佀氏源於華夏八大古姓之一的姒(sì)氏,被姓氏專家稱爲國姓和人口極少的稀姓。佀音四,華夏八大古姓之一,始祖爲大禹。是所載佀氏得姓由來已久,據《國語》記載,黃帝有子二十五得姓者爲十二人,分別以國名,地名,官職名等取姓,自者大禹佐陶唐,而治天下平水土導河洛封於夏。
據《國語》記載,黃帝有子二十五得姓者爲十二人,分別以國名,地名,官職名等取姓,自者大禹佐陶唐,而治天下平水土導河洛封於夏.當時居在河南滎陽泊水(古爲泓水),取姓姒氏(禹姒文命),建者陽城(今河南登封),五帝相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後遷斟灌(山東觀城),傳祚四百餘年天於商湯封禹之後於祀,歷六百年祀不絕,由商湯及周武文王都念大禹治水有功,不忍失禹裔仍封東樓公於祀,自東樓公至簡公乃爲楚惠王所滅,而其所倖存者亦畏避楚禍潛逃隱居,而不敢自付神禹之後,由五十五代孫行遂改女爲人易爲呂即佀,形雖異而音同,楚禍甚不得安居,於是逃陝西朝邑由帝王之裔流爲庶民,秦火忽熾焚書坑儒佀氏大部又失。漢高祖崇儒重道,六十四代孫傳好學深思極爲搜剔,掇拾殘篇斷簡之餘而次復,緒雖雲不輝而大禹相傳之脈不絕,至唐黃巢之變及朱溫兵爭戰伐,八十三代孫昌,返遷故里大名府清豐縣乜莊。
現在河北省石家莊有佀姓。佀姓現有兩大聚集地山東省鄆城縣、微山縣(張樓鄉、趙廟鄉佀樓村、西平鄉)和河南清豐縣,菏澤市牡丹區有佀姓(人數較少,祖籍在鄆城縣薛店村),河南省濮陽縣文留鎮東邢屯村和清豐縣乜莊村大部分人爲佀姓。佀姓,主要在山東省鄆城縣佀樓村。山東省鄆城縣佀樓村的佀家祠堂,被列爲山東省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聞喜縣和寧武縣也有一個佀姓聚集區。
1、佀
佀氏源於華夏八大古姓之一的姒(sì)氏,被姓氏專家稱爲國姓和人口極少的稀姓。佀音四,華夏八大古姓之一,始祖爲大禹,是所載佀氏得姓由來已久。據《國語》記載,黃帝有子二十五得姓者爲十二人,分別以國名,地名,官職名等取姓,自者大禹佐陶唐,而治天下平水土導河洛封於夏。
2、佀
佀姓分布:河北石家莊、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佀姓起源:似本字。爲姒姓所改。又,北魏時渴侯氏改爲佀。
佀姓名人:
佀鍾,明時鄆城人,成化進士,歷官御史巡鹽兩淮、副都御史巡撫蘇松諸府、戶部尚書。佀鸞,清順治己亥年進士。