。著名將領。諸屯欲歸葉赫,富察·蘇爾東阿不同意,結果爭戰起來,受傷。後清太祖授佐領,給免罪敕書,從徵烏喇、葉赫,晉騎都尉。

富察·鄂克遜清朝,(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鑲黃旗人;世居訥殷江。著名將領。其父富察·鄂通武在清康熙時期徵俄羅斯,超授騎都尉。富察·鄂克遜襲父職,討吳三桂,功勳殊烈,累加世職三等輕車都尉,授江寧將軍,起子富察·學襲,即傅學。

富察·翁阿岱清朝,(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鑲黃旗人;世居納殷。著名將領。國初歸靠,從徵有功,擢先鋒參領,加世職騎都尉。其子富察·達理承襲,即傅達理,從徵廣東,加二等輕車都尉。

富察·巴希清朝,(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鑲黃旗人;世居納殷。著名將領。從徵錦州陣亡,追贈二等輕車都尉。

富察·蘇爾東阿清朝,(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鑲黃旗人;世居納殷。著名將領。國初從徵有功,給免罪敕書,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

富察·哈山清朝,(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鑲黃旗人;世居納殷。著名大臣。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授筆帖式,累官至刑部尚書,列議政大臣。其子富察·明安,即富明安,累官至管總督。

富察·辛泰後金,(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鑲黃旗人;世居納殷。天聰年間從徵大同,授雲騎尉,敘功加騎都尉。其子富察·拖紐承襲,山海關陣亡,追加一雲騎尉。

富察·辛柱清朝,(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鑲黃旗人;世居納殷。著名將領。從公主爲察哈爾王子長史,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發現其謀叛,遣弟富察·阿濟根報告朝廷,後請兵平叛,授世職二等輕車都尉,累官至易州城瘦尉。富察·阿濟根亦授雲騎尉。

富察姓 相關姓氏

富佳富陵富車 (富車)富色富父富森富宜富吕富思庫 (富思庫)富斯庫 (富斯庫)富爾哈 (富爾哈)富珠哩富勒瑚富色勒富色哩富色哷富色里富蘇瑚 (富蘇瑚)富勒哈富爾庫魯 (富爾庫魯)富勒庫嚕 (富勒庫嚕)
關註 911查詢
民俗文化類查詢
2024年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