僕姓僕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王朝時期所設置的僕伕官稱,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據史籍《春秋左傳》記載:“春秋時有僕析父,鄭有僕展。”在文獻《中國姓氏集》中也記載:“漢時有僕多,從校尉徵匈奴有功,官至驃騎將軍,封輝渠侯。屬河南族。”僕,在西周時期是“主管”之意,原來是爲君主餵養馬匹的卑官,同時也是駕御馬車的人,時稱“僕伕”;在君主外出時,“僕伕”還兼管君主的飲食、就寢、梳洗、禮儀、警衛等工作,實際上就是君主、王侯、貴胄們的私家奴隸中的主管,與“師”是同等待遇。
在僕伕的後裔子孫中,很早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僕氏,世代相傳至今。
僕姓僕姓起源二
源於官位,出自秦朝時期所設置的僕射官稱,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僕射,一般認爲是魏、晉、南北朝至宋朝時期尚書省的長官。其實,僕射起源很早,在秦朝時期,律法中就有“僕射”稱謂。漢朝時期的“僕射”是個廣泛的官號,自侍中、尚書、博士、謁者、郎以至於軍屯吏、騶、宰、水巷宮人中皆有僕射官職。古代戰爭頻乃,因此歷代王朝皆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僕射”。後來只有尚書僕射相承不改,直至宋朝時期,而其他僕射的名稱大都被廢除。故而,魏、晉、南北朝至宋朝時期的僕射,均專指尚書僕射而言。尚書僕射爲尚書令之副。尚書令闕,僕射便是尚書檯(後稱省)的主政長官。從漢武帝劉徹至漢元帝劉奭時期(公元前140~前33年),兼用士人與宦官爲僕射。漢宣帝劉珣執政時期(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宦官弘恭爲中尚書令,宦官石顯爲僕射;漢元帝劉奭執政時期(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石顯爲令,牢梁爲僕射。這些僕射均專權用事。因此至漢成帝時期,罷除宦官,專用士人,置有尚書五人,以一人爲僕射。僕射“掌授廩、假、錢、谷”。西漢朝時期,尚書的機構較爲簡單,所以僕射主管具體事務較多。到東漢時期,尚書檯稱爲“中臺”,主管全國機要政務,組織擴大,僕射與尚書令同爲臺中長官,與六曹尚書檯合稱“八座”,臺中具體事務遂移歸尚書左右丞及諸曹尚書侍郎。僕射,起初設置一人,至漢獻帝劉協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始分置左、右僕射。自此以後,或二或一,置二人則分左右。左右僕射分領尚書諸曹,左僕射又有糾彈百官之權,權力大於右僕射。尚書令闕,則左右僕射爲省主。魏、晉以後,僕射已處於副相地位,號稱端副(尚書令稱端右)。但自魏、晉至南北朝,僕射之上還有錄尚書事、尚書令,至南朝陳國時,因其權重,此二職已基本不置,僕射的權力獨重。
隋文帝楊堅執政時期(公元581~604年在位),廢錄尚書事,尚書令雖置而常缺。於是尚書左僕射成爲朝廷首相。唐朝初期,大抵繼承隋文帝時制度,尚書省置令而虛其位,僕射總領省事,與中書令、侍中同掌相權,而左僕射爲首相。例如房玄齡曾爲左僕射前後達二十年,號稱賢相。但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以僕射當求訪賢纔爲理由,命令尚書省細務悉由左右丞處理,有冤濫大故才呈報僕射,這就限制了僕射全面綜理政務的權力。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李勣爲左僕射復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號,自此,僕射入政事堂議事,就例加此號,表明僕射已不是當然宰相。唐中宗、唐睿宗時,還有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也不參加議政的僕射,唐玄宗以後,僕射不再加此號。從此僕射就排除於宰相行列之外。左右僕射在唐朝曾數次改名: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爲左右匡政;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爲文昌左右相;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改爲左右丞相;但不久都恢復原名。在整個唐朝開元時期,僕射雖名爲丞相,實際虛名無實。到了唐朝後期,常以僕射爲節度、觀察等使的加官,用以表示其品秩的高下。於是僕射成爲虛職,不但不是宰相,連尚書省的事務也不過問。從五代至宋朝,基本沿襲了唐朝後期的官制。北宋神宗趙頊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大舉改革官制,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均爲宰相。北宋徽宗趙佶執政時期(公元1101~1125年在位)又改宰相爲太宰、少宰。北宋欽宗趙桓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複名左右僕射。到了南宋孝宗趙昚(趙慎)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又改名爲左右丞相。此後,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王朝不再有“僕射”之官名。
