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雄、臺中、屏東,山西太原、曲沃,山東諸城等地有此姓。
千乘郡:春秋時齊國有封邑名爲千乘,因齊景公狩獵於境內的青田而得名。西漢時期改置爲郡,治所在千乘縣,故城在今山東省高青縣高苑鎮北部,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北部博興、高青、濱縣等一帶地區。東漢時期曾一度改爲樂安國。
千乘郡:春秋時齊國有封邑名爲千乘,因齊景公狩獵於境內的青田而得名。西漢時期改置爲郡,治所在千乘縣,故城在今山東省高青縣高苑鎮北部,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北部博興、高青、濱縣等一帶地區。東漢時期曾一度改爲樂安國。
1、兒(兒)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臨汾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並注其源:
1、“以事爲氏”,“吳郡有語兒,生而語,子孫氏焉。”(2)或爲改氏,其注據《河南官氏志》雲:“賀兒氏改爲爲兒氏。”此則出自鮮卑族。
2、兒(兒)
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鄭樵注云:“即郳氏也,或省文作‘兒’。”《姓氏考略》亦注:“音‘’。系出曹姓。郳黎來之後。省文從兒。《山堂肆考》:‘邾武公封次子於郳,失國,子孫避仇,改爲兒氏。’”一音ér,亦姓。六國時有兒良,見《呂氏春秋》;漢代有兒寬,御史大夫,受業於孔安國,家貧賃作,帶經而鋤。
3、兒(兒)
兒姓起源:北魏時賀兒氏後改爲兒氏,見《魏書·官氏志》。
兒姓名人:
兒烏幹,代北人,北魏時司空、高平公。兒念田,元時絳州人,至元中爲鄆城縣達魯花赤。
郡望:河南。
4、兒(兒)
兒姓分布:臺灣高雄、臺中、山西太原等地均有此姓。
兒姓起源:系自曹姓。春秋時邾武公封子友于郳(故城在今山東滕縣東南)。國滅後,郳黎來之後,省邑改爲兒氏。
兒姓名人:
兒寬,漢時御史大夫。
郡望:千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