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歷朝歷代僕射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僕氏,世代相傳至今。
僕姓僕姓起源三
源於官位,出自金國時期所設置的僕正官稱,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在金國時期,宮中大帥府設有“僕正”官位,官秩爲六品。其下還設有副僕,官秩爲正七品;僕丞,官秩爲正九品。僕正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掌管王宮中的車、馬、廄、牧、弓、箭、鞍具等後勤保障和軍需物資,是挺要緊的職務,多爲親信大臣擔當。
宋理宗趙昀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孛兒只斤·窩闊臺六年,公元1234年),金國在蒙宋聯軍攻擊下滅亡。其後,在僕正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僕氏,世代相傳至今。
僕姓僕姓起源四
源於回紇族,出自唐朝時期回鶻汗國僕骨氏族部落,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僕骨氏,亦稱僕古氏、僕固氏,源出漢末鐵勒之一部,出自鐵勒九姓中的處月部,在有些史籍中稱沙佗部。在南北朝以後,僕骨氏部落依附於突厥汗國,後在唐朝協助下襬脫了突厥汗國的控制,又依附於薛延陀部。當時,僕骨氏部落有帳戶三萬,兵萬人。其遊牧之一度遠在蒙古高原的最北端,至貝加爾湖流域,史書稱其“俗梗驁,難召率。”在歸附薛延陀部時期,其首領任薛延陀部的“娑匐俟利發”,掌管僕骨部。薛延陀部被唐朝擊滅之後,其首領僕骨·歌濫拔延開始率部歸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將其居地設置爲金微州,拜僕骨·歌濫拔延爲右武衛大將軍、州都督。僕骨氏族人在歸附於唐朝之後,多有族人入唐爲中央王朝服務,在唐朝與突厥、吐蕃、高句麗、羌胡等政權的歷次徵戰中,僕骨氏族人皆協助唐朝政府,湧現了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唐懿宗李凗鹹通七年(公元866年),爲了幫助唐朝解決吐蕃王朝的侵擾問題,回紇大首領僕骨·俊主動率部從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出擊,一舉擊敗了吐蕃,收復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高昌古城)、輪臺(今新疆烏魯木齊)等城池,之後派自己的達幹(宰相)拔也·米懷玉入朝見唐懿宗李璀,報告這一勝利。
僕骨氏族人後來大多融入藏族、維吾爾族、漢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民族中,唐朝時期即有以氏族名稱爲漢化姓氏者,稱僕氏,世代相傳至今。
僕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多以汝南爲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爲汝寧府,成爲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爲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爲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爲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爲汝寧府,成爲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爲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爲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爲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1、僕(僕)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遼寧之清原、山西之臨汾、廣西之荔浦、雲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佈。《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周禮》僕人之後。”僕人,周代官名,此以官爲氏。
2、或出自匈奴族,鄭樵又注:“後漢時,匈奴降者僕朋,封輝渠侯,生電、雷,屬國都尉。
3、又據《河南·官氏志》注云:“僕蘭氏,改爲僕氏。”又云:“今吳興有此姓。望出河南。”(4)《姓氏考略》注云:“春秋楚有僕析父,鄭有僕展(均見《左傳》),其後或以爲氏。”宋代有僕斗南,泉州知州;明代有僕雅(按:《姓氏詞典》引作“僕淮”),善化訓導。
2、僕(僕)
僕姓分布:貴州黎平、山西汾陽、河北萬全、臺灣、四川重慶等地均有此姓。
僕姓起源:①周時僕人(官名)之後,見《風俗通》。②春秋時鄭大夫僕展之後,見《左傳》。③系自羋姓。楚公族僕析父之後。④匈奴人姓。⑤北魏時改代北僕蘭氏爲僕氏。
僕姓名人:
僕明、漢時匈奴降者,以校尉從驃騎將軍去匈奴有功,封煇渠侯。僕淮,明時桂林人,正德中任善化縣訓導。
郡望:河南。
變化:一作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